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战国秦汉时期赵地的兵文化

2011-08-15冯金忠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赵奢兵家兵书

冯金忠

(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石家庄 050051)

战国秦汉时期赵地的兵文化

冯金忠

(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石家庄 050051)

战国时期赵国作为军事强国,孕育了辉煌的兵文化。它源于春秋时期的晋文化,由于特殊的地理区位和“四战之国”的处境,表现出鲜明的地域特性:名将辈出,不乏兵学世家,注重实践性,也不乏理论上的探索。而秦汉之际和楚汉相争的特殊背景下,赵地又出现了一些兵书,但总的来看,已经趋于衰落,不过是战国时期兵文化繁盛的回光返照。

战国;秦汉;赵地;兵文化

战国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兵家即为其一。在时局动荡、干戈扰攘、战争频仍的环境中还催生了一个庞大的武将群体。《孙子·始计篇》云“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兵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有的学者指出中国古代兵学发展出现过三次高潮,第一次高潮就出现在战国时期,形成了不同地域性的兵学流派。[1]

赵国作为战国时期的一个军事强国,“地方二千里,带甲数十万,车千乘,骑万匹”[2],一度是唯一能与强秦相颃颉的国家,“却秦胜魏,胁齐弱燕”,屡败强敌。特别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建立了第一支建制骑兵,开创了中国军制史上的新纪元。但长期以来,赵地的兵学文化向来为人所忽视,被淹没于三晋文化中,其关注度不仅不及齐、楚等国,甚至不及三晋中的魏国。这种情况是与赵国的军事强国地位很不相称的。

一、战国时期赵地兵文化的渊源及背景

赵地兵文化脱胎于春秋时期的晋文化。先秦诸子学派的产生,显示出一定的地域因素:鲁国依本周礼,孕育出了孔孟儒家;楚国为道家之乡,燕、齐多阴阳家;而纵横家、法家多出自三晋。所以司马迁说:“三晋多权变之士,夫言从衡强秦者大抵皆三晋之人也”[3]。冯天瑜先生亦指出:“三晋表里山河,风俗质实俭约,有唐虞遗风,而慷慨毅武奇节之士多出其间;这里又位处冲要,是角逐智勇之地,故顺时言变,鼓舌论纵横者亦应运而生”。[4]春秋时期,晋国长期为中原霸主,同样也是兵文化重要发祥地。鲁成公七年(前 584年),晋国使臣巫臣出使吴国,他不仅“以两之一卒适吴”,而且“与其射御,教吴乘车,教之战阵”。[5]在巫臣教授与积极帮助下,吴国很快成立了车战部队。吴国的军事技术直接源于晋。

在韩、赵、魏三国中,赵国位于最北边。由于处于中原农耕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的接合部,民风剽悍,武质最为浓厚。《史记·货殖列传》载,“种、代,石北也,边地胡,数被寇。人民矜懻忮,好气,任侠为奸,不事农商”,又论中山一带民风曰:“中山地薄人众,犹有沙丘纣淫地余民,民俗懁急,仰机利而食。丈夫相聚游戏,悲歌慷慨,起则相随椎剽,休则掘冢作巧奸冶”。《汉书·地理志》称定襄、云中、九原、雁门一带,“其民鄙朴,少礼文,好射猎”。雄健尚武之风,是赵国兵文化产生的一个重要社会基础。

赵国强敌环伺,东邻燕、齐,西边秦、楼烦,南界韩、魏,北迫匈奴,白狄鲜虞建立的中山国更是处其腹心,这些都对赵国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史记》卷八〇《乐毅传》云“赵,四战之国也,其民习兵。”[6]所谓“四战之国”,唐司马贞《史记索隐》曰:“言赵数距四方之敌,故云四战之国。”独特的地理区位使赵国处于四面受敌的处境,特别是秦国欲东出,兼并东方之国,赵国则当其冲要。这就迫使赵国统治者加强军事力量,整军图强。

