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政府组织发展的伦理使命探析
2011-08-15吕洪刚
吕洪刚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 思政部,广东 广州 510303)
非政府组织发展的伦理使命探析
吕洪刚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 思政部,广东 广州 510303)
当前,我国非政府组织正在以年均10%~15%的速度迅速发展。非政府组织的发展不仅有利于提高社会整体道德水平,而且其本身所蕴含的伦理精神能够培育人们的奉献精神、理性精神和健康人格,为人们践行道德理想提供现实的条件。我们应充分认识非政府组织发展的道德价值,加强其他律与自律建设。
非政府组织;道德;自律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非政府组织在经济活动和社会管理方面的作用日益突显。由于非政府组织自身的特殊性,使其具有更为丰富的伦理内涵和道德色彩,因而成为当前道德建设的一种新的视角和途径。探讨非政府组织的伦理内涵、存在与发展的道德价值,对于加强非政府组织的道德自律和进一步发挥其在当前道德建设中的作用,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中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状况
所谓非政府组织是指那些非政府的、不以营利为目的、带有志愿性的,致力于开展公益性或互益性服务和生产事业的机构或社会组织。在国际上,非政府组织又被称为“非营利组织”、 “第三部门”、 “民间组织”等等。非政府组织其基本的属性是非政府性,它强调其在社会功能上有着与政府类似的公共管理职能的同时,是与政府组织体系完全不同的社会组织。
20世纪80年代以来,非政府组织在国际范围内迅速发展,被称为出现了一场 “全球结社革命”。西方的非政府组织的基本构架是建立在“政府——市场——公民社会”三元模式基础上的。它在功能上具有类似政府部门的公共责任,在机制上却具有类似私人部门的运作方式,是对 “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反应。中国非政府组织具有较强的半民半官性。改革开放之前,非政府组织 (社会团体),大都是由国家的事业单位经办的,带有强烈的官方性。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推进,形成了有利于非政府组织发展的良好的社会环境,我国非政府组织获得了空前的发展。
目前,我国非政府组织正在以年均10%~15%的速度递增,表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在经济活动、社会管理、尤其是在消除贫困、帮助弱势群体、人道服务、保护环境等社会公益事业中,非政府组织已逐步成为与政府和市场相媲美的第三部门。非政府组织在处理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中,势必发挥不可缺少的作用。同时,我们也应清晰地看到,我国非政府组织还存在着发展不平衡、具有浓厚的政府色彩、社会公信度低下、内部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大量的非政府组织难以真正成为独立于政府之外的自治组织。
二、非政府组织的兴起对道德建设的意义
当前,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发展非政府组织可以促进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型伦理道德体系的形成。
(一)非政府组织的发展有利于提高社会整体道德水平
1.发展非政府组织有利于提高成员的道德水平,培育成员的公民意识,形成自律性的社会秋序。 (1)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离不开个人道德水平的提升。发展非政府组织有利于提高其成员的道德水平。我们要从一个 “货币的人”、“组织的人”到一个自由全面发展的人,其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阶段就是 “社会人阶段”。非政府组织的性质能够使其成员摆脱 “货币的人”、 “组织的人”的束缚,使其社会关系得到解放,从而提高个人的道德水平。(2)非政府组织的成员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念,以增进社会公益作为其活动宗旨。非政府组织倡导人们将一部分时间、财物、技能奉献给社会中有需要的人,这些活动能够激发人们的爱心,促进人与人之间心灵的沟通,不仅在客观上使服务对象受益,而且培育了组织成员的社会公民意识。 (3)非政府组织作为新的组织体系和制度框架,在经济活动和社会管理等方面发挥的作用,是通过自律、自愿服务等机制实现的,反映了一种社会自治机制。发展非政府组织有利于形成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三位一体的新的社会治理格局。
2.发展非政府组织有利于进一步有效地配置社会资源,保护弱势群体基本权利,促进社会公平。非政府组织筹集了大量的社会资源,并依据社会目标对社会资源进行重新分配。他们以社会公正为基础,主要致力于服务那些被主流社会组织体制所忽视或排斥的边缘性社会群体。非政府组织的社会救助、民间捐赠、慈善事业、志愿行动等一系列活动有利于缩小社会贫富差距、更好地实现社会公平。
(二)非政府组织蕴含的伦理精神有利于道德规范的实施
