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朱彝尊的咏史诗
2011-08-15李健
李健
(沧州师范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系,河北沧州 061001)
论朱彝尊的咏史诗
李健
(沧州师范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系,河北沧州 061001)
明清易代鼎革之际,世局变动,战乱频仍,士子多通过咏史诗来言志托怀。传统儒士朱彝尊也是借此来抒发感时忧国的历史情怀的。咏史诗作为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别具特色的诗类,历代学者多有探讨和研究。本文拟就朱彝尊咏史诗的表现手法进行分析,以期对清初诗坛大家朱彝尊的诗歌创作有更深入的了解和体认。
朱彝尊;咏史;表现手法
朱彝尊(1629—1709)字锡鬯,号竹坨,又号醧舫、金风亭长,晚号小长芦钓师,秀水(今浙江嘉兴)人。他是清代著名诗人,与当时诗坛盟主王士祯齐名,号“南朱北王”,对后来的浙派诗人影响很大,被奉为浙派诗的开山鼻祖。对清词来说,他的贡献和影响则更大,与陈维崧并称“朱陈”,执掌词坛牛耳,开创清词新格局,创立清代影响最大的词派——浙西词派。后转向学术研究,写下大量评论著作,对清代的文学和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咏史诗虽然在朱彝尊的诗歌创作中并不占据主导地位,但透过咏史诗的创作,可以窥见其复杂的创作心理和独特的创作手法。
一、朱彝尊的咏史情怀
与众多因家道衰败而触动创作心弦的文人一样,朱彝尊生于官宦世家,曾祖父曾作过明朝的户部尚书,也曾徘徊于朝堂之上,行走于官宦之间,贵为达官,家业繁荣。不过至朱彝尊时,家道已经衰落。1644年,在朱彝尊15岁时,明清鼎革,改朝换代。繁荣和铅华已经成为永远的记忆,相伴的却是战乱和贫困,恰恰时值朱彝尊的青年和壮年时期。前后天地之别的变革,迥乎不同的差异,不消说在朱彝尊的心理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眷恋前朝,反对新政,成为朱彝尊等一大批前朝遗少的普遍思想。因此,他早年曾参与抗清活动,失败后长期奔走四方,特别是康熙元年(1662),秘密抗清的魏耕、钱瞻百、钱缵曾、潘廷聪等在杭州的被杀,更使他远走海隅,避祸温州。直至康熙十八年(1679),朱彝尊应试博学鸿词科,授翰林院检讨,入直南书房,生活才有所安定。之前的几十年时间里,朱彝尊一直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怀念前朝,以史咏思,成为初期诗歌创作的主要内容,即使到了晚年,已经入清为仕多年后,这种情怀还时常体现在他的诗歌创作中。
但综观朱彝尊的全部诗歌,大体上可以仕清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作品或悼念故国沦亡,反映抗清斗争,或揭露现实黑暗,描写人民痛苦,或抒发羁旅乡思,表现怀古之情,多与个人身世不幸相联系,富有深刻的现实意义。而后期的作品逐渐趋于空泛应制,颂圣酬答,流连光景,没有了前期的苍凉沉郁,偶见激越。从师法上看,朱彝尊的诗歌前期效唐而去宋,后期则去唐而效宋,除了与其对诗歌创作的研究不断深入有关外,重要的原因应该是在仕清相对稳定后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朱彝尊这些作品中,有的是泛泛的咏史,如组诗《永嘉杂诗》之《春草池》、《度大庾岭》、《天平山谒范文正公祠》等;但更多的是通过咏史来寄托家国之悲和兴亡之感,如《同沈十二咏燕》、《同曹侍郎遥和王司理士祯〈秋柳〉之作》、《七里濑经严子陵钓台作》等;也有的是通过对古人古事的歌咏赞美而表达追怀景仰之情,如《岳忠武王墓》、《玉带生歌》等;还有一些是通过对山川形胜的题咏委婉地表达对历史的感慨和思考,如《雁门关》等。
二、朱彝尊咏史诗的表现手法
(一)托物言志
这类咏史诗表面上看颇象咏物诗,但与咏物诗不同的地方在于,这类诗并不着重描写某物的形状、大小、颜色、轻重等性理特征(比如骆宾王的《鹅》),或者即便有这方面的描写,也是为更有利地表达作者特定的思想感情服务的。这类咏史诗较为有名的有杜牧的《赤壁》、苏轼的《荔枝叹》等。诗人好象是在写荔枝和当年战争留下来的一块残铁,实际上诗的内涵却远不止此。朱彝尊的托物言志的咏史诗的代表作是《玉带生歌》:
