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语言学与认知社会语言学之差异述评
2011-08-15万兰芹
万兰芹
(金陵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 211169)
社会语言学与认知社会语言学之差异述评
万兰芹
(金陵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 211169)
社会语言学;认知社会语言学;差异
社会语言学是从不同的社会科学的角度研究人类语言与社会多方面关系的学科。认知社会语言学是应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框架来研究社会语言学乃至整个社会科学的学科。虽然两者都研究人类语言与社会的关系,但是角度却大相径庭,研究方法也存在一些差异,同时两种理论在其形成背景、形成时间、理论目标和模式等方面也存在很大差异。
社会语言学 (Sociolinguistics)是研究语言与社会多方面关系的学科,它从不同的社会科学 (诸如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心理学、地理学、历史学等)的角度去考察语言 (《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1988:336)。认知社会语言学(Cog2sociolinguistics)是将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框架应用于社会语言学乃至整个社会科学的学科。它们都是语言学的分支学科。虽然两种理论只有两字之差,但却存在很大的差异。笔者在研习这两种理论的基础上,尝试着将它们作了一个对比,发现了它们在形成背景、形成时间、研究内容、理论目标和模式、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差异。本文试就两种理论的差异作一番述评。
一 两种理论的差异
1 理论的形成背景不同
(1)社会语言学建立的背景
深刻的社会变迁是社会语言学产生的社会基础。社会语言学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渊源。19世纪末到 20世纪60年代,社会变革加剧,经济政治形势复杂多变,社会关系更加多样化。在当时,新兴国家的建立、人口的迁移、民族的融合和教育的实施等实际问题的解决都涉及到具体的语言政策。语言是民族构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受到了来自政治、文化、社会、心理等诸多方面的关注,它的社会性、文化性、民族性等也受到语言学家的重视。所以说是社会历史的需要激发了语言与社会问题的研究。
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社会语言学的建立提供了物质保障。科技进步改善了语言研究的物质条件。社会科学普遍采用的调查法和统计法使人们更易于通过事物总体的数量关系来揭示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例如,美国学者 Labov正是使用了在当时颇为先进的录音设备,同时借助于调查法成功地发现了社会变量和语言变量之间的共变关系 (co2variation),从而开创了对语言变异现象进行科学研究的传统。
语言学自身的发展是社会语言学产生的内部动因。在社会语言学产生之前,语言学研究是结构主义和形式主义语言学的天下。自从索绪尔提出了语言和言语的对立之后,大部分语言学家就在他所强调的领域进行着为语言而语言的结构主义研究。这些研究空前发展了内部语言学,却忽略了跟语言主体 (指“人”)的社会、心理、实际运用等有关的领域。到了 Chom sky时代,语言的使用者和使用环境已经完全被理想化了。随着人类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迫切希望构建新的语言学理论来克服这种语言理论的局限性,社会语言学呼之欲出。
(2)认知社会语言学建立的背景
认知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是认知社会语言学建立的前提。二十一世纪,认知科学和社会科学蓬勃发展,相关理论纷纷建立:神经认知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神经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心理学、社会语言学、人类学等等。其中认知语言学对认知社会语言学的建立贡献最大,其相关理论应用于社会维度的研究直接导致了认知社会语言学的产生。
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是认知社会语言学开展实证研究的保障。实证研究是认知社会语言学的一大特征。比如,认知语言学家张辉运用 ERP(event2related(brain)potentials)技术,从语法角度,通过词语搭配判断任务,考察了汉语名词和动词加工的脑神经机制。
包容的社会是认知社会语言学建立的沃土。现代社会的包容性越来越强,各种语言学理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共同发展。这种良性的学术环境为认知社会语言学的建立提供了条件。
2 理论形成的时间不同
(1)社会语言学建立的时间
从理论的形成时间来看,社会语言学要先于认知社会语言学。一般认为,社会语言学诞生于 1964年,因为正是在这一年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召开的第九届国际语言学大会上明确了该学科的性质、任务和研究领域等问题。从此社会语言学的发展步入了正轨,先后出版发行了 Fish2 m an主编的《国际社会语言学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of the Sociology of Language)和 Hym es主编的《社会中的语言》(Language in Society),同时社会语言学成为许多大学语言学系的专业课程,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承认。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社会语言学已经发展成为相对比较成熟的学科,已有多个研究方向及研究热点,如语言变异、语言变体、双语现象、双语体现象、中介语、行话与方言;也发展出交际民族志学、跨文化交际、交际社会语言学、语言社会化和语言习得、会话分析、语言变异研究等学派。其应用研究在法律、广告、诊断、教育等领域内广泛开展,已经成为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2)认知社会语言学建立的时间