二、战国时期赵地兵文化的特点

“兵家”一词较早出现于《孙子·始计篇》,作为先秦诸子之一,主要是指研究军事的学派,后来其概念逐渐泛化,也开始涵及古代的军事家和用兵者。也就是说,中国古代兵家包括两者类型:一类主要从事军事活动,一类专门进行兵学研究。前者通常指将帅,后者应称为兵学家。[7]战国时期,是赵地兵文化的鼎盛期,它作为北方兵学的一个代表,是在频仍、剧烈的战争背景中催生出现的。其特点如下:

1.名将辈出

赵国名将辈出,著名军事家有赵武灵王、廉颇、赵奢、李牧等,纵贯于赵国前后期。

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灭中山国,败林胡、楼烦,辟云中、雁门、代三郡,并修筑长城,使赵国得以强盛,在七国中开始脱颖而出。

廉颇,号称“赵之良将”,“以勇气闻于诸侯”。[8]他于赵惠文王十六年 (前 283年)率赵军伐齐,长驱深入齐境,攻取阳晋(今山东郸城县西),威震诸侯。长平之战后,赵亡卒数十万,元气大伤,廉颇临危受命,联合魏、楚等国取得了邯郸保卫战的胜利,又击败了试图趁火打劫的燕国,挽救了赵国。

赵奢,亦为赵国名将。赵惠文王二十九年(前 270年),大败秦军于阏与(今山西和顺西)。此战也成为中国军事史上一次经典战例。其子赵括在长平之战中,代廉颇为将,兵败被射杀。赵括向以“纸上谈兵”为世人所诟病,《韩非子·显学篇》就云“赵任马服之辩,而有长平之祸”。长平之战使赵丧众四十余万,国力为之一空。赵括在其中应负主要责任,但若简单地归咎于赵括一人也是有失公允的。[9]在长平之战中,赵虽以惨败告终,但也给秦军以重创,“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10]

李牧,“赵之北边良将也”,[11]起先在代地,防御匈奴,屡立战功,后被任以防御秦国。在宜安一战,李牧以八万精兵,击溃二十万秦军,以少胜多,极大的鼓舞了六国军队的士气。李牧在战国后期,与廉颇齐名,《史记索隐述赞》即云“安边定策,颇、牧之功”。[12]

战国时期,人才流动十分频繁,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士为知己者用,合则留,不合则去,朝秦暮楚,楚才晋用的现象十分常见。例如,乐毅本为赵人,后为燕所用。剧辛故居赵,后亡走燕。即使是名将廉颇后也离赵适魏,后又适楚,并死后葬于楚地。另一方面,其他国家的名将也有不少为赵所用。例如,齐将田单,大破燕军,收复失地,使齐国转危为安,后适赵,被封为相国。秦将郑安平,在赵邯郸之战中为赵军包围,最后降赵,被封以武阳君。

2.兵学世家的涌现

在战国时期,官僚制度虽然开始确立,但世卿世禄制的残余仍存,当时“将门必有将,相门必有相”[13]的现象仍然存在。特别是赵国由于政治改革很不彻底,保留了较多的贵族政治残余。[14]继世为将的现象很突出,出现了一些兵学世家。除了前面提到的赵奢、赵括父子外,著名的还有乐氏。

乐毅,其先祖乐羊为魏文侯将,攻取中山,被封以灵寿,并葬于此,“其后子孙因家焉”。[15]史称乐毅,“好兵,赵人举之”。赵武灵王沙丘之乱时才去赵适魏,后虽然他长期仕于燕,但与赵关系密切。在联合诸国攻齐之役中,乐毅即亲自出使,负责联络赵国,并佩赵相国印伐齐。燕惠王即位后,乐毅降赵,封于观津,号曰望诸君,并卒于赵。“间、乘继将,芳规不渝”[16],其子乐间,在燕袭封昌国君,后与族人乐乘降赵。赵封乐乘武襄君。乐乘在邯郸之战中,担任宫卫统领,和廉颇一起守城,并取得了邯郸保卫战的胜利。在对燕作战中,乐乘率军五万守代,以牵制燕军不能南下救煖。后代廉颇为将。直到西汉初,乐毅仍有子孙在赵地。