玉带生,吾语汝;汝产自端州,汝来自横浦。幸免事降表,佥名谢道清,亦不识大都承旨赵孟頫。能令信公喜,辟汝置幕府。当年文墨客,代汝一一数:参军谁?谢皋羽。寮佐谁?邓中甫。弟子谁?王炎午。独汝形躯短小,风貌朴古,步不能趋,口不能语。既无鹳之鹆之活眼睛,兼少犀纹彪纹好眉妩。赖有忠信存,波涛谁敢侮!是时丞相气尚豪,可怜一舟之外无尺土,共汝草檄飞书意良苦。四十四字铭厥背,爱汝心坚刚不吐。
自从转战屡丧师,天之所坏不可支。惊心柴市日,慷慨且诵临终诗,疾风蓬勃扬沙时。传有十义士,表以石塔藏公尸。生也亡命何所之,或云西台上,唏发一叟涕涟洏,手击竹如意,生时亦相随。冬青成阴陵骨朽,百年踪迹人莫知。
会稽张思廉,逢生赋长句。抱遗老人搁笔看,七客寮中敢(口夭)怒。吾今遇汝沧浪亭,漆匣初开紫衣露。海桑陵谷又经三百秋,以手摩挲尚如故。洗汝池上之寒泉,漂汝林端之霏雾。俾汝长留天地间,墨花恣洒鹅毛素。
诗前小序云:“玉带生,文信国所遗砚也。”“文信国”就是文天祥。这首诗表面是写一方砚台的,但更是写南宋末年文天祥抗元的历史的。这里,玉带生仅仅是一个象征物,诗人用拟人的手法热烈歌颂了文天祥崇高的民族气节,同时批判了签名投降的谢太后和入元为官的赵孟頫。诗中虽然也写到了“玉带生”的形貌特点:“独汝形躯短小,风貌朴古,步不能趋,口不能语。既无鹳之鹆之活眼睛,兼少犀纹彪纹好眉妩。”但笔锋一转,就写道:“赖有忠信存”,实际还是在写文天祥。下面又写到“玉带生”的“坚刚”,但此“坚刚”仍是比喻文天祥坚贞不屈、誓死不投降的伟大民族气节的。所以这是一首典型的托物言志之咏史诗。通过“玉带生”这一方文天祥用过的砚台,抒发了作者的家国之悲和丧国之痛,歌颂了以身殉国的民族英雄。这首诗是朱彝尊七十七岁时作的,此时,作者虽已仕清二十多年,但他却通过这首诗委曲地表达了自己对于前朝的眷恋之情。
(二)怀古抒情
朱彝尊的这类咏史诗是将笔锋直接切入历史,不稍假借,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对古人古事或议论或分析或歌颂或抨击,借以抒情骋怀。这类咏史诗的特点是,语面基本不涉及“当代”物事,只有诗人的感慨是“当代”的。诗人让读者在他营造的历史情境中感受诗人表述的历史和诗人涌动的情怀。朱彝尊有一首《岳忠武王墓》的五言长律,就是这种“怀古抒情式”的咏史诗。
宋室偏安日,真忘帝业艰。但愁诸将在,不计两宫还。颚国英雄士,淮阴伯仲间。策名先部曲,薄伐自江关。赤县期全复,黄河度几湾。龙庭生马角,雪窖视刀环。城下盟何急,师中诏已颁。盈庭尊狱吏,囊木谢朝班。相狡妻兼煽,和成主愈孱。长城隳道济,大勇丧成覸。旧井银瓶失,高坟石虎闲。铭功存版碣,铸像列神奸。旷世心犹感,经过泪独潸。传闻从父老,流恨满湖山。朔骑频来牧,南枝尚可攀。墓门人寂寞,江树鸟缠蛮。宿草经时绿,秋花满目斑。依然潭水月,终古照潺湲。
这首诗的题材并没有什么新意。诗中歌颂抗金英雄岳飞,斥责投降派秦桧的内容前人都早有涉及。即便诗头四句隐隐地指宋高宗实为杀害岳飞的罪魁祸首这一层意思,前人也已提出,至少明代画家文征明曾经表达过这样的意思。但这首诗中,作者在夹叙夹议中饱含感情,使读者真切地行走在朱彝尊所营造的诗的历史情境中,随着作者的情感之笔的推进,由远到近,由古到今,在诗中又把历史走了一回。但这个历史却是朱彝尊提供给人们的历史,绝不失实,然而贴着朱彝尊的独特的标签。尤其是诗从开头到“旧井银瓶失,高坟石虎闲”这一部分,作者句句都在议论,读者却看不到议论;作者句句都在抒情,读者却看不到抒情。这是作者的高明所在。从“铭功存版碣”句以下,抒情成份渐浓,一直到最后。最后六句:“墓门人寂寞,江树鸟缠蛮。宿草经时绿,秋花满目斑。依然潭水月,终古照潺湲。”既是历史的,又是当下的;因情感无古今,风景亦无古今也。
(三)即景咏史
