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观变革与生态文明——兼论当代审美型生态消费观的构建
2011-08-15庞世伟
庞世伟,周 莉
(解放军工程兵指挥学院 社科部,江苏 徐州 221004)
人类消费观与社会文明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社会文明发展状况和水平制约着人类消费观,消费观又反作用于 (推动或延缓)社会文明的发展.当前,一种可持续的生态文明发展观正在取代传统发展观成为全球共识,而且必然会对人类消费观产生深远的影响并提出全新的要求.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消费观变革明显落后于社会发展观的变革,一些消极落后的享乐主义消费观念仍被许多人奉为生活信条而趋之若鹜,挥霍浪费性的消费行为仍然大量存在,对人类生态文明发展带来严重威胁.因此,实现从享乐主义消费观向适度的、健康的、绿色的审美型生态消费观的根本转变,是构建当代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
一、享乐主义消费观的源流、泛滥及其危害
所谓享乐主义消费观,是一种过度强调物质和肉体的享受,而极端轻视精神的追求的消费观,在本质上是一种物欲主义的价值观.它起源于古希腊文明时期,并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 "繁荣"而愈加泛滥,因而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越来越严重破坏的同时,也必然威胁着人类生态文明发展.
(一)在西方文明传统中,享乐主义消费观由来已久
早在古希腊哲学时期的昔兰尼学派,其最著名的代表人物阿里斯底波(Aristippos)就提出了享乐主义的学说.这一学派认为: "肉体的快乐"是人生的目的, "肉体的快乐远远胜于灵魂的快乐,肉体的痛苦远远比灵魂的痛苦难受"[1]230.并且 "快乐即使是最不光彩的行为中产生的,也是善的.因为即使行为是不合理的,但所产生的快乐却是人们所希求的,因而是善的."[1]29因此,该学派明确地宣称:物质和感官的享受比精神和灵魂的快乐更重要,从而坚信享乐主义的信条.后来,古希腊的伊壁鸠鲁学派哲学虽然反对昔兰尼学派粗俗的一面,声称: "当我们说快乐是终极的目标时,并不是指放荡的快乐和肉体之乐."但同时又指出: "一切善的根源都是口腹的快乐;哪怕是智慧与文化也必须推于此."[1]649-651因此, 伊壁鸠鲁学派基本继承了昔兰尼学派享乐主义的核心命题.正是由于以上两学派的极力推动,享乐主义哲学曾在古希腊文明和古罗马文明的繁荣时期兴盛一时,虽然最终随着西方古希腊罗马文明的衰亡和现世苦难的加重而被中世纪的基督教神学禁欲主义所代替,但它是近现代西方享乐主义消费观的理论之源却是勿庸置疑的.
自欧洲文艺复兴以来,伴随着人本 (人道)主义的高扬和人性的解放,中世纪神学禁欲主义遭到了猛烈抨击,古希腊的享乐主义消费观也逐步得到了复兴,人们已经从过去追求来世天国的幸福,转向注重现世的人生快乐和物质享受.因此,可以说文艺复兴在高扬了古希腊罗马人文主义精神的同时也复兴或 "内蕴"了享乐主义消费观[2]102.后来,享乐主义消费观又被18、19世纪西方著名功利主义伦理学家边沁和密尔等人的精心阐发而形成一套精致的话语体系,从而产生了更为广泛的影响.例如,边沁和密尔都认为:功利原则既是追求 "最大幸福的原则" (the Great Happiness Principle), "一切其他理想之物皆以之为根据的终极目的 (the ultimate end)是尽可能免除痛苦 (pain)和获得尽可能丰富的享乐 (enjoyment)",即获得了最好、最大的幸福和最强烈、最持久的快乐,也就是实现了伦理上最大的"善"[2]104-107.正如当代美国著名学者丹尼尔.贝尔所指出: "在哲学论证层次上,对禁欲主义的主要抨击者是杰拉.边沁", "边沁坚称禁欲主义违背了人类'自然'的享乐天性——即本能地追求快乐,躲避痛苦."[3]29因此,西方 "近代思想的转折点始于边沁"[3]21.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在18、19世纪至20世纪初的西方近代社会,尽管享乐主义消费观经过边沁等人精密阐发而披上了功利主义伦理学的 "合理性"外衣,但同时也遭到加尔文、马克斯.韦伯等其他著名学者所宣扬的资本主义新教伦理精神的批判,加上 "看不见的手"的 "经济冲动力"的反作用,因而其危害性还是相对有限的,但已潜移默化地积淀和根植于西方人的精神家园之深处,最终必然对西方现代社会产生最广泛性的影响力.
