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株潭城市群建设中农民社会心态的调查研究*

2011-08-15杨红辉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城市群城市化集体经济

杨红辉

(湖南农业大学,湖南 长沙 410128)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城市化水平的标准之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城市化的过程也就是把更多的农民转化成市民的过程。从农民转变成市民,需要在心理上的适应,在身份上的认同以及在整体素质上全方位的提升。近年来,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化速度加快,每年都有大量的农民因为城市规模的扩张而转变成市民。因为是外因引起的改变,已经变成市民的这部分农民,在身份转变之前并没有做好相应的准备,身份发生转变以后,仍然保持着与农村环境相适应的生活习惯、行为方式、思维模式等,这就带来了他们的城市适应问题,这个问题的存在既影响了这部分市民的生活,也影响了城市化的质量,甚至还导致社会不稳定。因此,农民能否顺利实现市民的转化直接关系到城市化、现代化的速度和质量。如果在农民进行转变之前就能对他们的心态进行研究和调适,不仅能更顺利地实现他们的转变,而且能减少他们进城之后的不适,更快更顺利地融入到城市的生活,实现城市的稳定,促进城市的发展。

一、社会心态及研究意义

轰轰烈烈的城市化大潮,改变的不仅是城市的面貌,对农村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城市文化的冲击下,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在悄然改变,社会心态也处于变迁之中。社会心态是在特定社会历史、文化条件下,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由经济关系、政治制度以及整个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而引起的在社会群体中较为普遍存在的、具有一定共同性的社会心理反应或心理态势。社会心态是社会运动和社会事件的重要基础,更是历史变迁的重要条件。城市化建设不仅需要农民的积极参与,从某种意义来说就是要把大量的农民转变成市民。农民的社会心态直接决定了农民对城市化建设的参与方式和参与程度,长株潭城市化建设的顺利进行需要了解农民心态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调适。

课题组以了解城市群建设背景下农民的社会心态为目的,对长株潭地区某县的部分农民进行了调查,调查对象涉及了三个镇六个村。原计划是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但当我们发放问卷时却遇到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我们是去年8月份做的调查,那时“双抢”已经完成,留在农村只有老人和儿童,连成年的妇女都很难见到,都外出打工了。让老年人填写问卷有不小的困难,于是课题组就改为对调查对象进行开放式的访谈。通过对访谈记录的梳理,发现长株潭城市群建设对农民社会心态的改变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但影响有限。

二、长株潭城市群建设中农民社会心态的现状

社会心态具有内隐性,要把握农民的社会心态,需要对农民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交往方式等外显的行为进行科学的观察和测量,对其中包含社会心态信息的内容进行推测、判断和归纳。通过与农民的交谈,对他们生活方式的观察发现,在长株潭城市群过程中,农民的社会心态呈现如下特征。

(一)向往城市生活

但没打算在城市生活。我国历史上的城乡二元体制造成农村与城市发展上的差距,在经济水平、基础设施、社会保障、医疗条件、受教育机会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表现出来。新农村建设开展以来,农村的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国家提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发展的策略,让城乡差距也有了一定程度的缩小,但城乡差距的消失仍然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后,有更多的机会走入城市,也让他们更深刻地感受到城乡生活的差距。当我们问他们在城市生活好还是在农村生活好时,他们都是非常肯定地回答在城市生活好些。但问及他们愿不愿意成为城里人时,他们的心情便显得复杂了。虽然有的人说想是想,没有办法,但从他们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对农村深深的眷恋。可能是由于我们访谈的对象都是中老年人的缘故,他们除了偶尔到城里去走一下亲戚,买点东西,没有在城市长久生活的体验,基本上是生于斯,长于斯。他们认同自己农民身份,对自己的生活环境非常熟悉,与周围邻居的交往频繁,关系和谐,而且家里一般都修好了房子,住的宽阔,也比较舒适。随着农村社会的发展,他们的生活不断地改善,他们虽然觉得城市生活好,但具体到自己时,他们一般会进行纵向的比较,很容易获得满足感。一方面他们觉得自己一把年纪,不可能再去城市闯荡;另一方面他们对农村的发展前景比较乐观,觉得自己的生活会越来越好,也不愿意再去城市闯荡。他们甚至还有一种想法,就是帮自己的子女守住农村的这份家业,等他们老了或者在外打拼累了,还有一个落脚的地方。

