APP下载

分类培养背景下研究生第二课堂的分类指导

2011-08-15张更辉张更华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第二课堂应用型研究生

张更辉 张更华

(1南开大学化学学院,天津 300071;2邯郸县第九中学,河北邯郸 056002)

分类培养背景下研究生第二课堂的分类指导

张更辉1张更华2

(1南开大学化学学院,天津 300071;2邯郸县第九中学,河北邯郸 056002)

为满足国家对建设人才的多元化需求,研究生分类培养的呼声越来越高。相较于广受关注的研究生第一课堂的分类培养,在第二课堂中针对研究生在学期间的不同发展模式进行分类指导的研究与实践尚且不多。作为研究生分类培养的配套措施探索,将对研究生在学期间的发展模式进行分类总结,并提出了在第二课堂中进行分类指导的建议,以促进研究生分类培养目标的全面实现。

分类培养;第二课堂;发展模式;分类指导

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人才需求的多样化要求越来越高。高校中的研究生是国家急需的顶尖的专业人才,他们的培养要面对和适应多元化人才的需求。近年来,在高等教育改革中,应用型和学术型研究生的分类培养模式得到了广泛关注[1-3]。这一举措能够使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因材施教,实现有针对性的培养多元化的人才,既有利于研究生实现自己的个性化发展要求,又有利于满足国家在基础科研和应用型人才领域的不同需求。对应于第一课堂的分类培养,笔者认为,在高校的第二课堂中也要结合研究生的不同发展模式进行分类指导,以其切实提高研究生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覆盖面。

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多元化在国际上早已成为趋势。美国在 20世纪 80年代实行了一系列调整,形成了研究型与专业型相结合的学位结构,以满足社会对各类人才的不同需求。随后,德国也在研究生培养中摒弃了纯研究型的培养目标,英国、法国也出现了研究型、复合型和应用型等多元化目标和类型结构。

近年来,研究生分类培养的呼声在国内也越来越高,相关的研究与实践也越来越多[1-3]。阮平章在 2004年发表的《分类培养是研究生教育发展过程的必然选择》中从理论和实践角度论证了全面推进研究生分类培养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李姚矿等撰文指出,随着招生规模的持续扩大,我国目前的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表现出了一系列的不适应性,并建议在研究生培养中实行校企合作等多元化模式等。

当前,很多高校已经在积极推进研究生的分类培养。如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设置改变了我国学位类型单一的状况,推进了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4-5]。2010年 5月在北京大学研究生教育工作研讨会上,北京大学研究生院院长王恩哥院士阐述了近年来北大专业学位发展情况并提出了稳定规模、优化结构、提高质量的工作思路。南开大学等高校也在逐步推行研究生的分类培养,南开大学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佟家栋表示南开大学试行的研究生分类培养是在同一学科专业下,按照两类不同的方案进行培养,一类为“学术应用型硕士生”,致力于走上应用型工作岗位;一类为“学术研究型硕士生”,致力于进行深层次理论知识学习和科学研究。

然而,在研究生分类培养背景下,针对研究生的不同发展模式,在第二课堂中进行分类指导的研究和报道尚且不多[6]。为提高研究生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全面实现研究生第一课堂的分类培养目标,笔者对研究生在学期间的专业学习与个人成长历程进行了调研,总结出当前研究生在学期间的发展模式:含发展目标、发展需求及其实现途径等,并以分类培养为背景,实践分类指导。

目前,研究生在读期间的发展模式具有以下特征:

(1)研究生的发展目标差异较大:研究生群体具有生源结构复杂,知识背景差异大等特点,因而具有多元化的发展需求,其在发展目标上的差异更为明显。以笔者所在的学院为例,在针对 2009级硕士研究生的学业与职业发展规划调研中,约30%的学生有明确的毕业后直接就业意向,明确选择继续深造的硕士生约占 20%左右,其中多数以出国读博为主。同时,近 50%的研究生处于定位不清晰,未来发展目标不明确的状态。

(2)研究生在学期间的发展需求各不相同:因为发展目标的个体差异较大,研究生的发展需求更具个性化,在学习需求、就业需求和深造需求中都呈现明显的多样化态势。在一次开放性问卷调查中,很多学生分别提出了在职业生涯规划、就业竞争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组织能力、社交能力、创业知识等方面需要进一步提高的发展要求[7]。

(3)研究生发展目标的实现途径差异较大:面向不同发展目标的学生,其在学期间发展要求的实现途径也不相同。笔者对部分班级的研究生做了个人发展电子档案,跟踪调查显示,研究生中出现就业或继续深造意向的明显分水岭多数是在一年级学年末和二年级上半学年。在这一阶段,不同发展类型的研究生在科研进展、学习成绩、主要兴趣着眼点上都开始有了明显差异。有深造意向的研究生科研成果明显较好,专业兴趣浓厚,并且能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拓展视野,不断开创科研的新领域;特别是对于打算出国深造的研究生,无论是在 GRE、托福考试的准备还是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的活动中都比较踊跃。而求职意向较为明确的研究生此时已经开始主动关注社会实践,并开始了有意识地进行职业规划,能主动联系学长咨询就业形式和社会需求,能自发地进行职业环境探索。

