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纳什均衡”视界下的大学生就业失信论略

2011-08-15欧清华胡解旺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纳什均衡纳什博弈论

欧清华 胡解旺

(嘉应学院,广东梅州514015)

本文援引经济学著名的分析方法“纳什均衡”[1]31-34,意在对当前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失信行为进行特定角度的分析,藉此说明大学生就业失信不仅是一种自我道德贬损,同时大大提高了自身、他人和用人单位以及整个社会的信用成本、经济成本。

一、纳什均衡与非合作利益保障

约翰·福布斯·纳什(John Forbes Nash Jr.)1928年出生在美国西弗吉尼亚州工业城布鲁菲尔德的一个富裕家庭,并以优异成绩考入普林斯顿大学,不到30岁已经闻名遐迩,成为著名的数学家、经济学家。正当纳什的事业如日中天时,30岁的他患了严重的精神分裂症。在妻子艾利西亚悉心照料和普林斯顿大学的精心呵护下,纳什逐步从疯癫中苏醒,恢复了健康,并在1994年获得诺贝尔奖经济学奖。

纳什最重要的理论贡献就是著名的“纳什均衡”(Nash-equilibrium)。1950年和1951年纳什的两篇关于非合作博弈论的重要论文,彻底改变了人们对竞争和市场的看法。他证明了非合作博弈及其均衡解,并证明了均衡解的存在性,即纳什均衡:合作是有利的“利己策略”,但它必须符合以下黄金律:按照你愿意别人对你的方式来对待别人,但只有他们也按同样方式行事才行。也就是中国古谚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同时要做到“人所不欲勿施于己”。这是所有参与人最优选择的一种策略组合。

“纳什均衡”是一种非合作博弈均衡。在现实中,非合作的情况要比合作情况普遍。非合作博弈,即各方在给定的约束条件下如何追求各自利益最大化,最后达到力量均衡的理论。纳什的研究奠定了现代非合作博弈论的基石,是对冯·诺依曼和摩根斯特恩的合作博弈理论的一场革命。后来的博弈论研究基本上沿着这条主线展开。但是纳什的发现却遭到爱因斯坦和美国数学学会主席、博弈论大师冯·诺依曼的反对。然而纳什坚持了自己的观点,终成一代大师。纳什均衡的提出和不断完善为博弈论广泛应用于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政治学、军事科学等领域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关于博弈论,流传最广的是“囚徒困境”故事:某地一富翁被杀,财物被盗。警方抓到两个犯罪嫌疑人斯卡尔菲丝和那库尔斯,并将两人分别羁押在不同的房间进行审讯。由于两人无法串供,他们选择坦白交代是最佳策略。自己坦白交代可以期望得到很短的监禁,前提是同伙抵赖,显然要比自己抵赖要坐10年牢好,而这是损人利己的策略;如果对方坦白而自己抵赖,那自己就得坐10年牢。这就是著名的“囚徒困境”。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应该选择坦白交代,即两人同时坦白,至多也只判5年。

假如两人都抵赖,各判刑1年,显然比都判5年好,但实际上做不到,因为它不满足个人理性要求。按照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理论,每个人都是一个“理性的经济人”,都会从利己的目的出发进行选择。作为一个理性的人,他们都会想,如果我抵赖而对方坦白的话,自己就可能判刑10年,理性的人是不会冒这种险的。但理性选择的结果,两人都被判了5年,最优的被判1年的结果并没有出现。

所以,两人合理的选择是各自坦白,原本对双方都有利的策略(抵赖)和结局(被判刑1年)就不会出现。这样两人都选择坦白的策略以及因此被判5年的结局被称为“纳什均衡”,也叫非合作均衡。

它形象地告诉人们,非合作的诚信给各方都带来利益,而损人利己、互相拆台只会给各方都带来损失。美国学者鲍克指出:“信任所产生的社会利益,与我们吸的空气和饮用的水一样,需要受到保护。当信任被损害时,整个社会都会吃苦头;当信任被毁灭时,社会就会动摇和崩溃。”[2]24-25

二、从纳什均衡看大学生就业失信的危害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屡遇寒冬。2010年全国毕业生人数为652万,较2009年增加了41万人,增长率虽较上年有所下滑,但仍高达6.71%。2010年6月,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2009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约为86.6%,比2008届(85.6%)高1%,但仍比2007届(87.5%)低0.9%[3]22。

激烈的就业竞争,让某些大学毕业生成为依恋母校的“校漂族”,甚至也让某些人成为新一代仰赖父母生存的“傍老族”。而某些毕业生为了赢得用人单位的青睐,怪招、险招甚至损招迭出。目前有两种失信情况尤其突出,严重降低了大学生的美誉度和大学的公信度。

一是失信的包装。在就业过程中为了增加法码,努力“包装”自己。2007年,在经济相对滞后的西部地区,就业费用大幅度提高。据太原市统计局统计,该地毕业生就业花费最高的为9000元[4]。而这些费用除了“赶场”式的参加招聘会之外,大部分是用在包装上,仅简历一项近年来就新增了彩喷简历、电子简历、flash简历等。如今在沿海发达地区,就业费用过万元已经十分普遍。

