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底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分析与战略思考
2011-08-15肖志坚
肖志坚
(中共娄底市委党校,湖南 娄底 417000)
一、娄底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娄底地处湖南中部,总面积8117平方公里,人口413万。境内山水秀丽,人文荟萃,名山、名水、名田、名洞、名迹、名人咸集,特色各具,品位高雅,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是湖南充满神奇色彩的新兴旅游目的地。近年来,娄底市坚持将旅游业作为市域经济的支柱产业和第三产业的龙头产业来抓,旅游业异军突起。2010年,娄底实现旅游接待总人数750万人次,同比增长38.58%;旅游总收入39亿元,同比增长42.75%。2011年4月10日国务院批准5月19日为中国旅游日。市委,市政府又审时度势,抢抓机遇,凭借设立“中国旅游日”这股东风,提出了以开放性思维推进娄底旅游产业科学发展、加速赶超,实施了“东融长株潭,西构大梅山”区域旅游的战略目标。大熊山国家森林公园、世界锑都、紫鹊界梯田、梅山龙宫、曾国藩故居富厚堂、“中国蚩尤故里文化之乡”、“中国梅山文化艺术之乡”等具有市场冲击力的品牌相继出现,旅游产业呈现出旺盛生机。
(一)娄底旅游业发展具备的条件
1.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娄底山峦叠翠,水光艳潋,洞穴探奇,梯田壮美,风情神秘。大熊山国家森林公园是战神蚩尤曾经栖息生活的地方,是中国南方保存面积最大的次森林和物种基因库,中华银杏王傲立千年;紫鹊界秦人梯田开发于秦汉,兴盛于唐宋,总面积6万余亩,是湖南稻作文化的标志性遗存,与“亚洲最美的地质博物园”梅山龙宫双双列入国家与文化双遗产的预备名单;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乡间侯府”曾国藩故居历经沧桑,富寓人文;龙山药王殿毓秀钟灵,湄江风景区三湘独秀;油溪河漂流活色生辉,白马湖泛舟神清气爽。目前,曾国藩故居、梅山龙宫双双通过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验收评定,成为娄底市首批高等级景区;波月洞同时被评定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湄江风景区、紫鹊界梯田分别被评定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水利风景区,使娄底市又添国字号旅游品牌5家;国家旅游局正式命名娄底市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2.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娄底是传说中的中华民族三大始祖之一蚩尤故里,自新石器时代晚期就有人类定居,是中国蚩尤故里文化艺术之乡,中国梅山文化艺术之乡、中华诗词之乡和全国武术之乡,是湖湘文化的主要发源地之一,丰富的历史积淀、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一代又一代人杰精英,有三国蜀相蒋琬、元代曲坛大家冯子振、晚清中兴重臣曾国藩、辛亥革命先驱陈天华、中共早期领导人蔡和森等等。
3.独具特色的旅游文化资源
娄底的旅游资源不仅十分丰富,而且古朴神奇,以“神奇娄底、神秘湘中”的美誉吸引外界的眼球。辖区内有历史悠久的紫鹊界秦人梯田、神秘的曾国藩故居富厚堂、亚洲最美的地质博物园梅山龙宫、绿色明珠龙山国家森林公园等,是湖南旅游板块中魅力独特的“新大陆“。梅山龙宫、紫鹊界梯田被赋予“紫鹊衔梅”的美称;曾国藩故居与南岳衡山、南岳大庙、蔡侯祠并肩比秀,冠之为“衡岳灵秀”;涟源龙山一直是历代医圣、药王眼中的神山,孙思邈更是长居在此,写下千古奇书《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但一直以来,龙山的旅游宣传比较低调,蓄势待发。近年,龙山开始揭开她神秘的面纱,一举夺得了“国家森林公园”和“华夏中药园”两块金字招牌”。2007中国湖南旅游节暨旅游精品博览会,掀起了“神奇娄底神秘之旅”的风暴。2007年11月,在由国家旅游局和浙江省政府主办的宁波旅游投资洽谈会上,娄底市撬动沿海市场,签署了娄(底)温(州)经贸合作——旅游商品研发生产销售项目,总投资额达3.2亿余元,是湖南省唯一签约项目,也是本届投洽会唯一的旅游商品投资签约项目,为推动娄底的旅游品牌走出湖南、走向国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娄底旅游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综观娄底旅游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其制约因素很多,笔者把它概括为“四性”。
1.资源开发的有限性
随着“国字号、“省”字号旅游品牌的出现,“湘中无旅游”已成为过去,湘中旅游板块正在崛起。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与旅游发达城市相比,与娄底市旅游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比,娄底市的旅游资源开发还很不充分,旅游产业发展水平还很低,存在旅游精品少、产业规模小、基础设施落后、经营粗放、效益偏低、管理服务水平不高等问题。
2.品牌意识的的淡薄性
无形胜有形,未来旅游业的竞争必然是品牌的竞争。一个完美的品牌,应该具备“4度”,即知名度、美誉度、联想度、忠诚度。要打造好一个旅游品牌,就应该对项目或产品有一个明确的定位,有一个明确的形象设计,有一句朗朗上口的宣传推广口号。可是,现在娄底市有些地方、有些企业在打造品牌的时候,往往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3.交通瓶颈的制约性
