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经济与中国国家竞争力
2011-08-15李娟
李 娟
(北京师范大学,北京 100875)
绿色经济是以生态环境容量、资源承载能力为前提,旨在于实现自然资源持续利用、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生活质量持续提高和经济持续发展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在当前全球环境危机和经济危机的双重压力下,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纷纷制定和推进一系列以绿色新政为标志的经济刺激计划,形成全球竞争新焦点。无论是从世界经济增长所需的新需求看,还是从人类生存困境所必须突破的基本方向看,紧紧抓住这场主导全球的绿色潮流,发展绿色经济已经成为中国在国际竞争重新洗牌中不被开除“球籍”的重大历史机遇。
一、国家竞争力的基本框架
国家竞争力的理论研究最早可追溯到18世纪70年代亚当·斯密的国家比较优势概念,在20世纪80年代因亚洲四小龙的迅速腾飞而倍受瞩目。关于国家竞争力的定义,国际普遍认同OECD的观点,即“国家竞争力是指一国在自由和公平的市场条件下,能够生产出满足国际市场需要的产品和劳务,而同时又能维持和扩大本国人民长期的实际收入水平的程度。”(OECD.Vnderstanding the digital divide[R].1988)可以看出,宏观层次上的国家竞争力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重视一国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和长期盈利能力;二是强调国民财富的增加和实际国民收入的提高。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国家竞争力的构成要素进行了分析。美国哈佛商学院著名的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独创的钻石模型认为,产业竞争力是国家竞争优势的核心,其决定因素有四个方面,即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表现、企业的表现。狄昂照等提出经济活力、工业效能、财政活力、人力资源、自然资源、对外经济活动活力、创新能力、国家干预八个因素决定一个国家的竞争力(狄昂照等.国际竞争力[M].北京:改革出版社,1992)。综合以上研究,本文将国家竞争力的基本要素概括为以下六点。
1.企业主体素质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在国家发展中的核心作用毋庸置疑。企业的素质包括数量、质量、制度、文化与战略运营能力。企业的规模越大、质量越高,促进经济发展的力量就越大,而制度、文化、战略运营水平的高低则决定了企业能否有更长远的发展,能否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保持领先优势。此外,除了考虑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因素外,企业素质还包括是否具备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大局意识观,也就是企业的行为对社会与自然环境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2.国内资本供给
国内资本的充足供给和有效利用直接提供了改善国民生活水平的关键要素,提供了一个有利于生产率提高和产业集群的环境,包括人力资本供给和自然资源供给。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特别是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竞争。一个国家的自然资源禀赋往往决定它的国家财富及其在世界中的地位,资源的稀缺经常导致过度的国家竞争如战争,即使在现代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资源争夺战也并未停止。
3.国内需求规模
需求规模反映国家竞争力各主体需求的总和,较小的需求规模无法形成国家竞争力应有的产业基础,较大的需求规模却可以产生规模效应。一般而言,对先进的科学技术等需求占的比重大,需求层次越高,该产业的竞争力越强。此外,作为竞争力而不是现状的考察,未来的潜在需求也应是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因素。
4.国内要素联系
国内联系是国家竞争力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国内联系集中体现在主客体要素的空间接近和流动以及流动中各要素结构关系。其中,空间接近是联系的基础,而要素在系统中所处的位置不同,国家竞争力的强弱程度也会产生差异,这种差异有时会导致竞争力内部的失衡,形成所谓“不健康”的国家竞争力,所以竞争力的要素结构之间需要保持适宜的关系。
5.全球国际联系
全球联系构成国家竞争力研究比较的基础,没有对全球联系的考量,国家竞争力研究就缺乏应有的意义。国际间的商品与服务流动对国家竞争力的积极作用已经得到充分的体现,资金、信息和技术流动可以使投资接受国获得知识技术的溢出效果,在具体活动中做出合适的决策,以应对不断动态变化的国际竞争环境。同时,国际文化交流和政治关系作为国际关系体系的上层建筑,关系着是否能为本国在国际竞争中创造良好环境,谋得更多利益。
6.公共管理效率
公共管理可从法律约束、市场竞争、制度监管等角度来观察。法律约束对组织和个人行为形成有效的激励和保护,这关系到形成竞争力所需资源配置的公平性。市场竞争所体现的优胜劣汰可以促使企业改善质量、积极创新,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制度监管则通过协调政府与私人部门的关系避免垄断、外部性、不对称信息等局限,有效降低交易成本,保证公民获得应有的福祉。
以上六个国家竞争力的驱动要素的性质特点和作用方式是不同的,一个富有竞争力的国家,这些驱动要素都应当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忽视了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不能确保形成较强的国家竞争力。
二、绿色经济提升国家竞争力
绿色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实现形态和形象概括,它可以从提升企业主体素质、保持国内资本供给、扩大国内需求规模、促进国内要素联系、推动全球国际联系和提高公共制度效率六个方面为促进国家竞争力提供全方位的动力支持。
