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石家庄市融入京津冀一体化体制机制分析
2011-08-15戈钟庆戈力禾
戈钟庆 武 剑 戈力禾
(石家庄市社会科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51)
【经济社会发展研究】
构建石家庄市融入京津冀一体化体制机制分析
戈钟庆 武 剑 戈力禾
(石家庄市社会科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51)
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战略实施,为石家庄市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能否利用好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实现跨越式发展,关键在于构建一套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与京津冀相衔接的体制机制。因此,破除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中体制机制方面存在的突出障碍,以及解决石家庄市融入京津冀一体化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成为重要的切入点。同时明确提出了石家庄市融入京津冀一体化改革发展的重点和途径,努力打造与京津冀相协调的市场体制和环境。
京津冀一体化;体制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梯度转移
当前,京津冀地区已成为我国三大经济增长极之一。京津冀的发展、建设不仅关系到河北的发展,而且直接关系和影响到石家庄市的发展。石家庄市作为河北省会,作为京津冀区域中一座重要城市,具备得天独厚的条件,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因此,石家庄市在京津冀一体化中,必须找准定位、借助外力、利用优势、突出重点、错位发展,构建与京津冀协调互动的体制机制,实现各类生产要素合理有序流动,培育新特色,形成新优势,促进石家庄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中体制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战略提出与长三角、珠三角相比起步晚、发展慢,区域内经济合作与发展良好体制机制远没有形成,实施的力度、推进的速度还不够,还处在探索、磨合、适应的阶段。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障碍有:一是尚未形成分工明确统一的市场体系。二是经济结构不合理。不同城市的功能定位、主导产业的培育、经济结构调整、行业布局、产业层次的承接等都需要进一步明确和优化区域内部产业布局交叉,分工度低,产业链残缺,产业间联系不密切,难以形成有效互动的区域主导产业链。三是三大板块产业布局与结构定位不清晰从区域整体上看,京津冀之间没有从市场角度建立起内在联系,经济上保持相对独立,三大板块市场分割严重。四是缺乏制度化的区域合作机制。三大板块依靠各自优势,不仅没有形成统一的区域经济整合、调整、协调的市场机制,而且相互之间竞争激烈互相排斥,没有形成公平合理的区域内利益协调机制。五是行政干预过多。京津冀之间行政壁垒严重,“诸侯经济”色彩浓厚,行政区划与经济区划不相协调,一体化的行政阻力大。六是国有经济比重过高。所有制特征相似,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比重大,非公有制经济没有长三角、珠三角发展得快,所占比重大,地方政府对资源控制能力强,整个区域经济带有浓厚政治经济色彩。在这种情况下,京津冀经济上形成一体,既有观念上障碍,又有体制上障碍,京津冀地区与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差距主要在于文化观念落后,缺乏现代市场经济的意识,直接导致体制上的相对封闭,各类市场要素在三大板块之间不能自由流动,京津冀地区尚未形成一个良性互动的有效合作机制,以解决共同发展问题。
石家庄市作为河北省会,在京津冀一体化中应该当河北“龙头”,尽快与京津接轨,发挥区域中心城市作用。但与京津相比无论是经济发展水平、发展质量、发展速度,还是体制环境、政策支持力度等都存在很大差距,与省会地位不相称。
首先,与京津相比,石家庄市城乡二元结构突出,经济结构调整缓慢,主导产业难以做大,改革力度小,创新能力弱,经济发展缺乏活力,省会首位度被其他城市步步威逼,省会发展面临许多外部的压力和挑战。
其次,与京津相比,石家庄市经济发展基础薄弱,技术基础不强、资本积累少、人力资源匮乏、智力资本存量不足,在与京津比拼的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虽然背靠京津,但京津对石家庄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并不明显,所谓的区位优势并没有转化为发展的有利条件。尤其是民营经济发展乏力,缺乏国际化、集约化、现代化的特大型企业和民营企业群的支撑,需要大力扶持特大型企业和民营经济,打造河北的“海尔”、“蒙牛”、“娃哈哈”,吸引更多的国际跨国公司入驻。