3.注重实战的兵文化

军事和战争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在长期的军事实践中,便会产生对战争及其规律的理性认识,这就是军事思想(兵法)。军事思想的发展有一个从实践经验到战术再到战略的逐步升华的过程。但总的来看,兵家理论色彩较淡,不像其他诸子授徒讲学、研讨学术,虽然兵家不乏著作行世,但更多的并无著作流传。

一些学者将赵地的兵家与其他地区进行了比较,指出了赵地兵家的重于实践性的特点。2003年 12月 6日,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中心研究员黄朴民在由邯郸职业技术学院、邯郸赵文化研究所主办的“赵文化研究 100周年学术纪念大会”上,就赵国的军事文化作了重要发言。他指出:“齐国兵家甲天下,齐国是理论研究领先,从军事实践来看,则是赵国领先。”另外,曹晓斌《兵家与赵文化》一文也指出了赵国兵家的实践性特点。[17]

战国时期,诸国间形成了几个兵学中心,比较著名的有齐、吴楚和魏国等。《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六韬》、《司马法》产生于齐或受齐国文化影响和孕育而成,属齐国系统。《令典》、《伍子胥兵法》、《范蠡兵示》、《楚兵法》、《大夫种》、《盖庐》等则属吴楚系统。魏国兵书著作有《吴子》、《李子》[18]、《尉僚子》、《魏公子》等。与这些地区相比,赵国传世兵书较少,其战争观、战略思想、战术战法等表现得并不完整,其军事思想主要见于赵国将领的军事战争实践。注重实践性确实是赵地兵文化的一个突出特点。

4.赵地兵文化的理论探索

虽然注重实战是战国时期赵国兵文化的突出特点,但不能以此来否认赵国兵文化的理论探索。

《韩非子·五蠹》言,当时诸国“境内皆言兵,藏孙吴之书者家有之”。可见战国时期谈论兵法风气非常盛行,兵家的社会影响很大。在此背景之下,赵地不可能不受其影响。而且与赵毗邻的魏国也是兵学兴盛之地。赵国诸将不仅以丰富的实战丰富了我国军事史,而且蕴含着丰富的军事思想。有的甚至进行了理论探索,上升到了理论层面。

《汉书·艺文志》“兵权谋”中有《庞煖》三篇,“纵横家”中有《庞煖》二篇。庞煖,生卒年不详,活动年代约在赵悼襄王及其前后。他的主要事迹是赵悼襄王三年 (前 242年),率赵军破燕军,杀燕将剧辛。[19]次年,任赵、楚、魏、燕、韩五国联军统帅,率军伐秦,但无功而返。转而攻打齐国,攻取了饶安。次年,又亲率大军北上抗秦,在太行山密林深处,设兵埋伏,乱箭射死了秦将蒙骜,取得了一次重大胜利。关于庞煖其人,钱穆先生认为“习纵横之术而言兵,为人将帅,殆犀首、甘茂之类也。”[20]他既是赵国晚期杰出的军事家,又是战国末期的纵横家。《庞煖》后世不传,其内容也不详,很可能出于后人之伪托。

蔺相如对赵王言赵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21]似乎赵奢也有著述,甚至是兵书、兵法之类。联系到赵奢出身田部吏,长于治赋一点来看,他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其著书立说不是没有可能的。阏与之战反映出赵奢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从“告之不被,示之不能”、“能为敌司命”、“反客为主”、“居高临下”等战略战术来看,赵奢显然吸取了孙武、孙膑的军事思想。

