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反哺”还是“接力”:北方农村亲子关系探究——基于山东日照云台村的实证观察

2011-08-15吴记峰阳叶萍

关键词:云台子代代际

□吴记峰 阳叶萍

“反哺”还是“接力”:北方农村亲子关系探究
——基于山东日照云台村的实证观察

□吴记峰 阳叶萍

和谐的亲子关系是农村社会伦理建构的基础,也是关系农村养老乃至农村文化建构的重要问题。我国北方农村亲子关系中普遍存在“接力”走向,而“反哺”严重不足,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深重的乡村伦理危机,甚至影响着整个乡村文化的建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因此,新时期,必须加强社会的引导与干预,一方面,加大传统“孝”文化宣传,引领和谐、公平的亲子关系建构;另一方面,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填补亲子关系迅速转变造成的养老空白,以促进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

反哺;接力;亲子关系;农村养老;乡村文化

“反哺”和“接力”是一些学者对于中西方家庭在处理养老问题时表现出的不同亲子关系的一种模式创设,认为西方家庭在养老问题上普遍表现出了一种“接力”模式,而我国则主要是“反哺”模式。本文基于对山东省日照市云台村①长时间的调查研究,试图对这一问题尤其是我国北方农村地区的亲子关系进行解读,通过实证性研究对于养老过程中的所谓“反哺”模式进行论证。

一、问题提出与研究生态

养老问题在我国一直是备受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尤其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以及人口老龄化的日趋严重,养老已然成为一个国人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性问题,而对于养老问题衍生出的亲子关系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深层次的挖掘与解读养老中出现的诸多问题。

当前,普遍认为西方家庭在亲子关系上普遍表现出了一种“接力”模式,而我国则主要是“反哺”模式。所谓“反哺”是指父母抚养子女,子女长大后再赡养父母的一种双向循环亲子模式;“接力”则指父母养育子女,子女继续抚养后代,老人则被推向社会的一种单向循环亲子模式[1]。就当下中国而言,城市居民由于养老保障制度的基本完善而已基本实现社会化,“反哺”还是“接力”的争论主要是针对农村居民而言,因此,对于农村亲子关系的探究将有助于我们真正挖掘出当前我国养老过程中呈现出来的是“反哺”还是“接力”。因此本文选取山东省日照市云台村为个案研究对象,对北方农村的亲子关系进行实证性考察。

云台村,一个普通的北方村庄,因为地处齐鲁大地,受儒家文化影响较重,又加上村庄虽地处沿海一带,但是工业化与社会化程度并不太高,村民依旧主要是依靠农业以及外出务工营生,所以直到今天,村庄的传统文化保持相对完整,整个村庄文化呈现出了浓厚的传统主义色彩。笔者认为对于这样一个传统文化相对浓厚的村庄的研究结果可能对整个北方农村的亲子关系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与普适性。

二、“反哺”与“接力”现实博弈

“反哺”还是“接力”,其实一开始就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问题,而是一个孰轻孰重的考量,现实生活中,二者是不可能截然分开的,只不过是在不同的社会文化境遇中二者的分量或者凸显度存在一定的差异。如果说在传统中国农村,“反哺”模式还是一种凸显的亲子模式的话,那么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转型,这种模式已经越来越弱质化了。眼泪开始往下流,即现代家庭的重心几乎无一例外的都是孩子,普遍的社会现象是亲代对子代的极大付出,反之,子代对亲代的赡养、照料和慰藉越来越少。代际关系的重心迅速下移,并严重向下倾斜[2]。这种“接力”模式的亲子关系在北方的农村地区似乎已然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