再次,与京津相比,石家庄市市场环境欠佳,市场体制不完善,市场化程度低,市场主体缺乏竞争力,市场管制多,市场准入门槛高,民间资本进入的领域和范围有限,为民间资本服务的体系不健全,民营经济难以发展壮大。
第四,与京津相比,石家庄市是资源枯竭性城市,尤其是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八分之一,高能耗、高污染的资源消耗型企业较多,污染问题比较严重,资源环境约束性矛盾十分突出。
第五,与京津相比,石家庄市是个农业大市,县域经济发展不强,主要以传统的农业生产为主,现代农业、高科技农业发展不足。一、二、三产业布局与结构不合理,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城乡一体化发展较慢,城镇化率偏低。
面对京津冀一体化,石家庄市只能重新明确发展定位、发展重点、发展目标,坚持合作为主、错位发展、彰显优势的发展思路。如果不顾实际,硬着头皮与京津比拼,去搞大而全、小而全,搞以技术为中心的区域创新体系,可能事与愿违,不仅没有实现社会的进步、经济发展,反而会丧失原来的优势。在人力资源的流动上,石家庄市远不如京津能够吸引国内国际优秀的人才聚集发展,对优秀人才缺乏吸引力和凝聚力。因此,我们应围绕自己的主导产业做适度的开发创新,更多的是从京津引进所需的人才、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与京津加强合作,以此推动全市的发展。
二、以市场为导向,深化三大板块体制改革,借助体制力量促进石家庄市尽快融入京津冀一体化发展
当前,石家庄市站在一个新的历史发展起点上面临着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京津冀一体化”战略的实施,经济布局战略调整,生产方式转变,产业结构升级,为石家庄市发展提供了新机遇,能否利用好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实现全市跨越式发展,在京津冀都市圈中突出重围、错位发展,区域联合、重构产业改革创新、凸显优势,关键在于构建一套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与京津相衔接的体制机制。
作为京津冀一体化重要一极,石家庄市在市场体制、投资体制、管理体制、人才体制、科技体制等方面,既要与国家改革方向相一致,与京津相协调,又要有足够的灵活性和适应性,能够对京津的各种生产要素产生更大的吸引力,尤其是人才、技术和资本等,否则,我们所需要的生产要素就不会往石家庄市流动。因此,在新的形势和任务的要求下,必须加快体制改革创新,形成比京津更加开放的市场环境,关系着石家庄市未来的发展和崛起,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和紧迫。为此,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以市场为导向,建立利益驱动机制。京津冀一体化过程中要坚持“平等竞争、机会均等、利益兼顾、适度补偿、成果分享”的原则。区域合作根本上说是利益合作,区域合作的过程是利益共同发展和不断调整的过程,逐步实现区域整体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京津冀区域合作不仅要突出机会公平,而且还要突出利益分享,不是平均主义的分享,也不是“扶贫”式的恩惠,而是通过地区间的差异互补机制,让地区间的比较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形成地区间按照比较成本和比较利益原则进行分工合作的新格局。通过一体化发展,以利益调节为杠杆,引导不同的生产要素按比较优势原则流向不同的区域,充分发挥各类生产要素的效能,使各方都能从中得到比较利益,分享到区域合作的整体成果。石家庄市尤其是要加大对人才激励力度,吸引更多的高级人才来石家庄市落户发展,对带来技术、专利的优秀人才,一方面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另一方面可作价入股。对来石家庄市投资办企业的,要从土地、税收、财政等方面给予优惠。
2.以提高素质为目的,建立学习培训机制。重点是结合生产发展实际,加强职业培训、应用技术推广。通过学习培训吸纳、掌握、扩散新的知识,提高人的素质和创新能力。人力资本的投资最重要的形式是教育。对于教育的重视与投入,决定着一个地区未来发展的能力。石家庄市可与京津著名大学、科研机构,如北大、清华、南开、中科院等单位联合办学或设立分校,或建立科研基地,还可以聘请知名专家学者定期或不定期到石家庄市讲学培训,或做兼职人员,采取多种形式,为石家庄市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3.以人才为第一资源,建立科学的人才管理体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流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想把人才留在欠发达地区,就要用经济的办法。因此,培育落后地区吸引人才的优良环境,创新人才管理模式,提高人才待遇,为人才发展提供更好的平台,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要大力推进人才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制定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能与国际接轨的人力资源培养、挖掘、管理、使用的制度,下大力量构筑人才高地,把人才作为推动发展的第一动力。建立有利于智力资源资本化要素分配的制度,探索建立高度开放的、有效的人力资源市场化制度,形成智力资源供给与京津冀一体化发展需求相适应互动格局。
