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领导者公信力建设的要素与基本途径

2011-08-15王文军

党政论坛 2011年3期
关键词:政绩观政绩公信力

○王文军

领导者公信力建设的要素与基本途径

○王文军

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在第二届中国——新加坡“和谐社会与领导力建设”的主旨发言中,提出了“领导者公信力”的概念,强调“领导者公信力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当前,我国正处在现代化建设的关键阶段,领导者公信力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存在着流失和受损的危险。如何认识领导者公信力和怎样建设领导者公信力,成为摆在各级领导者和研究者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

一、领导者公信力建设的构成要素

所谓领导者公信力,是指领导干部在领导活动中,以其群众公认的领导素质和领导能力,带领人民取得公众认可的政绩,在此基础上人民群众给予信任的影响力和号召力的总和。领导者的公信力与领导者的产生方式及监督考核机制密切相关。

公信力不是领导者与生俱来就有的,而是需要一定的条件,这些条件就是领导者公信力建设的构成要素。从定义来说,领导者公信力建设主要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的要素。

一是制度建设,主要包括领导者的选拔任用制度和监督约束机制。领导者公信力需要制度来塑造和强化。制度健全并得到严格执行,才能有效规范领导干部的行为,增强人们对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和行使权力的信任度,这可以说是领导者公信力的制度基础,也是前提条件。

二是能力素质建设,也就是领导者自身的素质和能力。领导素质和领导能力是一个领导者能否取信于民的关键,也是领导者公信力的主要来源。领导者公信力不是靠权力得来的,而是靠威望,靠卓越的领导素质和领导才能。没有领导素质和领导能力作为支撑,难以得到人民群众的尊敬与信任,其在人民群众中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感召力也必然大打折扣。

三是硬件建设,也就是一定的政绩。领导者公信力建立在一定的政绩的基础上。邓小平曾经说过,“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这里的政绩,一方面显示出领导者贯彻落实的能力。一个不抓落实的领导者是得不到老百姓认可的;同样,一个落实不好的领导也同样不会被群众认同。另一方面,政绩也能够检验出领导者是否树立了正确的政绩观。领导者的政绩,必须是群众拥护的政绩,必须是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政绩。有些领导干部在取得政绩的同时,也污染了当地环境,老百姓叫苦不迭,这样的政绩只会有损领导者的公信力,老百姓不认可他的发展观。

四是考评机制建设,也就是领导者公信力由谁来评价,评价的内容有哪些,评价的结果如何运用的问题。领导者公信力不是自封的,也不是上级授予的,群众评价满意度是衡量领导者公信力的主要标准。提高领导者的公信力需要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调查评估机制,把公众分散的零碎的意见集中上来,进行科学的量化分析处理,形成对民意准确的整体判断。如果群众不认可,只是组织上的认可,那么一个领导干部也不能说是有公信力,更重要的是群众的认可程度,这既是考核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标准,也是对领导者行为的一种制约。

二、建设领导者公信力的基本途径

建设领导者公信力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有健全的制度作为保障,也依赖于领导者自身自觉学习,加强修养,不断提高领导素质和领导能力,在领导岗位上做出符合科学发展、经得起历史考验的政绩,从而赢得公众的信任。

1.以健全的制度保障领导者公信力

建设领导者公信力,制度必不可少。仅仅依靠领导者自身的修养,难以保障公信力能够持之以恒,随时都有流失的危险。“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因而,建设领导者公信力,必须要有健全的制度。从领导者的选拔任用机制入手,把好领导者公信力的“入口”,健全监督制度,完善考评机制,以制度保障公信力。

一是健全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领导者公信力与领导者的产生方式密切相关。只有建立健全科学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才能保证那些德才兼备的领导者走上领导岗位,从源头上把好公信力的入口关。首先,干部选拔任用过程要更加公开透明。现在公众对于干部选拔任用的最大质疑在于过程不透明,致使选拔出来的领导干部尤其是青年干部备受争议,公信力大打折扣。因而,在选拔任用领导干部时,要扩大干部工作信息公开,增强选拔过程的透明度;进一步完善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差额选举办法,公开领导干部全过程,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有利于公众的监督,有利于确保权力正确行使,有利于提高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其次,要将对干部“德”的考察贯穿于选拔任用全过程。把干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是保持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根本要求和重要保证。现在一些地方、一些部门在选拔任用领导干部时,只注重干部的“才”,而忽视了对干部“德”的考核,将“德才兼备”割裂开来。现行的选拔机制也对“德”的评价比较抽象,如何从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行等方面完善干部德的评价标准,对干部德的要求制度化就显得至关重要。