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包装确有必要,是对整个大学学习、生活的一次全面梳理,但是一些毕业生却歪曲其真谛,以为包装是装门面,甚至是欺骗用人单位。在就业包装中,失信行为也随之而来,各种注水简历、膨胀的成绩和荣誉便大量面世。本来是一般学生干部,却包装成主要干部;本来只得过等次不高的奖学金,却包装成得到较高等次的奖学金;本来只是参加一些活动,却包装成各类大型活动的组织者;本来家境尚可,却将成长历程描述成“苦大仇深的血泪史”,这种煽情式的描述非但不能引起用人单位的同情,反而造成相当不好的“第一印象”。还有人则忙于在外型上费尽心机:整容整形、拍写真集、出VCD光盘,这种人为的自我异化已经背离了基本的诚信原则。

二是公正的缺失。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报告《当代中国社会流动》指出,从1949年到2001年,父亲的干部身份都是影响子女获得干部地位的最主要因素。父亲具有权力资本的那些人比一般人更易于成为干部。一些在实权部门担任要职的,一般将子女安排在其权力所管辖的系统内,也有一些人怕留下把柄,与在其他权力部门任职的人进行交易,相互将子女安插在对方的权力系统内。

家庭背景已成为子女就业的重要筹码。这种情况如果得不到有效改善,将会严重损害社会公正。大学生在走向就业的关口仰赖社会资本为自己铺路搭桥,不但无视自身的优势,低看了自身的能力,而且降低了自身的道德免疫力。公正缺失的直接后果是一些才能平庸之辈因为先赋条件,靠拥有权力的父母亲友成为某些特定单位和岗位的“特定关系人”,轻而易举地将有限的优质资源据为己有[5]。许多优秀大学生毕业时无法参与公平竞争,早早被“屏蔽”在优质职位之外。公正缺失本身就是一种变相的失信,进而加剧了对诚信环境的损害。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同时要求“人所不欲,勿施于己”。但是,在这种损人利己、甚至是损人不利己的情况下,在不正当、不平等竞争的反复博弈中,人人都元气大伤。大学生就业失信加大了学校、用人单位和大学生自身的成本。为了增加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信任,高校必须在日常教育管理和对外宣传中增加投入,如建立健全诚信档案和学生信用网上查询系统等;用人单位为了确保引进真正的人才,对大学生要反复、仔细地核实,如进行实地调查等,有的单位还得建立一套电子防伪系统。很明显,这些工作和费用在多年以前是不用考虑的,而现在却要耗费大量成本。这样的投入绝非社会财富的增加,而是社会财富的极大浪费。同时,造成人际环境、社会关系的恶性循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度大大降低,它隐含的社会成本更大。

“纳什均衡”中的“囚徒困境”强调双方在未商量的情况下,选择相信对方,于人于己都有利,也就是说是一种典型的“双赢”或“多赢”关系。而一些大学生的就业失信存在着损害他人利益的行为。如果有人失信,首当其冲的受害者是身边的同学和朋友。因为在求职过程中失信者“注水”也罢,窃取名誉也罢,利用各种关系也罢,他们必须“杀熟”、吃“窝边草”。尤其是这种行为常常处于一种隐蔽状态下,导致大家互相猜疑和防备。笔者调查时,有的大学毕业生甚至提出了“三防”:防火、防盗、防同学。久而久之,人际裂痕越来越大,矛盾越来越深。这种负面作用甚至对人产生长期影响[6]。当某些人欺诈得逞后,别人也会采取同样的办法,以求“均衡”,一次性博弈也罢,反复博弈也罢,大家实际上都将承担“损人不利己”的恶果,最终产生负效的均衡。从人际关系看,大家都只好戴上假面具,承受的压力更大。毕竟“说谎者总是有越来越多的漏洞要堵。每说一次谎,说谎者所承受的精神负担就加重一些。”而且“说谎者必须不折不扣地投入支撑谎言的精力。”[7]206

少数人的失信必然给用人单位留下不良印象。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用人单位无法了解同校、同专业其他学生是否作伪,但存疑难免。可哪个单位会用“疑人”呢?失信者及其殃及的同学、校友也容易成为职场上被歧视的对象。用人单位毫无疑问要“封杀”失信者。在供大于求、买方市场已经形成的今天,用人单位完全可以招聘到相同或相似的替换对象,它们及早规避了用人风险。经济学家桑纳托斯作了如下分析:“受歧视群体的利益受到损害,而强势群体却受益甚微;雇主是歧视行为的受益者。”[8]247这样,“纳什均衡”便演变成“不均衡”,因为少数人的失信导致大批人投入的高昂成本蒙受损失。由于诚信无法给他们带来正常的回报,而那些失信者却从中受益。因此,受损群体中的某些人为了挽回损失,很容易走上失信之道,甚至可能变本加厉,从而再给其他人造成更大损失。这种恶性竞争的不良风气极大地污染了大学生就业的整体环境。从更广泛的领域来说,必然造成整个人才市场的紊乱,进而影响社会经济健康发展。

