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认识你自己”:人的本质和价值

2011-08-15赵凤平

大连教育学院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自然界本质价值

赵凤平

(大连教育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1)

“认识你自己”:人的本质和价值

赵凤平*

(大连教育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1)

人的问题历来是哲学所关注的问题,哲学史上中外先哲们竞相阐发各自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批判继承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科学地揭示了人的本质。人的本质与人的价值紧密相关,人的价值在人生和人生观中居于核心地位。研究人的问题,不能不将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作为重点。

人的问题;人的本质;人的价值;哲学研究

人作为地球之主、万物之灵,要生存、延续和发展,必须持续不断地正确认识世界和有效改造世界,以满足自身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在这个过程中,它又必须不断地反思自己,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提升自己的本质力量。所以,人的问题历来是一个占有特殊地位的哲学问题。

一、人的问题研究的哲学史考察

人的问题从哲学一产生就是先哲们的智慧指向,建立于三千多年前的希腊德尔斐神庙前的石碑上清楚地刻着这样一条铭文——“认识你自己”。恩格斯曾经说过:“在古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差不多可以找到以后各种观点的胚胎、萌芽。”[1]古希腊的许多哲学家在探索自然奥秘的同时就非常关注人自己,并进行了颇具启发性的研究。赫拉克利特提出了“思想是人人所共有的”,每个人都具有自我反思的能力,亦即人是有思想的动物。德谟克利特把人看作是一个复杂的整体,认为“人是一个世界”。普罗泰戈拉则进一步将人与物质世界进行比较,指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2]苏格拉底明确要求哲学的研究方向应该从自然转向人,去认识道德上的“真正自我”。柏拉图认为人是没有羽毛有扁手指甲的两脚动物。到了亚里士多德,人和社会生活的本质关系已经被比较自觉地意识到了,在他看来,人“天生是政治动物”,人从没有也不可能作为单独的个人而存在。这些看法尽管是朴素的、肤浅的、不系统的,但却为后来的人本主义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料。

中世纪,宗教神学占据绝对统治地位,经院哲学虽然也谈到人,但完全是在否定意义上讲的。人的存在、人的意志、人的价值并不取决于人或人的社会,而是取决于上帝,“为了使上帝成为一切,人就成了无。”[3]52它宣扬上帝是万能的,上帝创造一切,人在上帝面前,只能自贬自抑。奥古斯丁鼓吹:“我的罪恶恰就从我的肉体中长起来”,人们“不要因喜欢肉体而失欢于天主”。[4]这是对人的自然性的否定。

从14世纪末到16世纪末,是欧洲封建社会开始走向瓦解、资本主义关系逐渐形成和发展的时期。这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历史转折时期。恩格斯称它是一个“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时代,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巨人的时代。”[5]这一时期的划时代事件是著名的文艺复兴运动。在文艺复兴运动中,新兴的资产阶级高举人、人性和人权的旗帜,以人权反神权,以人性反神性,热烈歌颂“人的力量”;反对宗教桎梏与封建等级,提出自由、平等与个性解放的要求;反对教会的禁欲主义,提倡现世幸福;反对蒙昧主义,批判盲目信仰和崇拜权威,提倡科学,推崇理性。

辩证法大师黑格尔是近代史上第一个接近揭示人的本质的人。他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人的本质归结为劳动。马克思认为,黑格尔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他自己的劳动的结果”,因而“他把劳动看作人的本质,看作人的自我确证的本质。”但是,黑格尔唯一知道并承认的劳动是“抽象的精神的劳动”[6]163,所以,“人的本质,人,在黑格尔看来是和自我意识等同的。”[6]165结果,黑格尔的人的本质观同他的整个哲学思想一样,是唯心主义的。

