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邯郸冶铁史简述

2011-08-15李晓芳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铁器邯郸铁矿

李晓芳 李 亚

(1邯郸市汉光中学;2邯郸市文物局文物处,河北邯郸 056002)

邯郸冶铁史简述

李晓芳1李 亚2

(1邯郸市汉光中学;2邯郸市文物局文物处,河北邯郸 056002)

依据文献记载及考古发掘资料,对邯郸冶铁业的相关历史进行了初步研究,旨在说明邯郸古代冶铁业的历史地位及其发挥的重要作用,为古代邯郸冶铁中心地位提供有力佐证。

冶铁史;冶铁遗址;邯郸文化

一、我国铁的冶炼和铁制工具的推广

铁是地球上用途最广、采炼成本最低的金属元素,地壳中铁的蕴藏量居金属中的第二位,仅次于铝。据资料显示,人类最早的铁制品出现在 6000多年前,其原料是来自天外的陨石。而在公元前 1400年前后,中东地区已经广泛使用铁器。

铁器的冶炼。我国冶铁手工业历史悠久,从目前考古资料看,我国铁的使用始于商代。1972年底,在河北藁城台西商代遗址中出土了一件铁刃铜钺,经鉴定证明为经过锻打的铁。这说明当时对铁的性质和锻打嵌铸技术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掌握,但此时尚不知人工炼铁,而是来自陨铁 (陨星炸裂坠于地面的陨石中,含铁质较多或是纯铁的叫陨铁)。近年来,在三门峡虢国墓地出土了一铜柄铁剑,经专家考证,认为此铁剑的年代应是西周晚期,这是我国发现最早的铁器真品。西周末春秋初,秦襄公 (前 777年~前 766年在位)时代的诗《诗·秦风·驷》有“驷孔阜”之句,说驾车的四马色黑如铁,特别肥硕。以铁形容马的颜色,说明铁已经使用并为人们所熟悉。

春秋后期,我国已发明了生铁冶炼技术。《吴越春秋》说吴王阖闾铸造“干将”、“莫邪”两把宝剑时,曾使用“童男童女三百人鼓橐装炭”,然后“金铁乃濡,遂以成剑”。春秋后期冶铁业的迅速发展,得益于鼓风炉装备的革新,它不但提高了产量,也提高了产品质量。江苏六合县程桥出土的春秋晚期的一件铁块,经科学分析为白口生铁。这是目前我国出土的最早的生铁实物,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生铁实物。

战国时期我国发明了铸铁柔化技术,使铸件经过处理,氧化脱碳,成为白心可锻铸铁。战国晚期,进一步采用加热退火,使铸件成黑心可锻铸铁,韧性比白心可锻铸铁大大提高。这时还出现了加热氧化铸件脱碳成钢。战国中期以后,铁器得到广泛的使用,可锻铸铁的发明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我国发明的可锻铸铁比西方早二千多年。

铁器的使用。春秋时期,铁器已经在农业、手工业生产中广泛使用。据《国语·齐语》载:“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美金”指青铜,“恶金”指铁,是用来铸造生产工具的。可见,春秋中期齐国已使用了铁制农具。《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前 513年)记载:晋国用铁铸刑鼎,鼎上铸有范宣子所作的刑书。可见至少到春秋晚期,中原地区铸铁冶炼技术已经比较成熟。虽然铁器的使用在春秋时期还处于初期阶段,但却标志着我国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解放以来,北起辽宁,南至广东,东至山东半岛,西到陕西四川,包括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的广大地区的战国中期遗址,都有铁器出土,而且种类多,数量大。初中历史课本上的《战国时代的铁制农具》即为辉县出土的铁器。

二、邯郸冶铁的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

邯郸由于交通便利,战国以来即为河北平原南部最大的工商业城市。吕不韦曾在此经商,家累千金。附近铁矿资源相当丰富,很早就形成为著名的冶铁中心。邯郸郭纵亦因经营冶铁业,“与王者埒富”。秦时蜀卓氏之先即为赵人,以冶铁致富。西汉时,以邯郸为国都的赵国仍以冶铁为主要手工业。解放后,经过我市文物工作者的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发现了众多冶铁遗址,出土了大量铁器文物,为我市冶铁史研究提供了重要而珍贵资料实物。

