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民政治参与意识现状的调查分析——以武汉市城郊农民为例
2011-08-15刘伟,孙宇
刘 伟,孙 宇
(1.武汉理工大学 政治与行政学院,湖北 武汉430063;2.北京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871)
关于农民政治参与意识现状的调查分析
——以武汉市城郊农民为例
刘 伟1,孙 宇2
(1.武汉理工大学 政治与行政学院,湖北 武汉430063;2.北京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871)
针对湖北省武汉市近郊H村农民的政治参与意识展开的调查结果显示,城郊农民有着较强的政治参与意识,收入和学历较高的农民具有更为积极的政治参与意识。农民政治参与意识的增强源自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成效。目前还存在着制约农民政治参与意识的诸多因素。
农民;政治参与意识;调查
一、问题的提出
什么是政治参与和政治参与意识?关于政治参与内涵与外延的界定,中外学术界有着不同的认识,代表性的观点有:合法行为论、自愿行动论、影响决策论、行为-观念论、主体泛化论。[1]262-263笔者认为,政治参与是指普通公民以一定的程序与方式参与政治生活,影响政治体系运行与决策的政治行为。政治参与意识是人们对于政治参与的认知、评价、态度等心理与思想的一系列反映,包括对于政治参与的价值评判、效能感、满意度和情感度四个方面的内容。政治参与意识属于政治文化的内容,而政治文化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驱动和引导着人们的政治行为。从行为学的角度来看,人们的行为总是受其思想观念所支配,政治参与作为现代社会公民的一种政治行为,与公民所具有的政治参与意识密切联系。一般而言,政治参与意识四个方面的程度与政治参与行为呈正比例关系,程度越高,政治参与行为就越积极和主动。在我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中,农民究竟是如何认识政治参与价值的,是肯定还是否定;他们对于自身政治参与行为的有效性,是充满自信还是悲观失望;对于政治参与行为的态度,是积极还是冷漠等等;这些政治参与意识直接影响着农民的政治参与行为,进而影响到农村的基层民主建设。美国政治学家罗伯特·达尔对世界诸国的民主化进程进行了比较研究,在《论民主》一书中指出:“如果公民对民主的观念、价值和实践给予强有力的支持,一种稳定的民主的前景就更加光明;如果这些信念和倾向落实到国家的文化中,并且大部分能够在代际之间传承,这就是最可靠的支持,换言之,就是国家拥有一种民主的政治文化。”[2]165阿尔蒙德和维巴主张:“一个稳定的和有效率的民主政府,不仅是靠政府结构和政治结构,还依靠人民所具有的对政治过程的取向——政治文化。除非政治文化能够支持民主系统,否则,这种系统获得成功的机会将是渺茫的。”[3]546因此,我们有必要深入研究农民的政治参与意识问题。
政治参与意识属于政治心理学的研究范畴,而政治心理学研究在我国心理学界和政治学界都显得尤其薄弱,具体到农民政治心理的研究,有学者指出“这是一个急需深入研究的课题”。[4]目前我国学术界对此问题的研究“是基于问卷调查所作的比较笼统的归纳,大都未能展开有效的区域比较和村落类型的政治心理比较”。[4]笔者认为,个案的调查和分析是研究当前农民政治心理的一种基础性方法,只有以此为基础,才能开展区域和村落类型的比较研究。本文以湖北省武汉市近郊H村的村民为调查对象,采取入户访谈和问卷调查两种方法研究城郊农民的政治参与意识现状,并且分析了这种现状形成的原因。课题组成员走访了近500家农户,在与农户拉家常的过程中了解其思想状况。在此特别要指出的一个事实是,问卷调查的难度很大,课题组回收了200份有效问卷,原因是农村“空心化”现象严重,很多人都外出打工了,而留守在家的人以老人、妇女和儿童居多。问卷的发放对象主要是文化素质相对高一些的农民。问卷的内容主要涉及四个方面:个人基本信息、对政治信息的认知、政治参与行为与政治参与意识。
二、调查结果的分析
1.政治参与价值判断。政治选举是当前我国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公民进行政治参与最为普遍的一种形式,因此我们设置了“您认为有必要进行村委会干部的选举吗?”和“您认为有必要进行人大代表的选举吗?”两道题目来了解近郊农民对于政治参与的价值判断。调查显示,66.4%的村民认为有必要进行村委会干部的选举,12.4%的村民认为没有必要,21.2%的村民选择“无所谓”。65.8%的村民认为有必要进行人大代表的选举,13%的村民认为没有必要,20.7%的村民选择“无所谓”。结果表明,超过六成以上的村民认为有必要进行村干部的选举和镇、区人大代表的选举。
