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前提

2011-08-15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政绩观政绩利益

袁 准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6)

隆重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90周年,抚今追昔,面对新形势,迎接新挑战,把党领导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必须永远与人民大众站在一起,在领导人民的过程中忠实地服务人民。

一、领导就是服务。党90年波澜壮阔的历史告诉我们,领导人民并服务人民是我党在挫折中奋起、在困难中不断发展壮大的秘密所在

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社会的先进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最显著的特征和最突出的贡献是始终走在历史发展的前列,引领人民不断推动社会发展。这既是我们党的显著特点,也是党保持长盛不衰的动力之源。

中国共产党90年的历史波澜壮阔、壮丽辉煌,党在逆境中奋起,在挫折中壮大,领导人民始终走在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最前列。这种强大的生机和活力来自哪里?邓小平同志在谈到这个问题时,曾十分精辟地指出:“领导就是服务”。在这里,小平同志不仅深刻地阐明了党的领导的本质,而且十分深刻地揭示了我们党获得领导资格的前提条件。

1.政治上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政党是社会特定群体的利益代表,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实质就是为了谁,服务谁,这不仅决定一个政党的政治属性,也决定着其生存空间和历史地位。历史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在中国多种政治力量的较量中脱颖而出,之所以能在艰难困苦中逾挫逾强,就因为它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劳动人民的先进政党,始终站在历史发展的最前列,不失时机地提出自己的政治纲领,代表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诞生在民族灾难深重的时期,帝国主义的武装侵略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使广大劳动人民陷入绝境之中,救亡图存,实现民族独立和解放是人民的最大利益所在。党顺应这种历史潮流,一诞生就响亮地向世人宣布了自己的政治主张,义无反顾地领导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在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围绕“依靠谁、团结谁、打击谁”这一根本问题先后提出了土地革命纲领和新民主主义总路线,团结和依靠最广大人民群众,使自己在敌对势力屠杀围剿中不断成长壮大。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党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制定并始终坚持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主要内容的政治路线不动摇,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航船朝着胜利的方向前进。

2.政策上始终捍卫人民利益。党的历史经验表明,党在政治上代表人民利益必须通过具体政策和策略来实现。早在井冈山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把“打土豪、分田地”作为“唤起工农千百万”的具体政策,把“不拿群众一个红薯”、“还铺草”的“三大纪律六项注意”作为红军区别于国民党军队的根本标准并严格执行,因而赢得了人民的支持,使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得以燎原。在我们党的历史上也有政策制定和执行有偏差因而遭受重大挫折的教训,对此,毛泽东同志曾经深刻地告诫全党: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各级领导同志万万不可粗心大意。正是因为我们党善于总结历史经验,善于根据变化了的实际情况适时提出自己的政策和策略,从而最大限度地捍卫了最广大人民的最大利益,从而获得人民真心拥护和支持。

3.工作上始终维护人民利益。我们党有一个优良的传统,注重政治诉求和实践的统一,教育自己的党员干部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以身作则,以自己的模范行为维护人民的利益。毛泽东同志指出:中国革命的性质和中国革命道路的特殊性,要求共产党员不能不自觉地担负起全国人民克服各种不良现象的重大责任,因此,共产党员无论何时何地都应以个人利益服从于民族和人民的利益,是言必信、行必果,多做工作,英勇陷阵的模范。这是我们党的本质要求,也是我们党的历史的生动写照。综观我们党90年的辉煌历史,不论是在血与火的战争年代,还是在复杂艰巨的和平建设时期,危难时刻、关键时刻,总是共产党员挺身而出,想群众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把困难危险留给自己,把安全方便让给人民。人民从我们党员干部的实践中感受到党的伟大,自觉接受共产党的领导。

二、执政党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必须警钟长鸣

我们党不仅是一个有着光荣历史和优良传统的革命政党,同时又是一个在不同历史时期主动承担历史责任推动历史发展的先进政党。90年来,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也锻造了迎难而上、直面风险的特殊品格。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一个政党获取政权不容易,失去执政地位却是顷刻之间的事。这里用得着我们一句耳熟能详的古训:其兴也渤焉,其亡也忽焉。进入新世纪,党中央站在时代发展的最前沿,纵览世界发展大势,再次以明确的语言警示全党:“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我们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1]

居安思危,危在何方?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久经考验并且执掌全国政权几十年的大党而言,任何外来势力企图征服我们是不可能的,但潜在的挑战并在此基础上日益集聚的执政风险则不能不预防。综观今日之世界,党长期执政面临的挑战,既来自世界资本主义的外部,也来自中国社会发展的内部。我们党是一个长期执政的党,面临着脱离群众的极大危险

首先,长期执政,容易使执政者对权力的源泉和基础产生错觉。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之源和胜利之本,没有千百万人的奋斗牺牲,就没有新中国的诞生,也没有我们党的执政资格和执政地位,这是党的历史给予我们不可动摇的结论。应该说,这种认识在党执政初期还是十分清醒的。早在党中央离开西柏坡前往北京时,毛泽东同志就意味深长地将其比喻为“进京赶考”,告诫全党要考出同人民群众生死与共、血肉相连的好成绩。但是党执政以后,特别是没有其它政党挑战执政地位这种长期执政的政治优势,使权力的授予与运作,经常是在上级与下级、领导与被领导之间进行,好像与权力的所有者——人民这一主体没有直接的关联,久而久之,很容易使人产生一种错觉:执政地位是历史形成的,执政权力是上级、领导授予的,长期执政是天经地义的。这种认识反映在实践中就是权力的使用者出于对权力的偏好,总是要把对自己有用的权力使用到极限,而在感情和情绪上,对权力的所有者——人民群众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疏离或冷漠,“执政党的地位,很容易使我们同志沾染上官僚主义的习气。脱离实际和脱离群众的危险,对于党组织和党员来讲,不是比过去减少而是比过去增加了。”[2]P214

