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政治工作在文化建设中的创新发展

2011-08-15唐柏荣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政治思想建设

唐柏荣

(中共永州市委党校,湖南 永州 432902)

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在此过程中,要用先进文化建设涵盖并统领思想政治工作,实现思想政治工作所担负的更新人的思想观念、熔铸人的精神品格、优化人的文化心理、激发人的创造活力等重要使命,就要科学认识思想政治工作与文化建设的辩证关系,客观分析、妥善应对思想政治工作在建设先进文化的新要求中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一、思想政治工作与文化建设的辩证关系

1.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与整个社会文化发展的目标具有一致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主要包括思想文化、科学文化和艺术文化这三个方面,而且“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是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而思想政治工作的最高宗旨正是为了提高人的思想道德文化素质,培养健康向上的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和整个社会文化发展的目标在本质上是相符合的,并且是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文化是时代精神的具体体现,要让每一个人去理解和掌握这种时代精神,也需要通过思想政治工作这种自觉的、有目的的文化实践活动。所以,思想政治工作的建设和发展只有以整体社会文化背景为参照,立足于整体文化的实际,在整体文化环境中发挥自身独特的教育功能,实现自身独特的教育价值,才能适应社会文化发展的要求,使自身不断得到丰富、发展和完善,并产生巨大的社会效应。

2.思想政治工作不能简单等同于文化知识的传授

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是一种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与人们的切身利益、情感愿望、主观意识等密切相关。在此情况下,思想政治工作如果不以一种严谨的科学态度为基础,去对待那些本身并非很理性化的对象,就容易变得情绪化、意向化、随意化,从而偏离先进文化建设的轨道。因此,我们必须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涵盖并统领思想政治工作。

但是,克服过去那种思想宣传和政治教育单兵出击的不足,增大思想政治工作的先进文化含量,并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文化知识的宣传教育,而是要追求科学的“真”、人文的“善”和艺术的“美”。这就是说,我们应当把先进的理论、思想、观念作为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质量和水平的“潜台词”,而不是简单地把文化知识灌输给人民群众,也就是要以文化内涵的科学道理促进受教育者豁达益智,以文化特有的潜移默化功能帮助受教育者修身养性,以文化传承的道德真谛帮助受教育者感悟人生,以文化振奋人心的艺术韵律提高受教育者的情趣节操。

二、思想政治工作在文化建设中的误区分析

在社会文化发展领域,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具有两个特征:一方面它要反映一定历史发展阶段的社会存在,受一定社会物质生产的制约;另一方面它又要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推动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但是,在现实社会中,思想政治工作往往又会陷入某种“两难”境地,即要么游离于中心工作和根本目标之外,忽视当前社会发展特点,要么把理想目标视作现实存在,形成了“高大全”式的扭曲性期盼,我们知道,思想政治工作主要解决的是人们的理想信念和人生观、道德观方面的问题,以及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认识误区和错误行为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然涉及到社会基础和人们的思想道德基础,如果脱离或超越这个基础,就会产生消极的和负面的结果。

从现实中我们还可以看到,思想政治工作在文化建设中还存在保守、滞后的一面。当今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情况下,一味地企图把人管住管死,使他们接触不到外面的世界,以为这样就有利于思想巩固,其实是非常错误的,只能说明我们的思想与时代特点和发展步伐不相适应;而且这种企图在现在的环境条件下也无法完成。

事实上,马克思主义以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都是在与各种意识形态、种种思想观念的争论、较量中产生和发展的。当我们把社会、思想统一于单一,整个社会的活力就会丧失,马克思主义也就会停止发展。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以后,之所以会产生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这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果,就是因为我们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发展特点、时代变化特征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吸收多种思想资源的养料,做到与社会发展、时代进步相统一。同样,江泽民在世纪之交的关键时刻,根据新形势下的新任务,集中全党智慧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是旨在适应当时既生机勃勃又多元竞争的文化发展态势,实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要求。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全面、完整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社会政治经济全面协调发展的总方向,是新时期新阶段我党集体行动的总纲领,从新时期新阶段的实际出发,对社会发展问题的本质、主体、内涵、规律和目的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深入阐发,回应了当代中国所面临的重大政治经济和社会挑战,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继承与创新。