1.绿色经济提升企业主体素质
在各国环境标准越来越严格、人们可持续发展意识不断提高和深化的大背景下,在制度创新和市场导向日渐有利于绿色的趋势下,以利益最大化为行为准则的企业必然会把绿色因素纳入企业决策,采用先进的绿色技术和少废无废的绿色工艺,对产品的生产过程和服务过程进行严格的环节控制,实现资源消耗最少化,废物排放减量化,回收利用资源化的效果,从而减少企业的环境成本支出。企业实施绿色设计,开发绿色产品更能赢得消费者的支持,尤其是在绿色壁垒逐渐兴起的国际贸易中,使企业产品顺利走向世界市场,从而扩大企业的市场规模和树立企业品牌。此外,企业形象是企业的无形财富。发展绿色经济使企业的环境行为成为新的竞争结构中最基本要素,由此促进企业绿色文化的塑造和绿色战略的实施,有利于企业在公众心中树立良好的绿色形象,从而大大提升企业的信誉和可持续发展的软实力。可见,绿色竞争力已成为企业调整产品结构、开发新的利润增长点和塑造全新企业形象的绝好机会,它不仅直接影响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而且还通过产品竞争力影响产业竞争力,由此影响国家的经济环境和整体竞争力。从长远眼光来看,一个国家的绿色企业和绿色产业越多,该国的潜在发展力也越强,“某国绿色制造”将成为该国新一轮的国家形象。
2.绿色经济保持国内资本供给
绿色经济对国内资本供给的影响表现为有利于自然资源的保护,有利于人口素质的提高,从而有效发挥一国国家竞争力的潜能。众所周知,自然资源在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基础性的重要作用。土地肥沃、矿产丰厚、气候适宜等良好的自然条件往往成为一个国家(地区)经济发展的潜力和契机,正如马克思所分析的那样,因为劳动的自然条件不相同,同一劳动量在不同的国家可以满足不同的需要量,因而在其它条件相似的情况下,必要劳动时间各不相同。此外,发展绿色经济还为保存和提升人力资本提供良好环境,因为人口素质的提高与环境的优劣有关,环境污染大、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多,人口的身体素质必然下降,而身体是事业的根本,一个地区或国家的人口身体孱弱,谈何发展。因此,发展绿色经济的实质是保护和提升一国竞争力的天然资本。即使是在科学技术飞速进步、人类对自然界的支配程度越来越高的21世纪,人类在经济发展中利用的自然资源现成物越来越少,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越来越弱,但各类材料不管经过多少次加工,都不能改变这样一个事实,即原材料都取之于自然资源,而且,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对产品的需求越来越高,人们正在逐步扩大对自然资源利用的范围和深度,使自然存在物更多、更好地变为“人化的自然”。这也就更加需要绿色经济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因为国内供给永远是经济发展的天然富源。
3.绿色经济扩大国内需求规模
当一个国家步入小康和初步富裕阶段后,人们会越来越重视生活质量的提高,他们需要干净的水、清洁的空气、没有污染的食品和无公害的日用品,因此,绿色经济的发展将给市场提供一个全新的空间和平台。从现实情况来看,带有绿色标志的产品日益博得消费者的青睐,绿色需求市场呈迅速上升势头。据联合国有关部门统计,目前世界“绿色消费”总量已突破3000亿美元,许多绿色品牌产品供不应求。同时,绿色经济的消费需求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据有关资料统计,欧美国家80%以上的消费者把环保购物放在首位,愿意为绿色产品支付较高的价格。绿色经济的发展不仅扩大消费性内需,还对投资性内需起着巨大的拉动作用。随着节能减排压力日益增大,企业需要购买节能环保设备,进行生产流程和工艺改造,改变原料投入结构和比例,这些行为能够有效激发对相关技术、设备和服务的生产性需求,并通过投资产生的乘数效应带动相关产业和行业的发展,实现投资的“挤入效应”,产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消费热点,不断发展壮大新市场空间。例如,作为中国四万亿投资首个项目的新能源工程——福清核电工程投资将近800亿,可带动其他产业4至5倍的投资,即拉动3000至4000亿的国内投资。
4.绿色经济促进国内要素联系
没有国内联系,就无法将众多要素整合形成竞争合力。发展绿色经济可以促进农村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开发,通过采用高新技术和实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等,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观光农业,带动相应的加工业、旅游业的发展,增加和拉长农业产业链条,带动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从而为农民增收,走向富裕,缩小城乡差距开辟新途径。就城市的发展而言,“生态园林城市”是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即将农业作为城市系统组成部分,把耕地视为改良生态和城乡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以规划利用,使城市之间具有良好的生态和乡村景观,构筑“环、楔、环、园、林”与农业融合的城市绿化生态系统。其中,绿色经济在促进城乡空间接近和要素流动方面将起到必不可少的催化剂作用:一方面,郊区的大面积农业、林业不断改善城市生态系统的食物链,疏导并承载着城市的各种生态压力,保持城市生态的完整性,创造舒适、优美、健康、安全、方便的人居环境;另一方面,发展绿色经济将增强城市对周边农村的辐射功能,城市对农村相关产业提供技术、信息、市场等支持,还将促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覆盖,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现农村的城镇化过渡和转变。
5.绿色经济推动全球国际联系
