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加坡故事”到人才培养模式
2011-08-15邓鑫
邓 鑫
(大连教育学院 初中教师教育中心,辽宁 大连 116021)
从“新加坡故事”到人才培养模式
邓 鑫*
(大连教育学院 初中教师教育中心,辽宁 大连 116021)
人才培养模式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质量,打造学思结合、因材施教、知行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
人才培养模式;学思结合;因材施教;知行合一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由于历史、地域、政治、经济等一列因素的不同,各国的人才培养模式各有千秋。评价一种培养模式的优劣,要看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否符合社会的需求,能否推动社会的发展。所以打造一套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应是各国教育体制之“本”。
2010年7月,我国颁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谈到怎样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时候用了“三个注重”: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三个注重”为我们的人才培养明确了方向,但同时也引起我们的思考:自孔子时代就倡导的教育思想,为什么至今仍践行甚微?细观新加坡的社会现象、教育制度,也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与借鉴。
一、从前瞻性感受学思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水,生命之源。对缺水的新加坡而言,这句话意义更大。为解水患,在独立之初,新加坡与马来西亚分别在1961年及1962年签署供水协定。根据协定,马来西亚必须每天为新加坡提供一定数量的生水,且不能因任何政治原因终止或作废。但这两份协议并不能打消新加坡人对水资源短缺的忧虑,新加坡政府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把水源问题当作国家战略予以优先考虑。他们仰视,取水于上苍,建立了遍布全境的雨水收集系统;他们平视,取水于海洋,围堤截住流入新加坡岛内湖泊的海水,建立海水淡化厂;他们俯视,取水于地下,收集用后水,兴建新生水厂。经过多年的努力,新加坡先后拧开了进口水、收集雨水、淡化海水和新生水四个水龙头,确保了新加坡供水的充裕和多元化。所以,在2011年8月31日,他们可以心平气和地接受第一份供水协议的期满。前瞻性,让新加坡能够游刃有余地面对水危机。
20世纪60年代,在各国均拒绝引进外资,认为外资会剥削本国的劳动资源的时候,新加坡却做出了积极引进外资发展工业的决定,这一决定成了其飞跃发展的跳板。2001-2008年新加坡修建了第三座机场,修建的原因不是第一、二座机场的陈旧和拥挤,而是着眼于未来。目前,三座机场的容量为7 000万人次/年,而去年的实际容量为4 200万人次。
凡此种种,新加坡政府的前瞻性让我们惊叹。前瞻性来源于思维的深度与广度,而这种高品质思维能力的形成是需要高品质的人才培养模式助推的。我们常说教学有三重境界:第一境界是授之以鱼,即给学生一杯水;第二境界是授之以渔,即教给学生找水的方法;第三种境界是悟其“渔识”,即引导学生在得到一杯水,学会找水方法的基础上,形成寻找水资源的见识,创造出新的找水方法。匠人与大师的区别就在于:匠人只会复制前人的东西,只有技能技巧,缺少对事物的认识。而大师在得到“鱼”又学会“渔”的基础与过程中,悟出了“渔识”,能进行开创性的劳动,不但有创新的物质产品,还有独到的思想产品,而前瞻性正是这种思想产品中的一种。由此我们可以感受到新加坡人才培养模式中学与思的有力结合、有效落实。这种学思结合的培养模式造就了一批创新型精英,架构起一个具有前瞻性的政府。
二、从教育体制探寻因材施教的培养模式
第一,新加坡的各学段设置有一个特点,即各学段的就读时间不确定,如中学教育为4~5年,大学先修教育为2~3年,工艺教育学院为1~2年,大学为3~6年。这样的设置,学优生可以如期毕业,学困生可以按照自己的进度完成学业。
第二,新加坡的学生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就按照综合考评逐渐分流,到大学先修教育阶段开始进行职业引导,之后,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特点或选择工艺教育学院(相当于我国的中专,培养各行各业的技术工人)、理工学院(相当于我国的大专,培养各行各业的中级技术专才);或选择大学。
第三,新加坡同届学生约22%进入工艺教育学院,42%进入理工学院,26%进入本地大学,10%流向外国大学。这样的教育制度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了学生的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把正确的人放在正确的位置上,把因材施教落到了实处。实现了人才的多元化,也为社会提供了人力资源的合理构架。
三、从义工现象感悟知行合一的人才培养理念
在“飞跃”老人活动中心参观时,我们巧遇一位来自职专的学生义工。据她介绍,他们学校的学生每年都要到各行各业中做满一定学时的义工。最近看到一篇报道,其中记录了一位来自新加坡理工学院的学生邓光永,他的身份是“学生水义工”。他申请当9个月的“水义工”,在过去几个月中,相当一段时间每天跟着公用事业局工作人员挨家挨户敲门,把纽扣一样大小的节水设施送到家庭,说服他们免费装上,一般一天要跑70家,其中有三四十家会安装,同时还会送上“省水七大帖士”等宣传单。这样的“学生水义工”以及其他类型的“水义工”,在新加坡还有很多。这样真切的社会实践给予学生的已远远不是知识与实践的融会贯通,更多的则是思想、情感和道德规范。这无疑是学生踏入社会前的热身活动,为学生顺利就业奠定了基础。
从“新加坡故事”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寻,新加坡的人才培养模式给予我们启发,更应引起我们的思考。“学思结合”“因材施教”“知行合一”这些诞生于我们本土的教育思想却在我们的传承过程中发生了偏离,甚至是南辕北辙。“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人才、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病床上的钱学森对温家宝总理的这段谈话可谓一语中的。其实何止是大学,由各学段构成的整套教育模式是不是都存在着高举着“以人为本”却履行着“高分为本”的问题呢?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培养创新型人才,让我们的国家昂首于世界之林,教育工作者们任重而道远。
From “Singapore Story”to Training Mode
DENG Xin
(CenterofJuniorHighSchoolTeacherEducation,DalianEducationUniversity,Dalian116021,China)
The training mode restricts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Creating training modes characteristic of combining learning and thinking,of teaching according to students’aptitude,of unity of knowledge and action,we can cultivate creative talents and promote social development.
training mode;combining learning and thinking;teaching according to students’aptitude;unity of knowledge and action
G451.2 <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8-388X(2011)04-0075-02
2011-11-01
邓鑫(1970-),女,山东荣成人,中学高级教师。
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