认知社会语言学是近年来兴起的认知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学科。2007年 7月 15~20日在波兰克拉科夫举行的第十届国际认知语言学大会辟有“认知社会语言学”的主题分会。2010年 3月 15~18日在德国科布伦茨—郎道大学举行的第 34届国际 LAUD研讨会 (34 th InternationalLAUD Sym 2 posium)的大会主题就是“认知社会语言学:语言变异的结构、概念和文化维度”。2008年 Kristiansen&D irven出版了论文集《认知社会语言学》,明确了认知社会语言学的主要应用领域和研究特点。认知社会语言学研究创造了认知语言学理论对语言研究和社会研究的新价值,是认知语言学的新使命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发展。
3 理论目标和模式不同
(1)社会语言学的理论目标和模式
社会语言学相关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五个主要方面:一、社会方言学 (Social D ialectics)。以 Labov、Trudgill为代表的社会方言学主要考察语言变异与社会因素之间的关系,因阶级、职业、年龄和性别等社会因素而形成的社会方言是他们研究的中心问题[1]126。二、语言社会学 (Sociology of Language)。由美国学者 Fishm an开创的语言社会学主要研究带有整体性和全局性的社会语言学问题,其出发点在于把语言问题看作是社会问题的一部分。具体课题包括双语或多语现象、双言现象、语库、语码转换、语言忠诚、语言接触和语言规划等,主要属于宏观社会语言学领域[2]129。三、交际民族志学 (Ethnography of Comm u2 nication)。交际民族志学从语言和文化、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语言使用的规律。这个学派侧重于用文化人类学的观念来描述语言的运用,尤其注重研究在不同的社团、组织、社区以及社会中因文化习俗的不同给语言运用所带来的限制特征[3]36,37。此学派的代表人物有 Hym es、Bauman和 Sherzer等人。四、语言社会心理学 (Social Psychology of Language)。Lam bert、 Giles、 Yaeger D ror、 Sim ard等人所从事的语言社会心理学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社会交际中语言的使用和对语言及其变体的态度问题[2]131。五、互动社会语言学 (Interactional Sociolinguistics)。互动社会语言学的特点是用语言学的知识解释人际交流的过程和结果。互动社会语言学最重要的发现就是,会话过程绝不是一个简单的罗列词语的过程[2]133。于是,研究语言和非语言知识在会话过程中的作用以及说话人的社会文化背景如何跟这些知识相互影响就成了互动社会语言学最主要的任务。Goff2 m an、B rown、Levinson等人对礼貌现象的论述对互动社会语言学的理论建构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2)认知社会语言学的理论目标和模式
认知社会语言学认为语言在很大程度上以人类的躯体经验 (物理的、认知的、社会的)为理据,因此人类的语言应该具有共性。认知社会语言学的主要目标就是要通过研究纷杂的语言现象来揭示其背后能够反映人类认知的普遍规律并构建相关的理论模式。
认知社会语言学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下列三个方面:第一、语义变异和言语变异。Geeraerts提出三种基本的社会语义关系模式:权威的语义模式,合作关系模式,和居于二者间的冲突与竞争模式。从社会学的角度上说,这三种根本的社会语义力也是基本的,分别对应权力,合作和竞争,不同的社会语义力使意义范畴向不同的方向发展:合作语义模式走向基于原型的范畴扩展,强调语义的灵活性和模糊性;权威语义模式推崇比日常用法有更多限制性的权威定义,居于其间的竞争语义模式既主张范畴运用的限制,也包容范畴扩展[4]219。
K ristiansen基于概念转喻理论探讨 (音位层的)了言语范畴和社会范畴之间的联系。他认为,社会范畴和言语范畴都是原型范畴,其这两个原型范畴通过 language stands for social identities的转喻联系在更大的框架内系统地联系。话语的语音具有社会范畴化功能,因为特定社会群体的语音能唤起听话人关于该社会群体的更广泛的知识框架,同时也能唤起其社会定式 (包括心理特征)和听话人具有的所有相关的百科全书式知识,包括说话人所属的群体的社会习惯,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外表特征等[5]198。所以说,语音既是方言的体现,也是社会意义的标识。
第二、认知文化模式研究。比如Berthele以英语在美国和瑞士两个国家中的使用和教学为个案,展现了西方语言政策的两个主要立场和外语教学,并通过认知语义学的理想认知模式和隐喻、转喻机制来透视不同的民俗文化模式对语言的识解,进一步揭示这些不同文化模式的深层意识形态[6]137。
第三、社会政治和社会经济体制的意识形态。代表性的研究如,M o rgan通过研究美国英语的主流公共话语,如报刊、广播、电视等中关于商业和政治的隐喻话语和其他以战争为源域的隐喻话语来考察关于社会体制的隐喻中典型的源域和目标域的关系。作者发现了关于社会体制的三种主要隐喻家族,即同一集体中若干合作者为取得共同目标而进行内部协作的合作模式;两方或多方为争取只有一方才能得到的目标而相互斗争的竞争模式;以及相互联系的系统模式。现实世界的复杂性决定了对目标域的多重识解方式[6]225。从逻辑上讲,一个认知域既存在常规的识解方式,又可通过一个以上的隐喻家族来识解,如商业机构从内部结构看是竞争的,从内部结构看却是合作的;政治在选举场合是竞争的,在为取得共同目标而结成联盟时则是合作的。Morgan指出,是多个隐喻家族的多重识解创造了新的认知框架,并且使其具备了常规化的可能,进而改变人的思想和行为,最后促成社会风气和社会体制的变革[6]226。