与此选项相关的是关于村民政治参与行为的调查,同样是超过六成以上的村民有过相关的政治参与行为,如选举村委会、对村庄公共事务提出建议。村民参加过村委会投票选举的人数比例高达78.2%;经常对村庄公共事务提出建议的人数占3.6%,有时提出建议的占56.5%,两项累计人数达60.1%。六成以上的村民认为有必要进行村干部和基层人大代表的选举,然后有六成以上的村民有相关的政治参与行为,这说明他们对于选举这一政治行为价值的肯定,以及在肯定价值的基础上参与了相关的政治活动。值得注意的是,村民对基层人大代表的选举投票率很低,高达86%的人没有参加过人大代表的选举。
在走访的农户家庭中,一些年岁长的人甚至不知道有乡人大代表的选举,也不关心乡人大代表的选举,甚至不知道乡人大代表是什么职务。
2.政治参与效能感。罗伯特·达尔在《现代政治分析》一书中指出,政治效能感与介入政治行为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许多重要的研究显示,对个人能有所作为的信心与一个人政治介入的程度有密切的联系。个人的‘政治效能感’越弱,他就越不会卷入政治”。[5]135这就是说,有较高效能感的人相信自己的参与行为能够有效地改变结局,因此就会积极地行动,通过政治参与行为介入政治生活,而效能感低的人则信心不足,怀疑甚至否定政治参与的作用,由此产生冷漠的政治心理。我们设计了“您认为您对于村委会干部的投票对于最后的选举结果如何”与“您认为您反映的意见能否对村干部和镇政府的决策产生影响吗?”两道题目来了解村民的政治参与效能感。前一道选择题的结果是,30.1%的村民对参与政治有充足的信心,他们认为自己投票对于村委会干部的选举结果有很大影响,31%的村民认为自己的行为对选举结果有一些影响,16.6%的村民认为自己的行为对于选举结果有很小的影响,三项选择累计比例达到77.7%;21.8%的村民否定自身政治参与的作用,认为投票对于选举没有影响。第二道题的选择结果是,4.7%的村民认为自己提出的意见会对村干部和镇政府的决策产生很大的影响,48.2%的村民认为自己反映的意见会对村干部和镇政府的决策产生影响,但只是很小的影响,两项累计比例达52.8%,14.6%的村民选择“不能产生影响”,还有32.1%的村民选择“不知道”。
当问及“如果您认为村干部做出的关于村庄集体事务的决策不正确的时候,您会怎么做?”的选择时,70%的被调查者选择“直接向村干部提出反对意见或者向上级政府反应”,30%的被调查者选择“不做出反应”和“其他”。
此外,我们还对村民文化程度的高低和“当村民对村委会干部不满时,所采取的不同手段”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多变量的交互分析,发现文化程度不同的村民在“对村委会干部不满时,所采取的手段”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初中”以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村民大多选择“不关心,随他们去”,体现出他们对政治参与的冷漠,比例高达81.4%;拥有“高中/中专/职高”及其以上文化程度的村民中有67.8%的人选择“联合其他村民罢免”的途径来解决问题,其政治参与意识明显强于“初中”和“小学以及以下”学历的村民。这表明文化程度的高低与政治参与意识的强弱之间具有正相关性,文化程度越高,村民的政治参与意识就越强。反之,文化程度低的村民,则表现出弱的政治参与意识。
在走访农户的过程中,得出的结论与问卷一致,即大多数村民有一定的政治参与效能感,相信自己的参与行为多少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3.政治参与满意度。政治参与满意度与政治参与行为之间亦呈正相关性。如果满意度高,表明他们满意以前的政治参与行为,认为起到了效果,那么他们就会积极参与当前以及未来的政治活动,反之,则会产生冷漠的政治心理,从而“不行动”。
两道选择题“您对于最近一次的村委会干部选举满意吗”和“您对目前村委会的工作满意吗?”的调查结果是,3.1%的村民对于最近一次村委会干部选举“非常满意”,23.3%的村民选择“满意”,选择“不满意”村干部选举结果的人数比例高达49.8%,还有23.8%的村民持“无所谓”态度。对目前村委会的工作,4.7%的村民表示很满意,16.6%的村民表示满意,不满目前村委会工作的人数比例高达57.5%,8.8%的村民是很不满意,持“无所谓”态度的占16.6%。不难发现以上两个问题的选择结果都不乐观,大部分村民选择了不满意村委会的选举以及村委会的工作,而且两道题的选择结果呈现出很强的相似性,都是极少数村民选择“满意”,大多数村民选择“不满意”。
在走访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对于村委会的工作,大部分农户的评价不高,从中我们不难分析,基于自身政治参与行为效果的影响,当人们对于最近一次村委会干部的选举不满意时,他们对于本届村委会的工作也就难以给予行动上的支持和配合,对村委会的工作表示不满意就在情理之中;如果选举出自己满意的“被选举人”,则在很大程度上会支持村委会的工作,那么就会有相对多一些的人选择满意村委会的工作。