战国时期的冶铁业。战国时期,冶铁业是邯郸的一项重要手工业行业,赵国都城邯郸已成为北方最负盛名的冶炼中心。当时邯郸的冶铁业与宛 (今河南南阳)、棠溪 (今河南西平)、临淄 (今山东临淄北)和燕下都 (今河北易县)等冶铁城市同享盛名。出现了以冶铁致富的郭纵、卓氏等货殖家。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称:“邯郸郭纵以铁冶成业,与王者埒富”。郭纵依靠冶铁起家,居然可以同王侯比富,可见冶铁作坊和生产规模之大。据 1990年 12月版《武安县志》载:战国时期,邯郸周围有露天铁矿的唯有武安,所以认为郭纵铁冶成业,应在今武安县境。

都城邯郸是赵国最重要的冶铁业中心。建国后,在邯郸故城 (大北城)内先后发现有炼炉残址二十多处,在其西部洺河流域发现的炼铁遗址很多,规模很大。以邯郸为中心,还形成了放射状的冶铁格局。例如,在邯郸市西郊发掘的赵王陵及京广线西侧多次发现战国时期的铁铲、铁钁、铁削、带铁杆铜镞、铁铤三棱铜镞及铁镞。齐村 24号战国墓中出土有空首布式的战国早期铁锄。百家村、讲武城和午汲古城遗址中也出土了许多战国时期的铁器。

从冶铁技术上看,赵国亦处于领先地位。早在韩、赵、魏三国分晋之前,即鲁昭公二十九年 (前 513年)冬天,赵简子与荀寅率领军队在汝水边上筑城,令晋国民众各出功力,共鼓石为铁,向晋国的老百姓征收了 480斤铁,铸造刑鼎,将从前执政官范宣子的刑书条款铸在大铁鼎上,颁布了晋我国第一部成文法典,象征铁的法律不可更改,成为晋国由礼制走向法治的标志。到了战国时期,赵人的冶炼技术又有了新的发展,在生产实践中又创造了使铸铁柔化的技术。对当时铁制工具的广泛使用,对促进当时生产力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尤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磁县下潘汪遗址中出土的合模铁钁范,更代表了赵国冶铁技术的先进水平。截至目前,只有赵国和燕国发现有战国时期的铁范,这基本上反映了赵国在当时冶铁业中所处的地位,充分体现了赵国冶铁业发展的水平。

两汉时期的冶铁业。西汉时期,冶铁业是邯郸手工业的支柱行业。西汉武帝之前,冶铁业有民营和官营两种,以民营为主。汉武帝以后,实行盐铁专营 (汉平帝时一度罢专营)。官营盐铁,汉王朝在中央于大农令 (大司农)之下设盐铁丞,总管全国盐铁经营,各郡国设盐铁官或铁官,经营盐铁的生产和销售。据《史记》和《汉书》的《张汤传》载,汉武帝时期赵国也设置有铁官。《张汤传》称:“赵国以冶铸为业,王数讼铁官事,汤常排赵王。赵王求汤事,……并上书告汤”。“赵国以冶铸为业”说明冶铁业是赵国的主要支柱行业。“王数讼铁官事”,说明赵国设置有主管冶铁业的官员。赵王同他发生诉讼,又说明铁官是由汉中央政府派任。赵王同铁官争讼的原因不清楚,似乎是围绕着冶铁业由谁主管而引起的,这反映了中央和地方在财政收入上的矛盾和经济利益的分歧。张汤死于元鼎二年 (前 115年),盐铁官营施行于元狩四年(前 119年)以后(《汉书·食货志》,置盐铁官营之事于“其明年,大将军、骠骑大出击胡”之后。据《武帝纪》,大出击胡在元狩四年)。当时邯郸周围置有铁官的只有武安,而武安此前早已属魏郡,故所谓赵国铁官必然是设在邯郸。这条材料不仅告诉我们邯郸的冶铁业在汉武帝之后同样实行了专营。而且在邯郸手工业中举足轻重,是个重要的行业。另据《涉县志》载,至东汉时,涉县西戌王李霸聚集村民在符山的园子沟、金牛洞等地开采矿石,炼制兵器,其遗址至今犹存。

