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材料运用

2011-08-15秦晓霞

大连教育学院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历史教材材料

秦晓霞

(大连市第十五中学,辽宁 大连 116001)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材料运用

秦晓霞

(大连市第十五中学,辽宁 大连 116001)

教学应基于学科知识的特点进行,历史知识具有“过去性”“具体性”的特点,所以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只有通过观察和研究相关材料,才能形成真正的历史概念,作出科学的判断。本文以岳麓版教材的教学实践为例,探讨历史课堂中材料教学。

一、运用材料教学的现实意义

1.运用材料教学是历史教学改革的要求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新版教材中引用了大量材料,包括文字材料、图片材料、图表材料等。历史教学要适当的运用材料,做到论从史出,言之有据,以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1989年历史高考试卷中首次出现材料解析题,新课改之后,选择题也采用材料展现的形式,这种题型既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能够在历史基础知识之中提出一系列新颖问题,便于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在教学中运用材料,已经是新课程改革下的必然要求。

2.有利于学生近距离感知历史,激发学习兴趣

历史知识本身给学生的感觉是枯燥、乏味的,利用历史材料则可以把学生带到当时的历史氛围中,例如讲到《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中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时,教材只是简练的几句话,学生觉得很难理解,所以课堂教学中可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材料,如“农民大炼土钢”与“现代化炼钢”的对比图片、“大豆过江”的图片及“早稻亩产一万五千斤”的新闻报道等,学生看后兴致盎然,甚至会开始自主讨论。有了学习兴趣,自然更容易理解与记住这部分知识内容。

3.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综合思维能力

历史学科的传统学习方式强调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学习方法,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等体现的不够。课堂中引用材料,就是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读懂史料、分析史料,运用史料重构历史,解释与分析历史,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作用,而且有利于学生形成和发展历史思维能力。

二、运用材料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材料,避免舍近求远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新编历史教材比以往更重视史料,其中包括文字史料、图片资料、历史地图、表格图示等。这些史料都经过精心筛选,它们或与正文内容相互补充、或是历史知识的形象化、或是对教材知识的拓展,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教学中,我们往往忽视这些材料,或者只简单地让学生看看,而自己则通过网络等渠道去寻找一些自以为好的材料,其实这是一种舍近求远的做法。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首先充分利用好这些材料,精心、巧妙地设计教学问题,启发学生去阅读、思考。这样既达到了有效教学的效果,也不会让学生感到增加了学习负担。例如《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中讲到曲辕犁时,可以让学生通过看教材中“曲辕犁详图”和阅读对曲辕犁的介绍,帮助学生掌握曲辕犁这一重要的生产工具,而不需要去格外寻找材料。

2.精心选取与使用材料

首先材料用量要适度,避免堆砌材料。历史教材中并不是所有重点、难点都有相关材料进行解释或补充,这时候教师应精心收集史料并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来充实教材。引用材料的目的是为教学有效性服务,所以材料必须少而精。例如《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这一课中,有两处可以着重引用材料。一处是汉代新儒学取代黄老之学的原因,这是一个难点,只看教材学生很难理解为什么让汉代经济恢复的黄老之学又会被儒学取代。所以可以引用下列材料:

材料一:至汉武帝之初七十年间……京师之钱百万,贯朽而不可校(计数)。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材料三:“《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三则材料分别向学生展示了经济基础、政治危机、思想变化三个主要原因,问题迎刃而解。另一处重点也是难点的就是董仲舒新儒学内容中的“天人感应”,这是一个抽象的知识点,而教材只用了两句话,学生很难理解。可以再选择两则材料并设问:

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 ——《春秋繁露》

问题:材料一体现了什么观点?(君权神授)

材料二: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异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汉书·董仲舒传》

问题:材料二体现了什么观点?(人君必须遵循天道,否则会受到天的谴责)

