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平台建设

2011-08-15李雯雯古江波

关键词:大众化理论课马克思主义

李雯雯,古江波

(武汉纺织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430073)

浅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平台建设

李雯雯,古江波

(武汉纺织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430073)

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学风出发,结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问题,论述了实践对于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要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在实践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平台建设的主要举措。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平台;建设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1]如何结合高校实际,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水平,使广大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是教育界一直努力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最大的不足是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锁链,同时也是理解马克思主义真谛的钥匙。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水平首先必须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出发,树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学风,积极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平台。

一、实践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核心环节

(一)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学风的本质要求

马克思主义哲学发现,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生产实践既是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过程,又是人与人之间互换活动的过程,同时还是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和观念的变换过程。[2]实践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与本质。马克思主义学风的本质要求与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点是一致的。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旧唯物主义时就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2],“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3]马克思主义学风要求我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认识世界,并把理论知识应用到改造世界的实践之中。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提高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促进马克思主义的应用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学风的本质要求。

大学生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中应按照马克思主义学风的本质要求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学习,高度重视实践环节对于学习马克思主义真理的重要作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让师生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等伟大工程实践以及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更加准确深刻地领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性、有用性和现实性,认识和把握好马克思主义的应用规律、发展规律,更好的在学习和以后的工作岗位上应用马克思主义。

(二)实践是马克思主义走进学生心里的根本途径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目的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在高校学生群体中的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是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强制推广,而是让广大青年学生真心信仰马克思主义、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科学应用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进入到大学生的内心和思维,成为学习生活的习惯和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要在学生群体中实现大众化,在道路选择上必须把握两个基本原则,一是要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来选择道路,二是要按照大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接受习惯选择途径。

马克思主义哲学发现,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生产实践既是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化的过程,又是人与人之间互换活动的过程,同时还是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和观念的变换过程。当代青年大学生思维活跃、与社会接触密切、对社会生产生活中的现实问题特别是热点问题非常关注、并对如何分析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有着浓厚兴趣和强烈愿望。因而,凡是对大学生正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帮助、与社会实际密切相关的理论都能得到学生的欢迎;凡是对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有推动作用、在实践中见真效的理论都能被青年学生所信赖;凡是悬于文字、口头表面,空无实际效果的理论最终都得到不到青年学生的接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从哲学本质上讲,就是要从科学的实践观出发,实现人民群众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观认识与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的统一,实现人民群众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与世界的现实性、客观性、物质性的统一。因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础就是实践,让马克思主义走进学生心里的根本途径也是实践。只有引导大学生有目的地学习探讨、调查研究、生产劳动、生活体验才能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在高校学生群体中的大众化。

二、实践平台建设是加强和改善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迫切需要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实践方面存在诸多不足,“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较为普遍地存在。这种“灌输式”的方法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方面存在明显不足:一是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所论述的问题没有真实体验,感觉空洞乏味,学习积极性不高,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甚至出现厌学和抵制情绪;二是学生对理论的学习采取死记硬背、应付考试的态度,对理论的精义掌握不够深刻,甚至出现望文生义、牵强附会、胡乱猜测的现象;三是学生对如何应用马克思主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指导学习工作的途径、方法掌握不够,逐渐产生对马克思主义价值的错误认识。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一是高校思想政治课教材在语言文字上理论性太强、概括性太强、专业性太强,在内容上与社会实际结合不够,对社会普遍关注的现实问题诸如房价、医疗、教育等关注不够。二是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社会经验不足。年轻教师大多直接从高校应届毕业生中招聘,对国情、民情往往仅限于理论分析,而缺乏真实体验,教学缺乏活力。三是高校思政课课堂缺乏活力。目前高校对思政课普遍采用大班教学,课堂人数多、管理难、环境差,课堂讨论等课堂活动难以开展。四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查形式单一。本科期末考试和研究生招生考试对思想政治课考察普遍采用传统的笔试形式。这种考察形式不仅不能检验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水平和应用能力,甚至使学生疲于背知识、记要点,应付考试。五是学生的社会实践机会不够充分。

总结这些原因,归根结底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实践结合不够,而造成师生实践不足的主要原因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平台建设不足。一是教师深入了解社会实际的机会不多。普通高校思政教师科研课题申报困难,通过实地考察、学习调研了解社会的经费不足,通过亲身体验、实践感受,了解国情、民情的机会甚少。二是学生实践学习的机会不多。

三、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平台建设的主要举措

马克思指出:“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3]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平台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应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同时入手,以创造良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环境为主要途径,围绕强化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成效的核心目标,提高师生实践意识,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树立科学的学风,创建实践基地,增加实践机会,强化实践考核,使广大学生在实践中领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谛,在实践中学会应用马克思主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实践中摸索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创新。

