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信息技术“有效刺激——问题研究”教学模式
2011-08-15曲丽华
曲丽华
(大连市第五十一中学,辽宁 大连 116033)
谈信息技术“有效刺激
——问题研究”教学模式
曲丽华
(大连市第五十一中学,辽宁 大连 116033)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多采用分层教学和任务驱动教学两种模式。但教学实践发现,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更容易受到家庭条件以及小学信息技术课开展情况的影响,同龄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较大,简单的分层教学,缺乏实效性。任务驱动式教学大都是由教师来提前完成任务,受参与程度和认知水平的影响,学生的主动性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笔者在教学中,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点与信息技术学科知识掌握不平衡的特点,利用“有效刺激——问题研究”的教学模式,通过部分学生的示范来达到对其他同学的有效刺激,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先通过模仿有效地掌握必要的技能,缩短差距后,然后根据各自的情况进行探究与创新,该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有效刺激——问题研究”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心理学家奈瑟(Neisser)的认知信息加工论认为,认知是指转换、简约、加工、贮存、提取和使用感觉输入的所有过程。它包括两个过程:首先是基本过程(primary process),它是在受到外部事件或内部经验刺激时马上发生的。这个阶段只是粗略地转换信息,以便根据贮存信息形成想法,这一阶段基本上是自动发生的。其次是二级过程(secondary process),它涉及有意识的控制,是比较精致地转换和建构观念和映象。这一过程受贮存信息、个体的意图和期望的影响程度较大些。学习者得到外部有效刺激在教学过程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有效刺激——问题研究”就是基于这种理论基础,利用个别先掌握知识内容的学生讲授或展示部分知识点,强化对其他学生的有效刺激,激发他们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对主要知识点进行学习,探究问题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从而实现三维目标。
二、“有效刺激——问题研究”教学模式的教学环节
1.创设情境。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和教学进度来确定学习内容,通过问题、任务等多种形式,使用适宜的教学手段来创设与学习内容相关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进入目标知识点的学习。这个环节可以是教师来提出启发性问题,引起学生深入思考,也可以是学生操作成果的展示,其目的是激发强烈的求知欲。
2.有效刺激。这是该教学模式的关键环节,通过个别学生解决或部分解决创设情境环节中提出的问题来达到有效刺激的目的。教师课前选出1~2名可以提前掌握大部分知识的学生,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告诉学生,使他们能够围绕教学目标进行预习,同时完成教师设计的关于教学目标的操作题。课上,他们展示操作成果或是操作技能,以形成对其他同学的有效刺激,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在注意最集中、思维最积极的状态中进行问题探究。
3.自主探究。这一环节,学生要梳理已知什么、未知什么,并围绕问题去讨论和探究。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组织形式上可以是小组合作学习(一般每组4~6人),也可以是个人独立学习。网络扩大了信息技术教学的资源,也为信息技术课上的自主探究提供了便利。同学、老师、网络都是学生获取知识、掌握技能的有效资源。教师只要提供解决问题所必需的材料和思路即可。
4.评价交流。本环节是学生把自主探究的内容通过成果汇报的形式展示出来,同时进行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全体评价的过程。这也是师生间、生生间的互相学习、互相探讨、互相切磋的过程。教师在此过程中起到组织、协调、引导的作用,为学生提供观点碰撞、成果借鉴的平台。
5.总结提高。教师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回答与总结,对学习成果进行分析归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改变以往被动、单纯听课的方式,鼓励每个学生参与课上展示与汇报。
实践发现,“有效刺激——问题研究”教学模式下,越来越多的学生乐于承担课前展示和课上讲授的任务,他们的学习动力和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也随之提高,该模式适合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