据建国后考古资料显示,在大北城曾发现一处汉代铸铁遗址。根据钱范和同层遗物关系分析,专家认为它应属于汉代铸铁遗址。另外,在西小屯出土有两汉时期的铁斧、铲、锛,在邯郸车骑关西汉墓、鼓家寨村古墓群、张庄桥东汉墓等出土有铁量头、大刀、铁灯、大锤、铁钺等各种铁器。永年县榆林遗址发掘中,西汉时期中遗存遗物出土有铁器,可识出器形这均为生产工具,有铧,镢、铲、凿等。这一切都说明战汉时期,邯郸的冶铁业已有相当的规模,成了北方一个冶铁中心城市。

尤其值得提到的是,1956年 5月,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处发掘组,对午汲古城遗址进行的清理发掘工作,在其中的一个灰坑上部黑土中,除包含有大量厚重的凸面条纹、凹面布纹的板瓦和绳纹砖外,则以铁制的生产工具为数量最多,而最为重要是出土了一支残缺一半的铁质“棘齿轮”。据分析,灰坑为东汉时代。而下部文化层则与石家庄市市庄战国遗址出土物类似,为战国至西汉。这件齿轮是铁的,而且发现在可靠的文化层中,是研究我国古代科学发明的一件重要实物证据。

南北朝时期冶铁业。虽然目前我们未搜集到史籍中关于南北朝时期冶铁业发展的有关史料,但通过考古发掘工作,我们获得了一些非常珍贵的实物例证,为我们研究这一时期邯郸冶铁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可参考的物证。1986年冬,邺城考古队在临漳县境内邺南城古城址的朱明门外城壕中清理发掘出一批铁甲胄,共 37件。经过鉴定,其中属于铠甲者 25件,属于胄者 12件。与铁甲胄同时出土的有剑、镞等铁制兵器,还有一些卵石、瓦片、陶等物。1987年,这批铁甲胄标本运回北京,经过研究,邺南城古城址出土的文物为北朝晚期时标本,又是古战场上的实用器,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填补了此时铠甲实物资料的空白,也填补了邯郸南北朝时期冶铁业发展历史记载上的空白。

此外在磁县东魏茹茹公主墓发掘中还出土了铁器 23件,有铁臿、圈钉、圆铁片、铸铁等。在北齐高润墓发掘中出土了三件铁器,铁盆、铁圆片、铁管叉(疑为帐具)各 1件,均残。

隋唐时期的冶铁业。据史料记载,邯郸南 60里的磁县,即古磁州。据说“磁”字是从有铁矿蕴藏的磁山而来,早在公元 589—604年的隋朝先人,就发现了磁山铁矿。据《隋书·地理志》记载:“磁山在县城西南三十里,产铁及磁石”,“能引针不坠”。由于磁铁矿氧化呈红色的赤铁矿及假象赤铁矿,故得名红山。《新唐书·地理志》载:“涉县中,有铁。”这些文献记载再一次证实了磁山、涉县一带具有丰富铁矿资源的悠久历史。而通过近年来的考古发掘所取得的珍贵遗物,如武安市通过发掘获得的铁剪刀、铁锄板,临漳县文保部门发掘出土的木质铁环等铁器文物,则成为邯郸此一时期冶铁业发展进程的珍贵资料和实物。

宋金元时期的冶铁业。关于宋金元时期邯郸冶铁业的发展,有关县志多有记载。元代时,邯郸仍有名闻天下的“铁冶都”之称。元代大德元年(1297年)顺德设“都提举司”,管理邯郸一带的冶铁业。西部山区流传着“矿脑铁,唐坡碳,阎河水里占一占”的歌谣。说明了当地的矿多、铁好,有就地冶炼、打制成器的便利条件。