费尔巴哈在人性论上是一个人本主义者,他对黑格尔的人的本质观的唯心主义基础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提出了较为合理的人的本质观。他说:“我的学说或观点可以用两个词来概括,这就是自然和人。”[3]523他的人的本质观是建立在自然主义基础之上的,他把自然的人当作他的哲学的普遍的和最高的对象。所以,他肯定人的自然属性,从自然观出发去否定宗教神学的唯心主义人性观。他认为,人和上帝的关系,不是上帝创造人,恰恰相反,是人创造了上帝。人不是什么精神力量的产物,而是产生于自然,并且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他说:“人产生自然界这一问题,对于每一个稍微了解自然界的人来说,都是显而易见的,并且,都是直接地可靠的。”[7]又说:“人不是导源于天,而是导源于地,不是导源于神,而是导源于自然界;人必须从自然界开始他的生活和思维。”[3]677正是从这样的哲学观点出发,费尔巴哈从人的自然性上去揭示人的本质,把人的本质归结为人的生理和心理特性的简单抽象。他说:“人自己意识到的人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或者,在人里面形成类,即形成本来的人性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呢?就是理性、意志、心。一个完善的人,必定具有思维力、意志力和心力。思维力是认识之光,意志力是品性之能量,心力是爱。理性、爱、意志力,这就是完善性,这就是最高的力,这就是作为人的绝对本质,就是人生存的目的。”[3]27-28显然,费尔巴哈作为近代哲学史上最突出和最典型的自然人性论者,他把理性、爱、意志力概括为人的自然本性的“类”的特征。应当说,费尔巴哈的人的本质观对批判唯心主义人性论和宗教神学的人性观是有贡献的,也是进步的。但是,这种人的本质观是不彻底的、有缺陷的,其中最主要的是它不了解和脱离了人的社会性。正如马克思所指出,费尔巴哈的人的本质观是脱离社会、抽象的人性论,是“撇开历史进程,孤立地观察宗教感情,并假定出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类个体”;“所以,他只能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地联系起来的共同性。”[8]18

对人的本质的探讨,在中国古代表现为关于人性的争论。人性是善还是恶?人性的善恶是与生俱来的还是后天形成的?这是中国哲学史上争论不休的一个重要问题。孟子主张“人之性善”,“仁、义、礼、智非由外铄”而是“我固有之”。荀子则主张“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告子认为“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杨雄则认为“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休其恶则为恶人”。汉代的董仲舒和唐代的韩愈又把人性分为三品,倡导“性三品”说。董仲舒把人性分为“圣人之性”“中民之性”和“斗筲之性”三种。“圣人之性”可不教而善;“斗筲之性”可以为恶;只有“中民之性”即可为善也可为恶,是可以变化的。韩愈也把人性分为“上、中、下”三等。他认为:“上焉者,善焉而已矣;中焉者,可导而上下也;下焉者恶焉而已矣”。由此可见,韩愈的主张与董仲舒基本相同,只是他在“性三品”之外,又提出了“情三品”与之相适应。到了宋明时期,人性论又发展为“理”“气”说。宋明理学家朱熹和王阳明,把人性区分为“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朱熹认为“天地之性”即“理”,符合“天理”之性则“混厚至善”。“气质之性”乃“理”“气”相杂,由于稟气有清浊厚薄,因而人性有善恶。王阳明则进一步提出了“性即理”,主张性心合一,“心外无物”,因而更把人性论发展成为主观唯心主义。由上可见,中国古代关于人性善恶之争,虽然诸家争鸣,各有长短,但却没有能够真正说明人的本质之真谛。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揭示

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哲学并没有离开人类历史的文明大道,而是在对人类历史上的一切有价值的成果的批判继承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其形成过程中就紧紧地把握住了人的问题这个现时代的重大课题。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揭示,是在对以往人的本质观,特别是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人的本质观的批判继承基础上确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认为,黑格尔的哲学尽管有一系列重大错误,但其中的辩证法却包含合理内核,这就是他“把人的自我产生看作一个过程,把对象化看作失去对象,看作外化和这种外化的扬弃;因而,他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他自己的劳动的结果。”[6]163这一点也正是费尔巴哈所忽略了的,他虽然批判了宗教和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把自然界和人作为自己哲学的基础,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感性的实体,但是他“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8]16所以,虽然“他紧紧地抓住了自然界和人,但是,在他那里,自然界和人都只是空话。”[9]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活动是人们有目的地进行的客观的物质活动。马克思认为,它实质上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过程。正是在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过程中,形成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三重关系,人的本质就蕴含在这些关系之中。