赵孝成王二年(前 264年,一说赵惠文王十九年),赵奢与田单进行了一次激烈的论兵之辩。田单对赵奢说,过去帝王之兵,所用者不过三万,而天下臣服。今将军您所用动辄十万,甚至二十万。所以我心里有些不服。赵奢说,古者四海之内分为万国。城虽大,无过三百丈者;人虽众,无过三千家者。然而现今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原来的万国,现在只剩下了七个国家;城有千丈,城内有万家之众。在这种情况下,战争的形式和规模也必须有相应的改变。例如,齐以二十万之众攻楚,赵以二十万之众攻中山,都用去了五年时间。如今齐国和韩国实力相当,以之进攻,难道以区区三万之众能奏效吗?以三万之众围千丈城,不足围城一角;用之野战,不足实行包围。如此你将怎么办呢?田单哑口无言,折服地说:“单不至也。”[22]赵奢向田单详细阐述了时势变化同作战方式、战争规模相互之间的关系,强调审时度势,料敌后动,坚持以因敌而变,灵活用兵的原则,反映出赵奢具有很高的军事修养。

赵奢之子赵括,“自少时习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23]在军事理论方面的修养是很高的,但缺乏的是实战的经验。如果加以时日,经过战场实战的磨砺,他也很有可能成为一代名将。

兵家在先秦诸子中后起,其思想较为庞杂,广泛吸收了儒、墨、法、名、阴阳诸家的思想。另一方面,在其它诸家中往往也包含着兵家思想。正如《四库提要·兵家类序》所云,“兵家恒与术数相出入,术数亦恒与兵家相出入。”张之洞《书目答问·兵家》亦云“凡兵家多与史学家相出入,地理尤要”。其实不独术数家、史学家为然,在其他诸子例如儒家、纵横家中,兵文化同样有所体现。

荀子,赵国人,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汉书·艺文志》列兵权谋十三家、二百五十九篇后,班固注云:“省伊尹、太公、《管子》、《孙卿子》、《鹖冠子》、《苏子》、蒯通、陆贾、淮南王二百五十九种,出《司马法》入礼也。”所谓的“孙卿子”即荀子。《韩诗外传》载赵以孙子为上卿。繆文远《七国考订补》言:“《外传》所言之孙子指荀卿”。班固对刘向父子著录之书,在《汉书·艺文志》中有所调整,《伊尹》、《太公》、《管子》、《孙卿子》等书在其他类中已经著录,它们虽然是兵书,或有论兵的内容,但在这里省略了,而《司马法》则从兵家类中剔出,放到了礼类中。可见,西汉之前古人早已发现荀子所具有的兵家思想。

《汉书·艺文志》著录《孙卿子》三十三篇,现存三十二篇。荀子倡导礼、义、忠、信的王霸政治,反对权谋兼并。其中《议兵篇》集中论述了荀子的军事思想。他从儒家立场出发,在批评兵家重“势诈”、“功利”主张的基础上,阐明了自己的治军用兵思想。认为攻占之本在乎一民,一民在于仁义。“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非争夺也。”提出了“六术”、“五权”、“三至”、“五无圹”来作为将帅领兵的指导原则。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军事规范和规则,以作为治军用兵的准则,即所谓的“王者之军制”。[24]

虞卿,赵国邯郸人,长于战略谋划,在长平之战前主张联合楚魏,迫秦媾和。邯郸解围后,他力斥赵郝、楼缓的媚秦政策,坚持主张以赵为主,联合齐魏抵抗秦国。著有《虞氏征传》、《虞氏春秋》十五篇。在《汉书·艺文志》中《虞氏春秋》列入儒家,《虞氏微传》二篇,列入春秋家。除此两书外,虞卿还有《抄撮》九卷传世。王应麟曰:“刘向《别录》云:虞卿作《抄撮》九卷,授荀卿,荀卿授张苍。”虽然虞卿诸书没有被列入兵家,但考虑到他长于战略谋划,以及与荀子的师承关系,其书中包含兵家思想不是没有可能的。