《峰峰志》称,宋代峰峰地区不仅冶铁还可锻钢,到金元时期,峰峰的冶铁业更加兴盛。史载,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二月,广平府(峰峰时属)一位名曰王允道的官吏给朱元璋的奏折中曾建议:“以磁州临水镇产铁 (时临水镇辖磁山),元时于此置铁冶都提举司,总辖沙窝 (疑指今彭城沙果园)等八冶,炉丁万千户,收铁百余万斤,请归置炉炼铁。”朱元璋不仅不采纳,反而借口王允道扰民众,把王允道痛打一顿,流放海外。从宋熙宁八年到明初(1075—1368年)的 300年间,峰峰地区的采矿业、冶铁业规模之大,有史可鉴。另据武安县志记载,在元代时,今武安固镇曾设有“铁冶提领”,管理邯郸一带的冶铁业。武安县境至今留有多处宋、元时代炼铁遗址。此外,1971年对峰峰矿区宋代古地道清理发掘中,从古地道清理出土了的文物有一些铁兵器,经专家鉴定均系宋、金时代的遗物。另据,1976年对磁县南开河村村东渠沟进行的发掘显示,在清理的 6只木船中,出土了一批瓷器和铁器。其中,有铁器 82件,这批铁器的出土,为研究邯郸元代农业、手工业和钢铁工业发展的珍贵资料。

明清时期的冶铁业。明朝时期,邯郸的冶铁业发展缓慢,但未间断。到了清代,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和外国侵略者的入侵,曾一度中断。据武安县志记载,明代时,武安苑城设有“三冶使”,并中断于有清一代。《明史·地理志》称,磁州武安县 (今武安市)西南有磁山产磁石。《明一统志》称,磁山在武安县西南 30里,上产磁石,涉县(今涉县)出铁。明嘉靖《彰德府志》载:“涉(涉县)则产铁及自然铜”。另据《峰峰志》记载,峰峰从明代起峰峰成化(1475年)到清代和民国时期磁州的地方志,均不见临水镇冶铁的记载,说明从明代峰峰临水的大规模冶铁业已经衰落。但通过近年的考古发掘,仍得到一些有关明清时期的铁器实物,现保存于大名县石刻博物馆内铸于大铁钟、保存于临漳县文保所的铁浴盆等文物均为明代铁器的的真实证据。2005年 6月,邯郸市文物保护研究所在对市建安集团安装公司工地的文物发掘的10座明代墓葬中,在两座墓附近西面格子内出土了一个腐饰严重的铁犁铧,东面和南面格子中发现有铁锈痕等遗物。从为数不多的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情况看,邯郸的冶铁业一度遭到终止,其原因应与清王朝的腐败和战乱有关。

近代时期的冶铁业。在清末洋务运动中,虽然李鸿章等人奏请朝廷开办直隶磁州一带的煤铁矿,但在实施过程中,冶铁业并未兴办起来。洋务运动以后,在中国沿海各大口岸开始了近代工业企业,清政府实施的“新政”,对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尤其是辛亥革命以后,实业之风大兴,民族工业蜂拥而起。经济落后的邯郸,随着京汉铁路的开通,逐步跻身京汉铁路城市经济带之中。据记载,邯郸开办了一些铁工企业,代表者是谦信铁工厂。谦信铁工厂建于 20年代,厂址在西南庄后街西头,系独资企业。经理为梁谦,雇工为 8名工人。该厂规模小,又是手工业生产,严格地说,只能算是手工业工厂,因其雇佣与被雇佣关系属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范畴,且业务主要是为近代产业之一的汽车运输服务,故将其归入近代企业之类。

民国、日伪军统治时期的冶铁业。民国时期,邯郸的铁货从山西潞安府、荫城运来,转销到天津、保定、北京一带,产品主要是铁钉,每年约 100车皮。车站经营铁货贩运的有4家,都是山西人经营,资本约三四千元。民国年间,曾有过对邯郸境内铁矿资源的勘查。从 1915年至 1943年间,先后有瑞典的安特生、新常富、丁格兰等,中国的王竹泉、孟昭义、曹世录,日本的门仓三龙、山西勉、东乡文雄、神永卉三等,以旧中央地质调查所、河南调查所、北支那开发株式会社、满州矿业开发株式会社的名义,对邯郸武安一带的铁矿重点进行了磁探和探沟测矿。绘制了 20万分之一的矿山地质图,写了大量的技术调查报告。其中安特生在最早的报告中介绍了磁山铁矿的矿质情况,认为铁矿露头甚大,含铁量在 45—60%,储量为 75万吨。其后,日本东乡文雄等人于 40年代初,对武安等地的 10余处矿山进行了几次考察,得出结论,认为磁山铁矿的储量在 700万吨左右,矿山村铁矿储量为 400万吨,其余均无开采价值。日本人还通过修编县志等工作,搜集邯郸境内铁矿资源的情报,并作了开采的准备工作。