在人的生命活动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最基本的关系。“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必须与之交往的、人的身体。”[6]95但是自然界不会处处满足人,人必须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自然界。这样,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便获得了一种新的意义。对于人来讲,在这种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中,他体内的天赋的自然生命力被激发和唤醒,从潜在的沉睡状态转化成为现实的感性力量并在这种转化过程中不断得到补充和丰富;对于自然界来讲,在这种关系中,它也从“自在”的状态转化成为“人化”的状态,成为打上了人的本质力量烙印、属于人的自然界。马克思认为,只有处在这种关系中的人,才是真正现实的人,也只有处在这种关系中的自然界,才是对人的生命活动有意义的自然界。

人与自然界之间所发生的这种特殊的共生关系,是以社会存在作为背景和条件的。“人们在生产中不仅仅同自然界发生关系。他们如果不以一定的方式结合起来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其活动,便不能进行生产。为了进行生产,人们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关系,才会有生产。”[8]362社会由实践着的人们所组成,每个人都在双重意义上与社会相联系。一方面,个人是既定的社会存在的产物。不管个人意识到了与否,都是一定社会关系的被动承受者。人的一切活动,从本质上讲,都是社会的活动。“甚至当我们从事科学之类的活动,即从事一种我只是在很少情况下才能同别人直接交往的活动的时候,我也是社会的,因为我是作为人活动的。”[6]122另一方面,个人又是社会存在的构建者。“正像社会本身生产作为人的人一样,人也生产社会。”[6]121通过劳动,人不仅生产出了物质产品,也生产出了自身和他人的存在以及自身和他人的经济、政治、思想关系,从而实际地生产出了人本身和人的社会。

人的本质力量,作为“自由的自觉地活动”着的力量,不仅表现在它与自然界和社会的能动的、创造性的关系上,而且还表现在对这种指向客体的活动的自我关照、自我体验和自我反思,由此形成关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力量和主体活动的自我意识上。对象意识和自我意识的这种统一,是人的生命活动的又一个重要特征。“动物和它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它就是这种生命活动。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和意识的对象。——正是由于这一点,——他的活动才是自由的活动。”[6]96通过人自身的这种关系,人的内在尺度(目的和需要)与外部世界(本质和规律)在思维中获得了统一,其结果便是人的实践观念的形成。作为改造主客观世界的指导——实践观念不仅表明了人的生产与动物的“生产”有本质的不同,而且还表明了人的本质力量的发展形式与动物自然生命力的发展形式的巨大差异。

概括之,正是人在对自然界、社会和自身的对象性活动中,通过物化和非物化(即观念)的形式,一方面使自己的主体地位在客体中得到了确立;另一方面也使自身的规定性显现了出来,这就是自然的、社会的和意识(包括对象意识和自我意识)的三重属性,它们构成了区别于一切动物的人性。马克思认为,在这些属性中,社会性是根本的,起支配作用的。因为“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说来才是存在的”,“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对人说来才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才是他为别人的存在和别人为他的存在,才是人的现实的生活要素;——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对他说来才是他的人的存在,而自然界对他说来才成为人。”[6]122至于在人的劳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人的意识,更是具有与生俱来的社会性,“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还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8]35由此,马克思对人的本质进行了科学的揭示,他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8]18这是经典的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观。

