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情感教育在高校德育中的运用

2011-08-15刘淑艳1赵仕英2

大连干部学刊 2011年4期
关键词:德育情感大学生

刘淑艳1,赵仕英2

(1.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辽宁大连 116052;

2.海军大连舰艇学院 社科部,辽宁 大连 116018)

论情感教育在高校德育中的运用

刘淑艳1,赵仕英2

(1.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辽宁大连 116052;

2.海军大连舰艇学院 社科部,辽宁 大连 116018)

当前,高校大学生的情感冷漠、情感焦虑和情感郁结现象日益严重,传统的一体化教育模式已不再适应新形势新情况的要求,实践中的情感问题在呼唤着情感教育,大学生的情感健康发展离不开教育,高校德育的正向效果也离不开情感教育。通过分析情感教育对德育的影响和当前高校情感教育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了在德育中有效运用情感教育的途径。

高校;德育;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教育要求,在教育过程中,以重视人的情感培育为出发点,关注情感在人的发展中的基础作用和积极影响,并且运用情感机制和条件,培养人的良好情感品质,唤起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主动性,帮助其形成独立个性与健全人格,在受教育者与教育者互相信赖、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将正确的认识转化为自觉行为的教育活动。

一、情感教育对德育的影响

道德是一种精神存在,包含了丰富的情感因素,情感道德就是以情感的形式存在着。情感是感情性反映方面的 “觉知”,集中表达了感情的体验和感受, 不仅是个体知行转化的动力,还是个体道德发展的内在保证。情感教育以其特定的内容和独特的作用形式渗透在大学生德育教育过程的各个因素之中。

(一)教育者的情感影响因素

在大学生的德育活动过程中,教育者强烈的职业责任感和高尚的职业精神具有强烈的情感感染力。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积极向上的情绪和健康乐观的心境有利于德育活动顺利展开,同时,教育者对教育内容的理解和认同,关注受教育者的心理感受,并与受教育者产生情感共鸣,就会把幸福感和快乐感传递给学生。

(二)受教育者的情感接受因素

在德育活动中,作为德育活动的主体,受教育者对教育活动是主动还是被动,对教育内容是认可还是逆反,这些都与受教育者在参与教育活动时的接受心理有极大的关系,当受教育者情绪低落时,其接受效率低下甚至非常反感,而情绪饱满时,就能带来良好的接受心态。 “‘以情感人’是使 ‘以理服人’落到实处的基础和保证”[1]。实践表明,学生对自己喜欢的老师,在情感上会主动配合并渴望得到老师的认同,而对自己不喜欢的老师就会缺乏主动学习的动力。

(三)德育内容和方法的情感渗透

大学生德育目标是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育社会主义高尚的道德情感,培养大学生积极健康的个性品质,这也是情感教育的重要内容。熏陶感染法、情绪感染法等大学生情感教育方法,既能够以独立的形式运用,同时也可以与德育方法相互渗透,交互作用,发挥效果。

(四)德育环境的情感激发

情感的培养必定是在一定的环境和场合中进行。高校完备的教育设施、优美的校园环境使大学生满怀信心而又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教育气氛,底蕴深厚的文化环境,能使大学生如沐春风充满渴望。在教育者精心设计的德育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中,大学生能够以积极的情绪参与教育活动,提高德育效果。

二、高校德育中情感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部分大学生行为孤僻、情感淡漠、心理脆弱,知识与道德的发展不同步,这与高校德育中情感教育的薄弱有极为重要的关系。而当前高校情感教育存在的问题,又主要表现为:

(一)情感教育的意识淡薄,学生的情感诉求亟需重视

当前,社会竞争压力日益增大,影视文化泛娱乐化,网络道德无序混乱,价值观多元化都在冲击大学生的情感取向,挑战大学生的道德情感底线,大学生思想焦虑现象日渐增多。然而,当代大学生表现出情感丰富而强烈,但思想易反复而缺乏理性;独立意识明显增强,但心理承受能力弱;渴望摆脱对他人的依附以及他人对自己的干涉,但是适应能力较差。当现实与理想发生冲突时,他们会感到迷茫,强烈渴望被关爱和引导。 “进入青年期,在个体情感生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地位的情感现象主要是受教育影响,与后天习得的高级社会性需要相联系,包括理智感、道德感、审美感。”[2]而很多高校德育工作者往往不太注重大学生的个人情感需要,只是单向地向学生传授冰冷的思想和道德知识,忽略了大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德育方法上,缺乏轻松、民主、热烈的教学气氛,缺乏激发学生情绪体验的有效手段和方法,情感教育对象的需要往往被忽视。

(二)情感教育理论研究滞后,教育实践有待提高

情感教育还没有形成理论自觉,基本处于无意识的自发状态,缺乏稳定性、连续性和体系性。还没有深入挖掘情感教育与马克思主义人学、系统科学、情绪心理学等理论的内在理论渊源。还没有形成与德育、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教育和科技教育有效融合的体系。作为现代全面发展的教育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情感教育,还没有固定的模式和程序可以遵循,主要由教师根据不同对象、不同学科等情况,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活动,教育的内容不够全面,重视道德认知教育,忽视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情感培养,缺乏理论与实践的交融与创新,缺乏激发学生情感体验的有效措施,缺乏对大学生学习和生活进行情感指导的导师。情感教育实践只有坚持理性与非理性的融合,才能开辟不断发展和完善的道路。

(三)情感教育的 “内化”不足,教师的情感素养不高

情感教育不是单纯的情感的积累,而是新的情感的形成和既有情感的适当改变,是从生命感受中寻求理性精神秩序。需要教师从情感教育的角度开展深入细致的 “内化”工作,使大学生德育表现出润物无声的效果。“学生对情感方面的学习不同于认知方面的学习,往往是自发地对教师模仿、认同,在不自觉的情况下接受教师的影响,建立行为制约,即所谓潜移默化。”[3]但是,在现实生活中,部分教师把德育当作是一种谋生手段,而不是一份事业、一种生活方式,对情感教育的认识都停留在一知半解的状态,不去深入细致地分析和研究,大学生复杂的人格问题和情感问题也就容易被忽视。教师自身缺乏对德育的热情和对学生热爱,不能在工作中倾注自己的真实感情,导致情感教育仅仅成为一种教育理念。因此,高校德育工作者加强自身的情感修养已迫在眉睫。

(四)情感教育的有效途径缺乏,教育合力尚未形成

在高校教育资源短缺的情况下,有些教育资源很少对学生开放或者是能够享受到的学生比较少,大部分学生对枯燥的科学知识缺乏兴趣,作为大学生情感教育有效载体的校园文化活动,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学生参与这类活动,往往为活动而活动,缺乏情感的真情流露,失去了情感教育的目的。在社会和家庭教育环境中,社会和家庭教育具有严重的功利化倾向,更是忽视大学生精神的培育和提升,使得大学生心灵枯槁,反而加大了大学生情感教育和德育的难度。因此,作为大学生情感教育和德育力量的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理念上存在的偏差,教育资源难以整合,尚未形成有效的情感教育合力。

三、在德育中有效运用情感教育的途径

(一)转变德育教育观念,重视情感教育作用

在高校管理和教育教学过程中,德育工作的对象是大学生,应该强调以人为本,理解、尊重、爱护学生,而情感教育无论是作为一种教育手段,还是一种教育内容,对于提高大学生德育的接受效果,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养成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马克思指出:“人作为对象性的、感情的存在物,是一个受动的存在物;因为它感到自己是受动的,所以是一个有激情的存在物,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对象的本质力量。”[4]因此,我们必须充分重视情感教育的作用,在教育过程中,要因材施教,合理调整教育期望值,注重以真挚的情感去开发大学生的内在潜能,帮助大学生陶冶高尚的情操,锻炼坚强的意志,培养健康的情趣,从而使大学生身心得到和谐发展。