三、秦汉时期赵地的兵文化

秦统一后,百家争鸣的局面随之消失,作为诸子之一的兵家也退出了历史舞台。代秦而立的西汉王朝,十分重视对先秦典籍的整理工作。汉代曾经三次校订、整理兵书,《汉书·艺文志》云:“汉兴,张良、韩信序次兵法,凡百八十二家,删取要用,定著三十五家。诸吕用事而盗取之。武帝时,军政杨仆捃摭遗逸,纪奏兵录,犹未能备。至于孝成,命任宏论次兵书为四种”。所谓“兵书四种”,即兵权谋、兵形势、兵阴阳、兵技巧。

兵权谋者,《汉书·艺文志》云,“以正守国,以奇用兵,先计而后战,兼形势,包阴阳,用技巧者也。”《汉书·艺文志》著录十三家,二百五十九篇。其中和赵地有关的有《庞煖》三篇、《广武君》一篇、《李良》三篇。

《庞煖》前面已述。广武君,即楚汉相争时的赵国李左车,他为赵名将李牧之后,[25]因功受封广武君。据《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 、张耳欲东下井陉攻赵,赵将陈馀顿兵井陉口。李左车向陈馀建议,以奇兵三万从小路抄袭韩信后军辎重,陈馀率主力在正面阻挡韩信,深沟高垒,坚璧勿战,使韩信前不得进,退不得还。陈馀不从,以至兵败。韩信获李左车而师事之,李左车为韩信筹策下燕、齐之地。从李左车为陈馀筹谋划策,以及深为韩信所敬重来看,当为当时著名的谋略之士。《广武君》可能即为其用兵谋略之书。

《汉书·艺文志》云《李良》三篇。李良,《史记》、《汉书》有载,为秦汉之际赵国大将。李良为赵王武臣攻略常山、太原等地,后回袭邯郸,杀武臣,又击陈馀,陈馀败之,遂归降秦将章邯。后不知所终。《李良》当为记录其用兵谋略之书。[26]

所谓兵技巧,《汉书·艺文志》云,“技巧者,习手足,便器械,积机关,以立攻守之胜者也”。《汉书·艺文志》著录十三家,一百九十篇。其中载《剑道》三十八篇,作者不详。《史记·太史公自序》云:司马氏“去周适晋,分散,或在卫,或在赵,或在秦。……在赵者,以传剑论显。”故沈长云等先生推断此《剑道》有可能是赵国司马氏所作。[27]赵国习剑之风甚盛。《庄子·说剑》就云赵惠文王喜剑术,剑士夹门而客者三千人,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有余人,而好之不厌。

除了本土作者作品外,秦汉时期赵地兵文化的另外一个表现形式,是外地兵书著作的流传,这也构成了此时期赵地兵文化的一个方面。1973年,河北定县 40号汉墓出土了一些竹简,其中就有《太公》等重要军事典籍。在这之前,由于资料匮乏,对《六韬》产生种种猜测,《太公》竹简的出土为研究《六韬》提供了新的线索。

秦汉时期,赵地有不少兵书传世,这与战国时期赵国兵书较少,注重实践性的特点有所不同。它们多产生于秦汉之际和楚汉相争这个特殊的历史环境中。但此时群雄逐鹿,赵国作为项羽分封的一方诸侯,其地位大为沦落,远不足与战国时的赵国相比。在此背景下,赵地兵文化表面的繁荣不过是战国时的回光返照而已。

综上所述,战国时期赵国作为军事强国,孕育了辉煌的兵文化。它渊源于春秋时期的晋文化,由于特殊的地理区位和“四战之国”的处境,赵地兵文化表现出鲜明的地域特性:名将辈出,不乏兵学世家,虽然注重实践性,但也不乏理论上的探索。秦汉之际和楚汉相争的特殊背景下,赵地出现了一些兵书,但总的来看,已经趋于衰落,不过是战国时期兵文化繁盛的绕梁余音。

