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大学语文教学实用性之我见

2011-08-15吴云

关键词:大学语文实用性普通话

吴云

(徐州工程学院 人文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8)

加强大学语文教学实用性之我见

吴云

(徐州工程学院 人文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8)

大学生急需实用性教学,而大学语文却普遍忽略了实用性教学,因此应加大大学语文实用性教学力度,语言训练应该贯穿始终,文学欣赏要联系社会人生。

大学语文;实用性;语言训练;社会人生

大学语文,与大学中的其他课程一样,以大学生为教学对象,既然面向大学生,势必需要了解大学生。大学生心理包括很多方面,特别是他们对实用知识的渴求,由于即将跨入社会,他们已经不再像中学生那样安于学习“死”的知识,而是更关心自己能力的提高,而由于不了解或轻视这一点,许多教师仍专注于知识传授,造成师生间的彼此抱怨,“孺子不可教也”成了教师的口头禅,学生们私下里“反对本本主义”,有的学生甚至说四年大学白上了,这种现象并非个例,而是一种普遍现象,它使大学教育与学生要求脱节,如不及时改变,必然会影响大学功能的发挥,导致人们对大学教育的失望,使大学失去魅力。要扭转这种现象,需要整个大学教育界转变思想,改革教学,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切实培养学生能力。大学语文虽然是公共基础课,但也有义务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现在的大学语文教师,大多是硕士、博士,在语言文学研究方面都有一定的功底,但我们必须明确,大学语文的教学对象不是中文系学生,而是理、工、农、医等非中文专业的学生,这就要求我们放下学者的架子,注重大学语文的实用性,切实培养学生在语言文字方面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学生们的认可,才能使大学语文的教学成为大学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不是仅仅靠行政干预的手段得以存在。

一、语言训练应该贯穿始终

语文,包括语言文字和文学,现在的大学语文教材编写体例虽有不同,但基本上都是以文学为主的,语言训练主要集中于对古文中字词的理解和对少数优美句段的记忆,这些当然很重要,但这样的语言训练是死的,而不是活的,学生是被动的,而不是主动的,效果是暂时的,而不是长远的。从小学到高中毕业,学生们已经理解、记忆了十多年,但效果如何呢?有些学生读起课文来结结巴巴、声音打颤,回答问题时手足无措、语无伦次,有的甚至一句话都说不出来,有的学生明知字的正确读音,但一读就错,比如把“上”读成“丧”、把“云”读成“鱼”、把“英”读成“音”,这当然与学生的性格有关,但最主要的是缺少锻炼和训练。大学生走向社会的第一个门槛就是找工作,而面试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在一定程度上,面试就是一个展示自己、让别人信任自己的过程,如果面对生人连话都说不出来,是很难找到理想工作的。如何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呢?从学校方面来说,可以举办多种多样的活动,尽可能为学生创造锻炼机会,但能够在学校活动中脱颖而出的毕竟是少数比较优秀的学生,大部分学生还是没有锻炼和接受指导的机会,而大学语文课堂却可以弥补这一不足,大学语文教师在这一方面承担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为了达到训练目标,我采取了三个措施:

第一是普通话专题训练,其目的是有计划、有系统地向学生传授关于普通话发音、朗读技巧,使学生集中又有针对性地纠正错误发音、改掉朗读中容易出现的不良习惯。由于我校大学语文一般都是三节连着上的,如果单纯由教师来讲,学生容易分神,因此我将普通话专题训练安排在课堂刚开始的十分钟内进行,训练内容来源于《普通话水平测试指导用书》,但该书内容太多,需要根据学生情况进行精简、整合,在前八周进行易错字词训练,按照字母顺序列出学生们容易的词语,便于学生集中练习常见却非常容易读错的字音,又便于按顺序讲解字母的发音方法、声调的调值规律,还便于在词语中练习上声、一、不等语流音变;后八周进行朗读训练,通过学生练读、教师泛读,交给学生普通话朗读的方法和技巧。由于大学语文课时间有限,要想提高训练效果就必须有针对性,为此每学期的第一次课我都会测试学生们的普通话水平,重点记录其发音的缺陷、朗读中出现的问题等,根据这些调整以往的训练计划。现代教学手段对于提高训练效果也很重要,易读错的字词、需要朗读的课文用多媒体的形式呈现出来能够节约时间,讲发音方法时,若借助多媒体则可以将发音部位形象地呈现出来,当学生朗读觉得疲倦时,还可以放一些轻音乐调节一下情绪。