三、建立“信任——守信”就业机制

欲走出“囚徒困境”,实现非均衡合作,给非合作各方都带来利益,必须做到:

首先,积极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这是确保“双赢”和“多赢”的基础。对于大学生而言,可以降低就业成本、提高自身道德水平、增强就业竞争力,最终提高大学生整体就业率;对于社会和用人单位来说,可以减少招聘成本,吸纳更多的人才。如果信用缺失,大家只好为此付出昂贵的信用成本。亚当·斯密认为:“对一个人来说,不正当地夺取另一个人的任何东西,或不正当地以他人的损失或失利来增进自己的利益,是比从肉体或从外部环境来影响他的死亡、贫穷、疼痛和所有的不幸,更与天性相违背的。”[9]167马克思指出:在一个不公正、合理的社会中,义务只是某些人不堪承受的肉体的或精神的枷锁,权利或幸福则是另一些人贪婪独享的物质的或精神的特权[10]174。不公正的行为对社会、用人单位以及周边同学的心理杀伤力是巨大的。

其次,严惩失信行为是防止大学生就业失信的关键。应该说,大学生中屡屡出现这种舞弊行为是因为某些高校“护犊子”,失之于宽,失之于软。即使是惩处,也只是如“三娘教子”一样,高举轻落,造成惩罚的“边际效用”递减。对失信的宽容就是对诚信的践踏,是一种典型的“道德逆淘汰”,它一而再、再而三地击穿社会道德的底线。

从经济学角度看,如果一个社会对不道德的行为采取宽容的态度,只会鼓励人们采取不道德的行为去牟利,但这种骗取财富的行为不会增加社会的总财富。一次失信也许对诚信者的影响是短期的,但是,反复失信必然让诚信者的打击是长期乃至终生的,甚至使他们被迫走上失信之邪道。社会学家福山在谈到博弈论时,强调诚信合作必不可少:“在充斥着魔鬼的社会中,人人都各显神通,伺机欺骗别人,这样的社会也不会稳定。而在由魔鬼组成的社会中,引入少量诚实的合作者,会使合作者大大受益,而让魔鬼付出代价。魔鬼不会进行相互合作,因而渐渐失去优势,让位于具有合作精神的天使。”[11]24可见,提高失信者的风险系数和失信成本是一种必然。

再次,让诚信者获得相应利益是降低大学生就业失信成本的核心。对失信行为进行惩处,也要对诚信行为予以奖赏,让诚信者感到“诚”有所值。但是,我们倡导的道德规范常常停滞在书面或口头上。在一些场合,对诚信者非但不能确保正当的利益,甚至连精神鼓励也在减少,相反,诚信者成了“不识时务”的代称,导致老实人吃亏成为常态。

如果人们相互之间以诚相见,得到的利益是长远的,诚信不仅是利他行为,也是确保自己的正当利益所必需的。“我信任——你守信”或“你信任——我守信”是纳什均衡,这种均衡的出现是因为各人谋求长远利益。这样的话,博弈的结果为“信任——守信”。

所以,我们应该让诚信行为实实在在成为一种对长远利益的预期“投资行为”,即“老实人得利”,让人们充分认识到:这种“投资”是不需要承担任何风险且收益逐渐增大的,这样,有利于整个社会保持信任——守信的“纳什均衡”,也是社会有效防止“劣币驱逐良币”的重要途径。这对于改善大学生的就业环境将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1] [美]约翰·纳什.纳什博弈论论文集[M].张良桥,等译.王则柯,校.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

[2] [美]希赛拉·鲍克.说谎——生活和事业中的道德选择[M].张彤华,王立影,译.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3] 麦可思研究院.2010年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4] 张荣妹.高校毕业生找工作最高花费9000元[N].山西商报,2007-03-21.

[5] 胡解旺,欧清华.道德语境下的大学生公正就业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4).

[6] 胡解旺.浅析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失信行为[J].青年研究,2003,(4).

[7] [加拿大]迈克·富兰.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M].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加拿大多伦多国际学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8] [英]Z·桑纳托斯.歧视经济学:理论与英国的实证[M]//.大卫·桑普斯福特,泽弗里斯·桑纳托斯主编.劳动经济学前沿问题.卢昌崇,王询,译.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0.

[9] [英]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M].蒋自强,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1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1] [美]弗朗西斯·福山.大分裂——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的重建[M].刘榜离,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纳什均衡纳什博弈论
THE ROLE OF L1 IN L2 LEARNING IN CHINESE MIDDLE SCHOOLS
THE ROLE OF L1 IN L2 LEARNING IN CHINESE MIDDLE SCHOOLS
去产能政策的激励相容安排与系统风险防范
基于纳什均衡的充电桩建设博弈分析
囚徒困境、契约和惩罚
无知之幕与博弈:从“黄灯规则”看博弈论的一种实践方案
爱,纳什博弈人生的真理
樊畿不等式及其在博弈论中的应用
博弈论视角下的建筑工程外包道德风险
博弈论视角下医疗纠纷解决方式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