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对创新精神培养的研究

2011-08-15张庆良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课外活动课外创新能力

张庆良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机电系,河北邯郸 056005)

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对创新精神培养的研究

张庆良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机电系,河北邯郸 056005)

创新是高校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之一,尤其是在当今的知识经济中,创新更是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某种程度上,现行的教育理念及教育体系却不利于创新活动的开展。提出高校应通过大力开展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来构建相关体系,完善创新项目,推动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以达到培养创新精神,激发探究能力的效果。

课外活动;创新;科技;实践

当今社会已经步入了科技创新的重要时期,国家的综合国力竞争集中于科技进步上。哪个国家能在科技上创新,哪个国家便具有经济发展的原动力。与之相呼应的是,评价高等教育办学质量的一条重要标准是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强弱。因而有必要建立一套能充分发挥高校学生创造力的内在机制来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动性,强化他们的创新意识,锻炼他们的创造力,激发他们的创造潜力,强化他们的创新技能。

近些年来,高校能充分适应时代需求,把学生的科技创新列为教学运行体制中的重要环节。然而,高校过分依赖课堂教学,试图通过改善教学理念,改革课程体系,改变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法等各种活动来增强学生实践活动及探究活动的积极性。与此同时,其他的教学活动,例如课外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却未能得到足够重视,也未得到足够投入。如何推进学生的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如何增强学生在上述活动中的积极性成了高校课堂教学之外的重要环节。

1 创新是时代的要求

通常认为具有下列特性之一的人是具有创新精神的人:善于思考,主动追求新意;具有洞察力与观察力,能够打破传统观念束缚,打破常规问题解决方式;有创造力,并且这种创造力以坚实的技术知识作基础;人格和谐,有坚强意志,勇于冒险,敢于质疑;具有科学理念,心理素质优良。高校应对学生中的创新性人才加以引导,鼓励他们积极参加课外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在知识时代,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基于知识与信息的生产、分配、交流与运用。推动社会前进的主要是知识,而非是其他生产要素。在这个过程中,劳动力的优劣是重要因素。工业时代和后工业时代的新型经济也对当今的教育系统提出了一种新挑战,只有创新才能有思路,才能适应新型经济的需求。为了适应知识经济要求,高校的目标之一便是培养和创造一大批有创新能力,有创新思维的新型职业人。如同高等教育法指出的那样,高校的使命是培养高水平,有创新精神,有实践能力的人才。

2 创新理念的学习

在对高校的教学效果评价中,公众评价不满意的多是毕业生的创新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由此可知,当今的高等教育体系无法满足基于知识经济的创新思维人才的培养需求,而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现存教育体系仍然是传统教育体系的延续,未发生任何实质性的变革,这种教育体系的最大特征是教学评价严重依赖于考试。整个教育过程围绕着高考、围绕着上大学来进行。因此在上大学之前,学生为高考奋战,为考场的高分苦战,而在考试得分角度上讲,学生不需要创新精神,只需要应试技巧。学生缺乏创新必备的知识,而是拥有考取高分的各种法宝。

长期以来,高校在培养学生时也过分强调考试,忽略学生原创力的培养,而原创力则是评价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高校现有的教育观念、方法和内容可以维持学生的现状,通过学习,学生可建构重复场景中问题解决的概念、方法与原则。这种做法是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中的人才培养模式,但是在知识经济社会中,文化交流、知识传播、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应该相辅相成。学生在高校中不仅获得适应社会生活模式的知识,并且构建了创新精神、创新理念及创新行为。学生通过系统地接受创新教育来适应知识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从而推动有创新活力的世界前进。

3 科技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3.1 发展不均衡

高校中,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开展明显不均衡。国家重点院校的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要优于普通院校,近几年的挑战杯及数学建模比赛中,大部分高水平奖项由重点院校学生获得。从专业角度上分析,技术与工程类专业优于其他专业,计算机相关专业则优势更为明显。从学生层次上看,本科生取得的奖项要优于专科生。

3.2 教师参与度不足

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在高校中的开展是个系统工程,要求有教师的指导。而现在的实际情况则为:只有在省级及其以上的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才有专业教师的指导,而在其他更多情况下,则多为学生自发进行的科技创新。教师在这种活动中,除了起到鼓舞士气的作用外,对于活动的本身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导向作用,而这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