(二)知道长株潭城市群建设,但不认为与自己相关

城市化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反过来又推动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长株潭城市群建设不仅需要工业化水平的进一步提升,还包括城市社会方方面面的进一步完善,这对农民来说意味着更多的就业和发展机会。村民们通过看电视、聊天等各种途径都知道长株潭城市群建设。但当问及长株潭城市群建设对他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时,从他们的回答可以看出他们并不认为长株潭城市群建设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多大的影响。当然,村庄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受城市群建设的影响不一样,村民的反应也不同。我们调查的村庄有在长株潭建设中新划入市区的农村,有正在修建的城市环线穿越的郊区农村,还有离城市距离稍远一点的农村。刚划入市区的村庄,村民在户籍上的身份马上要发生转变,可能是因为当地的城市建设还没有启动,他们的心态并没有因为身份的即将转变而有所变化,生活一如既往。我们和他们交谈时,他们所关心的居然是农村养老保险,他们希望能提高养老金的额度。但马上有村干部说,即使发更多的养老金又能做什么呢,农村的老人都节约惯了,发下来的钱舍不得花,养老金是打到银行的帐户上,他们除了每个月拿着折子到银行去打一下数字,看钱有没有到帐上,基本上不会取出来改善生活,留到最后全用在丧事上,现在农村在丧事上互相攀比和铺张浪费的现象又比较严重,养老金不仅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反而助长了农民在丧事上互相攀比的心理。城市在建环线穿越的农村,需要征用一部分土地,当地的村民可以拿到一笔不小的补偿款,当时补偿款还没有到位。当问及村民拿到补偿款以后准备干什么,很明显地可以看出,他们对这笔收入的支出并没有什么计划。有人甚至开玩笑地说以前打“跑得快”是一角钱一张牌,钱拿到手后那就要打一块钱一张牌。离城市较远的农村更是没有把长株潭城市群建设与改变自身生活联系起来。

(三)生活方式有向城市看齐的倾向,但基本保持自身的特点

城市是先进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诞生地和传播源,是现代文明的缩影。要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必然要促使农民生活方式城市化、现代化,农民转变成市民更需要生活方式现代化、城市化。农民市民化是指在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借助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动,使现有的传统农民在身份、地位、价值观、社会权利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等各方面全面向城市市民的转化,以实现城市文明的社会变迁过程。[1]在城市群建设的过程中,农民可以通过土地的征收变成市民,这样的转变只需要国家、政府按照一定的政策和程序在相关联的技术层面上解决就可以了,但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却是一个主动选择的过程,取决于人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如果人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没有发生改变,即使身份转变也不一定带来生活方式的转变。在长株潭城市化建设的过程中,村民的生活方式的确有所变化,改水改厕建垃圾池不说,在穿着打扮、饮食习惯、消费方式等方面也存在向城市看齐的倾向,但他们明显缺少理财和时间观念,缺乏参与意识、效率意识和竞争意识。在调查中,我们看到村民们平常除了农田里的劳作之外,一般都是聚在一起打牌、聊天,既使村里建有图书室,还有一些文化活动设备,但基本没人借阅和使用。正因为内在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没有发生改变,所以他们才会认为征地补偿款的作用就是增加他们打牌的资本,才会省吃俭用把养老金留着死后办丧事。因此,实现农民市民化转变的关键是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的转变,村民们缺少与城市生活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这他们的生活方式无法发生真正的变革,也为城乡一体化的实现带来最大的障碍。

三、长株潭城市群建设中农民社会心态的调适

长株潭城市群建设需要把农民转化成市民,需要农民的积极参与,但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农民的社会心态并不利于城市群建设,这就需要有针对性地对农民的社会心态进行调适。

(一)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

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是调整农民心态的关键。一般讲到农民的心态,总是会和封闭、保守、依赖、服从联系在一起,认为这是和农业生产方式对应的,是在农业生产方式上必然产生的社会心态。我们在调查中的确感受到了农民的保守和依赖,但农民这种心态的形成到底是因为从事的是农业生产,还是另有原因呢?如果说是因为从事的是农业生产,那么在城市里面谋生的农民工为什么也会有相同的心态呢?而且现在的农业生产已经和传统的农业生产有了很大的不同,为什么农民的社会心态还是不能发生根本改变呢?如此看来,决定农民社会心态的肯定是另有原因。

“国家政治制度体系规定着每个个体的身份、等级、位置,它不能依存个体的存在,只能以绝对的一致性对待个体。个体在政治制度的支配下社会化,并被规定在每一个方位中。国家政治制度是社会精神价值的支配者,意识形态的最高存在。艺术、科学、道德、宗教都只能在国家政治制度的支配下进行。”[2]P355建国之初,当国家决定牺牲农业以发展工业时,农民的身份、等级和位置就被规定了。制度的选择与倾斜从根本上建立起了城乡不同的收入存量与增速的起点,使得城乡差距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医疗、环境等各个方面表现出来,也形成了农民和市民各自不同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主动性是人的本性,农民也有主动性,他们也愿意过更文明的生活,但制度已经确定了他们的身份和位置,制度是他们无法改变的,他们有主动性也发挥不出来,只能被动地接受,沿用当前时髦的话来说他们“被农民了”,那就只能接受自己的农民身份和地位。农民形成目前的社会心态本源性原因还在于制度,因此要对农民的心态进行调适也需要从制度上下功夫。