(二)自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方享乐主义消费观由于深受凯恩斯主义 "信贷消费"经济理论的负面影响而泛滥于世界
为了缓和20世纪二十年代末至三十年代西方社会普遍发生的经济危机,英国经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了"信贷消费"理论.他认为:社会需求决定社会总产量,社会总产量的下降和失业所引发的经济危机是由于市场有效需求不足,而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是消费太低,要实现经济增长就必须扩大投资尤其是提高消费.在消费观上,他认为 "奢侈有利,节俭有弊",反对节约,主张刺激 "信贷消费"和高消费,甚至提倡奢侈浪费.正是在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的影响下,自二战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采取了高工资、高消费的政策 (加上科学技术生产力的强大推动作用),经济得到快速持续的增长,社会经济危机和阶级矛盾也得到相对缓和,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又出现了长期的新 "繁荣"景象.但是,其负面影响却是进一步地推动了享乐主义消费观的流行和泛滥.在现代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人生价值观的突出特点就是 "工作为挣钱,生活为享乐".人们拼命地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多嫌钱,而多嫌钱是为了多消费、多享受,甚至追求奢侈淫逸的生活.并且,这种享乐主义消费观也通过发达国家的 "示范效应"传到了发展中国家,使得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消费水平明显超过了发达国家处于同样人均收入水平时的消费水平.但是,这种消费早熟症已经给一些发展中国家带来了严重的恶果,是它们相继出现社会危机 (包括债务危机、经济危机和社会腐败)和生态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从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的情况看,虽然朴素节俭的消费观仍是我国社会生活的主流,但超前消费和高消费等消费早熟症现象也相当严重,一股享乐主义消费思潮在社会上已呈蔓延之势.
(三)享乐主义消费观的泛滥必然对当代生态文明带来巨大的危害
首先,它导致了自然资源的极大浪费.享乐主义消费观实际上过度强调个人的物欲享乐而极端轻视精神的追求,其结果是等于取消或模糊了人和其他动物之间的本质区别.同时,丹尼尔.贝尔也进一步指出: "资产阶级社会与众不同的特征是,它所满足的不是需要,而是欲求.欲求超过了生理本能,进入心理层次,因而是无限的要求."[3]68并且,这种 "进入心理层次"的无限贪欲,必然造成人们无止境的利润欲,最终是以消耗和浪费大量资源为代价的.例如,现在美国人口仅占世界人口的6%,但他们消耗掉全世界1/3资源:美国汽车消耗的燃料占全球汽油消费量的1/3,单个美国人的汽油消耗量超过单个卢旺达人的1000倍;单个美国人一生的总需求量比单个印度人一生总需求量大60倍.如此高的资源需求,加上美国之外的发达国家,它们的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25%,每年消耗资源量占全世界的80%,其中能源消耗量占85%,木材占85%,钢占72%,他们人均能源消耗量是南撒哈拉国家人均量的80倍.地球上的资源毕竟是有限的,如果全球近60亿人都这样毫无顾忌地消耗自然资源,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们的地球将 "一代人的时间里就会流尽最后一滴血"[4].
其次,它带来了严重的生态危机.无止境资源高消耗必然带来生态环境的恶化,正如恩格斯早在100多年前就曾预言: "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5]发生在20世纪中期前后的震撼世界的 "八大公害事件"便仅仅是这一 "报复"的开始而已.在当今的中国,抑或当今的全球都面临着更严重的生态危机.有资料表明:全球面临着水资源危机,全世界有100多个国家或地区缺水.在有限的淡水中,全世界每年有4200多亿立方米的污水排入江河湖海,大量的淡水被污染.世界森林正以每年1150万公顷的速度消失,热带雨林平均每分钟就要被毁38公顷.由此导致每天热带雨林中至少有一个物种灭绝了.草场退化、土地沙化严重,全世界每年有600万公顷的土地变成沙漠.由于大气污染严重,导致臭氧衰竭, "温室效应"日益明显.总之,当前生态危机正以空前尖锐的形式摆在当代人面前,而这一危机恰恰是人类自己酿造的苦酒,也正是人类中心主义的享乐主义消费观所带来的必然恶果.因此,1989年联大通过的228号决议指出: "全球环境不断恶化的主要原因,是不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特别是发达国家的这种生产、消费方式."可见,泛滥于当今世界的享乐主义消费观从根本上动摇了人类生态文明发展的基础.享乐主义消费观的摈弃是人类生态文明发展的内在要求,否则继续任其泛滥,只能导致地球生态的最终崩溃而走向毁灭.