3.3 技术含量不高

各高校的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整体上尚处于初级阶段,尽管高校举办的科技创新活动层次不同,内容有别,但整体上水平较低。除了部分国家水准的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可以收到一些高水平作品外,其他由电脑科技型企业或大学生发明协会举办的科技创新活动的技术含量并不高。

由高校自主举办的各种类型的创新活动则有下列几个特点:学生的功利性过强,他们看重的是获奖后可为自己带来多少名誉,而非是该项目有多少实践动手的内涵;学生在科技活动的初期很热心,随着时间流逝,兴趣则逐渐减少;学生着重活动的短期轰动效应,而非是长期成果。上述各种因素影响了高校学生参与的科技创新水平。

4 课外活动与社会实践

学生在从事课外活动及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可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对社会的认识程度。社会前进的动力来源在于创新,如何组织学生的课外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与其创新能力的改善与提高密切相关。

4.1 深化高等教育改革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的共同要求。只有坚定不移的推进教育改革,才能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基础。推进教育改革的过程为渐进过程,这个过程本身也需要创新。

作为高校而言,可将学生课外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出发点。学生在从事上述各类相关活动时,可以锻炼自己协调和组织各方面资源的能力,以求得到包含领导艺术在内的各方面提高。高校则可为学生从事相关活动提供师资、资金、场地及设备上的支持,也可设置相应的学分以鼓励学生的充分参与。

4.2 完善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机制

有效机制地建立不仅能使学生获取创新能力,更能推动学生从事科技创新活动,有效机制的形成包含了以下3个步骤。

首先,应正确定位课外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活动目的在于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造能力,因而活动的结果并不在于取得巨大进步。因而从这种意义上考虑,如果以结果来评论成效的话,学生的课外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成效可能并不明显。

其次,应保证课外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的科学性。力求做到理论指导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在进行相关活动时,必须将实践内容与所学理论知识相结合。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实践活动来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观察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创新动手能力,从而完成难度适宜的科技项目,培养自己的批判能力,勇于探索,敢于冒险。

最后,应开发不同的活动形式。课外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可以采取学生自发的形式,也可设置为某门课程,在每个学期的固定时间段进行,以促进学生实现由自发活动、被迫活动向自愿活动的转变。高校则可为相应的活动设置要求,在给出学分的同时,还可提供物质奖励,从而促进学生从事相关活动的积极性。

4.3 建立科技创新基地

科技创新的特点在于其持续性和长期性。高校应发挥自身人才多的优势,建立科技创新基地,加强科研项目的孵化功能。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在高校内建立创新平台,搭建学生创新基地。创新平台和创新基地的搭建还有助于学生积累获取的各种经验,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

通过与学生校外实训基地的深度融合来鼓励学生直接参与科技项目,有效提高其科研项目的适应性。鼓励学生自发组成创新小组,积极从事科研项目。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激发学生独立从事科技项目的意识,营造创新氛围,锻炼创新素质。

4.4 社会支持及其投入

高校学生科技创新的必然结果是为社会提供技术服务,同时科技创新也可得到社会支持从而促进成果转化的社会化。高校可通过开办技术服务公司的形式来为社会提供服务,而社会在接纳高校科技成果的同时,也会以新的视角来观察高校,也会给以相应支持。随着高校学生课外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的不断深化,相关机制也会更加完善。

5 结论

随着社会进步,对科技人员的要求会越来越高。肩负着培养创新人才重任的高校有着不容推辞的使命,教育系统应更加关注科技创新活动。课外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出发点,随着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相关机制的不断完善,创新基地的建立,社会支持的加大,学生也会在更广阔的天地内从事创新活动。

[1]宋广强.论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J].中国冶金教育,2002,(4)

[2]桑丹虹,韩成浩.浅谈如何组织好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J].才智,2010,(34)

[3]袁志忠,陈功锡,胡文勇.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对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与策略[J].高教论坛,2010,(12)

[4]张珂,杨其华.谈开展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体会[J].技术监督教育学刊,2007,(1)

G645

A

1009-5462(2011)04-0084-03

2011-10-25

张庆良,男,河北邢台人,邯郸职业技术学院机电系讲师。

[责任编校:张勇]

猜你喜欢

课外活动课外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小满课外班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课外活动类作文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两会“课外活动”四川山西搞得好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
非体育教师在组织体育课外活动中的一些小技巧
也谈新课改下的课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