在对云台村的调研中,这种“接力”模式的盛行也得到了很好的印证,尤其是对于村中作为中坚力量的四五十岁的村民而言,他们上有老人要赡养,下有子女要抚养,他们身上的亲子关系轨迹就很能说明这种“接力”亲子模式的凸显。在云台村,现在就普遍出现了贺雪峰所说的“生两个儿子哭一场”的社会现象[3]。主要就是养儿成本太大,是一般家庭所负担不起的。养儿成本的抬高有经济发展、物质生活需求上升的原因,也有教育投入尤其是高等教育投入增加的原因,当然,最主要的还是因为婚姻嫁娶中的花费对于农村人来说已经成为一个天文数字。就像卢晖临指出的那样,集体化导致的农村平均主义心态的盛行,进而在农村形成了严重的攀比与跟风现象[4]。云台农民,“不管穷富,都要给儿子到市里买楼,要不就娶不到老婆”②。这就使得当地养儿娶媳妇的花费非常高,而且更为严重的是,这种到市里买房不是个别富裕家庭的行为,而是整个村庄的非理性的整体性冲动。当然,这里面也有很多无奈的成分,就像某些村民说的,“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所谓创造条件,就只能是借钱或者贷款,“留下一屁股债,老的慢慢还”。虽然这种国家语境中的城市化进程在云台村就像凤凰涅槃般困难,但是在村民的观念中,这是合理的,是天经地义的,“是我们生儿子挣的”。在他们的意识中,“一辈熬一辈”,做父母的就是应该给儿子盖上房子,娶上媳妇,这样才算是完成了任务,要不“死的时候都闭不上眼睛的”。这相对于西方国家的抚养子女到18岁而言,表现出了更为悲壮的“接力”般亲子关系。而更为突出的是,现在对于云台村的父母来说,儿子结婚生子也并不意味着奋斗的结束,夫妻两人还是要继续努力赚钱,帮儿子还房贷,帮儿子养孙子。父母的一生几乎都是为了子女,除了子女的幸福,不再有任何其它的追求。农村这种“眼泪往下流”的亲子模式从“砸锅卖铁也要孩子读书”中也可以窥到端倪。亲代对子代的付出是自虐的,是不惜代价的,是不计后果的,是生命不息、付出不止的。

而对于亲子关系的另一个维度,在对待养老问题上同一个群体却表现出不同的行为方式,“反哺”在云台村更多的是表现为一种话语,而不是行动。随着社会的变迁,传统文化中“孝”的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5]。“养儿不孝,是个依靠”似乎已经成为历史,现在对于云台村的老人而言,儿女已经难以成为依靠。在云台,老人大多都是单独居住,很少有与儿女一起居住的,而且村中寡居老人特别多。孝敬的儿女就是能每年按时交粮或者赡养费的儿女,而对于很多老人来说,这种最起码的生活需求都是没有保障的。家庭中用于抚养子女和赡养老人的花费根本就不成比例,两者之间是一种天壤之别。当然,这也与前面提到了父母对子女的不惜代价的爱相关,父代一般愿意为子代抚育孙辈而降低自身物质生活需求,“有狠心的儿女,没有狠心的爹娘”,父代的心里一直考虑的就是子代的困难。这种现象的深层次原因一方面是家庭代际关系转变,父辈权威全面丧失,家庭权力大部分转移到到了子代尤其是儿媳手中[6]。而另一方面,这也恰恰从一个反面表明了农村亲子关系中的“接力”走向,而不是“反哺”。当然,农村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在亲子关系中“反哺”严重不足的情况下,社会养老保障机制尚未做到全范围覆盖,使得农村老人陷入生活困境。当然,就当前来看,这种困境在日常生活资料供给上还属次要,最主要的是精神上的空虚与寂寞,再就是老人在面对疾病时的无可奈何。在云台村,老人的大病基本上都是选择放弃治疗,这虽然与家庭收入水平有关,老人们害怕“人财两空,给子女拉下一大堆饥荒”③。但是相对于人们在子女读书问题上表现出来的那种“砸锅卖铁也要供应”,显然还是亲子关系的走向在作祟。

由此可以看到,在云台村,亲子关系更多的表现出一种“接力”走向,一辈熬一辈,一切都是为了后代。而在对父代的“反哺”方面严重不足。而且,这种走向在乡村舆论上也开始赢得许可乃至鼓励,在对人的基本评价标准方面,传统社会中“孝顺”与否是评价个体的首要标准,不孝之人在社会中将无地立足。而现在人们似乎更看重个人的“本事”,即挣钱的能力并由此决定与之保持什么样的关系[7]。更为严重的是,这种走向还呈现出不断深化的趋势。这必将对于农村养老问题乃至整个乡村伦理产生重大影响。