非政府组织所具有的自愿性、公益性、非营利性等属性,使它们与政府和市场比起来拥有更为丰富的伦理蕴含和浓厚的道德色彩。这种伦理特质使非政府组织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尤其是道德建设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1.非政府组织蕴含人道主义精神和奉献精神。非政府组织以利他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在解决贫困、教育、环保和人权等社会问题方面,开展深入持久的工作,以奉献精神赢得了公众的欢迎和认可。人道主义,是一种世界观和历史观,一种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作为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的人道主义属于人类文明中共同的精神财富。奉献精神属于道德活动范畴。在这个领域里,推动人们行为的力量不是物质利益,而是渴望高尚,追求高尚的精神力量。奉献精神是从精神动力的高度促进着市场经济机制的运行,并使之朝着人类理想的方向发展。
2.非政府组织蕴含理性精神和契约精神。理性意味着不以情感、冲动和权威等特殊性原则去从事社会行为,而是建立在计算和权衡之上。契约精神包括了契约双方地位平等,契约订立意思自治,契约权利义务对等,契约利益交换等价互利以及契约严守。市民社会是以一种普遍的契约关系和契约精神建立起来的,并以此来保障其良性运行。契约性人际关系纽带的形成是法治的基础,是政府实现从统治理念向治理理念转变的前提。中国社会要完成从"身份"到"契约"的转换,从伦理社会向法理社会的转换,就必须借助市民社会所张扬的理性精神和契约性规则。非政府组织的发展有助于理性社会的培育。
3.非政府组织蕴含实践精神。非政府组织为人们践行道德理想提供了实现条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非政府组织所倡导的志愿行动,着实有效地开拓出一种新的道德实践模式。它有赖于个人道德理想和组织推动力量两种动力的结合,从而保证了道德行为的效用。我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会使人们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其关爱他人、互助合作的精神。
(三)非政府组织的发展有利于个人健康人格的培育
个人健康人格的培育不仅需要社会、学校、家长的共同努力,非政府组织在这其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非政府组织的运行原则和运行机制不是追求经济效益和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在于 “自身价值实现”,追求“社会美德”。这就能使人们以一种自愿、平等的方式参与进来,它的工作本身就是一种道德教化。非政府组织通过各种公益活动,帮助人们学习文明的社会规则和与人相处之道,关心共同利益,倡导社会成员间团结互助的人际关系和无私奉献的道德风尚。非政府组织的建立与发展,为有意服务社会者提供了身体力行的机会,并使人们的捐助行动和志愿服务从短期的、偶发的行为逐步过渡为长期的、规范的行为,并且极大地促进了其成员人格的健康发展。
三、非政府组织的他律与自律建设
从全球非政府组织发展的历史,可以发现,他律与自律建设对非政府组织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他律属于法制范畴,是外在约束力的法律和制度建设。我国政府为了保证非政府组织的健康发展,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的法规政策来规范非政府组织的行为。关于非政府组织的他律问题,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非政府组织的自律是指非政府组织围绕法律法规,制定内部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以指导约束其内部成员的行为,实现自我组织、自我管理,保证组织的健康发展。非政府组织的自律是其发展的首要问题和社会责任。当前,非政府组织在自律方面也出现了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自我治理程度低,官办色彩过浓;家长制突出,缺乏监督机制,透明程度不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加强主体的自律,使其将道德规范内化为自己的道德品格。非政府组织的自律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一)主体对他律性规范的认同。这是法律约束和权威监督的外在强制力的
结果。认同不等于一般的认识。要达到对他律性规范的认同,非政府组织及其成员首先应该认识和了解国家为规范和管理非政府组织而制定的各种法律和政策。在认识了这些法律和政策之后,还需要再进一步升华,组织及其成员要自觉地服从这种他律性规范的约束,也就是把这种社会客观的要求等同于主体自身的需要。
(二)主体自己为自己制定道德行为准则
这是道德规范约束和舆论监督的结果,主要是现有道德范式规制的产物。非政府组织及其成员认同了这些他律性的规范只是第一个层次,更为重要的是主体应该把这些规范和自己的具体行为结合起来。这就要求组织及其成员要把外在的道德要求内化为心中的道德法则,从动态上讲是自己给自己制定具体的道德行为准则。
(三)道德主体自身的理性抑制,也就是 “慎独”
这是自律建设水平不断提高,成为行为主体的人格,超越一切监督而达到自为的境界。非政府组织的自律建设要达到的最终目标也就是 “慎独”的境界。要达到这个境界就要依靠意志对个人爱好和欲望的把握。非政府组织的成员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由于自己的爱好和欲望,有时候也会偏离组织的既定目标,这就需要主体自身的理性抑制。
[1]王名,刘培峰,等.民间组织通论[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4.
[2]张利平.关于非政府组织的伦理学思考[J].齐鲁学刊,2005(2).
[3]杨文兵,王晓双.全球治理语境下非政府组织角色定位新探[J].学术论坛,2008(4).
[责任编辑:姜卉]
D663
A
1671-6183(2011)04-0036-02
2011-04-03
吕洪刚 (1982-),男,山东莱芜人,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思政部讲师,研究方向:德育,伦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