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语口语中的英美文化渗透

2011-08-15柏晶

关键词:英美礼貌英语口语

柏晶

(达州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达州635001)

英语口语中的英美文化渗透

柏晶

(达州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达州635001)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不同,所以在思维方式、交际礼貌和语言行为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所以英语口语的学习和运用必须了解与之有密切关系的文化,透过文化差异现象看其本质,从而提高英语口语能力,成功地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

英语口语;交流;英美文化;差异

学语言的目的是为了交流。人类的交际不单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语言和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虽是社会文化发展的产物,但反过来对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语言像一面镜子一样反映着民族的全部文化,又像一个窗口一样揭示着该文化的一切内容。如“天地”在汉语中象征至高无上的权威:历朝皇帝要“祭天地”、新婚夫妇要“拜天地”、诅咒要“苍天在上”,这些词语典型地反映了中国人的天道观。而英美人多信仰基督教,他们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的,世上的一切也都是按上帝的意旨安排的,因此God一词常挂在嘴边,英美人惊讶时,会发出:“God!”“My God!”“Oh!My God!”(我的上帝)的感叹、一场危险过后,英美人发出:Thank God!”(感谢上帝)的感叹。英美人在表示希望获得成功时会说“May God bless me!(愿上帝保佑我)。对于对别人的赞扬,中国人和英美人的反应也是不同的,英美人对赞语作出的反应,往往是欣赏、兴奋,认为别人的赞扬是对自己认同和认可,所以会以“Thank you!”表示,而中国人觉得谦逊是一种美德,所以会以“哪里”或“还差得远呢”等作出回答。既然语言保存着文化的主要信息,凝聚了文化的主要成果,那么学习和运用英语必须了解与之有密切关系的文化,透过文化差异现象看其本质,从而提高英语口语能力,成功地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

一、英语口语中渗透英美思维方式

所谓思维方式就是人们的思维习惯,也称思维定式或思维模式。不同的自然和社会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对客观世界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认识,不同的理解和认识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的不同又必然造成表达思想内容的语言形式的不同。英、汉两种语言的不同,不仅仅表现在两种语言的话音、语法、结构等方面的差异上,而且还表现在两种思维方式的差异上。中国人说话时喜欢拐弯抹角,最后才亮出底牌,还常常留有三分余地;而英美人,尤其是美国人,则喜欢直来直去,开门见山。因此英语口语中表明态度、观点、建议都很直截了当,而且多半在开头部分。许多时候只要说第一句话甚至前几个词,整体意思就能八九不离十。有些句子汉语和英语的表达很不一样,甚至截然相反。例如下面这组对话:

——No,1 won’t.(是的,我不去。)/Yes,1 will.(不,我会去的。)

这个句子印在卷子上,多数同学还是能理解,但一旦放到听力中去,许多人大概一听到“No”就理解为否定的意思,但这是中文习惯:回答针对的是对方的话语观点而非事实,因此你说对了,我就回答“是”,你说错了,我就回答“否”。但英语的习惯则是针对对方所说的事实——只要是肯定性事实,我就回答“Yes”;只要是否定性事实,回答就是“No”。这些地方往往需要格外警惕。

例如在汉语里我们说:“缺了一条腿。”英语中相应的表达却是:with only one leg,一个强调“有”,一个强调“无”,思维习惯上的差异在跨文化交流中表现得非常明显,用心体会两种语言表达上的差异定会获益非浅。

东西方文化不同,思维方式不同,所以直译常常让人费解。以下是几个事例。

一位美国朋友内急,出于礼貌,他在向朋友询问厕所在哪里时,没有使用WC,toilet,lavatory这类词汇,而是说May I go some where?中国人照字面意思理解,以为这位美国朋友想去别的地方逛逛,便回答说Of course,you can go anywhere.(在哪里都可以。)这样的回答,其尴尬场面可想而知了。又如中国人之间彼此较为熟悉的人见面问候时,一般采用下列用语:“上哪 去?”、“吃过了吗?”,如果把这些问候的话直译成英语(即:Where are you going?Have you eaten yet?)。英美人可能会茫然、困惑,有时也可能引起误解。不了解汉文化习俗的外国人并不会认为这是一种起交际作用的问候语,比如:问对方:“Have you eaten yet?”对方可能认为这不是单纯的见面问候的话,而会误认为你可能发出对他/(她)的邀请。又如“Where are you going?”很可能引起对方的不快,所以他/(她)对这一问话的反应极有可能是:“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你管得着吗?)。

