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众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影响探析

2011-08-15李海燕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大众文化理论政治

李海燕

(广东理工职业学院,广东广州510091)

大众文化从实质上说是在现代工业社会产生、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一种市民文化,是一种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存、享受、发展需要为出发点、归宿点和最高价值目标的人文文化形态。大众文化的兴起,打破了精英文化一统天下的局面,对人们的思想意识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影响颇为明显,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改革与创新是机遇也是挑战。

一、大众文化的特性分析

大众文化是在现代工业社会中产生的、以都市大众为消费对象和主体的、通过现代传媒传播的、按照市场规律批量生产的、集中满足人们的感性娱乐需求的文化形态[1]。大众文化的载体丰富多彩,如流行音乐、电视剧(包括肥皂剧)、电影、录像、影碟、CD、DVD、MTV、体育娱乐节目、广告、通俗诗、报刊、通俗小说(武侠小说、言情小说)、漫画、畅销书、手机、互联网等,其具有市场化、世俗化、平面化、形象化、游戏化、批量复制等特征,是当代通俗文化、媒介文化、消费文化的复合体,既是一种文化的现时代的存在方式,也是人的一种新的存在方式。

(一)大众文化的大众性

在传统观念中,文化往往专属于少数人,是高贵、高级的代名词,远离大众及其日常生活。而大众文化则立足于普通民众的社会生活,真正回归于人民大众,摆脱了贵族气息,使文化成为大众自己的文化,成为多数人的文化。大众文化既是“由”大众生产,又“为”大众而生产[2]65。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大众文化以不可阻挡、无法抗拒的影响力,全方位、多层次地渗透到大众生活当中,形成了以通俗歌曲和摇滚乐为主要形式的流行音乐,以生活言情和恐怖暴力为主要题材的大众影视,以武侠小说和言情小说为主要题材的通俗文学,以生活、休闲、言情为主要主题的流行期刊等几乎是包罗万象的系统。大众文化用那些“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好人一生平安”、“有情人终成眷属”等世俗愿望,精心安排了一个又一个文本中虚幻的主体角色,巧妙地排泄着人们心中各种无意识的冲动,人们从中得到情感体验和象征性的满足[3]172。大众文化一经产生,很快走进了千家万户,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着大众的里里外外,现代人生活在一个被大众文化包围的时代,大众文化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大众文化的文化性

大众文化是当前中国文化的“三元结构”——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的重要一角。大众文化责无旁贷地承载着文化的价值和功能,具有意识形态的意义。大众文化的价值何在呢?大众文化的价值意义就在于能够满足人的基本需要之一——文化需要,如快餐文化、时装文化、广场文化、休闲文化、影视文化、旅游景观文化等,具有人文关怀的情结和亲众近民的特点,合乎人们的视听感官和心理愉悦需要,能够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有利于人的身心全面发展。大众文化作为意识形态的承载工具,能够把大众的文化民族心理和文化价值意识,通过艺术的手段,巧妙地融进了文化商品,其对人们思想、情感的影响是直接、自然的。歌曲《常回家看看》、《吉祥三宝》等就因唱出了中国人民“根”的意识和“家”的情感,而唱遍大江南北。

大众文化的文化价值和魅力是引发受众思考,引导受众判断并取舍,展示文化的深度智慧,如“消费文化以符码的方式对消费者发生着作用,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人们的思想,引导人们的行为,逐渐改变大众的价值观、人生观。”“这种意识形态不再是一种赤裸裸的政治力量作用的结果……这种意识形态作用的方式更为隐蔽,作用效果更为有效、更令人愉快和舒适。它使消费者在轻松愉快的感官享受中实现认同,确保了社会生产方式的正常进行。”[2]195如电影《唐山大地震》以情感的力量、家庭的力量、人性的力量,震撼着人心、催人泪下。

(三)大众文化的复杂性

大众文化是一个成分复杂、良莠不齐、雅俗兼备的复合体。其中,有古代的、传统的成分,也有现代的元素,甚至还有后现代的影响;有本民族文化,也有外来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有科学的、理性的文化,也有封建的、迷信的文化;有高雅的,也有通俗的,还有庸俗、粗俗的;有些与主导文化一致或接近,有些不涉及主导文化,有些则以消解、嘲弄主导文化为能事,等等。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就大众文化的作用和地位来说,大众文化作为一种蕴涵着内在合理性的新生事物,具有历史进步性,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如大众文化的平等意识、竞争意识、开放意识、民主参与意识等都是现代人所应该具备的;大众文化打破了精英文化的垄断局面,使文化日益平民化;大众文化的务实、求变、自由、宽容的人文精神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大众文化的娱乐性,能够缓解人们的身心疲惫……另一方面,大众文化的负面影响也客观存在,如大众文化的市场导向性和利益驱动性,在某种程度上,消解人们崇高的精神追求,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具有一定的消极或负面影响;在对“形象”、“刺激”的片面追求中,它所带给人们的往往是即时的情感满足,在恒久性的精神动力和超越性的价值追求方面存在明显的局限性。

