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回顾与展望

2011-08-15张忠良刘文华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理论体系大众化马克思主义

张忠良,刘文华

(湖南大学,湖南 长沙 410082)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的讲话中又进一步要求:“不断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党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创立了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推进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在不断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才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胜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命题虽然提出时间不长,但中国共产党人对于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已进行了几十年的成功实践,积累了丰富经验。这些经验,概括地说,就是坚持与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是前提;普及与践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核心;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理化与通俗化的结合是关键;构建与形成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客体推进机制是保障。当前,回顾历史,总结经验,把握规律,与时俱进,对于进一步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十分必要。

一、坚持与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是前提

我党90年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历史。在新的历史时期,不断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坚持与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是前提。实践证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指导地位,必须不断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和普及马克思主义,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只有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才能得到强有力的巩固。回顾我党几十年的历史,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是使马克思主义不断走向群众、掌握群众、实现大众化的前提条件;失去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便失去了根本前提。

党的十七大提出,在当代中国,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必须“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就是说,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当前必须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体系建设。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这些基本内容,突出了马克思主义与其中国化最新成果的辩证统一,反映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理想与职业理想的辩证统一,坚持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与不同层次群众文化需求的辩证统一,体现了思想道德建设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的辩证统一,具有极其强大的引领力、号召力和整合力,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够成为我国各民族、各阶层人民相互联结的精神纽带。因此,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才能把握方向性,提高针对性,增强实效性。另一方面,在当代中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它通过自身的科学性与先进性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各个层面,对整个社会文化起到一种教育和规范的作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灵魂,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领导,与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这是同一问题的不同侧面,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可分割的支撑点。其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具有根本性。离开马克思主义指导,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就会迷失方向,社会主义事业就会归于失败。尤其是在今天的世界,我们时刻受到西方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和挑战。面对新的历史条件和非常复杂严峻的意识形态形势,如果我们不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引领和掌握广大群众,其他的思想意识就会乘虚而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就必将受到削弱,人民群众的向心力必定遭到分解。因此,在当代中国,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将马克思主义有机融入人民群众日常生活领域,坚持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今天的实践,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人民群众生活实践的血肉联系,让人民群众自觉接受它,认同它,实践它,运用它,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成为维系亿万人民群众的精神纽带。

可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我党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提;而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是题中应有之义。当前,坚持不懈地向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普及和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使之不断掌握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成为广大党员和群众的精神内核和价值准则,特别是使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成为亿万中国青年确立主流价值和行为规范的基本准则与指导原则,是大众化的关键。当今社会,各种社会思潮复杂多样,主流与非主流的思想观念并存,人们思想活动日益呈现出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等特征,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面对新形势,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指导地位不动摇。

二、普及与践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核心

在当代中国,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从根本上来说,就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聚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是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的伟大发展,又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智慧和心血的结晶;更重要的是,它在新的实践中已经发挥出了巨大的凝聚力、动员力和号召力,是我们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因此,毫无疑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产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进入了新的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质,就是要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掌握广大人民群众,指导人民群众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不断取得新成果,走向新胜利,进入新境界。

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普及与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首先要大力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产生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这就必须既要了解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的继承和发展,又要弄清楚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形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不断发展、一脉相承的认识,这是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何产生、何以发展、如何践行的前提,也是保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重要前提。

其次,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着重普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的基本体系、基本原理和基本论断。这些年来,尽管我们不断在广大人民群众之中普及宣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但是宣传普及的广度和深度还需要进一步拓展和深化。要更进一步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让广大人民群众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产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和精神实质,理解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为创立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作的历史贡献,领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和现实价值,从而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有更明确和深刻的认识,使广大人民群众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和具体要求,明确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和历史责任。因此,在内容上,进一步突出重点,抓住要点,解决难点,增强针对性;在形式上,注意通俗化、简洁化和层次性,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通俗语言,开门见山、简洁明快地进行宣传,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真正能够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其三,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特别注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内容的实践化、群众化,要精,要管用。邓小平指出,“学马列要精,要管用。”[1]P382管用就是具有群众性,实践性。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要充分联系群众实际,转化为群众实践。要深入群众实践,了解群众想学什么、关注什么,才能真正知道该讲什么、该选择群众普遍关注的哪些热点去宣传和普及,也才能在群众实践中实际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化。只有这样,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大众化过程中才能与时俱进,增强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也才能保证其践行的效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化,关键在于对人民群众实践中的疑点、难点诠释和破解得如何,在于其转化为群众实践的广度和深度如何。只有很好地化解了人民群众现实实践中的热点疑点问题,不断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群众化,实践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才会在群众实践中转化为改造社会的巨大力量。

