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要从本质论的高度深化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2011-08-15李文顺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专政公有制

李文顺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社科部,河北邯郸 056005)

要从本质论的高度深化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李文顺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社科部,河北邯郸 056005)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对这一问题的解答,需要我们从特征论上升为本质论;这一转变,是认识的深化,也是实践的要求。

特征论;本质论;深化;实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拨乱反正、改革开放使中国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进展,是与解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相互一致相互促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继续,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也必定会不断深化。

一、特征论已不适应现实

有人对笔者说:“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要把握它几个方面的规定性,比如说公有制、按劳分配、计划经济、无产阶级专政等等。”笔者听后与他进行了对答。联想到有些人发表的文章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笔者想对此做一番辨析大有必要,有道是“灯不拨不亮,理不辨不明”嘛!当然笔者的辨析仅仅是个人意见。笔者认为,这些人的观点反映了一些人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还停留在几十年前的水平上,把对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个别认识误认为是对社会主义的一般性认识,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因其是特征描述,笔者称之为特征论。当然,那样去描绘社会主义由当时的情况决定,有其必然性;但是我们必须明白,那毕竟是现象描述,还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没能由特征论上升到本质论;也不符合当前的现实,必须与时俱进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

(一)特征变化之一:由单一的公有制到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先说公有制。马克思、恩格斯确实谴责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带来的剥削、两极分化、经济危机等社会不公,在《共产党宣言》里响亮地提出“共产党人可以用一句话把自己的理论概括起来:消灭私有制。”虽然有人说准确的翻译应当是“扬弃私有制”,不应译成“消灭私有制”,但毫无疑问的是他们对公有制的强调。不过,强调归强调,人们不应以他们有这种强调就误解他们的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作为人类杰出的思想家,他们从不离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去抽象地肯定或否定某种所有制。我们知道,无论是公有制还是私有制都很古老,不是公有制就一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也不是私有制就一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或者相反。因此,人们不要把社会主义庸俗化成一种简单的公有制学说,认为私有制是罪恶的渊薮、公有制则是幸福的源泉,这样去图解社会主义符合某些人的说教但并非马克思、恩格斯所倡社会主义的要义。

从 20世纪历史发展来看,搞社会主义的国家,不看具体的历史条件,不能正确理解公有制及其实现形式,片面搞所有制的变革,追求“一大二公三纯”,并不利于解放保护发展生产力,是有碰壁的教训的;英、法等我们视之为资本主义的国家,二战以后,英国工党、法国社会党执政时都搞过大规模的国有化,国有化不必是公有化但一定有少许公有的味道吧,国有程度超过一定的比例时影响效率,过一个时候又搞私有化。如果照一些人所有制崇拜的观念,是不是搞国有化时我们就应该为其实行“社会主义”的措施而欢呼,当其搞私有化时为其实行“资本主义”政策而伤心呢?其实大可不必。现在世界上多数国家都搞公私搭配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中国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只讲公有制为主体不讲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或者只讲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而不讲以公有制为主体,都有失偏颇。按照党的十五大报告等处所讲,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因此,按照生产力标准,哪一种所有制结构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就应当实行哪一种,单纯按所有制成分去要求经济与它相适应那是削足适履,是唯心史观的表现。恩格斯当年就讽刺一些人把社会主义等同于国有国营的观点,说:“自从俾斯麦致力于国有化以来,出现了一种冒牌的社会主义,它有时甚至会堕落为一种十足的奴才气,直截了当地把任何一种国有化,甚至俾斯麦的国有化,都说成是社会主义的。显然,如果烟草国营是社会主义的,那么拿破仑和梅特涅也应该算入社会主义创始人之列了。如果说,比利时政府出于纯粹日常的政治和财政方面的考虑而自己修建自己的主要铁路,如果说,俾斯麦没有任何经济上的必要,只是为了使铁路能够在战时更好地适应和利用,为了把铁路职员训练成政府的投票家畜,主要是为了取得一种不依赖于议会决定的新的收入来源而把普鲁士的主要铁路收归国有,那么,这无论如何不是社会主义的步骤,既不是直接的,也不是间接的,既不是自觉的,也不是不自觉的。否则,皇家海外贸易公司、皇家陶瓷厂,甚至陆军被服厂,以致在 30年代弗里德里希——威廉三世时期由一个聪明人十分严肃地建议过的妓院国营,也都是社会主义的设施了。”[1][p67]