最后,它造成了人的畸形发展.享乐主义消费观本质上是物欲主义的享乐观.它颠倒了人和物的关系,使人为物役,使人变成感官的奴隶、商品的奴隶,使物欲空前泛滥,人被极端地 "物化"或 "异化"了.人们只知追求和攀比眼前的物质享受,陶醉于灯红酒绿、声色犬马之中,而丧失了精神家园,也失去了应有的理想信念.同时过度消费,不知节制,自觉不自觉地染上许多恶习,如嗜酒成性、放纵性欲、贪得无厌、挥霍无度等,严重地损害人们的生理、心理、精神的健康,也极大地败坏社会道德风气,造成了人的 "单面性"畸形发展.
二、人类消费观变革是人类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所谓 "生态文明",正是针对以上当代人类生态危机的 "困境"和面临毁灭的 "险境",而对以往资本主义极力推崇单纯经济增长的 "工业文明"和享乐主义消费观痛定思痛后的必然结论,它的提出和确立无疑是有史以来人类文明发展观的最重大进步.可以说, "生态文明"作为迄今为止文明发展的 "最高历史形态",是 "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它 "内在地包含着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积极成果",它是对工业文明的扬弃即 "后工业文明",是 "人类文明演进中的一种崭新的文明形态"[6]156.因此, "生态文明"新理念的确立和普及必然要求对旧的享乐主义消费观的根本变革.这是因为:
(一)人类消费观变革体现着当代生态文明观的价值追求
历史表明:人们的消费观从根本上作为一种体现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的价值认识和价值选择,从而也影响着人类社会文明观的价值追求.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 "工业文明"和商品经济,使人们的生活方式被 "物化"了,尽量赚最多的钱、消费最多的商品、纵情地享乐人生,被许多人看成是真正的幸福,甚至是唯一的价值追求.这就是马克思称之为 "商品拜物教"式的 "异化"或 "物化"的价值观和享乐主义的消费观.因此,发达资本主义大量浪费资源的奢侈型消费方式,既根源于它消费经济增长模式的刺激,也根源于拜金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消费观的驱动,这已被大量的事实所证明.所以,只有批判这种自私的贪婪的奢侈的享乐主义价值观,改造被高度 "物化"了的消费观,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为此,黄枬森教授指出:在生态问题的研究中, "人类中心主义"之所以遭到了激烈的反对,正是因为它 "把人类视作主人,把自然界视作奴隶,人类像奴隶主役使奴隶那样敲骨吸髓似地剥夺自然界,摧残自然界,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为了保护自然界,我们应抛弃人类中心主义,把自然界视作朋友,不要把它视作价值对象,人类与自然界是平等的,这就是人类非中心主义."[7]也就是说,只有从根本上 "反思、批判和超越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树立一种有节制的、温和的、合理的人类中心主义"[6]157,在保证 "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共同发展的前提下,实现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为价值核心的"生态文明"新理念,和谐美的自然生态才能真正成为人类的自由福祉和生态家园.