二是健全干部监督管理机制,保证领导者清正廉洁。清正廉洁是对领导者最基本的要求,也是领导者公信力的必备条件。领导者保持清正廉洁,既要靠领导者自律,更要靠切实有效的监管。法国著名思想家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写道:“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要防止领导者滥用权力,保持领导者清正廉洁,就必须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首先要建立对领导者的权力约束机制。领导者尤其是“一把手”权力过于集中,受到的制约力量薄弱,决策缺乏民主,常常是一个人说了算,既违反了民主集中制原则,打击了其他领导者的积极性,也使得一些决策失误、权力滥用的情况时有发生,更使一些领导者为所欲为,横行霸道。因此,以领导班子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为核心构建完善权力约束制衡机制体系,着力对“一把手”权力进行制约,并在试点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时机将制度上升为法律。其次要建立对领导者的权力监督机制。构建起上级、同级、下级以及群众共同参与且有侧重点的干部监督体系。上级的监督侧重于对重点领域比如干部选拔任用的监督,对领导者要有威慑力;同级的监督侧重于对领导者执政方式比如是否科学执政依法执政民主执政的监督,对领导者要有制衡力;下级的监督侧重于对领导者日常行为比如生活作风的监督,对领导者要有约束力;群众的监督侧重于对领导者政绩比如形象工程、虚假政绩等的监督,对领导者要有鞭策力。当然,这四个方面的监督并不能割裂开来,而是要有所重点,共同参与,构建起对领导者全方位的监督。

三是实行民意调查制度,对领导者公信力进行调查。公众的满意度是衡量领导者公信力的重要指标。建立领导者公信力,需要一套考核领导者公信力的制度体系。没有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建设领导者公信力就难以落实。首先,确定领导者公信力的评价主体。所谓公信力,就是公众信任的力量。只有由公众来对领导者公信力做出评价,才是科学的、客观的。其次,确定领导者公信力的评价内容。评价领导者的公信力,内容要全面、科学,能够全方位反映出领导者在公众中的形象。要从领导者产生方式、领导素质、领导能力、领导实绩等方面,通过独立机构由群众做出评价。第三,要科学使用调查结果。对领导者公信力进行调查评价的结果,要对领导者有制约力。调查结果要与领导者的选拔任用挂钩、要与领导者的考核挂钩。通过科学合理的使用调查结果的方式,督促领导者公信力建设。

2.以人格感召力彰显领导者公信力

人格感召力是领导者公信力的基础。一个没有感召力的领导者,也必然没有公信力。对于一个领导者而言,其人格感召力包括坚定的政治素质、优良的作风修养、完美的品德素质、丰富的知识素质、健康的身体素质、稳定的心理素质以及优秀的领导能力等。在这些因素中,优秀的能力与道德修养又是重中之重,可以说是领导者人格感召力的主要来源,是领导者公信力建设的重要方面。

一是树立正确的权力观,着力于提高道德修养。一个领导者的施政行为取决于其对权力的认识。马克思主义认为,工人阶级政党和党的领导干部的权力来自于人民,属于人民,人民是权力的本源,是权力的所有者。领导干部不论在什么岗位,都只有为人民服务的义务,都要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行使权力的最高位置,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行使权力的根本标准。

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要着力于提高自身道德修养,道德修养是领导干部权力观的反映。作为领导者,一定要坚持品德追求,培养良好的政治品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坚决抵御各种腐朽落后思想文化的侵蚀,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生活情趣,永葆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一定要加强宗旨意识,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绝不脱离群众凌驾于群众之上,坚持深入群众、为群众谋福利;一定要坚持清正廉洁,严于律己,常修为政之德、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用党纪国法严格约束自己,守住信念防线、道德防线、法纪防线,坚持秉公用权,拒腐防变。