有人说,公有制没有剥削,私有制则一定带来剥削。他们的论据是,所有制决定分配和消费,有什么样的所有制,就会有什么样的分配和消费,当然,分配和消费也反作用于所有制。他们把公式简单一套,就理所当然地得出了私有制人剥削人、公有制则无剥削的结论。笔者认为,这在一定的意义上成立但决非道理的全部,实际情况往往复杂得多:分配搞不好,一些人不当地占有了别人的劳动成果就是剥削;政治搞不好,一些人挤占了别人的权利,就会造成压迫,剥削压迫决非与所有制是一种单纯的线性关系。正像我国学者王志华在《大系统价值论》所作的表达,剥削纵向存在于包括原始公有制的一切时代,横向包括有血缘关系如兄弟姐妹之间广泛领域,剥削的主要形式是权力强占型剥削。从现实生活来看,我们承认私有制下存在剥削,但剥削并非私有制所独有的现象,也不是说具体的私有制企业在任何情况下都剥削人,至于剥削能否最终实现还要从一个较长过程去考察。一方面,私人占有不一定就有剥削。电视上播过一则新闻,江苏一个人开网吧,自己亏了也要给雇佣的人发工资。山西黑砖窑事件暴露出资本剥削贪婪的一面,可笔者知道一个砖窑主宁肯贷款也要给民工发工资!这些事你怎么理解?尤其是我们称之为资本主义的美国,比尔·盖茨等富豪要实行死后裸捐并且跑到中国拉富人行善。“一国两制”,香港当然是资本主义世界,可李嘉诚义举感人,还成立基金会把自己拥有的巨额财富用于全社会。中国大陆民营企业家陈光标可以说是中国版的比尔·盖茨,人称中国首善。中国农民出身的亿万富豪刘永行说:“这笔财富在法律上归在我名下,但长远来看它是社会财富”,他说今后最大的追求是要用财富去改变周围的环境,改善其他人的生存状况。如此境界,他们的行为足以感动世界,你说他们是资本家剥削人,剥削了一辈子又都奉献给了社会,你的指责有意思吗?另一方面,公有制不一定没有剥削。有材料讲苏联曾出现过“特权阶层”,中国有些国企领导人年薪动辄数十万、百万、千万,就真的与其业绩和付出相称?报道过的一些“公仆”和国企领导人贪腐浪费和“吃喝嫖赌抽全报销”的行为难道就不是剥削?别人裸捐,我们有裸官和“隐性富豪”,究竟谁才是剥削人的“吸血鬼”?据此,笔者认为应从这样一个角度去理解分配和消费对所有制的反作用:在生产关系体系中,分配和消费是一种生产关系的最终实现,所有制离开了分配和消费就要落空。即使实行了公有制,分配搞不好,民主法治跟不上,照样会产生剥削和不公。有些人死掐所有制,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纯粹是一种自我想象!

由此可见,单纯地以生产关系的标准去判断社会性质是行不通的。照此逻辑,完全公有制才是社会主义,过去农民种了一小片自留地、摆个小摊做买卖都会被当作“资本主义尾巴”去割,那我们现在搞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早不是完全的公有经济岂不是货真价实地走“资本主义道路”了?照此“高论”,改革开放还怎么搞?是让过去“社会主义观念”顺应现实,还是让现实迁就一些人头脑中不变的“社会主义观念”?改变哪一个?

(二)特征变化之二:由单一的按劳分配到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其次说按劳分配。从历史发展过程来看,比起按权分配、按资分配,按劳分配是历史的巨大进步。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未来理想的社会应当实行按劳分配这并没有错,问题是按劳分配的实现需要一定的条件,条件不具备就去实行就会造成它的扭曲变形。

