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思想政治工作者应掌握的学习方法

2011-08-15颜朝辉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1年5期

颜朝辉

(湖南回春堂药业有限公司,湖南 涟源 417100)

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增强学习实效,提高政工干部综合素质的关键。

一、要善于取舍

一是书本知识的取舍。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繁若星辰的各类知识,我们既不可能全部学完,也不可能全面掌握,更不可能样样精通,必须懂得选择与取舍。一位名人说过:“人都是自己吃出来的。在精神文化上也是如此,你吃进去什么,就将成为什么。”有的人狼吞虎咽地吃,使自己变得有重量;有的人如饥似渴地学,使自己变得有份量;有的人学的是精品,使自己变得更加高尚;有的人学的是废品,使自己变得更加糟糕。在大量书籍中,我们应当围绕提高思想水平、增强工作能力、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精神境界,选择那些与所从事的工作关系密切、自己爱好和有兴趣的书来读,力争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最佳的读书效果。二是网络知识的取舍。世界已经步入信息时代,互联网就在每一个人的身边,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宽度和广度前所未有的学习平台。我们要与时俱进,关注网络,养成上网浏览、获取知识的习惯,并且要培养与网民群众开展经常性的互动交流学习的习惯,不断提升“执政为民”的境界和水平。网上的东西很多很复杂,这个“万花筒”世界里,琳琅满目,良莠不分,我们要具有正确辨析的“火眼金睛”,不为表象所惑,不为杂音所迷,善于择优汰劣,选其良者而得之。当然就像人们评价网路是个怪东西一样,在充分发挥网络学习优势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网络依赖症”,有了网络,该笔记的也不笔记了,该记在心里的也不在乎了,遇到讲话、碰到作文就从网上“复制”、“粘贴”,离开网络就无所适从。三是社会知识的取舍。“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我们要十分重视阅读社会这本“无字书”。人与人之间的区别,很大程度上体现在这一方面的差异。社会是个大熔炉,也是个大染缸,五味俱全,七色并存。有人说:“现在的社会假比真多,鬼比人多,醉比醒多,恨比爱多,色比情多,露比穿多,车比路多,等等。”说的不一定全对,但反映了一些现实、一些现象,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如何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清醒认识自我,保持定力,确实需要提高辨别是非和正确取舍的能力。

二、要善于消化

学习,是真功夫、是硬修为。一分耕耘,才会有一分收获。急躁冒进、好高骛远、好大喜功,一味追求“快”,“一口吃个胖子”,是消化不了的。一要态度端正,不功利。学习,应当具有祟高的目的、严谨的态度,急功近利是不可取的。周恩来少时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学习。”鲁迅年青时学医,后有感于“医学只能改变国民之体质,欲改变国民之思想,惟有文学,”转而弃医从文。中央倡导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做学习型干部,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就在于提高党员干部队伍素质,永葆先进性,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供强力保障。如果我们只有满脑子的“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把学习当成加官进爵、谋取个人利益的渠道,采取急功近利的做法。这样的学习,就算真能学到些什么,只怕也是些变味的东西、危险的玩意!我们务必端正学习态度,彻底抛弃功利主义的思想,带着为党、为人民干一番事业的目的,带着提高干事创业能力的想法,带着提升个人品味、素质与修养的思维,让学习回归本原,真正地把学习当成一种责任、一种需要、一种追求。二要脚踏实地,不浮躁。有人说:这是个浮躁的时代。这句话虽然比较偏激,但在一定程度上也道出了社会现实。这种浮躁的社会氛围,同学习所需要的环境是背道而驰的。很多人忙于你来我往、杯筹交错、灯红酒绿,真正静下心来学点本领的人很少。《人民论坛》杂志社不久前在全国范围内做了关于“万名党政干部阅读状况”的网络调查,结果显示,62.7%的受访者表示因工作太忙、应酬太多抽不出时间读书,33.4%的受访干部每周的读书时间为0-3小时。我们开展学习,就要摆脱浮躁情绪的影响,通过一点一滴的积累促进能力的提高、水平的提升。三要善于积累,会消化。洪晃说:“知识只有消化以后才有营养,不然就是智商中的脂肪。”歌德说:“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学习,是把别人的直接经验变为自己的间接经验的过程,是一个把别人的智慧装进自己脑袋的过程,既有可能学“生”,也有可能学“死”。出得来的是“蝶”,出不来的就是“蛹”。三国时代的马谡读了一肚子兵书,却不知灵活运用,在街亭之战中,他的历史知识和军事理论反而变成了限制和束缚,临阵之时一丝一毫都用不上,最后打了败仗,还丢了性命,留下了“挥泪斩马谡”的典故。赵普以半部《论语》辅佐赵匡胤得天下,又以半部《论语》辅佐赵匡义治天下,最关键的就是肯动脑筋,会消化吸收和运用。我们在学习过程中,绝不能机械地、被动地、简单地接受,要思考、再思考,不迷信书本、不迷信经验、不迷信权威。要善于质疑,敢于发问;善于比较,去伪存真;善于融会贯通,灵活运用。从而不断提高思维的准确性、逻辑性和创造性,把“别人的”转化成“自己的”,将外在的“知识”转化成内在的“智慧”。

三、要善于坚持

坚持有三诀:第一诀“挤”。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去挤,总是会有的。再者,坐下来深刻反思,我们真的忙到连学习的时间都没有了吗?我党早期的一大批干部,在枪林弹雨的戎马岁月里,利用战斗间隙坚持读书学习,不仅成为了骁勇善战的威武将军,而且成为了腹有诗书的谦谦君子。从党的十六大到十七大5年时间中,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就达44次,平均40天左右学习一次,从不间断,先后请89位专家学者作报告。温家宝总理说:“《沉思录》这本书天天放在我床头,我可能读了一百遍,天天都在读。”第二诀“钻”。俗话说,文字使人变死,文化使人变活。要求真知,必须要钻到知识中去,并且要钻入到知识的精髓和灵魂中去。特别是对于一些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必须要钻进去学,反复读、仔细品,甚至把相关书籍和背景材料找来对照读、比较读,彻底琢磨清楚。其实这也是一个习惯问题,养成了,就会形成一种常态。这样的话,效果也截然不同。第三诀“韧”。“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干任何事情,要想有所作为,都不能缺少坚韧不拔的精神。苏轼说:“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书圣王羲之勤练书法,经常到屋外的池塘洗毛笔,时日一久,池里的水都变黑了。学习之道,同样如此。荀子在《劝学篇》中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意思是说,如果不能坚持到底,就连烂木头也折不断;坚持不懈,坚硬的石头也可以镂空。深厚学识的养成,决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长期坚持、终身学习。毛泽东一生热爱学习,曾说:“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他去世的前一天,还坚持看文件、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