4.政治参与情感度。政治参与情感作为政治参与行为在人们内心的一种情感体验,主要表现为人们对于政治参与行为的主观愿望,表现为积极与消极、热情与冷漠的政治态度。我们设计了“您自己愿意成为村委会干部吗?”和“当您认为您的利益受到威胁和损害时,您会如何处理?”两道题目开展调查。
对于第一道题目,1.9%的农民选择“非常愿意”,43.5%的农民选择“愿意”,31.2%的农民选择“不愿意”,而持“无所谓”态度的农民所占比例达23%。由此可见,城市近郊农民中有相对多数的人愿意当选村委会干部一职,选择“不愿意”和“无所谓”的人所占比例虽然都不低,但是都没有选择“愿意”的人数多。
对于第二道题目,43%的农民选择“采取各种途径维护自己的利益”,42%的农民表示“想维护自己的利益,但不知道怎么做”,而3.6%的农民选择了“沉默,不作出任何反应”,他们认为“民总是斗不过官的”。由此可见,对于上级的侵权行为,有85%的村民是持反对意见的,而且主观上愿意采取行动维护自己的利益,这说明近郊农民有较强的维权意识,但是有42%的村民不知道采取什么样的手段和方法进行维权。在走访的过程中,也有少部分人向我们表达了他们不会选择“与官斗”的思想,他们认为很难成功,而且担心得罪干部,今后在村里的日子更难过。
为进一步了解“村民的经济水平”与“村民是否有意愿成为村干部”之间的关系,笔者运用了多变量交互分析方法,以“村民月毛收入”作为行变量、“村民自己是否愿意成为村委会干部”作为列变量进行交互分析。结果表明,在对“自己是否愿意成为村干部”这个问题的选择上,不同收入水平的村民存在着显著的差别,收入水平越高,愿意成为村干部的人数比例相对就越高。
三、影响城郊农民政治参与意识的主要原因
无论是走访还是问卷调查,得出的结论是大部分村民有着较为强烈的政治参与意识,但是一部分村民存在一定程度的政治冷漠心态,相当一部分人对于政治参与带来的结果满意度不高。对于村民政治意识增强的原因以及在逐步增强过程中存在的制约因素,结合调查的情况,我们分析如下。
1.政治参与意识的增强是市场经济发展以及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结果。在中国传统社会,农民的民主意识匮乏,人治思想和对于清官的期盼一直根深蒂固。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和发展,在我国农村率先进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经济体制改革,随即进行了与之相适应的以村民自治制度为基础的政治体制改革。无论是经济体制改革,还是政治体制改革,都涉及到对人们利益的调整,而利益是人们一切活动的动因,为了利益的维护与实现,人们的政治参与意识日益增强,而且民主的实践也锻炼了人们的参与能力,增强了人们的参与信心。尽管村民自治制度在实践过程中一直存在某些问题,但是这一制度的实践对农民权利的维护以及农民民主意识的增强都具有价值意义。正如有学者指出,村民自治正实现着“民主启蒙”和“权利觉醒”的双重价值[6],我们的问卷调查结果也显示,绝大多数的村民认为村干部应该由选举产生,说明人们在思想上还是认同和支持这一制度的。在走访过程中,很多农民也表达了对于选举村干部做法的支持,而且大多数村民都参与了村干部的选举,以及参加了有关村庄公共事务决策的村民代表会议。
具体到城郊村民的政治参与意识增强,我们认为相比一般传统的农业地区还有一个特殊的原因,即受城市现代化发展的影响。在访谈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中青年村民,无论男女,其衣着打扮与城市无异。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有过在城区打工的经历,或者正在城区打工。因此相对而言,他们更容易接受先进、开放的思想,更能够积极主动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且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城镇化的进程中,由于土地的征用,以及村民房屋的拆迁,这些都涉及到补偿的问题,因此使得村民对于村庄公共事务,对于直接负责村庄公共事务的村委会和村党支部等干部的作为表现得更加关注,一些文化程度相对高一些的、在村庄中稍有些威望的人都表示想成为村干部,在村干部的选举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拉票现象。
2.制约农民政治参与意识的主要因素。