改革开放前的 20多年里嘴上没少说按劳分配,实则效果大打折扣,按权分配 +平均主义和“大锅饭”盛行。在极左路线统治时期,平均主义盛行,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实际上一部分人占有了另一部分人的劳动成果,造成苦乐不均,“大锅饭”越吃越穷,排队购物,货有定量,凭票供应。邓小平说两极分化不是社会主义,共同贫穷也不是社会主义。那时的干部,不同级别享受不同的待遇,就是在困难时期,还有“糖豆干部”与“肉蛋干部”之分[2]。那时的农民,在生产队共同劳动,按所挣工分搞分红。小时候生活在农村,广播每天放按劳分配的话,生产队里评工分,有包工、日工的区别,包工好一些,日工按年龄是青壮年还是老弱来定,按性别男人还是妇女来定。而对所谓的“五类分子”(地富反坏右)不仅工分定的低,一年里还要给他们安排扫大街等名目繁多的“义务劳动”,年终还要从他们所挣的工分里扣掉几十个,这好像是按“阶级成份”来定。好在农民吃穿差不多,要穷都穷,谁也别嫉妒谁,还有几个“五类分子”垫底,人们之间似乎“平等”。相信那个时代过来的人对那种按劳分配最有体会。

现在,按劳分配是公有制经济内部主体分配原则,在对外开放的今天,搞单一的按劳分配几乎就不可能。中国要发展,上世纪 80年代就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搞“大进大出,两头在外”,把自己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与外部资金技术相结合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这就要吸引外资,外资来中国是要赚钱的,但于国于民也有利,你不让它按资分配,它肯来投一分钱吗?资本要取得利润,其他生产要素也不能无偿使用。你只准按劳分配,这事情还怎样做?对外开放还怎么搞?

由此可见,以单一的按劳分配来框定社会主义于事不符,它既不符合现在中国的情况,也不符合过去中国的情况,它只存在于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描绘中,而马克思、恩格斯描绘的那种情况在中国并未出现,中国现阶段只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于是同样的问题又出现了,究竟是按原来的“社会主义观念”来裁判生活,还是我们要根据现实去丰富发展理论呢?笔者认为结论只能是一个:要改变以单一的按劳分配来给社会主义下定义的做法!

(三)特征变化之三:由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传统观念认为,计划经济体制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资本主义。这一观念是有其理论和现实根据的,其理论根据是马克思、恩格斯的有关论述,其现实根据是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实践以及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主义的发展。

传统观念虽有根据却不适合不断发展的社会主义生动实践,实践的发展要求我们要实现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从根本原因上说,是我们尚不具备马克思、恩格斯所述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条件。100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研究,得出了社会主义必将代替资本主义的结论。他们所设想的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社会直接占有全部生产资料,联合起来的劳动者将按照总的计划组织社会生产,控制社会生产,按照全社会及社会成员的需要对生产和流通进行有计划的调节,实行按劳分配,商品货币关系将被消除,等等。这样的结构,整个社会就像一个大工厂。由于社会尚未发展到那样的程度,我们现在也不能断定那些话就是“前人由于历史条件仍然带有空想因素的个别论断”,我们只知道现在的情况并不合乎那种情况对条件的要求。马克思、恩格斯以当时先进的西方国家为分析研究的蓝本,认为在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基础上走向社会主义,搞的是产品经济,与此相应建立的是计划经济体制;而现实中按他们的思想去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都是一些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商品经济发展还不充分,只有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才能为建立更高水平的社会创造物质基础,不仅不能搞产品经济 (搞产品经济尝试的在实践中都碰了壁),而且必须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与商品经济相适应的经济体制只能是市场经济体制,这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从国内的情况来看,计划经济体制由适合走向僵化,已经成为阻碍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和社会主义优越性有效发挥的障碍。计划经济体制在起点低、经济关系简单、应付紧急状态的情况下具有有效性,但其效用难以持久,更不能迷信它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点”。这种体制以排斥商品生产、忽视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片面强调速度而忽视效益为特点,加上计划和决策人员所处地位代表利益及认识能力的局限性,就难以对市场供求状况作出灵敏的判断和反应,影响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甚至还会产生官僚主义、瞎指挥等弊端。这种体制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治的过多过死,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和吃“大锅饭”等。邓小平说计划经济是“官工”“官商”“官农”,我们称之为权力经济或政治经济,它由一个中心发出指令推动体系运转,其他部分被动接受后消极完成,久而久之地方、企业、基层、劳动者就会丧失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这种机制下,改革前我国经济发展相当迟缓,同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也越拉越大。由于我们没有能够根据生产力的发展,当计划经济体制失效时及时转换经济体制,结果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影响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所以体制转换势在必行。