登高望远、春困秋悲、江湖浪迹,都不免使诗人触景伤情,临风怀想,发思古之幽情。明清鼎革的家国之悲,以及朱彝尊五十岁之前三十多年的流亡漂泊生涯,使他积累了足够的思想和情感的资源,在面对江山形胜之时,抒发“风景不殊”“山河之异”的感慨。但朱彝尊这类咏史诗很容易被人看成单纯的写景抒情。毕竟这些诗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写景的。不过,朱彝尊在这些诗里确实志不在写景,而是志在风景背后的“史”。写景是虚,咏史是实,写景是幌子,咏史才是目的。朱彝尊能将写景状物与咏史抒怀非常巧妙地结合起来,成为有机的整体。而且朱彝尊这类诗的特殊之处在于,一首诗中,他的写景似乎也不是完全的写景,总让人感觉到一些特别的东西在里面。而咏史的部分又让人感到也好象不是完全的咏史,在咏史之外仿佛有森深缈远的风景隐隐立着。这可以拿他的即景咏史的代表作《同沈十二咏燕》一诗来做证明。
节物惊人事总非,愁看燕子又来归。
春风无限伤心地,莫近乌衣巷口飞。
这首诗很显然是翻的刘禹锡的咏史名作《乌衣巷》,但又确实不是《乌衣巷》。这首诗名为“咏燕,”实为写景抒怀。头两句:“节物惊人事总非,愁看燕子又来归。”写景状物,但一个“惊”字,一个“非”字,一个“愁”字,就使这景有了别样的味道。诗的后两句有“乌衣巷”在,告诉我们是在咏史,然而有“春风无限”,有“(燕子)飞,”这咏史便又不单纯了。而且,作者写的是燕子的伤心,不是人的伤心。燕子拟人化,好象也有了感情,不忍飞临故地。这样,整首诗看起来句句都在写景,又句句都在咏史;句句都在咏史,又句句都在写景。此外,朱彝尊还有一首《七里濑经严子陵钓台作》,也是即景怀古的成功之作。
三、朱彝尊咏史诗的独到之处
咏史抒怀,是古代众多文人共有的创作特色,但又人人不同,各有各的特色,朱彝尊也是一样。
(一)崇宋色彩
朱彝尊的咏史诗,不仅在师法上先效法唐后推崇宋,即使在诗歌内容上也多为宋事。尤其当涉及到家国之悲与故国之想的内容时,朱彝尊更喜用南宋故事,来寄托他的这种深沉复杂的情感。比如上面提到的《玉带生歌》、《岳忠武王墓》、《七里濑经严子陵钓台作》,还有《文丞相祠》等。究其原因,宋朝是离朱彝尊最近的一个为外族所灭的汉人王朝,因此宋朝的灭亡对于有着亡国之痛经验的朱彝尊来说,当他有兴亡之叹的时候,成为一种情感上的便利的共鸣对象,这也是被大家所共识的原因。此外,在历代封建王朝中,宋代始终处于波峰之上,无论经济,无论文化,当然也包括官宦制度。在朝堂上、官宦间,宋朝官员参政的空间和力度均超过前朝,也为后朝所不及,是官宦为仕的理想朝代,作为“身在乡野,心在朝堂”的文人们,当然也包括朱彝尊,谁又能否定他们心底那些丝丝缕缕的想往和憧憬呢?
(二)以古感今
朱彝尊的那些家国之思兴亡之感的咏史诗,还有一个与前人同类题材最大的不同点,那就是他对待所咏之史的态度。他之前的诗人在创作咏史诗的时候,对待史的态度基本上是一种冷静的、居高临下、高瞻远瞩式的议论与审视。我们只要读一读杜甫、王昌龄、刘禹锡、杜牧、李商隐的这类诗就可以体会到这一点。而朱彝尊的咏史诗则深深地融入了自己的情感经验。那是一种感同身受式的咏史,是有着切肤之痛的咏史。所以,他的咏史诗有一种真感情在,真挚、深切、热烈,甚至是痛苦的。朱之前的咏史诗大多是“以古讽今,”而朱彝尊的咏史诗则大多是“以古映今”或“以古感今。”
朱彝尊是清代很有声望的诗人、词人和学者,对当朝和后代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单从他得咏史诗来讲,沉郁苍凉浑厚豪放,有些诗颇得老杜三昧,而且,在他的诗中也常常可以感觉到一种强大深远的知识的背景,不过这也使他的一些诗过于卖弄书卷、铺排典故,影响了诗意,这也是咏史诗并非朱彝尊文学创作主要代表的原因。
[1]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M].上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2]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清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3]罗仲鼎,陈士彪《朱彝尊诗词选》[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
I207.22
A
1009-5462(2011)04-0040-03
2011-12-16
李健,男,河北盐山人,沧州师范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系党总支书记,高级政工师。
[责任编校:尚慧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