注释

[1]刘庆《论中国古代兵学发展的三个阶段与三次高潮》,《军事历史研究》1997年第 4期。该文指出战国时期代表性的有南方兵学、秦晋兵学、齐国兵学等。杨用成、龚留柱亦指出战国兵学形成二流,一支是三晋兵学,一支是齐兵学。参见《论先秦兵家的性质及其产生》,《河南大学学报》2005年第 4期。李桂生在《先秦兵家流派初探》(《社会科学战线》2005年第 1期)一文中指出,先秦兵家基本上可以分为齐、魏两大系统。

[2]刘向集录《战国策》卷一九《赵策二》,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年,第 638页。

[3]司马迁《史记》卷七〇《张仪列传》,中华书局 1982年,第 2304页。

[4]冯天瑜《中国文化史纲》,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4年,第 46页。

[5]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修订本),中华书局 1995年,第 835页。

[6]又见于《史记》卷三四《燕召公世家》和卷四三《赵世家》。

[7]赵国华《中国兵学史》,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4年,第 6页。李桂生亦指出,“兵家”泛指用兵者、谈兵者与兵法创制者的集合概念,在意义上逐渐明确起来。见《从历代兵书著录看兵家的诸子学性质》,《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 4期。

[8]《史记》卷八一《廉颇蔺相如列传》,第 2439页。

[9]武铁城、郭孟良《长平之战赵国失败原因辨析》,《山西师大学报》1987年第 3期,第 82页。

[10]《史记》卷七三《白起王翦列传》,第 2337页。

[11]《史记》卷八一《廉颇蔺相如列传附李牧传》,第 2449页。

[12]《史记》卷八一《廉颇蔺相如列传》,第 2452页。

[13]《史记》卷七五《孟尝君列传》,第 2353页。

[14]沈长云等《赵国史稿》,中华书局 2000年,第 317—319页;史建群《论赵国政治改革的失败:贵族政治与官僚政治并存》,《河北学刊》1988年第 3期。

[15]《史记》卷八〇《乐毅列传》,第 2427页。

[16]《史记》卷八〇《乐毅列传》,第 2437页。

[17]2006级邯郸学院历史系本科毕业论文,未刊稿。

[18]《汉书·艺文志》兵书略言《李子》十篇。姚振宗《汉书艺文志条理·兵书略》认为李子即李悝。《韩非子·内储说》中即引李悝《习射经》。

[19]《史记》卷八一《廉颇蔺相如列传附李牧传》,第 2450页。司马贞《史记索隐》云庞煖即冯煖。钱穆《先秦诸子系年》已辨其非,认为两者并非一人。

[20]钱穆《先秦诸子系年》,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2年,第 514页。

[21]《史记》卷八一《廉颇蔺相如列传》,第 2446页。

[22]《战国策》卷二〇《赵策三》,第 677页。

[23]《史记》卷八一《廉颇蔺相如列传》,第 2447页。

[24]王启发《荀子与兵家、纵横家初探》,《中国史研究》1994年第 1期。

[25]姚振宗《汉书艺文志条理·兵书略》“广武君”条。

[26]姚振宗《汉书艺文志条理·兵书略》对《李良》三篇中的李良是否即《史记》、《汉书》中的李良持怀疑态度,“岂即其人乎?似不然也。”

[27]沈长云等《赵国史稿》,第 476页。

K231.03

A

1009-5462(2011)02-0001-05

2011-05-25

冯金忠,男,河北藁城人,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副研究员,主要从事隋唐史与河北地方史研究。

[责任编校:侯廷生 ]

猜你喜欢

赵奢兵家兵书
赵奢秉公执法(节选)
无私者无畏
不是兵书的兵书——从吴起说《左传》
赵奢收税
趣话马姓:源自名将赵奢
兵家名言录
《兵家史苑》第一辑出版
兵家名言录
兵家名言录
古代兵书览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