从国际的情况来看,实现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是应对剧烈国际竞争,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各有优劣成败,而且苏联当初搞计划经济体制在世界上也是一大创新。但就一个长期过程来看,对比是明显的:选择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家,虽然能成就一时的辉煌,但几十年后终究会走向停滞和僵化,不出现“过剩”却出现了短缺;选择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加上良好的国家干预,就能够实现经济的发展、起飞或重新站立。市场经济体制总体效率要高,这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国际上,新科技革命的挑战、全球化深入推进、国际竞争的加剧,要求我们的经济体制具有灵活应变的能力,只有市场经济体制才能有效应对。

列宁说无所不包的计划 =官僚主义的空想,我们也要说迷信无所不能的市场是自由主义的臆造。当今世界,搞市场经济的要搞国家干预,搞计划经济的又都利用市场,早已抛弃了计划和市场简单二分法,正像邓小平所说,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与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由此可见,把计划经济等同于社会主义,不搞计划经济搞市场经济就认为是“江山变色”,是多么的不合时宜!

(四)特征变化之四:由无产阶级专政、群众专政到回归人民民主专政和提出民主法治

如果说前三项特征讲的是生产关系、经济制度,这后一项则是讲上层建筑、政治制度。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人有着民主、无产阶级专政的丰富思想,这是人们所熟知的。

马克思、恩格斯讲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就是工人阶级,专政就是掌权,合起来无产阶级专政就是工人进行统治的意思,无产阶级统治当然要以民主的方式管理国家和社会,因此,无产阶级专政与无产阶级民主是同义语,所以他们在《共产党宣言》里讲:“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他们这样讲有其当时的背景,他们称工人阶级为无产阶级,这在他们分析的当时资本主义社会,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工人不占有生产资料,两个肩膀扛着一个脑袋,只能作为一个被雇佣者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维持生活,所以称工人阶级为无产阶级,无产就是无资产。《国际歌》的歌词“不要说我们一无所有,我们要做天下的主人!”就是表达这种意思。马克思、恩格斯讲无产阶级专政是由当时的社会阶级状况决定的,由于机器大工业的发展,阶级对立简单化,贵族、小生产者没落,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成为社会两大基本阶级,资产阶级是强势阶级但人数少,无产阶级是被压迫的阶级但人数众多,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掌权,就是无产阶级专政,工业化国家工人占人口大多数,无产阶级专政意味着多数人的统治。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经过政治国家、非政治国家、国家消亡 3个阶段而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