4.以保证决策科学性为宗旨,建立决策咨询机制。京津冀之间应就涉及各方的重大问题、重要项目等,进行咨询,信息收集,建立相关主体平等参与的决策平台、决策程序,以及决策执行情况的信息反馈体系,切实维护好各方合理利益。
5.以引导市场主体均衡协调发展为目标,建立竞争合作机制。在京津冀一体化过程中,我们既要强调竞争,这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是市场充满活力的前提条件,同时也要重视合作,以弥补市场的缺陷不足。京津冀区域成员之间应搭建一个沟通协商、统筹规划的平台,通过经常性的洽商对话,使区域内各成员的当前和长远安排得到兼顾,使局部和全局关系得到协调,避免恶性竞争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和失误。
6.以确保市场的统一开放为基础,建立共同市场机制。京津冀之间要更加开放,取消各种贸易壁垒,允许商品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实现区域市场一体化。石家庄市经济发展一直被动地服务、服从于京津,不善于从京津发展的缝隙中寻求新的机遇,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缺乏追赶京津的决心、勇气和胆识。因此,在京津冀一体化中,石家庄市要改变这种状态,要接轨京津,重点推进产业接轨、基础设施接轨、政策接轨和观念接轨,要有学赶超的雄心,不能自甘落后。在体制机制接轨的同时,要实现观念的更新,理念的超越,以更大的气魄和勇气,建立更加灵活的体制机制,这样石家庄市才能融入京津,才能有更大的发展,才有可能做大做强。
7.以互惠互利为原则,建立京津冀“双赢”或“多赢”机制。从上海、深圳发展的情况看,对周边地区并没有形成“空吸效应”的现象,而北京对周边偏偏形成了。根本的原因是,京津冀多年来的“不平等合作”,行政干预过多。长期以来,石家庄市对京津发展做出了很大支持和贡献,但同时石家庄市并没有从京津在人才、技术、资本、财政等方面得到相应的补偿。因此,为协调处理好京津冀各成员主体的利益,应建立“京津冀主要领导联席会议制度”和“有关职能部门相互协调的磋商机制”,定期或不定期的研究探讨各城市发展思路的对接,协调解决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空间布局、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等重大问题,对跨地区建设的重大项目进行决策。
8.以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建设服务型政府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增强办事的透明度,打造高效、廉洁的政务环境,从“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规范办事行为,简化审批程序,提高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营造公平竞争、规范运作的市场环境,严格执行市场准入标准,加强市场监管,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打破各种形式的区域封锁和市场分割,促进商品和各种要素自由流动
9.以发展现代金融为核心,建立现代金融体制。改革投融资体制,发挥国有商业银行金融主渠道作用。稳步发展地方投融资机构和保险、证券等金融业务,加强与区域内及境外金融机构的合作鼓励支持符合条件的公司公开发行股票,积极扩大直接融资。作为省会城市,现在石家庄市上市公司太少,不利于当地经济发展,必须培育现代金融体系。石家庄市争取比照滨海新区的金融政策,打造京津冀次金融中心,为省会和全省的发展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三、加快建立京津冀产业梯度转移体制机制,形成三大板块之间合理的产业布局和结构
京津冀经济发展处在不同的层级上,为缩小三者之间经济发展差距,政府部门通过制定各种差异性产业政策和区域开发政策,以及向欠发达地区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措施办法,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进行干预和调节,引导京津冀的经济、技术、文化、管理要素适时的向低位度传输转移和渗透,从而实现产业规模和发展能力的重新配置,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所以,在京津冀一体化过程中,努力把省会石家庄市打造成京津地区产业、资金、技术梯度转移的承接基地,优良农产品的供应基地,劳动力输出基地。