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科学阐释,是他对人类形成和发展历史进行全面、深刻考察而得出的科学结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基本观点,是对人的本质的最深层次的概括和总结,也是迄今为止所有全部人的本质论中最科学、最精辟的论断。我们在理解和把握这一科学论断时,要抓住以下几个要点:其一,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观,紧紧把握人的现实性,始终把人看作活生生的现实的人。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观是以人的现实性为前提的,它要求我们必须把人看作是一定社会条件下的现实的人,是在特定环境中进行活动的人,是受现实生活条件制约的人。因此,我们必须从现实社会和现实的人的角度去考察、研究、理解和把握人的本质,绝不能离开社会现实和人的现实来考察人。其二,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观始终坚持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辩证统一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肯定人的社会性,但同时也承认人的自然性。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自然属性是人的社会存在的物质前提,没有自然属性人就不成其为活生生的现实的具体的人;但人的自然不同于动物的自然,人的自然属性的特征就在于它是人的,是受社会属性制约的,是不能脱离社会性的。我们必须坚持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的辩证统一观,但不能将两种属性并列、相加,更不能把人统一到自然属性上去,那就与动物划等号了;而要坚持人的双重属性统一于社会——“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统一”,是人的社会性决定人的本质,把人和动物区别开来。其三,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观坚持人的本质的总和性。人的本质不是社会关系的某一侧面,而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由于社会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是极其广泛而丰富的,社会关系的这种繁杂性就决定了人的本质的总和性。社会关系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和思想关系等等,但生产关系(经济关系)是社会关系的基础和核心部分,是根本的决定因素。所以,我们坚持“总和”论时,不要把各种社会关系简单相加,机械组合,而是把各种社会关系放到各自相应的位置上,来正确认识和把握它们同人的本质的关系。其四,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观肯定人的本质的发展变化性。人的本质不是凝固不变的抽象物,它是具体的、历史的、发展的、变化的。人的本质既然是由社会关系(特别是生产关系)决定的,而社会关系(特别是生产关系)又是具体的、历史的、发展的、变化的,那么由社会关系(特别是生产关系)所决定的人的本质,也就自然是具体的、历史的、发展的、变化的。综观人类历史,就其现实性来说,从来不存在永恒不变的本质,客观上只存在着人的本质的永恒变化。

三、人的价值是人的本质的实现

社会是人的社会,社会的进步同时也就是人的发展。从社会进步的意义上看人的发展,不仅需要探究发展着的人的本质,而且需要探究发展着的人的价值。人的价值问题同人的本质问题紧密相关。正确认识人的本质,有助于正确理解人的价值。人的本质存在于人的社会性的现实关系之中,由人的本质所决定的人的价值同样具有社会性,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能得到实现。就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的一致性而言,人的本质是潜在着的人的价值,人的价值是实现了的人的本质。

价值是一个社会实践的概念。马克思说:“‘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满足他们的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10]所谓价值就是事物(物质的和精神的现象)对人的需要而言的某种有用性,对个人、社会集团和整个社会的生活和活动所具有的积极意义。这是价值的一般定义。那么,怎样来界定人的价值呢?由于人既是价值的主体,又是以其活动满足主体需要的价值客体,所以人的价值就是人对自己需要的满足,即作为客体的人的活动对作为主体的人的需要的满足。在这里,个人、群体、社会乃至整个人类都兼有价值主体和客体的二重性,相互交错构成复杂的人的价值关系。对于这种价值关系,我们必须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加以理解。

个人在作为价值主体的同时,可以看作两种意义上的价值客体,相应地具有两种个人价值:一是作为他人、群体、社会、人类的价值客体,个人的价值是个人的社会价值。这种价值是个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为满足社会或他人物质的、精神的需要所作出的贡献和承担的责任。二是作为个人自己需要的满足者,个人的价值即个人的自我价值。这种价值是在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中,社会对个人和自己对自己作为人的存在的一种肯定关系。它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方面是作为人的存在就要有人的尊严和需要;另一方面是社会应当提供保证个人的尊严、满足个人的需要的物质的和精神的条件和手段。

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自我价值是社会价值的必要前提。因为社会由个人所组成,没有一个个个人的存在,社会是虚无;而且个人利益的满足程度会影响社会利益,个人力量的发挥程度也会影响社会力量集聚的总量。所以,社会应尽可能地创造条件,使每个人的自我价值得到保证。另一方面,社会价值是自我价值的外在体现。个人作为客体对于社会的价值是个人作为主体需要获得满足的社会条件。个人离不开社会,离开社会个人无法存在。个人利益的满足、个人力量的发挥和增强、个人的生存与发展均与社会休戚相关。所以,个人必须努力对社会尽责,尽可能地奉献自己的才能和智慧,为人类造福。其实,社会中的个人本来就是主体和客体的统一,个人的社会价值包含着或关联着自我价值,因而个人的自我价值本质上也是一种社会价值。