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对各国共产党有着普遍性的指导意义,但每个国家具体情况不同,对这一思想的运用也必然会有所不同。比如说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由于西欧等多国具有民主传统,又经过可恶的法西斯专政,加上苏联社会主义国家搞肃反扩大化“败坏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形象,人们对暴力革命、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谈虎色变”,“欧共”认为,专政概念同暴力、独裁、一党专政等概念相联系,专政与民主对立,因此,意、法、西、英、日等国共产党,都主张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高度民主的国家政权,不赞成“无产阶级专政”这一概念。[3][p384-385]曾经的社会主义国家罗马尼亚用革命的工人民主国家的提法代替无产阶级专政的提法,罗共认为革命的工人民主国家是一个“民主性、工人性和革命性”的统一体。1983年 5月 19日和 12月 22日,齐奥塞斯库在分别接见瑞典和南斯拉夫记者时谈到放弃无产阶级专政提法的原因,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1)无产阶级在罗马尼亚已不存在。“在马克思的、后来甚至是列宁的表述中,无产阶级专政所指的是一个短时期,特别是指为夺取政权而斗争的时期,因为正如恩格斯所说的,在夺取政权的同时,无产阶级实际上是在自行消亡;它正在成为生产资料的主人,成为所有者,并使自己转变成新的工人阶级”。(2)专政“成了取消劳动人民民主权利的同义词,成了社会和民族压迫的同义词”。“工人阶级并没有打算、事实上也没有以专政的方式行使权力,而是以最民主的方式行使权力”。(3)使用这个概念会导致在某种程度上曲解国家机关的工作及其民主性,会促使一些干部无视同群众、同集体机构商量的民主准则,这只会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建设产生不良影响。(4)罗马尼亚已经建立起新的民主管理体制,成立了劳动人民委员会和劳动人民大会等民主的组织形式,如果再使用无产阶级专政这个概念,必然会削弱这些集体领导机构的作用,妨碍发扬社会主义民主。[3][p206]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后的一段时期,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把无产阶级专政称为人民民主专政,是非常恰当的。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把人民民主专政说成是对人民内部民主和对少数敌人专政两个方面的统一,讲的也是两方面,但他在该文中把人民民主专政说成是“人民民主独裁”。我国在宣传中讲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两个概念都用,后来无产阶级专政用法更经常。到了“文革”时期大讲无产阶级专政和群众专政两个概念,由于不恰当地宣扬列宁无产阶级专政就是不受法律限制的特权的观点,欣赏“和尚打伞,无法无天”运动式治国方式,甚至“马克思加秦始皇”都被视作正常,对专政的解释令人惊悚,像林彪大讲“政权就是镇压之权”,污蔑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机器是“绞肉机”,此时专政一词成了暴力镇压的同义词,照此理念行事,必然造成巨大的灾难。专政专政,专来专去,专倒那么多人,邓小平称之为“白色恐怖”[4][135]。鉴于“文革”的教训,改革开放后,邓小平说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建立社会主义法制。民主法制后来被发展成民主法治,胡锦涛总书记还将民主法治列为和谐社会六大特征之首。但是无产阶级专政的习惯用语还在延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的 1979、1980年邓小平讲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其中之一就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到了 1980年 12月 25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贯彻调整方针,保证安定团结》中说:“人民民主专政即无产阶级专政”[4][p358],“但人民民主专政的提法更适合于我们的国情[4][p372]”。

为什么说人民民主专政的提法更适合中国的国情呢?我们知道,马克思、恩格斯分析当时西方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工人人数占人口的多数,无产阶级专政就是多数人的统治;而中国直到现在工人阶级人数也不占多数,无产阶级专政如果不是多数人统治就很成疑问,一个阶级说了算,别的阶级往哪搁?也与人民当家作主的表述相矛盾!另外,又怎样分析现在中国的阶级状况呢?谁是无产阶级?是工人吗?革命胜利尤其是社会主义改造后,剥夺剥夺者,地主资本家已被剥夺了生产资料,共了产,建立了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工人翻身得解放,我们说人民群众成了生产资料的主人,你仍然称工人为无产者,意味着你不承认工人是生产资料的所有者而只是被雇佣的一无所有的劳动者,这显然难于自圆其说!

由此可见,就是从特征的角度去定义社会主义,也不能像以前那样只讲专政不讲民主法治,讲专政也应该讲人民民主专政而非咬住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概念不放。

二、本质论是深层次对社会主义的把握

(一)特征论为之辩护的“苏联模式”必须改革

毛泽东时代,曾把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看作天经地义,谁稍有背离,谁就是“丢刀子”,谁就是搞“修正主义”,结果走进了死胡同。

就是现在,还有人 (曾昭禹《探索》2010年 4期《斯大林的“科学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能突破吗》)写文章说“如果一定要问什么是科学社会主义,笔者可以说: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就是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就是以无产阶级革命为前提、以无产阶级专政为保证(基石)、以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为三大支柱的巍巍大厦”。“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就是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只能坚持和完善”。“斯大林的社会主义模式必须坚持和发展,突破不得”。

这些特征即使是马克思、恩格斯的原味思想,你“照葫芦画了瓢”,也不要想当然地认为所作所为就真的符合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因为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主义的实现要建立在资本主义高度发展成就的基础上 (他们当时在《共产主义原理》一文中提到了英法德美 4个国家),在不具备相应的条件的情况下把西方圣人的思想拿来实行,就会弄成水土不服的教条主义,这不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况且我们真正理解他们的思想吗?比如说他们所说的公有制究竟是什么样式?