因此,我们只有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从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纵向与横向的文化交汇点上,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才能满足新时期新形势的变化,并为社会发展提供具有文化底蕴的有力支持。

三、思想政治工作在文化建设中的前景展望

在全党全社会高度关注的时代背景下,我们的文化建设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一方面,政治文化、科技文化、艺术文化、传统文化、教育文化、城市文化、乡村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民间文化、生态文化等不断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另一方面,在社会主流文化的制高点下,精英文化、大众文化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建筑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汽车文化等也各领风骚、形态纷呈。

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前进方向,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可以借鉴的文化资源和精神资源。思想政治工作可以充分利用先进文化的多方面资源来丰富内涵和拓展外延。

所谓丰富内涵,就是通过思想政治工作与文化建设的融合贯通,使思想政治工作由原先的被动补充更多地向主动预防延伸,从“外部输入式”改变为“内在需求式”,从而不仅在理论意义上使思想政治工作具备自身的文化内涵、文化品位和文化精神,与整个社会文化发展目标保持一致,而且能够在实践中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导向功能,帮助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做到思想领先。

所谓外延拓展,就是通过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和渗透到文化建设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变以往思想政治工作单一的政治功能为政治、经济、文化等功能的综合开发,逐步构建思想政治工作的立体发展网络。在这样的发展网络中,思想政治工作不仅直接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社会建设提供精神支柱和智力支持,而且可以实现“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转化,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因此,以文化建设涵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不仅有必要而且完全有可能。我们可以充分相信,在先进文化的蓬勃发展中,思想政治工作也将迎来新的辉煌。

四、思想政治工作在文化建设中的创新发展

1.建设网上马克思主义阵地,倡导文明健康的网络风气

网络文化渗透,是网络技术发展的衍生物,是高科技对全球的辐射,在我国推进信息化进程中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只有重视和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努力建成思想政治工作的信息网络,使互联网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才能真正有效地抵御西方敌对势力的文化渗透和文化侵略。

第一,牢牢把握网络文化的主旋律,大力弘扬先进文化。在网络文化传播中,我们必须坚持和巩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坚决抵制某些西方国家及其势力利用互联网“西化”、“分化”中国的图谋。我们必须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大力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建设和发展生动反映时代生活、充分体现时代精神、鼓舞人民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奋发前进的社会主义文化,积极推进文化创新,坚决抵制西方国家的“文化侵略”行径。

第二,加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大力开发有吸引力和感召力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专业网站,铸就中国特色的反渗透强势媒体系统。面对国际网络文化博弈的严峻形势,我们必须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时代紧迫感,从维护国家发展大局和建设先进文化的战略高度,加大思想政治工作的网络阵地建设,主动地、积极地宣传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路线方针政策,使人们坚定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的信念和信心。

第三,加快提升网络工作者和网民的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网络观。要使互联网真正成为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阵地,就必须有一批具有相当专业水平的网络工作者与具有一定网络道德素质的网民群体。《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早已加入了“网络文明”这一全新概念,并指出:“要引导网络机构和广大网民增强网络道德意识,共同建设网络文明”。只有大力加强对网络工作者和网民的网络行为道德和伦理道德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网络观,才能真正推动网络文明的建设和发展。

2.大力弘扬主旋律,不断创新新文化

(1)倡导主文化,弘扬主旋律

伴随我国社会发展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格局多样化、社会生活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形式多样化,我们文化发展也日益呈现出多元态势。特别是在全球化浪潮的裹挟下,文化发展的多样性有了更为牢固的基础。