三、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理化与通俗化的结合是关键

在普及与践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扩大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影响力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加强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学术研究,用科学的研究成果带动大众化的进程,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学理化和通俗化结合起来。实践证明,充分发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学术影响力,是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可缺少的途径和方式。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学理化,意味着要努力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学术理论研究,用严格、科学、专业、准确的书面语言和表达方式,阐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提高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术规范性,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学术理论来整合思想,引领思潮,指导实践。而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通俗化,指的是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用符合中华民族传统习惯的文字表达方式、群众生活语言表述出来。这些表述方式要尽可能面向大众,把反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普及到全社会,给人民群众以切实而不肤浅的启示与指导,并将其应用于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之中。学理化和通俗化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两个方面。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学理化强调理论的科学性,目的在于促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严谨、科学、专业和准确;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通俗化强调的是理论的应用性,是要让理论从抽象走向具体,从深奥走向通俗。要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挥指导社会、改造社会的历史作用,就要在强调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学理化的同时,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通俗化,并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学理化,具体说来,一要注重理论的科学化与规范化,二要注重理论的系统化、条理化。科学化、规范化要求将理论观点用严谨规范的概念和语言进行准确表达,突出理论的理性化色彩;系统化、条理化要求将理论内容按严密的理论逻辑进行内在构建,突出理论的条理性和层次性,使这一理论阐发的基本原理、一般原理、具体原理清楚、明晰,构建起一个经得起理论推敲和实践检验的科学体系,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为群众实践和社会发展提供理论指南。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通俗化是大众化的题中应有之义。通俗化的目的是在科学、严谨、准确的理论研究基础上,将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用人民群众便于接受的、喜闻乐见的形式和各种现代化的传播方式宣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成果,回答当今时代提出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使之真正能教育大众,启迪大众,唤醒大众,将其变成人民大众认识社会、变革社会、追求美好生活的思想武器。因此,通俗化要求实际上是更高层次的要求:它强调理论的精辟性、简约性、乡土性和可操作性。精辟性与简约性要求将抽象、复杂的理论原理从繁复的体系中概括、提炼出来,用简洁、明快的语言加以表达,以适应当代人民大众较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乡土性和可操作性要求将科学理论用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乡言土语讲清说透,努力把基本原理转化为可在实践中具体运用的方法论原则,使人民群众一看就懂,一学就通,一用就灵。

学理化与通俗化的辩证统一,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所在。在当代中国,要想让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人民大众所认知、接受、尊重和力行,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必须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科学性与应用性结合起来,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继往开来。

四、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客体双向推进机制是保障

在当代中国,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就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现代化、实践化、群众化。从理论上说,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一是指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大众化”,即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化到实践化,从精英化到平民化,从学院化到普及化、通俗化;二是指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化大众”,即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引导人民群众认识新情况、分析新矛盾、揭示新规律、解决新问题;三是指人民大众“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即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推进和丰富。[2]因此,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必然存在主客体双向推进机制的构建问题。构建起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客体双向推进机制,对于进一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人民大众所掌握,对于划清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及反马克思主义等“四个重大理论界限”;对于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对于使群众实践进一步科学化,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都将起到重要作用。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客体双向推进机制,回答的问题实质上就是“谁去化”、“化什么”和“怎么化”的问题。实践证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主体是中国共产党,党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核心领导力量和推进力量;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客体是广大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既是“化”的客体,又是“化的”主体,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促进力量。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创建大众化的主体推进机制:领导机制、实施机制、保障机制和评价机制;构建大众化的客体促进机制: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接受机制、掌握理论和运用理论的实践机制、群众实践经验的理论提升机制。这是时代的需要,实践的呼唤。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的主客体推进机制的构建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形成了一种双向互动的促进关系:实践关系、价值关系和过程转化关系。所谓实践关系,就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的双向推进关系,即主体客体化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普及化、实践化和客体主体化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补充、丰富和完善化。所谓价值关系,就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主客体的推进实践对于大众化的意义关系。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价值依据。所谓过程转化关系,就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客体双向推进实践都是作为过程存在的。党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同时是人民群众伟大实践“化”马克思主义的过程。

探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的主客体及其推进机制,深入研究和把握这一推进机制的构建内容、构建途径、构建目标及其构建规律,形成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全新实践模式,对于进一步开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局面,其理论与实践的价值都是不言而喻的。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秋石.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J].求是,2009,(23).

猜你喜欢

理论体系大众化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概论》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文心雕龙》理论体系再认识①——兼论“依经立义”与《文心雕龙》理论体系之关系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浅谈内经气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