在这里,作者把“公有制 +计划经济 +按劳分配 +无产阶级专政 +……”称作“科学社会主义”,又称之为“斯大林的社会主义模式”(我们称之为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简称“苏联模式”)。并认为“只能坚持和完善”,“突破不得”。这实际上是说“苏联模式”不能碰,不能动,只能顶礼膜拜。“苏联模式”如果真的那么神奇,那么多照搬“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国家为什么要改革呢?我们中国的改革不就是从“苏联模式”转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来吗?邓小平说:“我们要想一想,我们给人民究竟做了多少事情呢?”[4][p128]“目前我们国内正在进行改革。我是主张改革的,不改革就没有出路,旧的那一套经过几十年的实践证明是不成功的。过去我们搬用别国的模式,结果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在思想上导致僵化,妨碍人民和基层积极性的发挥”。“中国社会从一九五八年到一九七八年二十年时间,实际上处于停滞和徘徊的状态,国家的经济和人民的生活没有得到多大发展和提高。这种情况不改革行吗?”[4][p237]“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4][p150]

从世界范围来看,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在 20世纪曾在苏联、东欧、中国等世界一大片范围内进行过实践,同样有开局良好、同样有相当成就、同样有个人崇拜、同样有清洗内斗、同样有停滞僵化、同样有改弦更张……,在这些共性的背后,给我们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号: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不过是后发国家向现代社会转型的一种形式,一旦完成其历史使命,就必须实现模式的转换,去创造一种发展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决不能把原来那一套固定化神圣化,否则就是抱残守缺,抗拒潮流。不管你怎么卖力为它辩护,可事实无情,人类在 20世纪的实践已经给出了清晰的回答。

可以说,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是改革的根据,“苏联模式”的失效和陷入困境是改革的深层原因,国内外的现实状况是改革的直接原因。

用“苏联模式”来定义社会主义,不符合“苏联模式”就不是社会主义,这是思想僵化。

(二)特征论要上升为本质论

改革开放的过程,伴随着责难和非议,有人认为改革开放是走了资本主义道路,对任何一个举措都要问一个姓“资”姓“社”的问题。问者的判断标准就是“苏联模式”,符合“苏联模式”的就姓“社”;不符合“苏联模式”的就姓资。

照“苏联模式”,只能搞单一的公有制,引进外资发展民族经济就姓“资”;只能搞单一的按劳分配,按要素分配就姓“资”;只能搞计划经济,搞市场经济就姓“资”……,照此逻辑,还怎么搞改革开放?

要么站在改革开放的立场上去突破 (改革创新)“苏联模式”,要么站在“苏联模式”的立场上去否定改革开放。面对姓“资”姓“社”论者对改革开放的种种责难,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的讲话一方面用“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来判断改革,另一方面就要深化“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认识,他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剥,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笔者称之为本质论)。照此标准,只要符合“三个有利于”和 5句话本质规定,制度上的改进和政策上的调整并不违背社会主义性质。

有人用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无产阶级专政等方面来定义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这是一种特征论,旧特征论。另有一些人做了一些新的描绘,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是“一元化”=单一的公有制 +单一的计划经济 +单一的按劳分配 +单一的无产阶级专政等,这也是人们传统上对社会主义的看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元为主、多元互补”=在所有制结构上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在资源配置和经济运行方式上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在分配方式上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在政治上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在文化上是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等。通过对“苏联模式”的制度改进、体制转换、政策调整,我国就搞出了一个新版本,把这种改进型的版本定义为社会主义。这种描绘实际上还是一种特征论,新特征论。旧特征论反映的是改革开放前 20多年传统苏式社会主义状况,新特征论反映的是改革开放后日渐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实。用特征去描述不同阶段的情况是可以的,但下定义就不妥当,事物所显示的特征并不等于就是事物的本质,本质比特征更深刻。特征论属于浅层次的外在的现象描述,特征是多方面的、可变的,固守特征论,极易导致认识上的主观性片面性表面性:当改革中特征发生某些改变时,用概念裁判生活,就以为整个社会性质改变了,是“走回头路”,是“资本主义复辟”。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 5句话概括是认识上的升华,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改革要向纵深发展,开放要打开新局面,我们的认识就必须从特征论上升为本质论。