二、英语口语中渗透英美交际礼貌

礼貌是各社会各群体共有的普遍现象。事实上恐怕世界上各民族都有其独特的原则或准则,各有各的讲究。英国人的礼貌讲究绅士风度,言谈举止彬彬有礼,礼貌被看成是“一封四方通用的自荐书”。人们讲究礼貌蔚然成风,不敢稍有疏忽。如不把胡子刮得千干净净,裤子哪怕一个纽扣没扣好,衣领和领带不整洁都是失礼的表现。

中国人也十分重视礼貌,人际交往要“客气”一番,需别人请几遍才接受邀请,往往是双方“客气”了半天没有结果。西方人似乎无暇“客气”,接受邀请与否直截了当。这样,中西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互交往,各自按各自的礼貌原则行事,产生误解是很自然的,这是因为,文化不同,讲究的礼貌或遵循的礼貌原则可能大相径庭。又如在西方,向别人提供帮助、关心、同情等的方式和程度是根据接受方愿意接受的程度来定的;而中国人帮起忙来一般是热情洋溢,无微不至。例如:一位中国留学生在美国看到一位老教授蹒跚过车水马龙的马路,出于同情心,他飞步上前挽住老人,要送他过去,但是他得到的却是怒目而视。请看下面的对话:

(3)要加强公路施工的科学性。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施工计划进行,配备好机械设备数量和种类,确定施工顺序,做好施工原材料准备和运输,明确施工人员数量,解决施工人员的食宿等基本问题。

Chinese student:Mr.White,you are so pale,are you sick?

Eng1ish teacher:Well..yes.I have got a bad cold for several days

Chinese student:Well,you should go to a clinic and see the doctor as soon as Possible.

Eng1ish teacher:Mr...what do you mean?

中国人建议患上感冒的人马上去看医生,表示真诚的关心,而美国人对此不理解,会认为难道他的病有如此严重吗?因此,只要回答:I’m sorry to hear that.就够了。

再如,中国人送客可能会说些“没有什么可招待的,真是对不起,请多包涵。”这类谦恭的话,而英美人则说“Thank you for coming.”(谢谢你的光临)或“Hope you’ve enjoyed yourself.”(希望你玩得开心)等等。

中国人在日常交际中所强调的礼貌准则是可以被称之为“卑己等人”的“谦虚”准则。而对以个人主义为中心、以平行或平等的关系为取向的西方社会来说,个人利益、个人权力、隐私、个人自由、个人领域、个性解放或自我实现,都被当做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人们之间,哪怕上级对下级,父母对子女,教师对学生,实施“命令”、“建议”、“劝告”、“批评”、“要求”等指示性言语行为都会被当做对个人主义的侵扰。在西方社会,当人们相互请别人做事时、可视具体情况,采用下列一些间接、委婉的得体的语言:

Will you open the window?

Can you open the window?

Would you mind opening the window?

此外,在西方国家中,特别重视对方的隐私权。西方人一般不愿意干涉别人的私生活和个人隐私,也不愿意被别人干涉,凡是涉及到个人隐私的都不能直接过问。如中国人在寒喧时会问一些有关别人年龄、钱财、婚姻状况等的私人问题,中国人一般不会介意;但是。如果问西方人这些问题.他们就会认为你严重侵犯了他人的隐私。西方人在寒喧时一般会谈论天气等与个人无关的问题。