第二是主题发言。该训练安排在普通话专题训练之后,每次课由两个学生上讲台发言,时间为两分钟,第一次发言的题目是自我介绍,第二次以后的题目则由上次说话结束时讨论决定,两个同学发言时,其他同学以及教师除了认真听,还要记下他(或她)说错的音、用错的词、不合语法的句子,以及表情、态度不自然之处,三个学生说完后,先由同学们挑毛病,然后由教师总结发言,容易出错之处将被写在黑板上,同学们一起反复练习。由于许多学生都没有这样的经历,开始时谁也不愿第一个上讲台,为了使他们克服心理障碍,我在每学期的第一节课都会举一些真实的例子,比如有一个专科毕业生在毕业前在一家外资企业应聘,当时她只有高中毕业证,但和她一起面试的有本科生也有硕士生,很多人都有工作经验,她想只有豁出去了,面试时,她回答得很流利、也很得体,后来就录取了她一个人。如果他们还不愿意上台,我告诉他们自己小时候也很害羞,见人就躲,后来上了师范后,满口家乡话,不敢也不好意思说普通话,但最终克服了心理障碍,普通话也练得不错了,使他们明白“能力是在活动中锻炼出来的”,只要多练习,就一定能练好普通话,使他们知道老师只是想给大家创造锻炼的机会,帮助大家快速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同学和老师之所以挑毛病,也是想帮助说话人提高说话水平的,这样开诚布公之后,同学们和我之间基本建立了相互信任的关系,几次课下来,学生们也就认可这种上课形式了,他们会主动准备说话内容,说话的质量会提高,同学们的体态会自然一些。

第三是课文朗读。学是为了用,进行普通话朗读训练目的是使学生能读好不同的文字作品,所以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多读课文,每次讲课文前,我都会范读,力争把每个字都发到位,同时加入自己的感情,使学生不仅能得到美的陶冶,而且使他们在模仿中准确掌握字音以及一些朗读技巧,每次课结束时,我都要留出十五分钟时间让学生大声朗读,然后指名读,读完后,也是要求其他同学挑毛病,然后纠正读音,开始时,学生们也是放不开,有点忸怩,后来就放开了,有些学生还很能灵活自如地运用感情,语调的运用逐渐成熟,有的还加入了手势。通过实验,我发现这种方法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口头语言能力,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竞争的良好心理,有些原来很腼腆、内向的学生,后来竟参加了学校的演讲、朗诵等比赛,有的还取得了优异成绩。总之,要想真正提高学生朗读水平,师生间的相互信任及教师自身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普通话的纠错和示范能力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语言修养。

二、文学欣赏联系社会人生

大学语文的教学对象,从年龄上讲,大多十八九岁的青年人,对人生、社会具有了初步的体会和认识,但毕竟一直身处学校的单纯环境之中,所以他们特别渴望对整个社会、人生有进一步的理解和把握,而“文学是人学”,文学离不开人和人生,从文学中他们本应能够学到很多做人的道理,但是传统教学却这是文学外部的东西,而将主要精力用于讲述文学作品的写作背景、主要内容、中心思想以及艺术特色,而这些只是过眼烟云,离开了升学的强大压力,很少有学生真的把这些当回事,对于他们来说,多记忆与少记忆几篇作品的写作背景、主要内容、中心思想及艺术特色并没有多大差别,所以听课不听课也没有多大差别。但如果我们将文学与社会人生联系起来,在文学欣赏时联系社会人生,学生就会感觉到文学作品与人、与自己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文学是鲜活的、生动的,它能提升精神,提高洞察能力,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培养正确的人生态度,这样,学生们就会乐意听、乐意参与讨论。