虽然社会语言学和认知社会语言学都以社会语言为研究对象,比如两者都研究语言变异,但两者的侧重点却不尽相同,前者主要关注语言变异与社会因素如阶级出身、社会地位,受教育背景等之间的关系;而后者主要从人类认知的角度来考察语言变异,注重把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模式应用到社会语言变异的研究中去。
4 研究方法的差异
(1)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方法
社会语言学研究以其严格的方法论著称,包括收集资料和分析资料两个步骤,收集到的资料主要分为定性资料和定量资料,研究方法分为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定性研究一般基于解释主义的理论基础上,强调对事物进行细致的调查研究,再现当事人的视角,以描述和解释为主,而不是将重点放在验证假设、提出政策性建议和预测上。定量研究的理论基础是源于经验主义哲学的实证主义,它强调研究对象的客观独立性,认为事物本身具有内在固定的、可以重复发生的规律[7]251。定量研究不考虑研究者对研究对象的影响,而对操作工具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十分重视。
九十年代以来,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在认同学科发展多元化、理论模式多样化理念的基础上,其研究方法有了下列变化:注重研究内容与不同方法之间的有机结合,加强课题设计的科学论证,强调跨学科整合式研究,分析话语群体的语言行为,找出言语行为的规律与模式。同时由于社会语言学具有边缘性、综合性,又与其他许多学科有交叉的部分,因此它也广泛地借用了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具有很强的跨学科倾向。
(2)认知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方法
认知社会语言学采用认知科学研究的方法,包括心理学试验,计算机模拟和神经生理学实验等。同时认知社会语言学借鉴了社会语言学的一些研究方法,但它更注重实证研究。像社会语言学中常用来收集资料的方法,如实验法、问卷调查、文献法、语料库等都可以用于认知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基于客观观察的实证方法是认知社会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因为认知语言学研究同社会语言学研究的结合离不开实证方法。基于语料库的定量分析突出和强调实证研究尤其是语料库的多元变量分析在认知社会语言学研究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同时认知语言学家如Heylen、Tumm ers和 Geeraerts等认识到了语料库分析的优点和不足:语料库定量分析可以收集大量的语料来同时研究多元变量的影响,但其局限性是只能考察离线效果 (off2 line effects)[8]74。所以他们通过在线的心理语言学实验来弥补其不足。语料库方法同心理语言学实验的结合能够充分发挥两种研究方法的优势:以语料库的定量分析确定相关变量,再通过心理学实验方法有针对性地考察各变量对在线加工的影响。
二 理论的前景展望
在过去的四十多年中,社会语言学从理论结构到研究方法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不断改进发展的过程中,其研究领域不断拓展。未来的社会语言学研究将不再仅仅局限于语言结构的各个层面,将会远远超出传统语言学研究的范围,同话语分析,篇章结构,交际策略,认知结构等方面的内容结合起来,形成跨文化,跨学科研究的学术特点。社会语言学所取得的成果将会极大地丰富我们对语言与文化,语言与功能之间交互利用的理解。因此,社会语言学将会受到学术界越来越多的重视。
相对而言,认知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今后的研究方向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首先,是将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框架应用于社会语言学乃至整个社会科学的实证研究方面。其次,在深入探索文化背景的基础上揭示人类语言的认知运作。也就是说,通过对运用多种不同方法收集的语言数据进行深度分析,揭示文化模型的本质,探索跨文化差异性。最后,将认知语言学与话语分析两大学科进行有效的融合研究[9]。认知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推动认知语言学研究向纵深方向发展,给认知语言学研究增添新的血液。
三 总 结
通过以上述评,我们了解到认知社会语言学借鉴吸收了社会语言学的一些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但它们研究人类语言的角度却不尽相同。同时两种理论在形成背景、形成时间、理论目标和模式、研究方法等方面也存在很大差异,我们决不能将两者混为一谈。同作为新兴的语言学的边缘学科,社会语言学和认知社会语言学均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应用价值,我们期待更多的有识之士加入到研究队伍中来,期待更多更丰硕的研究成果的出现。
Absract:The globalization and the rap id developm en tof internethave accelerated the the cu ltural sp read and inte2 gration,but italsoleads to cu ltural extinctions.In the background of the global cultural and linguistic expansions and the extinctions,Chinese culture and language are in som e trouble and danger.M eanwhile,Chinese ingnored the importanceof theirnational language and theirenthusiasm isgiven to English learning.A t such a cirm astance of having p ressuresw ithin and facing challenges from w ithout,wem ustattatch great im po rtance to the p romo tion of the national common spoken language and defend itwell.