(二)完善情感教育体系,增强情感教育实践

解决大学生的情感缺失问题,有效的办法是实施全方位情感教育,构筑起个人、学校、家庭、社会 “四位一体”的情感教育体系。学校树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情感教育意识,唤起大学生对人生的激情和热情;家庭是情感教育的重要阵地,大部分父母认为,大学生生理与心理比较成熟,自主意识与自立行为日益增强,他们已经是成年人了,但是要知道,孩子再大在父母面前也是孩子,他们渴望得到家庭的关爱、鼓励和肯定;理论只有通过实践进行升华,才能深深扎根于受教育者的心灵,把外部教育更好地内化,转化为一种情感自觉自发。在学校和家庭之外,要在大学生与社会接触的各项活动中突出情感教育,要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实践、志愿者活动和献爱心等公益活动,让他们在亲自实践中,获得比课堂上的情感教育更形象更直观更深刻的情感体验,进而升华情感,分享奉献的乐趣,形成正确、稳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文化阵地育人功能

发挥文化的德育作用必须要加入情感的因素,校园文化既是德育的重要载体,也是情感教育重要途径。高校应加强校园文化硬件和软件建设,使校园内各项设施能很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朝着绿化、净化、美化的方向发展。教师要意识到大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也是管理的对象,不仅是服务的对象也是爱的对象,这也是顺利实施情感教育的教育思想前提。大学生只有在充满人性化的、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环境中,才能身心愉悦,陶冶情操,不断提升审美情趣,最终提高教育品质,校园文化也只有与大学生形成情感的共鸣,才有可能得到认可和发展。我们要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运用文化的手段培养情感,启悟大学生思考人生的价值、追问人生的意义,唤醒他们对社会主义社会的情感认同,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并从中获取奋进的动力。

(四)提升教师情感育人能力,把握情感教育技巧

教师在情感教育知行转化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中介作用,应把握情感教育技巧,不断提升自身的情感育人能力。邓小平同志说: “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5]情感教育强调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帮助学生。教师要加强情感投入,增强人格魅力与道德情操,提升情感修养与学术水平,一个真正热爱学生,具有人格力量和良好情感修养而又睿智博学的老师,学生从认知和情感上接受德育理念。另外,教师要把握情感教育技巧,善于观察学生情绪变化,把握最佳教育时机,冷热适度,严爱结合,在师生平等的交流中实现情感的引导与教育;教师要以阳光的心态,用发现美的眼睛,寻找学生中蕴涵的美好感情,如此,充满爱的师生关系会强化德育正效果,教师必然会博得学生的爱戴和尊敬。

(五)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发挥大众传媒的情感教育功能

网络的多边平等性表现在所有网民的地位、权利和人格都是平等的,这使教师与学生在网络世界中,没有师生之分、高低之别,人们很容易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情境中,吐露心声、沟通感情。因此,教师应该借助网络手段,建立情感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德育网站以及网上心理咨询和教育系统,根据实际情况,运用多媒体动画、图片、音乐以及其他贴近生活的、贴近时代的富有真情的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既可以把平时难以启齿的情感问题说出来,及时了解、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和情感需求,又保护和尊重其隐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另外,大众传媒因其具有超时空性、高效性、丰富性和快捷性等特点,也是大学生不可或缺的一种社会教育方式和辅助教育手段,要充分运用大众传媒的作用丰富我们的知识,提高我们的素质。情感教育不能忽视大众传媒的功能,教师要加强对传媒资源的运用和传媒技术的掌握能力,并努力加强对大学生的大众传媒素养的教育,培养大学生对各种形式的媒介信息的解读能力,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如此才能发挥大众传媒的情感教育功能。

[1]唐卫红.大学德育中的情感教育特质探析[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93.

[2]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50.

[3]朱小蔓.情感教育论纲[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49.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69.

[5]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08.

[责任编辑:姜卉]

G641

A

1671-6183(2011)04-0045-03

2011-03-17

刘淑艳(1971-),女,辽宁朝阳人,副教授,大连理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10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就业指导;赵仕英(1969-),女,辽宁朝阳人,讲师,大连理工大学科技哲学专业2008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猜你喜欢

德育情感大学生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失落的情感
情感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大学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