比如,《蒹葭》一诗,按照课本的评析,它可能是“求贤诗”,也可能是“招隐诗”,还可能是“爱情诗”,“总之可以笼统地说,这是一首怀人诗,表现了抒情主人公的执着追求和求之不得的惆怅”[1]P7,这些课本上已经交代得很全面,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去看,但看并不意味着记忆,记住与否并没多大意义,因为这首诗已写有两千年有余,至于当时追寻的对象是谁,那是需要专业的文学研究者加以考证的,我们关心的是这首诗对我们今人有何启发,所以重要的是让学生谈自己的阅读收获、从这首诗中得到的人生启迪。曾有一个学生说:“我觉得追寻的是谁并不重要,是不是人也不重要,甚至追上没追上也不重要,关键的是追寻本身,这首诗之所以美,我觉得就在于追求本身。”顺着他的话,我说:“是啊!追寻本身就是美的,这种追寻是执著的、坚韧的,我们的人生不就由一个个追求构成的吗?虽然我们的抒情主人公最终并没有追寻到他所追求的人,但现实中追寻总会有所得的,曾记得有个心理学家做过一个有名的调查,他按照智商将一群青少年分为三组,即智力超常的、中常的和低常的,只帮助智力中常的人确立追寻的长远目标,并帮他们设立一个个短期目标,二十年后,该心理学家发现,成就最大的就是那些不断追寻的智力中常的人,所以同学们,要想让你的人生充实起来,那么就给自己设立一个目标,然后就像我们的抒情主人公那样持之以恒地追寻吧。”另一个同学说:“我觉得这首诗表达了抒情主人公一种超脱、豁达的胸怀,他知道自己能够做到的就是追寻,至于说结果,那不是自己所能掌握的,所以他对结果很超脱,虽然结果并不理想,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他自己的行为!”他的话正像叔本华所说的“人虽然能够做他所想做的,但不能要他所想要的!”通过体味、畅谈,学生们从《蒹葭》这首传统诗歌中读出了自我、读出了现实、读出了人生的教益。

我们有时还能借助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掌握良好的处事方法,比如《谏逐客书》一文,课本中的评析非常好,在细致地分析了文章结构的基础上指出“作者在论证过程中,始终抓住秦王意欲富国强兵、统一天下的心理。”[1]P62这几句话道出了李斯成功的关键所在,李斯在《谏逐客书》中的身份是劝说者,他之所以能使秦王改变初衷,最根本的就是抓住了秦王的心理,如果推而广之,与人相处要想成功,就必须设身处地从对方的立场出发,而这一点是学生们非常欠缺的,他们大多出生于九十年代初,独生子女占很大部分,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大多是自己,现在已有许多单位抱怨新毕业大学生脾气大、不能吃苦、自私自利等等,在讲读完文章后我问学生从这篇文章中学到了什么,学生说得很多,但没有一个学生讲到换位思考的问题,于是我对他们说:“我觉得李斯的成功就在于他抓住了秦王的心理,充分理解秦王,真正为秦王着想,李斯的故事启发我们要想赢得别人的认可,一定要先尊重别人,要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双赢的目的,总之,我们的心里要装着别人。”有些学生听后不住点头,这样我们就实现了大学语文教育的一大目的——进行人文精神教育。

总之,大学语文教学不能仅局限于对作家、作品以及文学史的讲授,它也要像其他课程一样,需要注重教学的实用性。

(注:本课题为徐州工程学院教研课题,课题编号:YGJ1026)

[1]徐中玉.大学语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

猜你喜欢

大学语文实用性普通话
医学论文实用性的判断
医学论文实用性的判断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医学论文实用性的判断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我教爸爸说普通话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
如果古人也说普通话
给会计初学者的几点实用性建议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