由于种种原因,从民国初年以来直到 1940年,邯郸境内的铁矿资源并未得到开采。以后随着日寇在掠夺峰峰一带的煤炭中修筑了邯磁铁路和公路,为掠夺铁矿创造了重要条件。据《邯邢冶金矿山志》所载,到 1944年,日军驱动中国数十万劳工,开始对磁山铁矿实行掠夺性、破坏性的开采,抢运走十数吨富铁矿。日寇在投降前夕,又放火把工区的设备、设施烧毁,对矿山进行了全面破坏。在民国和日伪时期,由于封建制度的束缚、军阀混战和国民政府的腐败,以及帝国主义的侵略,到解放战争前夕,邯郸基本上没有钢铁工业。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冶铁业。新中国的诞生为邯郸现代冶金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建国不久,国家即在邯郸地区进行了铁矿资源的普查。河北省根据邯郸地理条件优越的特点,将其定为战略发展的重点,邯郸的铁矿开采由此得以逐步恢复和发展。1951年 7月,磁山铁矿正式恢复生产,成为邯 (郸)邢(台)地区第一座露天铁矿。1957年 8月,矿山村铁矿投产。1957年,邯郸钢铁总厂开始筹建,1958年建成投产。

1958年 7月,掀起全国性的大炼钢铁运动,到 70年代,相继建立钢铁厂和炼铁厂。大炼钢铁中及以后,国家于武安境内建设的一批矿山陆续投产,其中西石门铁矿储量 1亿吨,设计能力为年产矿石 220万吨、选矿 250万吨,为邯(郸)邢 (台)基地最大的铁矿。1958年国家投资 5200万建起涉县符山铁矿。

1966年,邯邢冶金矿山管理局建起武安县境内第一座选矿厂——午汲选矿厂,用磁选法生产铁精粉,年处原矿能力为 100万吨。1959年 9月,毛泽东主席视察邯郸,发出“邯郸是要复兴的”、“邯郸很有希望搞个大钢铁厂”的指示,有力促进了邯郸冶炼工业的发展,随后邯郸的冶铁业逐步发展和壮大。

三、冶铁遗址遗存

铸箭炉遗址。位于今赵苑遗址公园内台地北,现存土台东西 60米,南北 74米,高约 9米,四周略呈梯田状,相传是赵都铸箭的基地,因称“铸箭炉”。台及周围常发现烧土块、瓦片、铜镞等遗物。1965年邯郸师范附小教师秦舒先生曾在铸箭炉内侧发现残炼炉 (炉膛及箅)、炼渣,并收集铜镞、“半两”钱范等遗物。在铸箭炉南偏东千余米处,因修路动土发现汉代“半两”钱范数十块及成堆炼渣、坩锅残片等。根据遗址遗物,铸箭炉、台地及其以南的带状地带应是战国两汉时期规模较大的冶铸基地遗址。

固镇冶铁遗址。位于武安市西南 25公里冶陶乡固镇村,村北 500米处为汉代冶铁遗址;村西 300米处为元代炼铁遗址。因近固镇村,故统称固镇冶铁遗址。固镇冶铁遗址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村北的汉代冶铁遗址面积较大。以小固镇村西药葫芦地最为丰富,1979年邯郸地区文保所曾对遗址进行发掘,文化层厚 2—4米,出土遗物有铲、镢、马锨、铧、镰、炉条等铁器和卷云纹瓦当等陶器,还发现有残炉壁、石夯等。出土器物表明,该遗址最迟为汉代。

位于村西的元代炼铁遗址,1964年调查时尚有 12座炼铁炉遗址,由于洺河冲刷和其他原因,现残存5座。其中有一座保存较好,残高 2.1米,壁厚 0.9米,呈鼓形,最大直径 1.7米,最小直径 1.3米,炉壁为红砂岩砌成,内抹耐火土,壁上凝结有氧化铁和炼渣 (多为褐绿色),经测定为元代遗物。在洺河边上堆有大量的炼渣,许多炼渣城绿色。1964年调查时,凡是炉址周围,均有陶片,多数为碗形大、粗糙,有的碗底有字,与观台瓷窑址上两层出土的相似,为元代遗物。解放后固镇铁矿开采时,曾发现古代采矿工具和坑口,主要是露天采掘,但未能保护下来。