二、大众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成才的影响

(一)大众文化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

1.大众文化有助于大学生“现代意识”的养成。大众文化是一种平等文化,大学生可以平等地享受一切可能的文化成果,从中适时获取各种知识、信息和享乐,进而养成平等意识;大众文化是一种开放文化,大学生可以接受到区域文化(校园文化、乡土文化、本民族文化)之外更多更广泛的文化,分享世界各种文化成果,超越狭隘的乡土意识和陈旧的社会心理,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开放意识;大众文化是一种主体文化,大学生可以在宽松和谐的文化环境中,通过文化象征符号、语言、价值观、行为模式、服饰风格等,获得个性化愿望的满足,养成“自主、自立、自信、自强”的主体意识。

2.大众文化能够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首先,大众文化有利于大学生的知识拓展,大学生可以从“包罗万象”的大众文化中,轻松愉悦地获取经济、政治、哲学、文学、艺术、历史、军事、伦理道德、法律、恋爱婚姻、旅游等知识。其次,大众文化有利于大学生的心智开启,大学生能够在丰富的审美愉悦中释放身心的疲乏,在心灵的陶冶感悟中享受人生的自由,排泄情绪、释放压力、丰富生活、平衡心态。再次,大众文化有利于大学生的人格完善,大众文化为大学生展示了诸多丰富的人生,许多成功人士生动的现实生活、职业生涯,让大学生能够间接体验人间真善美的美好情感,自觉批判、摒弃假恶丑的不良习惯。最后,大众文化让大学生能够直接感受现实生活,如参加红十字会义务献血、为灾区踊跃捐款捐物等活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已经内化为当代大学生的自觉行动。

(二)大众文化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1.大众文化可能导致大学生价值观念世俗化。当代大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出现了片面强调自我价值实现而忽视社会责任的倾向。许多人对政治理想、社会公德、高尚情操、高雅文化不以为然,对传统文化价值体系表现出或轻柔或剧烈的背叛与反抗,盲目崇拜西方价值观;有的人理想信念淡漠化、人生信仰虚无化、人生目的迷茫化;拜金主义、实用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世俗观念在大学生中有一定影响。

2.大众文化可能使大学生的思维判断简单化。大众文化往往直接就是现实生活本身,人们毋须深入思考,只须直接体验,大学生们随意浏览、简单消费文化产品,浅尝辄止;同时,大众文化的传播方式的跳跃性特点,也容易破坏人们思维的连贯性和系统化,使之变得跳跃、破碎、零乱,甚至无逻辑、不系统,可能会导致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简单、机械、片面。

3.大众文化可能诱发大学生行为异化。如成功观念呈现功利性,有些大学生盲目崇拜世俗的成功,缺少脚踏实地的精神,总希望一夜成名、一天成功;婚恋行为“异化”,有的大学生信奉“不求天长地久,但求曾经拥有”的信条,他们追求直接的感官体验,视含蓄古朴的性道德观迂腐;还有消费行为的“异化”,在他们看来,“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已成为历史,时尚消费才是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他们把高消费与事业成功、生活幸福混为一谈,盲目追求新潮、变异、个性,出现了“冲动消费”、“品牌消费”、“攀比消费”及“超前消费”等非理性消费。

三、大众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创新是机遇也是挑战

大众文化为大众提供精神娱乐和享受,也为大众提供精神安慰、价值观指引,由此,大众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教育人、引导人、影响人的共同使命。大众文化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创新提供了契机,同时,也强烈地冲击着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主流意识的主导性。

(一)大众文化的发展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创新的重要契机

1.丰富鲜活的大众文化内容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注入了活力。大众文化内容具有广泛性,它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内容、美妙的文化陶冶情趣,并以广阔的生活世界为舞台、以辛辣的文化批判为手段,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3]172。它既宣传本国法律制度和伦理道德,也介绍其他国家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它传承着传统文化和历史经验,也展望着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它体现着人文关怀,也关注着物质需求和感性愉悦。高校要以健康理性的大众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之一,把传统美德、时代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体意识形态等寓于大众文化当中,引导大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善恶分析、价值判断、理性抉择。这就使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内容更丰富形象生动活泼,更具有吸引力、感染力、渗透力和可接受性,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教化。如电视剧《亮剑》、《士兵突击》,通过许多感人的画面颂扬英雄们革命的一生,看似平凡的人物,平凡的故事,平凡的语言,却带给人们一种不平凡的震撼,让每一位观众经历着心灵的洗礼。