三、“反哺”与“接力”孰是孰非

在农村的亲子关系处理中,“反哺”与“接力”就像是硬币的两面,共同支撑着乡村伦理的架构、促进着乡村社会的延续。在具体的农村生活中,二者又各自表现出不同的价值走向,以不同的维度对乡村社会的日常运作发挥了重要影响。

“反哺”模式的亲子关系体现了我国“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当然,这其中也蕴含了生命更替运动的最高哲学。每一个人都是时间的移民,在时间的长河里迁移而达到生命的彼岸,这是个体生命运动的历程。国家与社会也正是在个体生命的流逝与社会的时代接力中不断发展[8]。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一个生命个体在其奉献一生后的老年都应受到尊敬与礼遇,这是对生命的基本尊重,也是对后来者的激励。另一方面,在整个社会中形成“尊敬老人”的风气也有助于子代健康人格的培养。尤其是在当下“接力”走向极端化的情况下,对于子代的过分溺爱使其社会化严重不足,深刻的影响着其健康人格的形成与完整的生命发展历程的顺利前行,也使他们缺乏对社会和家庭承担应有(38)的信念,这一切都必须回归到“反哺”模式中去找寻救世良方。当然,“反哺”模式也有其固有的弊端,作为一种“前喻文化”,它鼓励甚至是苛求着年轻人向老年人学习的风尚,这就从根本上排除了社会变更的可能,从社会进步上看具有很大程度的保守性,延缓了社会变革的进程[9]。

“接力”模式从其产生的社会基础来看就带有很大的社会变革与文化进步成分。一方面,它表明青年价值观将越来越取得社会整体价值观的重要地位,并逐步改变其边缘地位而向社会价值观的中心位置转移[10]。这将在极大程度上促进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在这样一个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的发展更是依赖于科技及观念的创新而不是农耕时代的那种经验的传授与继承。另一方面,作为一种“后喻文化”,“接力”模式在当下的农村甚至体现出了一种文化反哺现象,即在急速的文化变迁时代所发生的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进行广泛的文化吸收的过程[11]。这种现象在近几年农民工浪潮兴起之后表现的尤为突出,在农村家庭关系中,更多的表现出这种子代对父代的文化反哺。当然,就社会资源的积聚而言,父母在最有劳动能力的中年阶段所积累的所有经济资源通过办婚事转移到下一代家庭中,这就为子代的家庭运作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12]。同时,父代在子女教育与培养投入中的那种不惜代价与不计成本也有助于资源以一种隐性的、更为有效的方式向子代转移。因此,可以说,“接力”模式的亲子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将有助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反哺”与“继承”都有其优势与缺陷,在农村日常运作中,二者缺一不可,二者和谐统一将有助于农村伦理道德体系的建构以及农村社会的健康运行。因此,在农村社会发展过程中,采取有力措施,促进“反哺”与“接力”的和谐统一,建构公平、健康的亲子关系就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四、农村亲子关系的和谐建构

按照米德的说法,虽然亲子两代人生长在不同的文化当中,但是一定要注重交流,两代人应该放下对立和僵持的姿态,跨越分离的鸿沟,展开对话的交流[13],共同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与健康的社会伦理生态。

具体而言,首先,在西方国家重新发现家庭养老价值所在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坚守自己的特色,发扬传统“孝顺”文化[14]。在“接力”亲子关系走向发展迅速的同时,必须适度坚守“反哺”模式的作用,这不仅是人口老龄化发展过程中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前提下满足老人生活与心理需要的客观要求,也是整个社会伦理道德建构的基础与底线,考验着一个社会的道德与良知。这就要求不仅在物质上给予老人以生活的照料,而且在精神和情感上使老人得以安顿。

其次,注重发扬“接力”模式中的合理成分,促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差异”模式所注重的思想与新观念的产生与进步,而不是传统的去照搬上一代的生活模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思想意识[15]。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自我更新,加速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接力”模式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香火延续”思想,决定了家族与民族的绵延不断地繁衍与发展。因此,在农村代际关系中,必须鼓励“接力”模式中合理成分的运行,激励父代加大子代的教育投资,促进居民素质以及整个乡村文明的进步。