[1] Trudgill P.Sociolinguistics.A n Introduction to Language and So2 ciety(中译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2] Cou lmas,F.The Handbook of Sociolinguistics[M].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3] 徐大明等.当代社会语言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4] Geeraerts,D irk.LectalVariation and Emp iricalData in Cognitive L inguistics[A]. In Cognitive L inguistics:InternalDynam ics and Interdiscip linary Interaction[C]. (eds.).Francisco J.Ruiz de M endoza Ibá?ez,M.Sandra Pe?a Cervel.Berlin/New York:Mouton de Gruyter,2005.
[5] Kristiansen,Gitte.Idealized CulturalModels:the Group asaVari2 ab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Cognitive Schemata[A]. In Body,Language and M ind.Volume 2:Sociocultural Situatedness[C].(eds.).Roslyn M.Frank,Rene′D irven,Tom Ziem ke,Enrique Berna′rdez and Mouton de.Berlin/New:W alter de Gruyter,2008.
[6] K ristiansen,Gitte,&Rene?D irven.(eds.).Cognitive Sociolin2 guistics:Language Variation,CulturalModels,Social System s[C].Berlin/New:Mouton de Gruyter,2008.
[7] 高一虹.社会语言学通览·导读[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8] Geeraerts,D irk.M ethodology in Cognitive L inguistics[A].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CurrentApp lications and Future Perspec2 tives[C]. (eds.).Gitte K ristiansen,M ichel A chard,Rene′D irven,and Francisco J.Ruiz deM endoza Ibá?ez.Berlin/New York:Mouton de Gruyter,2006.
[9] 苏晓军.认知语言学的社会转向[J].外国语,2009(5):50.
Key words:Sociolinguistics;Cog2sociolinguistics;d ifference
The G loba lL ingu istic Ex tin tion sand The Ex terna lCha llengesand In terna l Pressures on Ch inese language
ZHENG Tao2ling
(DongG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nd Norm alCollege,Dongguan Guangdong 523808,China)
L inguistic Extintions;Crisisof Chinese language
M a jor D ifferences between Soc iolingu isticsand Cog2soc iolingu istics
WAN Lan2qin
(Jin ling Institu te of Technology,Nanjing Jiangsu 211169,China)
Sociolinguistics studi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 an language and socie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2 cial sciencesw hile Cog2sociolinguistics aim s atapp lying the theo retical fram ewo rks from Cognitive L inguistics to So2 ciolinguistics,even thewhole field of social sciences.They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 een hum an language and so2 ciety from different anglesw ith d ifferen tm ethodology.With respect to their background,theo reticalaim s andmod2 els,they differ quite a lot.
H0
A
167322804(2011)032010620003
2010205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