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革命到建设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主题在中国的历史性演变
2011-08-15崔晓芳
崔晓芳
(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重庆400715)
一、主题和哲学的主题
“主题”一词起源于德国,最初是一个音乐术语,指乐曲中最具特征并处于优越地位的那一段旋律——主旋律。日本将这个概念译为“主题”,我国从日本翻译它时就借用了过来。主题是作者对现实的观察、体验、分析、研究以及对材料的处理、提炼而得出的思想结晶,它既包含所反映的现实生活本身所蕴涵的客观意义,又集中体现了作者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认识、理解和评价。
哲学的主题是指在某一具体时间段内,一些哲学派别、哲学思想要解决的问题。有学者认为西方哲学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各有不同的主题,第一个阶段是崇拜世界的阶段;第二个阶段是崇拜上帝的阶段;第三阶段是崇拜心灵的阶段;第四个阶段是崇拜语言的阶段。可见,哲学的主题是随着时代的不同而变化的,但是无论如何变化,哲学的主题所反映的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的表现。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题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旧哲学的超越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批判地继承黑格尔辩证法“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基本内核”的基础上形成的,在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上同旧哲学有着根本性的区别。正如他在被恩格斯评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所说:“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活动本身的。”[1](138)
马克思认为世界是有人参与的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人类,是人在自然世界已有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不断改造外部世界使其满足人的需要,同时也改造自身去适应自然,从而形成人类世界。“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139)“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139)马克思是从实践的角度来理解人、世界以及人同世界的关系的,他既不是把实践看作纯思辨的理念活动(黑格尔的观点),也不认为实践只是人的物质享受活动(费尔巴哈的观点),而是把实践理解为人的现实的感性活动。他认为,实践是人通过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世界之间物质、能量、信息的变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通过改造自然使之满足自己的需要,同时不断改造自身来适应外部环境,这是一个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人周围的感性现实世界是人类感性的实践活动所造就的,现实的人也是通过实践活动自己创造出自己来的,二者都随着人的实践活动的发展而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题和特性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世界理解为通过人的实践活动不断向人生成的现实世界,是人在自然世界基础上通过人的实践转化为人生活于其中的现实世界。实践作为“调节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也就是自在世界不断向属人世界转化的过程。在人实践地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人结成了一定的社会关系,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生产关系,人们在这种社会关系中实现改造自然的能力。如此,世界就成为了在人的实践中不断生成并不断被改变的现实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所理解的世界概念内在地包含着“改变世界”。
而且,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创立的时代,资本主义生产已达到相当成熟的阶段,物质财富的极大增长和普通劳动人民的贫困形成鲜明的对比,人的自我异化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资本主义社会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社会,人类在生产关系中所显示的生产力改造世界和社会生产时,社会化的生产力系统反过来支配人类自身,限制了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说:“总体工人从而资本在社会生产力上的富有,是以工人在个人生产力的贫乏为条件的。”[2](400)“工场手工业把工人变成畸形物,它压抑工人的多种多样的生产志趣和生产才能。”[2](399)“机器劳动极度地损害了神经系统,同时它又压抑肌肉的多方面运动,侵吞身体和精神上的一切自由活动”[2](463),使人沦为机器的附属品,而这都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造成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既极大地激发人的内在本质力量的发展,促使社会生产力扩张和提升,又使由此创造出来的社会经济力量支配与奴役人类自身,奴役自然界并且招致自然对人类的报复,严重限制了人类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空间。”[3]最突出的表现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如何理论地解释并从根本上消除人的这种全面而深刻的自我异化,使现实世界真正成为人的现实世界,使现实的人真正实现全面自由的发展,需要通过人的实践活动才能实现。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题从根本上来说就是改造现实世界,使之适合于人的需要。
2.马克思主义哲学主题是永恒性和变化性的统一
改造世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永恒主题,但是人类现实世界是不断发展的,从实现方式上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题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同发展着的现实世界和发展着的人类的需要相结合,因此,不同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题所凸显的具体侧重是不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题是永恒性和变化性的统一。
以中国为例,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一直在寻求一条推翻被奴役被压迫之路,用武装斗争夺取政权,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毛泽东思想的主题是革命,也就是说对于中国来说,这段历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题是革命。1956年,我国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标志着我国已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时,我国的主要矛盾已不再是阶级矛盾,而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主要任务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直到今天,我们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仍然是大力发展生产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邓小平理论,以及与之一脉相承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都是为这个目标服务的,可以说现阶段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题就是发展。共产主义社会时,消灭了阶级和私有制,实现了人类自身的解放和以“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为条件的“一切人的自由发展”,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但人类改造世界的活动仍会继续,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主题就会变成满足那个时候的人的需要的主题,而从根本上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主题的根本在于改造世界。
三、现阶段我国的基本定位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具体转换
(一)现阶段我国的基本定位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尤其是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从总的发展阶段看,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是在生产力非常落后的条件下进入社会主义的,必须经历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才能实现发达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现代化。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社会主要矛盾,因此,我们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是我们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发展是解决社会主义现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和重要手段。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主题在我国的具体转换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我国从战争时期转入和平年代。从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到我国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1956年,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国家到社会主义国家的过渡,从此后将近100年的时间我国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即不发达阶段,这个不发达主要是指经济上的不发达,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立足点。“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从以革命为中心,从夺取政权建立社会主义转变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4]自从1919年十月革命的一声炮火给我们送来马克思主义,中国的每一步发展无不是同马克思主义紧密结合,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进行的,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新民主主义社会,再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实中的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要求与之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包括马克思哲学也必须进行相应的主题转换,就是从以革命为主题转变为以建设和发展为主题。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内在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有效地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的需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建设和发展的具体实践紧密结合,形成了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的一系列指导方针、政策、路线——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科学发展观等,都是为我国的根本目的——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而服务的。
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主题是与具体客体、发展阶段相结合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形态。当前的中国对内面对国内自身发展中的许多问题,对外面对国际社会的众多竞争压力,需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明确自己内部外部的基本定位,确立适合我国发展的特色道路,制定一系列方针、政策、措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余源培,吴晓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文本导读:上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3] 鲁品月.哲学主题的历史变迁与当代走向——兼论“以人为本”的马克思主义理解[J].哲学研究.2004,(7).
[4] 庞元正.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主题的历史性转变[J].前线.19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