二是提高应对危机能力,着力于增强领导能力。应对危机能力,包括处理突发事件能力和处理复杂问题能力两个方面,是新形势下领导者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能力,是判断领导者领导能力的重要标志。首先,要提高处理突发事件能力。对于领导者而言,事前要认真研究各种类型突发事件的特点,树立危机意识,针对各类突发事件提前做好应对工作;当突发事件发生时,不要刻意回避,也不要对公众隐瞒,反应迅速,做好与外界的沟通工作;事件后,要总结经验,发现不足,处理好善后工作。尤其是在应对群体性事件时,领导者要深入群众,倾听群众诉求,不要一味使用警力,将自己置于群众的对立面;而且,要依法按政策办事。其次,要提高处理复杂问题能力。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经济社会深刻变化,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关系复杂化,经济和社会生活中诸多深层次矛盾凸显,复杂问题层出不穷,对领导者来说是一个极大挑战。处理得当,则会使复杂问题简单化,变得迎刃而解,领导者在群众中的威信也会提高;处理不当,即使再简单的问题也会复杂化,甚至会形成连锁反应,造成被动局面,领导者在群众中的公信力也会受损。领导者在面临复杂问题时,要善于统筹兼顾,从整体上把握事件脉络;处理起来,不要因为怕犯错误而置之不理,或是拖延处理,这样只会使事件更加复杂。

三是加强学习改造自身,着力于培育优良作风。领导者的人格感召力不是一天两天就塑造成的,也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德素养会发生变质,领导能力也需要与时俱进。要维持高尚的道德素养,不断增强领导能力,需要坚持不懈地学习,终身学习是防止道德变质和提高领导能力的良方。要以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为契机,建立一套有利于督促领导者学习的机制。现在大多数领导者或是忙于政务、或是疲于应酬,没有时间学习,或者不愿意去学习,因而必须要建立一套督促学习机制,使学习成为领导者的一项重要任务和自觉行动。中央政治局开展的集体学习就是一项很好的制度和尝试,有利于建立起一套从上到下都抓学习、自觉学习的机制。同时,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提倡学习,形成人人学习、主动学习的社会氛围。领导者不仅自己要学习,还要带动周围的人乃至整个社会都学习的风气。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培养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生活情趣,发扬党的优良作风,始终保持昂扬奋发的精神状态。

3.以科学政绩提升领导者公信力

建设领导者公信力,最终目的还是要落实到政绩上,落实到让人民群众得实惠上。政绩是领导干部德才素质的综合反映。真正的政绩,必须是实实在在的,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考验的,否则即使政绩再多再大,公信力也有流失的危险。正是基于此,我们提出要以科学的政绩来提升领导者公信力。

一是领导者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领导者能否树立正确的的政绩观,不仅影响到领导干部的健康成长,更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的兴亡,关系到执政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地位和形象。领导者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就是要坚持政绩为民,让最广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政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客观规律和科学规律,努力提高科学发展能力,统筹兼顾,实现经济社会、自然与人的和谐发展,树立起对子孙后代负责、对长远负责的政绩;就是要坚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求真务实,提高贯彻落实能力,不弄虚作假,不玩弄数字游戏,杜绝“政绩工程”、“面子工程”、“形象工程”等,做出实实在在的政绩。

二是健全促进科学发展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促使领导者树立正确的政绩观。领导者树立正确的政绩观,除了领导者的觉悟以外,还需要机制的督促。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要健全促进科学发展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构建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对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具有重要的导向和督促作用。首先要完善政绩考核内容,通过多方面考核,来纠正考核指标单一所导致的政绩观偏向的问题。其次,完善政绩考核方式,加大群众发言权。在干部考核评价实际工作中,必须贯彻民主公开的要求,充分体现群众对干部考核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让领导干部的工作实绩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的检验。第三,完善政绩考核结果的有效运用,使其真正对领导干部执政、施政发挥导向和督促作用。强化考核结果的有效运用,就是要将考核结果作为领导者选拔任用、培养教育、管理监督、激励约束等的重要依据,对坚持正确政绩观的干部,要有提拔重用的机制。通过完善体制机制,对领导者形成树立科学发展、崇尚实干、群众公认、注重实绩的政绩导向。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

(责任编辑 张 敏)

猜你喜欢

政绩观政绩公信力
把“痕迹”当“政绩”不可以(漫画说纪)
为民造福就是最大政绩——树立正确政绩观
树立正确政绩观
新时代人民警察公信力提升对策
树立正确发展观、政绩观推动党的十九大精神在盐业落地生根
森林城市不能沦为“政绩工程”
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提升媒体的公信力
内参影响力与媒体公信力
浅析晚清收藏家刘世珩的政绩
“法治GDP”变革政绩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