2.形象、灵活的大众文化形式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方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注重以理服人,而大众文化却增强了以情感人、情理交融的力量。大众文化更多采用声音和图像等多媒体方式,如电影、电视剧、戏剧、纪实、访谈等以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和感人的情节,表现着人间的真善美,揭露了世俗的假恶丑,或催人泪下,或令人击节;如照片、漫画、DV、电视电影画面、歌曲、彩铃等,使艰涩深奥的内容也能让民众普遍理解,并深入于心;有的动漫,也因其人物生动、可爱,情节神奇、夸张,故事简单、易懂,形象不拘一格的特点,而备受青少年喜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完全可以借鉴大众文化各种传媒形式,利用图文并茂的动画音响效果,对大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感觉等形成强烈刺激,给人生动久远的深刻影响,这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最终追求。

(二)大众文化的发展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巨大挑战

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权威性降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国家在高校大学生中传播主导文化、主流意识形态的主渠道,它以群体和谐、秩序安定、道德高尚为核心内容,引导和培养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一个社会的主导意识形态,以一元化价值观为其主要特征。但是,从目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来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效果不太理想。而大众文化作为当代社会的一种主要文化形态,逐渐成为一种强大的文化传播途径,其本身的多元化价值取向,对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很大的引导作用。如何引导大众文化的发展方向?如何利用健康理性的大众文化为主导文化服务?在大众文化背景下,如何重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体系?诸如此类的问题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者必须清醒认识、积极面对并认真解答的重要问题。

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体性被颠覆。在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教育者——校方、教师是教育的主体,发挥着主观能动性。受教育者——大学生是客体,是被教育、教化的对象。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作为执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规范的主体,高高在上,把各种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思想观点作为既定的内容对大学生进行灌输,基本无视学生的内在需求,大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内容,被迫形成自己为人处事的既定理念和原则,并以此来约束、规范自己的行为。随着大众文化的发展,高校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也悄悄地发生着微妙变化。大众文化是大众自己的文化,大众可以随意地进行消费,获取自己的文化趣味,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因而使大众的民主意识得到培育和发扬,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4]。这不得不让人们思考: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体到底是谁——学生还是教师?在大众文化背景下学生与教师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如何才能真正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效性?事实上,在大众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不再是消极地被教化,而应是积极的主动参与,所以大众文化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在话语选择、价值判断和身份定位上都可以各取所需的平台,大学生在这个平台上可以感受到大众文化中的人文关怀,找到亲近感、亲切感、归属感、认同感及安全感,得以放松自身、回归自身,并在潜移默化中把道德观念、行为规范、思想观点内化为内在信念。

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有效性受冲击。首先,大众文化良莠不齐的材料信息、各具风格的文化产品,诱惑并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判断,使他们难以做出正确的价值取舍,从而冲击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有效性,造成大学生理想缺失、信仰淡化、道德失范、法律淡漠等诸多现象。其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向来强调政治导向作用而忽视它的文化育人功能,注重管理育人而忽视文化育人、服务育人,大大削弱了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应有的人文关怀价值。再次,大众文化比较容易做到深入浅出、循循善诱、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中教育人、启发人、引导人、塑造人,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而高校思想理论教育往往无法对大学生动态的思想实际做出快速地、准确地反映,无法对大学生关注的热点、疑点、难点问题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无法为大学生丰富的、多样化的发展需求提供充足的精神养料,结果是传统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沦为失信与失语的尴尬境地。

总之,大众文化在各种文化的流变关系中,显示出最为强劲的发展势头,全方位、多层面地影响着大学生的衣食住行、思想观念、道德风范、思维习惯以及内在需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工作者必须正视大众文化现象,正视大众文化对学生及其教育的影响,正视传统课程文化的枯燥与大众文化魅力的矛盾,正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理性化与大众文化的感性化的矛盾,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创新,实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自我超越。

[1] 邹文广,常晋芳.当代大众文化的本质特征[J].新华文摘,2002,(2).

[2] 徐海波.意识形态与大众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 喻春兰.大众文化的课程价值[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

[4] 方石英.论大众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对策[J].探索,2009,(2).

猜你喜欢

大众文化理论政治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观察与反思
中国社会现代转型与大众文化的内在逻辑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