矿山村古炼铁炉。位于武安市城北 13.5公里矿山村内,有残炉两座。其一高约 6米,底径 3米,中底部大,顶部小,炉壁厚 0.4米至 0.8米,用砾石和沙质耐火土砌成。其东北约 5至 6米,另有一高炉残迹,高宽均 1米左右。据考定,均为宋代炼铁炉。相传矿山村四周都有炼铁遗址,但因年深日久,大都被毁。当地至今仍流传着早在汉代这里就开始炼铁,直至明清都有开采和冶炼的传说。有关专家认为它是国内甚至世界上最古老、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宋代炼铁炉。

矿山村古炼铁炉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峰峰炉上冶铁遗址。位于峰峰矿区彭城镇炉上村西北。现已在遗址中发现有炼铁残基和铁矿粉。炉基为砂石砌筑,已烧成红色,上粘有铁渣。附近地下埋有约 2米厚的一层铁矿粉,遗迹像核桃大小的铁矿石,村民从 1958年以来就以挖矿粉为业,卖给邯郸钢铁总厂。据称此矿粉含铁量很高。矿粉杂有白瓷片,为宋、元时代的冶铁遗址。

涉县营盘冶炼遗址。营盘遗址位于涉县西戌镇西戌村东北部营盘的南端,紧接西戌村的东端。据调查,在距西戌村 300米左右的西营盘中断面堰上发现有长34米、高 1.50米的夯土层(其他地方也有断断续续的夯土层),陶片面积分布很广,在营盘内大部地方都可采集到粗细绳纹灰、红陶片,靠地边的断面地方发现几处灰坑。为战国、秦、汉时代的冶铁遗址。

四、结语

综上所述,邯郸冶铁业从战国延续到明清,直至民国、近现代,从未间断,在其历史发展中亦遗存了数量众多的古代冶铁遗存,其冶铁技术的发展为我国冶铁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古代邯郸的冶铁中心地位提供了有力的证据,由此可见,对邯郸冶铁业的探讨和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

[1]沈长云等.赵国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0.11

[2]陈光唐、王昌兰.邯郸历史与考古[M].文津出版社,1991.9

[3]马金南.邯郸古迹名胜[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1996.1

[4]孙继民等.邯郸简史[M].中国城市经济社会出版社出版,1990.9

[5]峰峰矿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峰峰志[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6.12

[6]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涉县志[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出版,1998.2

[7]武安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武安县志[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0.12

[8]邯郸市文物保护研究所.邯郸考古文集[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1

[9]赵树文.赵都考古探索[M].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1993.12

[10]《赵都邯郸故城调查报告》,原载于《考古学集刊》1984年第四期。

[11]《河北邯郸市峰峰矿区宋代地道清理报告》,原载于《考古》1990年第八期。

[12]《邺南城出土的北朝铁甲胄》,原载于《考古》1996年第一期。

[13]《河北武安午汲古城发掘记》,原载于《考古通讯》1957年第四期。

[14]《河北磁县东魏茹茹公主墓发掘简报》,原载于《文物》1984年第四期。

[15]《河北磁县北齐高润墓》,《考古》1979年第 3期。

[16]《邯郸文物简讯》第 33期,邯郸市文物保护研究所编。

[17]《邯郸冶金矿山志》,1987年冶金工业部邯邢冶金矿山管理局编。

F426.31

A

1009-5462(2011)02-0006-05

2011-05-26

李晓芳,女,河北武安人,邯郸市汉光中学一级教师。

[责任编校:侯廷生 ]

猜你喜欢

铁器邯郸铁矿
大红山铁矿找矿前景分析
出土和馆藏铁器的保护简析
馆藏高句丽铁器的显微共聚焦激光拉曼光谱分析
邯郸在哪里?
漫画与幽默
宁夏中卫市沙坡头区常乐镇发现西夏窖藏铁器
冀东南部铁矿区重力异常特征
碱性溶液对出水铁器中四方纤铁矿(β-FeOOH)相中氯的脱除研究
清代邯郸教育
无轨斜坡道在大红山铁矿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