目前农民在政策制订时很少有话语权利,现在的惠农政策不一定能满足农民的需要。因为对政策的不了解,既使是惠农政策,在执行时农民往往还有一种抗拒心理。在调查中我们遇到镇上的干部到农村推广农村合作医疗。我们看到的是一方面干部们苦口婆心地在作解释和劝说,他们不理解这么好的政策农民们居然不接受,他们左做工作,右做工作还是不愿意加入。另一方面是农民们的疑惑,要是政策真的是那么好,为什么干部还会去做他们的工作。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制度的稳定性让农民形成了目前的社会心态,社会心态的相对稳定让他们一时无法接受新的制度。但只要是真正能满足农民需要、促进农村发展的制度,他们最终肯定能够接受,并且能够积极参与。在长株潭城市群建设中,制订政策和相关制度时不能只考虑城市的发展,还需要考虑农民的需要,农村的发展。

(二)发展集体经济

发展集体经济是调整农民心态的根本。农民心态问题最直接相关的还是农村贫穷和农民脱贫致富问题。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无集体经济的农村,农民越保守、越消极、越被动;集体经济实力越强的乡村,农民则会更开放、更积极、更主动。集体经济不仅可以保证村民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和收入,减轻农民的负担,更重要的是,发展集体经济可以直接对农民的社会心态进行调整。

发展集体经济可以让农民心态更开放,眼界更开阔。在全球化、市场化的现代社会,要发展经济必须对外交流,只有对外交流才得获得资金和资源,才能为产品找到市场。在发展集体经济的过程中,为了获得资金和资源,村民们利用所有的人脉关系,积极向外寻求资金和资源。企业或项目做起来以后,为了壮大自身的实力,获得竞争优势,他们主动学习他人的经验和做法。通过对外交往,他们接触到不同的人、不同的文化,在与他人的比较中他们看到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这样一来他们的心态开放了,眼界也越来越开阔。

发展集体经济还可以让农民更有归属感和力量感。有了资金和项目,还得靠村民们分工和合作,相互配合,齐心协力才能把企业或项目做起来,这样就需要组织。现代社会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社会组织取代初级群体成为占据主导地位的群体形式,城市社区与农村社区相比较的一个显著特征也是组织数量和种类更多。小农生产的分散性让农民很难组织起来,缺乏组织性是占我国人口绝大数农民成为弱势群体的重要原因。农民在发展集体经济的过程中必然需要组织起来,而在组织中农民将体验到更强的归属感和力量感。发展集体经济,让农民成为某个集体中的成员,农民适应了在组织中的生活,也就更容易转变生活方式。

(三)加强农村先进文化建设

加强农村先进文化建设是调适农民心态的保障。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农民似乎总是停留在小富即安的状态,总是有点消极和被动,缺乏一种积极进取的心理。但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每个人都会有生存、安全、爱和归属、尊重、自我实现这五种由低到高的需要,低层次的需要满足后人才会产生高层次的需要,但低层次的需要满足以后,人并不会自然而然的去提升自己的需要层次,他们的高层次需要可能会被当前占优势的低层次需要所遮蔽。

发展集体经济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农民生存、安全、爱和归属以及尊重的需要,但不一定能满足人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与人对生命价值的追求联系在一起。人的存在不是简单自然生命的存在,更是精神生命的存在。个体“活着”使生命具有现实性,有生命的人不仅需要“活着”,“人之特殊就‘特’在,人虽然来自于物,却能超越于一切的物,人是生命的存在,却又超越了生命的局限。”[3]P56“活着的肉体”是“精神”存在的物质基础,“精神”存在是“活着的肉体”的生命意义和价值。人生命的“精神”性决定了人在生活中必须不断地追求理想、道德、信仰和价值,但“活着的肉体”不一定会自动地追求精神的存在,正因为缺乏对精神生命的追求,不少人只是“活着”,生命缺少意义和价值。要让农民不仅活着,而且活得精彩,活得有意义、有价值,就应该引导他们追求自我实现的满足,追求精神上的提升和超越,这就需要加强农村先进文化建设。

文化就是人化,就是人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加强农村先进文化建设不等同于精神文明建设。在建设农村先进文化时,一定要关注农民的精神生活,关心他们对生命意义和为什么而活的看法。应该在当前变动的世界中为农民创造一些永恒的可以寄托生命意义的东西,比如永久的墓地,或子孙繁衍的意义。[4]当农民有了生命的寄托时,他们就能在的风云变幻的世界中找到可以依托的根,找到心灵的慰藉之所,从而保持信心和力量。当他们进入陌生的城市,他们也不至于过于虚无,就会多少感到有些寄托和希望。

[1]文军.农民市民化:从农民到市民的角色转型[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4,(3).

[2]黄正泉.心理文化现象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

[3]高清海.人就是“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60.

[4]贺雪峰.中国农民价值观的变迁及对乡村治理的影响—以辽宁大古村调查为例[J].学习与探索,2007,(5).

猜你喜欢

城市群城市化集体经济
村集体经济是如何“无中生有”的?——杨陵区农村集体经济的成长之道
壮大集体经济的武夷山市实践
破解空壳村,党建如何引领——以汉滨区壮大集体经济为例
长三角城市群今年将有很多大动作
我国第7个城市群建立
把省会城市群打造成强增长极
奔跑吧,村集体经济组织!
从国外经验看我国城市群一体化组织与管理
失衡的城市化:现状与出路
轨道交通推动城市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