有人说,公有制、按劳分配、计划经济、无产阶级专政等是社会主义原则,不是社会主义的特征,而原则是必须坚持而不能动摇的。笔者认为,如果把原则理解为宗旨、追求,那这几个方面不是宗旨,不是追求;如果把原则理解为制度、体制,那它就是可以改进完善的。其实,特征也好,原则也好,不过是名词之争,对这几个方面不是否定而是改进和完善,我们对此改进和完善不是“修正主义”而是与时俱进,与时俱进才能打破停滞和僵化,开辟一个新天地。

(三)社会主义的个别与一般

有人说,谁坚持“苏联模式”谁就真正坚持了社会主义,谁违背“苏联模式”谁就抛弃了社会主义。我们认为,这是僵化思想在作怪,是用个别代替一般。“苏联模式”是个别,社会主义是一般。按照辩证法,一般与个别是相互联结又相互区别的,一方面,个别离不开一般,一般也离不开个别;另一方面,个别不等于一般,一般也不等于个别。“苏联模式”的失效并不等于社会主义的失败,就像一个人死亡并不等于整个人类灭亡一样。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的一种而非全部。

世界上存在着多种多样的社会主义,人们统计说有 100多种,其中的一些在 20世纪被人们所实行,真可谓五花八门、形形色色、丰富多彩。这些社会主义都坚持自己的特色。比如阿拉伯社会主义认为“社会主义的灵魂则是伊斯兰教”[3][p500-501];非洲社会主义则强调自己的“非洲特色”,桑戈尔曾说“我们试图建设塞内加尔式的社会主义”[3][p550];南斯拉夫的铁托曾在 1950年说:“在今天,我们自己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我们不用任何一种固定不变的东西,而是受马克思主义科学的支配,我们走我们自己的路,照顾到存在于我国的特殊情况”[3][p226]。如此等等。那么,世界上多数社会主义有没有共同点呢?肯定是有的,多数社会主义的理想是好的;以 20世纪的实践看,国有化、集体化、计划化等曾经风行。能否把这些好的理想和近似的举措概括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呢?肯定不能,因为共同性不等于必然性,它们只是浅层次的现象,未上升到深层次的本质。当然也有人认为,有些国家和民族自称为社会主义,那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不科学,不是曾有那么一个时期我们被反复教导要正确区分科学社会主义和其他类型的社会主义的界限吗?那我们要问,说这种话的人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呢?你是给个别社会主义下定义还是给社会主义下一个一般性的定义呢?你这样说是否有“惟我独社”的嫌疑呢?实际上是以“苏联模式”为正宗排斥其他。因此,我们现在要做的不是挑选和各取所选的“贴标签”,而是从现象到本质,从个别中概括出一般,从暂时中找到永久,邓小平视察南方讲话所讲 5句话是一种概括、一种尝试。

(四)从一个角度理解本质论

在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概括的 5句话中,前 2句是讲生产力方面,后 3句是讲生产关系方面,它体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它纠正了过去那种离开生产力空谈社会主义的曲解。

前 2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使中国有个大发展,其目的是造就一个发达的社会,正如邓小平所说“社会主义要表现出它的优越性,哪能像现在这样,搞了二十多年还这么穷,那要社会主义干什么?”[4][p130]后 3句“消灭剥消,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其目的是造就一个公正的社会。资本主义制度在一定时期也可以使生产力大发展,但在一些时候出现了贪婪与不公 (如两极分化、经济危机等),可见只发展不公正是不符合社会主义本质的。

由此我们可以作进一步的发挥,公正和发达是现代社会主义的两大价值追求,只公正不发达或只发达不公正都是不符合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

[1]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7.4

[2]韶华.说假话年代[M].北京: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 4

[3]中共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室.当代国外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87.7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10(第 2版 )

D091.6

A

1009-5462(2011)01-0015-07

2011-03-07

李文顺,男,河北武安人,邯郸职业技术学院社科部教授,法学硕士。

[责任编校:孙爱民 ]

猜你喜欢

专政公有制
列宁与列宁主义另一面
略论马克思的国家治理思想研究
浅谈如何抓好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的实证分析
从劳动主义的角度对当代中国经济问题的思考
论列宁《国家与革命》体现的新型民主思想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的目的、形式与治理保障
论腐败与一党制及公有制的联系
论腐败与一党制及公有制的联系
列宁:沙皇专政的囚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