绿色经济的兴起和发展使21世纪的世界贸易打上了鲜明的绿色印记,对国家之间的国际联系产生深远影响。根据乌拉圭回合达成的协议,国际贸易正在朝自由化方向发展,一些原有的贸易保护措施逐渐失去威力甚至慢慢消失,然而,以保护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为由的绿色壁垒则随之而来。一些发达国家为了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将环境保护作为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新武器,通过提高环境标准严格限制非绿色标志的产品进口,以达到阻碍他国产品进入本国市场的目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发展绿色经济就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绿色经济将促使本国的企业积极创新绿色技术,使产品顺利获得国际认可的“绿色通行证”,参与世界经济大循环,进而促进国家之间的经济交往和联系。另一方面,伴随着知识经济前进的步伐,新能源、新材料、新工艺和节能技术将被广泛采用,产品的技术知识含量将不断提高,从而推动国际贸易商品结构由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转变,国际贸易结构和质量得以进一步优化。可见,绿色经济的深度和广度发展将使国家之间的产业竞争重新聚焦,国家竞争力的提升也将面临新的起点和机遇,发展绿色经济已经成为一国在全球产业结构调整中深入参与国际竞争和增强经济联系的明智之选。
6.绿色经济提高公共制度效率
制度的变迁和创新是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内生变量,绿色经济的发展需要一系列的绿色制度支撑,可以说,这些制度既是绿色经济顺利发展的前提和保障,绿色经济的发展也推动了这些制度的成熟和完善。绿色经济促使各个国家都在探索建立健全绿色企业制度、绿色金融制度、绿色政府制度和绿色消费制度等。绿色企业制度体现了生产的规模化,以企业代替市场,通过企业集团减少交易成本、减少技术开发使用成本,达到企业间的环境共生;绿色金融制度从投融资上支持绿色企业的发展,也使金融业的发展减少了环境风险;绿色政府制度向社会传递了政府导向的信息,间接地对市场进行引导,从而提高重大社会经济决策及其政策的“绿色”水平;绿色消费制度主要是针对社会公众的消费行为设计的规范,消费决定生产,绿色消费引导绿色生产。这一系列绿色制度的构建不是传统制度的翻版,而是基于绿色文化的制度创新,它们的贯彻落实既可以制约传统的高消耗、高污染的经济行为,使经济体采取果断的技术措施回到可持续发展的正确轨道上来,又可以激励经济体进一步采取科学的、先进的经济技术措施,把经济发展真正建立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之上,从而实现一国综合竞争力的提升与促进环境协调的同步发展。
三、中国提升国家绿色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在中国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将绿色经济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实现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突破口,不仅是“十二五”规划中的一项重大战略,也是关系中国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立足民族之林的根本大计。具体来说,应该把握好以下四个方面:
1.加快培育企业绿色竞争力
要利用价格政策、环境税收、银行贷款等方面的倾斜政策鼓励企业大力构建节约资源能源的技术支撑体系,积极地通过改进先进生产工艺和推行绿色质量管理来最大限度地节约或替代资源,实现从末端治理转变为源头控制和全过程控制,逐步降低企业自身资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从根本上调整企业与自然的关系,由此影响和带动消费者和公众实行绿色消费。同时,还要积极进行战略性的产业结构调整,加大投入力度,发展壮大环保产业,尽快形成门类齐全、装备先进、富有活力的环保产业体系,把绿色环保产业作为提升出口产业结构的重点纳入到外贸发展战略中,在国际市场上牢固树立中国产业、企业和产品的绿色形象。
2.加强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
坚持节流与开源并重,一方面,加快制定和完善战略自然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严格限制资源开采权的授予,对资源开采者开采能力水平实施审核,定期检查,严厉打击乱采滥挖、无证勘查开采等违法违规行为,规范资源开发秩序。还要对战略自然资源的出口实施严格管制,实行价格审核和资格审核结合的制度,提高出口许可证审核标准和审核机构位阶,防止由于竞相压价造成国家战略资源流失。另一方面,鼓励国内企业、研究机构之间的共同研发太阳能、风能、核能等新能源,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提高国家资源保障能力。
3.建立强大的生态农业系统工程
从某种意义上说,城乡二元结构和农村的贫穷落后已成为制约我国国家竞争力的最大短板。推动生态农业为新农村建设找到快速发展的支点,要以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投资机制为支撑,以推广生态技术和建立合理的作物施肥用药体系为依托,充分利用当地生态环境和生态资源优势,加大农、林、牧、渔结合力度,加快农产品向精深加工延伸,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积极开拓市场,促进生态农业产业化。同时,要大力推广具有明显增产增收效益的立体种植立体养殖、种养结合等生态农业模式,通过食物链网络化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促进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4.建立绿色经济长效机制
健全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绿色制度,是确保绿色经济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除了要建立包括绿色税收制度、资源环境使用权交易制度、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等利益导向机制,当前迫切需要建立科学、合理、规范的绿色政绩考核制度,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成效纳入各级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和绩效管理体系之中,推动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从“软指标”向“硬指标”转变,从根本上引导各级政府及其部门在决策规划中讲成本、重质量、求效益,自觉推动绿色经济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