三、英语口语中渗透英美语言行为

言语行为是指人们通过言语所完成的行为,如人们在日常交往中相互间的称呼、问候、恭维、请求和告别等等。从语言学或交际学的角度看,言语行为是交际过程中的最小单位,是更大单位的交际结构的组成部分。人们在交际时所实施的言语行为会因文化、区域、地区、职业、性别及个人而异。事实上,实施或完成某项言语行为是一个与交际对方相互协商的过程,这一过程必须视具体的环境或情景而定。不同社会乃至同一社会的不同群体或言语社团在问候、道歉、感谢、祝贺、邀请、恭维等诸多言语行为方面部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如在西方国家,人们称呼对方时,把Mr.(先生)、Miss(小姐)等称谓放在姓或姓名之前,一般称姓即可,如Mr.Bush、Miss Li;在正式场合,人们则把姓和名都说出来,如Mr.Peter Bush、Miss Li Ping。这与汉语把称谓放在姓名之后不同。为了表示尊敬,我们常常按中国的习惯把头衔与名连用,这是不符合英美习惯的。头衔必须与姓一起用。一般情况下,比较熟悉的人称呼其名即可,即使长辈也如此。这点西方人与我们不一样。如果外国人告诉我们他的名,我们直呼其名就行了,不必非称先生及其他头衔不可。一个人除非是从事于某种特殊的职业,否则正式的头衔是不常用的。特别是美国人,一般不注重地位头衔,直呼其名表示友好随和。再如,在西方,邀请别人时,要尊重别人的个人意见,双方必须经过坦诚地协商。因此,美国人在邀请别人时常说,“…come if you want to”或 “would you like to…”,是要给别人留出自由选择的空间。西方人对别人的邀请,无论是接受还是拒绝,一般都会给予明确的答复并表示感谢。在拒绝时,要先感谢以表示领情,再表示歉意并说明拒绝的原因。对于一些非正式的邀请,如下班一起吃饭,喝茶等,如果不能接受,也要先表示谢意,再表示歉意,并简要的陈述原因。例如,一位同事邀请你去他家吃饭.你想去可又怕麻烦别人,你可能会说“那太麻烦你了”或“算了吧”,如果你不想去可又不好意思直接拒绝,伯有损对方的面子,你可能会说“改天吧”或“下次吧”。中国人有时对别人的邀请会很客气的回答说,“Thank you,I,ll try to come”这种回答也会使美国人感到茫然,因为他们不能确定你是否能来。另外在英美文化中,社会结构是平等取向,由于个人主义或人权至上主义,不论是上级还是下级,长辈还是晚辈,只要冒犯别人,就等于侵犯了别人的利益,因此在口语中道歉频率比较高,而且道歉必须诚恳。下面几个例子反映了中西道歉言语行为的一些差异:

例:开会时,领导迟到

中:“既然大家都到齐了,那我们开会吧。”

西:“I’m sorry.I’m late.I was unavoidably detained.”

例:儿子生日爸爸忘记买礼物

中:“呀,你瞧爸爸这记性,明天一定把礼物给你带回来。”

西:“I’m sorry,boy.I was so busy these days that the gift slipped my mind.I will get it for you tomorrow.You can be sure of that.”

任何在两种不同文化中生活过的人,都会感觉到不同文化的人的说话方式有很大差别一不仅仅是他们所使用的语音、语法,以及词汇等有所不同,而且他们使用语言的方式也有很大的区别。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语言是随着民族的发展而发展的,是社会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等,各民族的文化和社会风俗又都在该民族的语言中表现出来。如果我们不懂得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尽管掌握很多英语知识,也不一定能使用恰当。因此要多了解英美文化,在平时的口语中,注意英汉文化的差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学好英语,用好英语,达到理想的交流目的。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外语教学与语言研究出版社,1999.

[2]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外语教学与语言研究出版社,1989.

[3]张卫族.中国人使用英语常见错误分析[M].华夏出版社,1993.

猜你喜欢

英美礼貌英语口语
初中生的我们怎么训练英语口语?
Onemoretime:comingandgoingLiuYu英美电影与英美文学的互动发展研究
当诚实遇上礼貌
礼貌举 止大 家学
A Pre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PoemThe Passionate Shepherd to His Love by Marlowe
小猴买礼貌
英美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暗恋是一种礼貌
如何加强及应用英语口语教学
浅谈加强高中英语口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