1.建立促进产业梯度转移的诱导机制。一是建立健全待转移行业企业退出机制。根据国家的产业政策和产业梯度转移的理论,以及京津冀产业布局分布的状态,建立严格的转移退出机制。建议制定有关产业梯度转移的地方性法规和实施细则,为推进产业梯度转移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二是建立健全对转移企业的奖励机制。综合考虑要素成本、转移成本、企业的未来收益以及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等,在投资补贴、土地使用、搬迁费用、税费返还等方面完善和落实对转移企业的财政性补贴补助。
2.建立完善促进产业梯度转移服务体系。一是建立转移信息体系。运用多种途径,收集京津冀区域内待转移行业企业和可转入地的信息,并通过政府电子政务平台、企业服务网站、行业协会内部报刊等及时发布,为企业决策提供参考。二是建立待转移企业跟踪服务体系。对企业转移前和转移后给予规划指导、审批办证等方面的行政服务,转出地和转入地政府对转移企业要提供必要的帮助指导和扶持。三是建立两地间协调体系。充分发挥转出地与转入地的政府或商会间组织、协调、引导作用,重点在人员培训、技术研发、税收共享、基础建设以及特定问题解决等方面提供必要的帮助指导,加强利用政府、商会的力量,帮助企业解决自身难以克服的困难。
3.探索更灵活的产业梯度转移方式。一是对产业和企业进行分拆转移。将企业的“头脑”、“躯干”、“四肢”等依据其地位作用、产生经济利益大小,决定其留在不同区域,目的是扩大企业的辐射力、影响力和带动力,实现利益最大化。二是推广基地式转移发展策略。在京津冀一体化过程中,积极搭建面向石家庄市的产业转移基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群,破解转入地产业配套能力不强的难题三是加大产业转移中的资本扩张能力。积极通过参股控股、收购兼并等方式,提升转移效率。
4.坚持产业转移与产业升级相结合。低梯度的产业转出去后,腾出空间和地方来引进或发展更高级的产业,做好“走出去”和“升起来”相结合的文章。要高起点、高站位引进先进项目,并积极开展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经济技术合作,在引进人才和技术的同时引进有利于产业集聚、产业链条延伸的项目,力争发展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和龙头企业石家庄市与京津相比作为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最现实的途径是,引进加合作,在引进资本的同时,加大技术引进的力度,或者优先引进先进的技术,然后再予以资本的配套,最终通过培育和引进相结合的方法,建立起有区域特色的技术创新体系,使区域的创新具备真正的源动力。
5.以调整产业结构为目标积极承接梯度转移京津冀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是提高整体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前提,也是促进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本质要求。因此,在京津冀区域结构调整中,核心是分工合作,在产业布局上形成合理的分工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石家庄市要认真研究分析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特点和产业发展现状,掌握其创新、发展、成熟、转移规律,围绕本区域现有产业结构特点,制定相应的规划、策略和优惠政策,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努力实现与京津冀产业对接,形成合理的区域分工协作,又要有自己的主导产业和特色做到优势互补。
6.以配套设施的完善吸纳梯度转移。一是组织配套。加强对产业转移承接工作的组织领导,专门成立承接梯度转移工作领导小组,确保政策支持到位、服务协调到位;二是设施配套。完善城市的各项基础设施,尤其是城市交通道路、人居环境、社会治安等;三是产业配套。围绕京津发达地区产业特点,有针对性地支持、鼓励、发展一批中下游配套企业;四是人才和技术配套。发挥职校、高校作用,大量培训技术人员,创新选人用人机制,建设高水准的人才市场,为产业转移提供人才、技术支持。
F127
A
1009-6981(2011)04-0069-04
2011-09-16
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课题编号:201103060。
戈钟庆(1964-),男,教授,长期从事现代市场经济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武剑(1976-),女,讲师,长期从事社会学和地方文化研究;戈力禾(1990-),女,西安翻译学院,国际经贸专业学生。
[责任编辑 何洪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