1)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和发展水平的制约。利益是人们考虑自己是否进行政治参与行为的动因。对于村庄公共事务,只要是不涉及到自身的利益,就缺乏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如果涉及到自家的切身利益,那么农民的参与意识则表现得相对强烈。当前,我国的农村经济还未完全摆脱自然、半自然经济的影响,农民还是传统意义上的小生产者,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仍然是主流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的落后导致农民自给自足、自私自利思想的滋生。此外,目前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农民的生活水平相对城市而言是落后的,很多家庭的经济收入来源不是自家的一亩三分地,而是外出的打工收入。所以正是基于这种经济利益的考虑,他们对于村里干部的选举、对村干部的监督,以及对村庄公共事务的参与等等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冷漠态度。具体到城郊地区的农民,外出打工的人数相对而言更是多一些,由于外出打工的收入远远高于在家务农的收入,因此他们更关心的是打工带来的经济收益,或者说一年的时间里绝大部分时间在城里打工,很难保证有时间和精力参与村庄公共事务,这部分人因被政治边缘化而使得参与意识不强。
2)传统封建思想的制约。中国的封建社会是为儒家思想所笼罩的君权社会,呈现出明显的“强国家,弱社会”特征。长期以来,广大民众被排斥在国家政治生活之外,没有经过公共领域的锻炼,公共精神缺失导致的后果是农民的自私自利心理,以“我”和“家庭”为中心,而“我”只不过是皇帝的一个“子民”,国家是皇帝的天下,在这种意识支配下的民众很显然是不可能有积极理性的参与意识。此外,农民还受着传统封建宗法思想的影响。我国农村区别于城市,是一个典型的按血缘聚居的“熟人社会”,村民们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村民之间或是还没出五代的血亲关系,或是祖祖辈辈生活和工作在同一个地方的熟人关系,因此即便是对村干部工作不满意,或是认为自己的权益受到侵犯,出于“低头不见抬头见”、“怕得罪人”的心理而不去政治参与,哪怕是自身利益受损,也不进行权益维护的参与行为。在走访过程中,有村民就明确地对我们说到:村中有很多不公平的利益分配,谁家与村干部的关系好,或是村干部的亲戚就会得到更多的好处,一些国家的优惠政策以及社会捐助的财物也是他们最先得到等等,对于这种现象只有忍耐,没想过要去采取一些途径维护自己的利益,因为要么是自家亲戚,有血缘关系,要么是村里的“狠人”,得罪不起。
3)文化素质不高的制约。农民的政治参与意识与其文化教育程度直接相关。本次调查的多变量交互分析表明,经济收入较高和文化程度较高的村民的政治参与意识相对要强烈,这一观点已经在很多乡村调查文章中得到印证。受教育程度高的农民,相比其他村民而言,他们因具备一定的政治知识和民主参与技能,从而更有信心进行政治参与,更能够利用政治参与实现和维护利益,所以他们的参与意识要强烈一些。在与农户进行访谈的过程中,对于一些初中、高中文化程度的中青年,我们发现与他们的沟通容易很多,不仅试卷中的问题他们很快就能看懂,而且他们还饶有兴趣地与我们就问卷中的内容进行交谈,发表自己的看法。而一些文化程度不高的农民,如小学文化程度,以及完全没上学不识字的农民,不仅与我们交流困难,而且对问卷中在他们看来的一些“政治问题”不感兴趣,政治参与意识明显不强。
4)基层民主制度存在问题的制约。以村民自治制度为例,当前我国村民自治制度在实践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例如贿选问题,自治权与行政权、党权的矛盾问题,村干部的素质问题(不作为以及腐败问题),村民对村庄公共事务的决策、监督和管理不到位等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村民的政治效能感,进而使之失去参与的信心和积极性。在我们的调查过程中,城市近郊由于土地的征用频繁,村委会的作用比较突出,因此村民对村务公开以及村干部的行为监督要求迫切,同时也对村委会的作用寄予了很多的期望,如果村干部有一个环节方面的工作没做好,就会引起村民们的不满心理,在失望和不满的情绪影响下,村民们极易产生或消极冷漠、或感性盲动两种极端的政治参与意识和政治参与行为。
四、结 语