其次,长期执政,容易使执政者自以为是、骄傲自满。应该看到,党的思想和行为在执政前和执政后是有很大区别的。在白色恐怖年代和夺取政权的斗争中,党的生存和发展主要依靠人民群众的掩护和支持。险恶的环境,使党保持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有着高度的自觉性。但执政以后,党由被压迫被围剿的地位转变为全国政权的领导者,党的生存和发展主要不再直接依靠人民而是直接依靠执政权力就可实现。执政时间越长就越容易在党内滋生骄傲自满、看不起群众的恶劣倾向。早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就曾敏锐地提出,要防止以党自满、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在党内蔓延。执政几十年来,特别是近年来,我们党内轻视群众、自以为是的官僚主义,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的命令主义以及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损人利己的“政绩工程”在很多地方不仅没有得到有效遏止,甚至还愈演愈烈。这就说明,长期执政使党脱离群众的危险在日益逼近。

再次,长期执政,容易使权力的使用发生错位,与民争利。党的执政权力来自人民,只能为人民服务,决不能挪作他用。但在长期执政的条件下,由于执政者没有失去权力的恐惧,再加上监督机制不健全、不到位,客观上就为某些心术不正之徒提供了利用权力谋取一己一派私利的时间和空间。原苏联、东欧国家共产党丧失政权给我们留下的一个惨痛教训就是:无产阶级政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最容易犯的错误是以权谋私、侵犯群众利益,最容易失去民心的是腐化堕落。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我们党作为一个大党、老党,在长期执政的历史条件下,能否跳出世界上一些政党先兴后亡的“历史周期率”制约,这不单是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现实的危险。

三、领导人民服务人民最紧迫的任务是必须用科学发展观重新检视和校正我们的政绩观和利益观,从确保执政安全的战略高度保持与人民血肉相连

重温党的光辉历史,思考党长期执政面临的严峻挑战,我们必须把政治上代表人民利益、政策上捍卫人民利益、工作上维护人民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当前最重要的任务是必须用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重新审查和校正我们的政绩观和利益观,自觉做到永远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共患难。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它旗帜鲜明地表明: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切发展都是为了人民,发展的一切成果必须为人民所共享。这种坚定的立场和价值导向展示了共产党执政的本质,也给我们如何确保党长期执政指明了方向。

1.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政绩,是领导干部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成绩和作出的贡献,是领导干部德才素质在实践中的综合体现。政绩观,是对政绩总的认识和看法,包括对什么是政绩、为谁创造政绩、如何创造政绩以及怎样衡量政绩等问题。政绩观既是一种政治观,也是一种发展观。领导人民首先需要端正领导干部的政绩观,关键是必须解决“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如何发展”的问题。正确的政绩观就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执政理念,它的精髓是为广大人民的利益创造政绩,把维护人的尊严、提升人民幸福生活指数作为治国理政的最大追求。正确的政绩观要求我们评判单位和官员时:既要看经济指标,又要看社会指标、人文指标和环境指标;既要看当前的发展,又要看长远的发展;既要看经济发展,又要看社会稳定、文化繁荣;既要看“金山银山”,又要看“绿水青山”;既要看官员的主观努力,又要看本地的客观条件。正如胡锦涛所说,“衡量政绩的最终标准是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必须将评判政绩锁定在“为人民谋利益”这一根本点上。

2.必须确立正确的利益观。一是注重利益的实践性。党在强调社会各阶层的公共利益和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时候,特别强调要主动关注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并且支持人民群众合理合法表达其利益诉求。二是注重利益的全面性。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把人民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尤其注重利益的外延,把利益区分为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和社会利益等等。三是注重利益的统筹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利益主体结构、利益来源途径、利益表达方式和利益分配差距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主体多元化是不争的事实,强势群体、既得利益集团利用多种手段影响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从而获得更多利益也是不争的事实。这就要求我们党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在坚决惩治党内贪污腐败现象的同时,特别注意政策和策略的制定,关注整合人民各种合理的利益诉求,统筹兼顾各种利益,注重公平公正,有效预防和阻止被既得利益集团所绑架,让党执政的阳光雨露惠泽全体人民。

3.必须加快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领导制度。必须明确:党和人民群众的政治关系,是一种新型的政治地位平等的关系。共产党对人民群众的领导、管理、引导和示范,并不是传统社会统治阶级和统治者对贫苦人民的统治和控制;共产党与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是新型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显而易见,不改革传统的以GDP为价值导向的干部评价和选拔体制,不创造人人生而平等的制度环境,新的执政理念就难以确立。制度问题带有根本性、原则性、长期性和稳定性。实现领导人民和服务人民的有机统一,从而确保党的执政长治久安,说到底就是要从“制度”上加大“人民说了算”的砝码。这是一道难题,也是一道险关,直面风险,勇于变革,我们才会无往而不胜。

[1]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4-09-27.

[2]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猜你喜欢

政绩观政绩利益
为民造福就是最大政绩——树立正确政绩观
树立正确政绩观
论确认之诉的确认利益
树立正确发展观、政绩观推动党的十九大精神在盐业落地生根
森林城市不能沦为“政绩工程”
环保从来就是利益博弈
绝不能让“利益绑架科学”
利益链与新垄断
浅析晚清收藏家刘世珩的政绩
“法治GDP”变革政绩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