旅游业依赖交通的发展,交通又经常合理地牵制着旅游业的发展。虽然通往曾国藩故居,紫鹊界秦人梯田,梅山龙宫,大熊山国家森林公园,湄江风景区以及涟源至新化的公路相继硬化通车,取得了比较大的改善,但与国内优秀的旅游城市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距离。主要体现在:道路单一、狭窄,现在去大熊山只有一个通道可进去,而且路面较窄,车辆进出极为不便。
4.人才队伍建设的滞后性
目前,娄底市旅游业发展的人才还比较缺乏,整体素质还有待于提升。高水平的旅游业发展,需要高素质的人才队伍。纵观娄底市旅游业,人才队伍的建设还相对滞后,高素质的景区管理人才、酒店管理人才、旅行社管理人才都还比较缺乏,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还有待于提升。
二、娄底旅游业发展的战略思考
(一)要树立创新理念
创新,就是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说前人没有说过的话。用哲学的语言来说,就是从无到有,从有到无。从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而言,创新是指具有创造性、突破性的思维和实践活动。它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地区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没有创新就没有人类的进步,没有创新就没有人类的未来”。
(二)以创新求发展,着力打造旅游精品
1.增强忧患意识,合理利用优势资源
发挥优势,这是各地经济发展中人们经常提到的一个观点。什么是优势?人们很自然会想到资源、区位、设施等。综观当今世界,许多发展比较快的地方,并非都自然资源丰富,倒是一些资源短缺、地域有限的地方发展很快。比如浙江,由于其生存空间狭小、土地资源贫乏、工业化基础相对落后,逼出了浙江人敢闯敢冒和“四千两板”精神。使浙江只用了短短的28年,就实现了“三级跳”式的快速发展,实现了由资源小省到经济大省的跨越,成为东部沿海发展最快、活力最强的省份之一。可见,忧患创造了优势。面对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娄底市想要抢占一席之地,就必须增强忧患意识,抓住历史机遇,以创新求发展。
娄底市作为“3+5”城市群的重要一员和长株潭的“后花园”,在对接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中大有可为,一个重要的切入点就是加快旅游业的发展。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资源上的互补性,进一步加强“3+5”城市群和周边旅游合作,推进娄底市旅游向周边辐射,主动接受长株潭特别是长沙的旅游产业辐射和带动,把市场延展过来,把人流吸引过来,进一步放大旅游核心圈的“溢出效应”,通过借力发展,将娄底市打造成为长株潭旅游休闲娱乐的后花园。
2.整合旅游资源,打造旅游精品
(1)打造生态旅游和休闲旅游品牌。要通过对相关资源的整合,提升现有“农家乐”等旅游产品的内涵,打造娄底生态观光旅游和休闲旅游品牌。要大力实施精品带动战略,通过努力把曾国藩故居、紫鹊界秦人梯田、梅山龙宫打造成具有较高知名度的精品旅游点,切实实现高等级旅游区建设质的突破。加大大熊山国家森林公园、龙山国家森林公园、湄江省级地质公园、波月洞省级风景名胜区、湖南水府旅游区娄底景区、仙女寨生态旅游区、蔡和森纪念馆等重点景区建设。2009年,中共娄底市委三届六次全会做出的《关于对接融入长株潭,发展壮大区域经济,加快建设“两型”社会建设的决定》中,有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对建设“水府示范片区”进行顶级设计和谋划。目的之一就是要依托娄底市丰富的历史人文和山水生态资源,完善行、游、购、娱、住相配套的基础设施,加快融入大长沙旅游圈,把娄底打造成长株潭的后花园和文化生态休闲旅游基地,让旅游产品尽快走向市场。
(2)打造文化、民俗旅游品牌。近几年,娄底市初步理清了从“蚩尤文化”—“秦人农耕文化”—“梅山文化”的演变历程,明晰了“湘军文化”与“湖湘文化”的脉络渊源,形成了山歌、傩戏、抬故事、梅山武术等多种富有特色的旅游文化表现形式,通过对这些文化资源的整合和民俗风情的挖掘与整理,完全可以在文化旅游和民俗旅游方面形成一道独特而靓丽的风景。
(3)整合红色旅游资源。“东融长株潭,西构大梅山”是为娄底旅游业量身定做的战略部署。东融长株潭就是全市旅游业发展的突破口。从近两年黄金周对游客结构的抽查统计,娄底市旅游景区30%以上的游客来自长株潭,是娄底市最重要的客源市场。从产品特色看,娄底市的旅游资源与长株潭的韶山毛泽东故居、花明楼刘少奇故居、岳麓书院、马王堆、炎帝陵等旅游资源比较,互有特色,互为补充。比如蚩尤故里、梯田王国、溶洞极品、乡村侯府、世界锑都、蔡和森纪念馆等旅游资源,与长株潭的富有特色的红色旅游、城市旅游、文化旅游互为补充,是丰富长株潭旅游的重要板块,可把这些红色旅游资源进行有效整合,精心设计旅游产品和旅游线路,实现合作共赢,使娄底市的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形成更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和吸引力。
3.加强交通投资,解决瓶颈制约
多方筹集资金,吸引地方,部门、企业合资办交通;依靠科技进步,改善基础设施,加强运输方式的管理,提高服务水平;把旅游交通与一般性交通区别开,让旅游交通独立经营。
4.扩大对外宣传,放大品牌效应
要高度重视旅游的对外宣传推介,加大促销力度,坚持景区宣传和整体推介相结合,产品宣传和文化宣传相结合,旅游宣传和经济宣传相结合,多渠道、多途径、多载体营造声势,全方位推介娄底市的旅游资源、旅游特色和城市形象,不断扩大娄底市旅游的知名度。
5.加强人才培训,提高旅游队伍整体素质
旅游人才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石,而高级旅游管理人才就更是旅游业发展的中流砥柱。“通过外聘、内修、引进”等方式壮大旅游管理队伍,不断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旅游发展意识和服务意识,营造旅游服务良好“窗口”形象,提升旅游队伍整体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