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慢性复发性肠套叠诊治体会
2011-08-15谢辉东
谢辉东
河南汝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汝州 467500
肠套叠是小儿肠梗阻的常见病因,80%发生在 2岁以内的儿童。由于症状和体征(腹痛、血便、和腹部包块)典型,早期复位率可达 90%以上,故诊断和治疗均不困难。成人肠套叠多由肠道肿瘤、肠息肉等病变引起,大多为不全梗阻且常可自行复位,故症状和体征(腹痛、血便、和腹部包块)均不典型且复杂多变,容易造成误诊、误治[1]。2001-01~2010-01我科共收治 14例成人慢性复发性肠套叠,现将诊治体会总结如下,以供同道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 14例中男 9例,女 5例;年龄 18~68岁。均有反复阵发性腹痛发作病史,有腹部包块反复出现史者 6例,反复出现便血者 3例。就诊时有典型腹痛、血便和腹部包块者 3例。病程 1~14个月,发作次数 3~6次。术前经钡剂灌肠X线检查明确诊断者6例,其余均为手术探查证实。1.2 套叠类型、原因及手术方式 回盲部套叠 9例(回盲部腺癌 3例,升结肠息肉 3例,末段回肠克罗恩病 2例,回盲部结核 1例均行右半结肠切除回横吻合术),小肠套叠 4例均由原发小肠肿瘤所致,行病变段小肠切除肠吻合术;结肠套叠 1例为横结肠黏膜下脂肪瘤所致,行病变段横结肠切除吻合术(该例患者首次在外院行套叠复位术,3 d后因再次便血入我院切除病变段横结肠)。全部病例切除标本均经病理学检查确诊。
2 结果
全组均经手术治愈,未发生与手术有关的并发症。全部病例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 1~3 a,未发现套叠复发病例。
3 讨论
一段肠管套入与之相连的肠管腔内称为肠套叠,其发病机制常与肠管的解剖特点、病理因素及肠道功能失调、蠕动异常有关。由于肠套叠往往具有典型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以及 X线表现,故大多病例可以得到早期确诊和治疗,预后较好。但若套叠不能及时复位或解除,病期>48 h,套入的肠管可能发生缺血坏死甚至穿孔而危及生命,必须引起临床医师的高度警惕。
3.1 诊断 儿童肠套叠多具有腹痛、血便和腹部包块三大典型症状。表现为突然发作剧烈的阵发性腹痛,伴有呕吐和果酱样血便。脐右上方常可触及腊肠样包快,表面光滑、边界清晰、有一定活动度。X线钡剂灌肠检查,可见钡剂首端受阻并呈“杯口状改变”。成人肠套叠多为慢性复发性肠套叠,多由肠道肿瘤、肠息肉等病变引起,大多为不全梗阻且常可自行复位,故症状和体征均不典型且复杂多变,容易造成误诊、误治。主要诊断依据有以下几点:(1)有近期腹痛或肠套叠反复发作史。(2)腹痛反复发作期间可出现便血或腹部包块。(3)腹痛缓解后血便或腹部包块可自行消失。(4)有原发疾病相应的症状和体征。有不全肠梗阻症状和体征。(5)B超或腹部CT表现为病变区域肠壁水肿、增厚,边界不清。(6)套叠发生时 X线钡剂灌肠检查可明确诊断。
3.2 治疗 儿童肠套叠早期可行空气或钡剂灌肠复位,成功率在 90%以上。若出现以下情况应手术探查:(1)复位失败。(2)套叠发生已>48 h。(3)根据症状和体征怀疑套入肠管已发生缺血坏死者。(4)空气或钡剂灌肠复位后出现腹膜炎及全身情况恶化者。成人肠套叠多为慢性复发性肠套叠,多由肠道肿瘤、肠息肉等病理因素引起,因此,一旦确诊,宜手术治疗。手术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术前禁食、胃肠减压,维持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并给与营养支持治疗。(2)术中全面探查肠道以防误诊、漏诊。(3)根据探查所见尽量判明引起套叠的病理因素,并选择相应的手术方式。(4)若手法很容易复位,可先行复位,复位后尽量判明引起套叠的病理因素,并选择相应的手术方式。切忌在没有判明引起套叠病理因素情况下行单纯套叠复位术,以防术后套叠复发或漏诊。(5)若手法复位困难或怀疑套入肠管已发生缺血坏死者,禁忌强行复位,可先行套叠段肠管切除,由助手在手术台下解剖大体标本,必要时行快速病理检查,以判明引起套叠的病理因素,并选择相应的手术方式。
[1]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