但是,面对丰富多样的文化形态,我们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还是要倡导主文化,弘扬主旋律。所谓主文化,就是强调用马克思主义特别是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教育、武装广大党员干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以此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工作热情、爱国情感和奉献精神。同时,主文化也强调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研究当前普遍性的社会问题,加强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我国的主导地位,并立足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不断发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所谓主旋律,是对我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生动比喻和简明概括。凡是能够振奋人民精神、鼓舞群众斗志、凝聚民族力量、激发社会活力的各种精神产品,都属于主旋律之列。当前,弘扬主旋律就是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一切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特别是在市场经济和全球化大潮的冲击下,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与马克思主义相背离,不符合中国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思想言论,这就更需要我们通过思想政治工作来大力倡导主文化,弘扬主旋律。我们只有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才能确立和选择科学的价值标准、行为规范和思维方式,做到在大是大非面前坚持原则毫不动摇。

(2)在继承中不断创造新文化

在当代中国,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灵魂,是具有创造力的民族文化精神的支柱,是我国文化建设的核心。但是,主文化是特定社会的根本价值观,它不是凝固不变的,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每一个时期的主文化也是有所不同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只有继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将之作为主线贯穿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全过程,不断创造新文化,才能重新激发、凝聚、强化人们的创造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这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内在机制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正确选择。

3.积极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文化

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我国相继实现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新社会的历史性转变,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性转变,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这四个转变进一步促使我们必须加快思想文化领域的解构和建构。在这一过程中,积极将市场经济意识纳入先进文化范畴,科学构建既适合中国国情又有利于中国发展的社会主义文化,是我们思想政治工作的迫切需要和必然选择。具体来说,我们仍需要进一步着力培养和形成如下几种意识:

第一,自立意识。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需要在社会发展中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行积累、自求发展、自我完善。市场经济这种以自主经营、自我约束为基础的特征,必然要求人们自觉树立自立意识,增强自我管理的能力,做到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各尽所能、各得其所。人们的思想问题,往往是通过具体的活动或其他形式表现出来的,在新的形势下,结合具体业务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充分发挥它的积极作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迫切任务。

第二,竞争意识。市场经济是利益主体多元化的经济,供求各方必须为追求各自的经济利益展开激烈的竞争。比如,生产者之间会为赚钱盈利而展开供给竞争,消费者之间会为找到最优质价廉商品而展开需求竞争,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也会为讨价还价而展开供求竞争。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必然要加强优胜劣汰的竞争意识,积极参与人才竞争、资本竞争、产品竞争、服务竞争等,才能求生存、谋发展。思想政治工作就必须根据不同的利益主体,实施相关的教育,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第三,效率意识。市场经济价值规律的基本要求是:商品的价格不由企业或个人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而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市场规律这种奖优罚劣、奖勤罚懒的机制,必然会使人们感到“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从而不断增强效率意识。但也存在着把市场经济的趋利性推向极端、弱化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否定思想政治工作的危险。对此,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有的放矢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激发人们的正确动机,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实现最大效益,保证市场经济的顺利发展。

第四,民主法治意识。市场经济是民主经济和法治经济的辩证统一,它既注重维护社会市场的运行秩序,也强调让每个经济实体平等地享有权利和承担责任。为了保障各个经济主体的权益,任何企业和个人都必须在法律约束下依法行事,而不能享有任何特权。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必须进一步打破中国长期封建专制统治下形成的人治意识,树立以依法行事为准绳的民主法治意识,必须下大力气,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导向激励作用,加大宣传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

第五,开拓创新意识。在市场经济中,人们的劳动成果主要不是满足自我消费,而是通过市场交换在满足别人需求的同时,也为自己换回资金去市场购买自己需要的商品。而要赢得市场,人们就必须不断冲破计划经济时期普遍追求“小而全、大而全”的封闭保守意识,不断增强自身的创造力和开拓力。但要做到创新不越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则应不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及时性、广泛性、直观性、艺术性、趣味性和知识性,把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引向深入。

当然,市场经济并非完美无缺,新时期的文化建设,必须在对市场经济兴利除弊的同时,更好地通过思想政治工作确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为改革开放进一步推向深入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猜你喜欢

政治思想建设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