一是要提高教师和学生的实践意识,树立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科学教风学风。“理论的大众化要求一个科学态度,不能回避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要求有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要求宣传和教育活动,必须从客观存在的现实出发,不能回避现实中的要害问题。空洞的说教只能引起群众的反感,绕开问题的智慧也是不受欢迎的,只有面对现实,解决现实中的要害问题,理论联系实际才是受群众欢迎的大众化方式。”[4]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要避免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死记硬背的不科学模式,必须首先从教风学风抓起。首先,教师要通过课题调研等方式掌握社会实情,在实践中寻找教学素材,创新教学方式、内容的设计思路。教师的授课内容要密切联系社会热点问题和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实际问题,并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讨论实际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答实际问题。其次,高校应该引导学生积极关注社会,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学习马克思主义;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讨论和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制定实践考核机制,把实践列入学分硬性指标要求。

二是要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进行科学化改编。笔者调查得知,本科生与专科生、文科生与理科生、经济学与教育学甚至重点大学学生与一般院校的学生在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能力方面,在对马克思主义的实际需求方面,在应用马克思主义的规律方面存在较大差别。另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政治理论性过强,文字术语专业性过强,与实践结合不够,使学生阅读、理解和接受更加困难。我们的教材编排者应该注意到这方面的问题,到高校学生中间进行实际调研,倾听高校师生的真实呼声,在教材语言上改革文风,用通俗易懂的话语解读马克思主义真理;在教材内容上吸纳时代新名词、关注社会热点,与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融为一体,间接地把社会现实转化为学生学习的活教材;在教学要求上更加灵活,增设讨论章节和课外调研任务,把学生的实践学习纳入同课堂教学同等重要的根本要求;在教材体系上要按照实际情况进行差异化编排,使各个层次院校、各个专业的学生都能拿到符合自己所处在的学生群体的普遍接受能力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具体需求。总之,就是要使思政课教材成为活的教材、实践的教材、科学的教材,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教材。

三要创建实践基地,提供实践经费保障,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笔者建议从三个方面增加教师的实践机会,提升教师实践经验。一是设立思政课教师科研专项课题,使广大教师有进行社会调研和应用马克思主义联系实际的课题支撑,大大提高教师关注社会、参与实践、改进教风的积极性。二是组织思政课教师到企业、社区和其它基层岗位挂职学习,使教师零距离体验社会工作和生活实际,不断获取新的教学素材,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认识。三是从精神和物质上鼓励、支持、资助教师利用各种机会自主开展社会调研,从事马克思主义联系现实社会的研究,弥补政府层面课题量少、内容形式限制多的不足,进一步调动教师开展实践调研的积极性。

此外,还应从四个方面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把理论联系实际落到实处。一是思政课堂中应拿出一定量的课时设置讨论课或讨论环节,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多关注社会热点、多发表个人观点。教师要积极回应学生提出的问题,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答这些问题,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二是创建一批校外见习岗位和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到见习岗位体验工作,到实践基地参观学习,接触社会生产、生活实际,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基础的认识。三是改革思政课的考核机制,把实践表现成绩列入学分体系,探索采用调研报告、课程论文等实践成果作为思政课学习成绩的评判依据。四是鼓励学生利用假期积极开展社会调查实践,指导学生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总结实践成果,撰写调研报告和论文。

四要发挥基层党、团组织的作用,打造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外实践的前沿阵地。高校基层党组织和团组织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青年先锋队,是团结学生、组织学生、凝聚学生的中坚力量。发挥好基层党、团组织作用,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认为应该从两个基本方面入手:一是加强基层党、团组织建设,开展实践性较强的课外活动。基层党、团组织要有完善的组织体系,在学生会、社团联合会、青年志愿者协会等学生组织中应该设置党、团支部建制;不断提升党、团组织开展活动的能力,使活动主题紧跟社会主流,活动形式不断创新,活动参与面和可参与性不断扩大,活动内涵和品位得到提升。二是建设学习型基层党、团组织。各类党、团组织除积极开展工作外,要积极主动、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要利用例会、主题党、团会议总结、分析和讨论组织成员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自觉把马克思主义与这些问题的解决联系起来,锻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高校应该适应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要求,牢牢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基本规律,千方百计加强实践平台建设,发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的核心作用,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水平。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R].2004-08-26.

[2]李秀林,王于,李淮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4]王金华.论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平台建设[J].理论月刊,2010.11.

猜你喜欢

大众化理论课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