再次,在传统的“反哺”与“接力”模式之外,笔者以为当下北方农村代际关系中还有一个群体的利益被严重忽略,那就是作为社会中流砥柱的青壮年群体,也就是文章开始提到的农村四五十岁的村民群体。对上他们要服从“反哺”模式的道德要求而供养老人,对下他们又处于对子代无以复加的爱而投身到“接力”模式的无私奉献之中,而在整个个人生命运作过程中,严重忽略了自身的发展与需要。因此,在亲子关系的和谐建构中,必需注重他们的利益与需要,以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与幸福。

注 释:

①遵照学术惯例,笔者对文章中所涉及到的真实地名及当事人真实姓名做了一定技术处理,后同。

②云台村访谈记录。后直接引用话语同。

③ 饥荒,当地方言,“拉饥荒”就是“欠债”的意思。

[1]洪彩华,李桂梅.“反哺”与“接力”:从养老模式看中西亲子关系[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02):48.

[2]刘桂莉.眼泪为什么往下流——转型期家庭代际关系倾斜问题探析[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11):47.

[3]贺雪峰.农村代际关系论:兼论代际关系的价值基础[J].社会科学研究,2009,(5):84.

[4]卢晖临.集体化与农民平均主义心态的形成[J].社会学研究,2006,(6):67.

[5]史秉强.代际之间“责任伦理”的重建——解决目前中国家庭养老问题的切入点[J].河北学刊,2007,(04):66.

[6]肖倩,杨泽娟.农村家庭代际关系与老人赡养问题[J].求实,2010,(10):93.

[7]郭于华.代际关系中的公平逻辑及其变迁——对河北农村养老事件的分析[J].中国学术,2001,(04):82.

[8]刘喜珍.论代际公正的基本理念——以老年伦理关怀为视角[J].湖南社会科学,2010,(01):31.

[9]肖群忠.传统孝道与当代养老模式[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03):99.

[10]廖小平.代际价值观及其初步展望[J].广东社会科学,2007,(06):69.

[11]周晓红.试论当代青年文化的反哺意义[J].青年研究,1988,(11):23.

[12]王跃生.婚事操办中的代际关系:家庭财产积累与转移——冀东农村的考察[J].中国农村观察,2010,(03):60.

[13]吴小英.代际冲突与青年对话的变迁[J].青年研究,2006,(08):2.

[14]洪彩华.试从“反哺”与“接力”看中西亲子关系[J].伦理学研究,2007,(03):74.

[15]成伟,陈婷婷.代际差异与冲突之分析[J].长白学刊,2009,(06):116.

The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is not only harmonious rural social ethics construction,but also the foundation of rural endowment and even rural culture relationship construction important issues.The rural north-China in parental relationship to exist generally"relay"to,while"feedback"severity shortage,this is in some extent promote social development and at the same time caused heavy country ethics crisis,even affecting the whole village culture,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propulsion.Therefore,the new era,we must strengthen the guidance and society,on the one hand,increase the intervention traditional filial piety culture propaganda,leading the harmony,fair parenthood building;on the other hand,speed up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security system,to fill in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caused by the rapid transition of endowment blank,so as to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whole society.

"Back-feeding"or"Relay":Discussion of the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in Countryside of North-China——Empirical Observation Based on the Village of Yuntai,Rizhao,Shandong Province

WU Ji-feng&YANG Ye-ping(8)

C912.82

A

1008-8091(2011)03-0008-04

2011-05-19

西华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所,四川南充,637009

吴记峰(1985- ),男,山东日照人,西华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所政治学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基层民主及社会治理。

邓秀丽)

猜你喜欢

云台子代代际
云上之家——万科·郡西云台
龙门山·卧云台
帮我买云台
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这里为什么叫1933?”——铜川“红色基因”代际传承
基于STM32的无线FPV云台设计
论人权的代际划分
家族企业代际传承中的权力过渡与绩效影响
火力楠优树子代测定与早期选择
24年生马尾松种子园自由授粉子代测定及家系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