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的“人生价值”观是集体主义的。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我们不能只从社会给予个人这方面来谈“人的价值”,因为社会要能够提供实现每个成员的“人的价值”的条件,首先就需要把它们创造出来。评价一个人的价值,不仅在于他的存在和需要是否从社会、从他人那里得到承认和满足,更重要的是在于他为社会、为他人尽了什么责任,作了什么贡献。总之,只有在社会中才有人的价值,也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实现人的价值。

无论是人的社会价值还是自我价值都存在一个由潜在变为现实的问题,这一问题贯穿整个人生。马克思指出:“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6]96人与动物的不同之处在于,人“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他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于是,人既有事实上的生命过程,更有对这个过程的理解,从而也就有了“人生”这样的观念。“人生”观念本身就意味着人对于自己的由来与归宿、奋斗与追求所具有的意识。人生是生物性和社会性相统一的过程。任何人都既要作为高等动物的生、老、病、死等自然机体进行生物性的生长和发育,又要作为社会动物在人类社会中进行各种社会性的追求活动。这是人的双重属性和双重需求,缺一不可。人生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相统一的过程。可以说,没有基本的物质生活,人的生命是不能存活和延续的,但是,所谓人的生活,所谓生活只归属于人,所谓生活的人性化,都主要是由人的精神生活来决定的。人生是可能性和现实性相统一的过程。在人的生命现实地展开过程中,存在和孕育着诸多的潜在的预示着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但是无论哪种趋势要变为现实,都要具有相应的条件,其实人生就是不断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创造条件把自己所“理想”的一个个可能性不断地变为现实的过程。人生还是生与死相统一的过程。人不要讳言“死”,其实有生必有死。“过程”这个概念本身就包含着开始和结束,它的公式就是:产生——发展——灭亡。所不同的是过程有相对的久暂或长短之分,重要的是一个人如何在有生之年更好地实现自身的价值。

一个生活于现实社会中的人要实现自身的价值,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首先,与自身具备的主观条件有关。主观条件不同,自身价值实现的方式和程度就会不同。因此,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至关重要。其次,与人的机遇有关。在人生旅途中碰到并抓住机遇,对人的价值的实现相当重要,但是,请记住,机遇从来不光顾无准备的人。最后,归根到底取决于社会的发展。社会是人的祖国,只有社会不断发展,才能为每个人的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创造更多的条件,才能不断产生新的机遇,为人们实现自身的价值搭建平台。当然,一言以蔽之,一个人实现自身价值的根本途径还是参加社会实践,只有通过实践,人才能表现出为社会所作的奉献及其大小,从而才能使人的自我价值得到实在的表现而被社会所承认。所以,一个人要实现自身的价值,就必须积极投身于火热的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建功立业,在实践中放热发光,在实践中完善自我和展现自我。

研究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人生观是生活于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人,依据某种世界观和个人生活体验所形成的对人生的意义、理想、目的、态度等的根本看法和信念。人生观与世界观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它以世界观为理论基础,也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观在个人、自我生存意义上的表现。在人生观中,人生意义即人生价值居于核心地位,它对人生理想、目的、态度等等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一个人要追求尽可能完美的人生,使自己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就必须同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也是笔者撰写此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1]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30.

[2]北京大学哲学系编译.古希腊哲学[M].北京:三联书店,1957:133.

[3]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4]奥古斯丁.忏悔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11.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45.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7]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365.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36.

[1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06.

“Know Yourself”:Human Essence and Value

ZHAO Feng-ping

(DalianEducationUniversity,Dalian116021,China)

The problem of human has always been the concern of philosophy;in 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domestic and foreign philosophers expounded their views.Marxist philosophy criticized and inherited the previous research achievements and exposed human essence.Human essence is closely connected with human value;human value takes the core position of human life and views of life.While exploring the problem of human,we have to focus on human essence and human value.

problem of human;human essence;human value;philosophy study

A811

A

1008-388X(2011)04-0052-05

2011-06-24

赵凤平(1954-),男,辽宁昌图人,教授,中共大连教育学院委员会副书记、纪委书记。

阅力]

猜你喜欢

自然界本质价值
自然界里神奇的“干饭人”
自然界中的神奇香料
自然界的一秒钟
回归本质
童年的本质
例说“自然界的水”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
WUU——让“物”回归其使用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