由此可见,因为发展需求和培养目标不同,研究生在学期间的发展模式存在较大差异,笔者据此对当前研究生的发展模式进行了分类。

当前研究生在学期间发展模式的基本类别: (1)学术研究型:这一类学生的特点是科研兴趣浓厚,已经提前进入课题研究或者做了较多的知识储备,部分学生还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2)面向择业型:这类研究生自入学之初就有明确的求职意愿,有较为明显的职业目标,知识结构相对较宽,并且做了职业环境的探索,比较关注个人职业发展规划。(3)在职研究生:在高校中存在多种在职研究生,其中多数是高校教师、企事业单位的研发或管理人员等,其特点是社会阅历丰富,性格更为成熟,相应的社会责任更多,参与集体活动较少,但在科研中因为经验相对丰富,入门会更快。(4)未来发展定位不明确的研究生:这部分学生对于将来的规划没有明确的求职或深造意向,这其中既有知识丰富,能力较突出的学生,因为适应性较强暂时未确定更合适的目标;也有读研只是迫于就业压力的缓兵之计的研究生,其对将来继续深造还是直接工作持模棱两可的观望态度。

分类指导是一种科学的工作方法,其主旨是在科学分类的基础是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从而实现分类研究,科学指导。结合上述研究生发展模式的分类,笔者总结出研究生第二课堂分类指导的基本模型有:

(1)学术类型研究生指导模式:做好这部分研究生科研入门的引导与领航,激发学术兴趣,积极促进学术交流;规范学术道德,鼓励科研创新,通过搭建学术沙龙等平台,为其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会议,参与国际前沿领域的科研合作与竞争,勇于探索,不断开拓学术视野,促进其学术研究能力、思想交流能力与科研道德素养的同步提高。

(2)有明确择业意向的应用型研究生指导模式:要侧重社会实践与专业知识应用的引导,使之不断探求职业发展环境,确立清晰的就业意向。鼓励这部分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了解国情,服务社会并不断增强自身才干,鼓励其为提高就业竞争力做好相关的知识和能力储备。除此之外,对这部分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还应该进一步延伸,提前做好职业道德教育等。

(3)在职研究生的管理模式:相对科班学生他们更为成熟,其具有社会阅历广,科研经验丰富的优势,自我管理是主导。在第二课堂中可以鼓励其为同班、同课题组的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和科研发展规划的指导,具体而直接的实例对于学生有良好的示范作用。在思政教育工作的实施中亦可将其吸收入第二课堂的智囊之中。

(4)对职业和学术规划不明确的研究生的指导方法:要加强职业规划和学术领航指导,帮助研究生深入认识专业研究领域与职业发展前景;促进研究生的自我认知,通过个人兴趣、能力、自身性格的认识与分析,帮助学生尽早明确定位,并确立合理而清晰的发展模式,做好个人发展规划,进而将其纳入特征明确的学术型或应用型人才培养之列。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在笔者调研 2010届毕业研究生去向时发现,凡是在求职中能得到众多单位青睐的研究生都是在学期间发展目标比较明确,着手较早并一直为求职做各种储备的学生,特别是有部分研究生一直活跃在社会实践、企业实习等活动中,这些经历明显提升了他们的就业竞争力。而在继续深造的学生中,在研究生一年级甚至更早确定深造目标的研究生在毕业时往往能有更优秀的科研成果,他们不仅专业技能突出,而且外语成绩也更为优秀,这些学生也多数能拿到国内外著名高校的 offer得以继续深造。这些理想去向的取得,既得益于研究生平时的积极努力,更在于其尽早做好了个人发展规划,主动按照既定目标要求而努力。推而广之,如果在第二课堂中能对更大范围的研究生做好发展目标调研,按照他们的不同发展模式进行分类并给予有针对性地指导,相信将会有更多的研究生受益。

诚然,研究生的个体差异较多,每个人的学习历程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不可能用简单的分类囊括所有学生的发展模式,也不能用几种或者几类方法确立所有研究生的指导模式。但是,结合第一课堂的分类培养,在调研研究生发展需求基础上做好分类指导能使研究生的第二课堂教育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也可以有效避免“抓两头”而忽视多数学生的发展需求问题。

总之,分类指导是一种科学的工作方法,在研究生的第二课堂中依据其发展目标、发展需求等不同发展模式进行分类,并实施有针对性的指导,能够提高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以及覆盖面,能够作为研究生分类培养的配套措施,助力不同培养类型的研究生发展,全面实现分类培养目标,从而满足国家对建设人才的多元化需求。

[1]李姚矿,程维玮.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分类培养模式探索[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7,21 (3)

[2]季诚钧.应用型人才及其分类培养的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2006,(6)

[3]阮平章.分类培养是研究生教育发展过程的必然选择[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8)

[4]李锋,晏斌,尹洁.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保证体系研究[J].继续教育,2009,(12)

[5]王根顺,曹瑞红.关于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思考[J].江苏高教,2010,(3)

[6]王佳佳.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德育工作探讨[J].成功,2010,(4)

[7]杜彬恒,石姜超,李亚平.创新引领研究生学习变革[J].中国研究生,2010,(2)

G642.3

A

1009-5462(2011)01-0077-03

2011-03-09

张更辉,男,河北威县人,南开大学化学学院团委副书记,讲师,理学博士。

[责任编校:张勇 ]

猜你喜欢

第二课堂应用型研究生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高校“人工智能”第二课堂建设探讨
第二课堂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西子湖畔的“第二课堂”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