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随着我国城镇化发展的日益推进,身处其中的农民政治意识日益增强是必然趋势,因此有必要引导农民的政治参与意识和政治参与行为朝着理性和制度内的方向发展。农民传统政治思想的转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增强农民政治参与意识需要多方面力量的整合。首先是发展农村经济,切实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这是基础性的途径;其次是完善政治参与制度,使农民在政治参与的实践活动中增强政治参与的效能感,并在实践过程中锻炼参与能力,从而有利于增强作为公民的权利意识、主体意识、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上述意识的增强必然有助于化解消极冷漠和盲目、不理性的政治参与意识;此外,有必要通过政治社会化中的途径教育农民,潜移默化地影响农民,使农民习得政治知识,增强政治满意度和情感度,例如开展文化宣传活动,普及法律知识,宣传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等等。
[1] 吴志华.政治学导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 罗伯特·达尔.论民主[M].林猛,李柏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3] 加布里埃尔·阿尔蒙德,西德尼·维巴.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M].徐湘林,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4] 刘伟.农民政治心理研究亟需深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08-26(6).
[5] 罗伯特·达尔.现代政治分析[M].王沪宁,陈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6] 于建嵘.村民自治:价值和困境——兼论《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修改[J].学习与探索,2010(4).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Status Quo on Farmers’Consciousness of Political Participation:Taking Farmers in the Outskirts of Wuhan for Example
Liu Wei1,Sun Yu2
(1.School of Politics and Administration,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Wuhan,Hubei 430063,China;2.School of Marxism,Beijing University,Beijing 100871,China)
This study conducted an investigation on farmers’consciousness of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n village H in suburban Wuhan,Hubei Province.Results indicated that suburban farmers have intense awareness of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and that farmers with higher income and educational levels prove to be more active.In addition,the increase of farmers’political participation consciousness derives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democracy construction in rural areas.In addition,there still exist some factors which restrain farmers’awareness of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farmers;consciousness of political participation;investigation
D668
A
1671-2544(2011)05-0078-05
2011-07-28
武汉市社会科学基金资助课题(20092S0081)
刘 伟(1966— ),女,湖北应城人,武汉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孙 宇(1987— ),男,吉林长春人,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张晓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