两则材料体现的观点合起来就是“天人感应”的内容,学生一目了然,也容易记住。

但是,在这一课中,材料不宜再多,尤其是古代史文言文的材料,如果引用过多,只能是学生走马观花一般看材料,不能突出重难点,而且容易造成更多压力。

其次,注意选择材料的恰当性。材料的运用可以体现在教学各个环节中,使用材料时要注意是否符合我们在这个环节中的使用意图。如《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的导入,教师可能会选择一段民族工业张裕酒业曲折发展的材料做导入,但认真想一下会发现,这一课的内容是整个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包括自然经济的解体、洋务运动与官办企业和民族工业的出现与发展,很明显这种导入材料只与本课内容的一部分有关,并不十分恰当。所以在选择材料时一定注意是否符合教学使用意图。

再次选择材料后,要量体裁衣,做适当处理。有时候看到一段很好的材料,但是这个材料并不一定完全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或者授课的时间要求。这就需要教师对这类材料在不改变原意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剪裁或加工。例如《汉代的思想大一统》中为了反应汉初的经济残破、百废待兴,有这样一段材料:“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同一颜色的四匹马),而将相或乘牛车。——《汉书·食货志》”

如果把这段材料全部引入,学生要阅读、理解、解释这段材料,再加上教师总结至少需要五分钟,而这个问题并不是重点,只需要一笔带过,所以很明显时间、难度上这段材料不符合要求。所以可以尝试把材料变成:“汉兴,接秦之敝,……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同一颜色的四匹马),而将相或乘牛车。”这样,就可以在不耽误时间的前提下,让学生通过材料直观地看清问题。

3.根据材料精心设置问题

有时教材的材料和自己选取的材料并没有相关问题,此时就需要教师精心设置问题。因为只有通过问题才能引发学生有针对性的思考,从而更准确地把握材料,理解知识。关于问题的设置应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问题要与学生学习的知识相关联,不能让学生感到无从下手。

第二,问题的设计要难度适宜,既不能太简单,让学生感到没有兴趣;也不能太难,要让学生感到自己跳一跳就能够到“果子”,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第三,问题设计要有坡度,由易到难。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也有利于帮助学生综合分析、归纳整合历史知识。

例如《汉代的思想大一统》中,“汉兴,接秦之敝,……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同一颜色的四匹马),而将相或乘牛车。”针对这段材料设置的问题:材料反映了西汉初年怎样的经济状况?(经济残破,百废待兴)

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状况?(与民休养生息,发展生产)结合前面我们学习的诸子百家思想分析,如果你是汉高祖你会采取哪家的思想?(道家)通过这几个由浅到深的问题,就顺理成章将学生引入下一个问题——汉初的黄老之学。

4.材料教学的点睛之笔——培养学生分析能力

提高学生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是材料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在整个材料教学的过程中,这是点睛的一步。

首先,认真阅读材料。要准确把握题意,第一步要把材料的意思弄明白,也就是读懂材料,尤其要注意图表类材料的观察。阅读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材料的按语和注释,有助于我们把材料还原到相应历史环境下,从而正确回答问题。

其次是理解与分析材料。这是材料教学的核心部分,需要引导学生以已有的历史知识为依托,全面分析材料所包含的意义,然后针对问题再具体分析,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分析,有的时候可能因为时间的安排和课时的限制,教师就匆匆自问自答了,这样做就会使学生失去思考的积极性,养成依赖性和惰性,也就完全失去了材料教学的意义。

再次是综合分析材料。这是材料教学的较高层次,在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材料的比较、概括、归纳的能力。比如讲四大发明时,通过马克思对四大发明评价的资料,可以认识四大发明对世界的影响,从而让学生将世界发展趋势与中国历史相结合,培养学生以辩证、发展的眼光看历史问题的能力。

最后,准确表述。理解题意后,根据题目要求有针对地回答问题是重要的一步。这就要求学生要紧扣问题,对材料里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表述时要做到语言准确、逻辑严谨、层次分明。

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不能只靠一两次课上的材料运用。必须坚持功在平时,教师要坚持合理多样地选取和运用材料教学,应该实现常态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布置材料作业,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材料,得出结论,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更有利于培养其综合探究能力。利用材料教学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不仅符合课改要求,也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在这个教学领域还有很多需要探索、实践的地方,但只要我们注意方法、掌握原则,不断探索,一定能达到活化历史课堂、提高教学效益的目的。

阅文]

猜你喜欢

历史教材材料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土木工程材料的认识和应用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新材料赢得新未来
最美材料人
新历史
材料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