(二)人类消费观变革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有着巨大反作用
首先,消费观变革有利于提高人类的生态文明意识.因为,尽管 "人类中心主义作为世界观,毫无疑问是很荒谬的",但是 "人不是宇宙的中心,但人是评价的中心", "生态环境是否完整的评价标准只能以人为中心,以是否有利于人的生存和发展为标准",也就是说, "人类非中心主义"并不是对 "人类中心主义"简单否定,而是 "否定之否定",是超越与扬弃.从根本意义上说,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取决于社会成员文明素质的高低,而文明素质的高低具体到每个人,则又直接体现于他所选择的生活方式特别是消费方式,从而也必然体现于他的消费观上.因此,只有真正树立一种全新的生态消费观,才能从根本上保证人类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其次,消费观变革有利于形成一种全新的生态消费理念.在享乐主义的消费观影响下,当代人类所表现出来的种种消费方式对生态文明发展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所以,只有树立正确的生态消费理念,养成绿色的生态消费方式,才能对社会生产目的、生产规模、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起到积极的调节作用和引导作用,才能节约有限的自然资源,减轻生态压力,实现生产-消费-生态的良性循环,从而促进人类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最后,消费观变革有利于培养人们全新的生态消费行为.生态消费理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宣传和政策制定上,只有使之落实到日常生活中去,变为全体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从而最终实现人类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
三、构建适度的、健康的、绿色的审美型消费观,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发展
我国是一个已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相当贫乏并资源日趋短缺.一方面我国人均资源少,我国耕地、森林和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分别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1/3、1/8,主要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人均占有量的60%,石油仅为世界的1/8.另一方面,由于资源的过度利用和污染严重,我国已出现了严重的资源危机和生态失衡.而且,据预测:205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6亿左右,人口与资源的矛盾将更加严峻,我国人均耕地不足0.1公顷,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发达国家的1/4,只有美国的1/6、阿根廷的1/9、加拿大的1/9.因此,只有积极构建和倡导一种全新的、适度的、健康的、绿色的审美型消费观,才能有可能真正实现我国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具体说来,这种崭新的审美型消费观应包含有以下方面的基本内容:
(一)正确处理劳动与享受的关系,倡导兼顾当代与未来人类共同需要的适度消费观
所谓 "适度消费观",在消费量上就是既不多也不少,在消费程度上也就是恰到好处的消费观.因而,适度消费的界限应划定在满足生活需要范围之内,而不是过度的欲求.它反对挥霍浪费食品,限制过度豪华型的住房消费,反对大肆商业化广告炒作来刺激消费,反对奢侈品、一次性用品、耗用资源多的商品消费,等等.适度消费的精髓是节约,它提倡环保型的、耐用性的、可回收的、节约资源的商品消费.崇尚节俭自古以来就是一种世界性的美德,中国古人以俭为善,以奢为恶,认为 "俭则昌,淫逸则亡";即使在西方,早期资本主义的"新教伦理和清教精神"也非常 "强调工作、清醒、俭省、节欲和严肃的人生态度."[3]102在当代日本,其人口密度是中国的3倍,但森林覆盖仍维持在66%[8];而在资源相对贫乏的中国,却出现了疾速膨胀的城市空间、闲置铺张的工业园区、奢华气派的大学校园、孤独超前的基础设施、无序建设的空心村等 "地耗之五大怪象"[9].特别是在大量的人口和地区尚未脱贫的今天,节俭仍然是我国需要大力提倡的美德,而且这种适度消费观并不反对在劳动贡献的基础上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它只是反对那种无节制的、挥霍奢侈的享乐消费观及其行为.
(二)正确处理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关系,倡导能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健康消费观
所谓 "健康消费观",是指既能更好地满足人们的合理的物质需要,也能保证人们身心的全面发展的消费观.健康消费观有着丰富的内容,从根本上讲就是正确地认识和处理好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辩证关系.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社会主义生活的固有特征,但我们在提高物质生活消费水平的同时,也应当不断提高文化生活的消费质量,用健康向上、格调高雅、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充实自己,使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协调发展,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因此,这种健康消费观在精神方面的突出表现为:一方面,它不以获得某一具体的有形的商品或服务为主要目的,而是一种追求接近自然的生态消费,并从中获得以美感、知识、闲适为指向的精神消费.如生态旅游、生态小区建设等,都注入了这样的精神内涵.另一方面,它是一种在物质需求之外,更多地注重文化教育、科学技术的学习、健康的娱乐活动和体育活动等方面的精神消费.因此,这种高尚的精神消费,不仅可以优化我们的生态环境,更有利于把人从功利型的 "单向度的人"或"异化的人"中拯救出来,实现人格精神的内在升华,也更有利于人类创造一个由自由全面发展了的单个人的 "自由联合体"所组成的理想社会.
(三)正确处理利用自然与保护自然的关系,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绿色消费观
所谓 "绿色消费观",是一种旨在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与 "共同进化"的生态环保型消费观.这是因为, "生态文明"是基于社会 (经济)发展导致的自然生态恶化的工业文明而提出的.所以,绿色消费的核心和本质的内容,首先是促进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它要求和规定着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并最终实现社会-人-自然的和谐统一.当前,在我国绿色消费虽然已初见端倪,但绿色消费的意识也还不够强烈,还远没有形成一股潮流.在生产消费上,我国大多数企业仍远没有达到生态消费的环保要求,加之相关的环境法规的不健全和执法不严,导致生产污染严重,假冒伪劣产品泛滥;就生活消费而言,在人们的衣、食、住、行、用等方面都还没有环保的基本要求,产生了大量的污水和生活垃圾.正是由于以上原因,我国生态现状愈来愈不容乐观,许多城市和农村居民已面临着 "守着江河无水喝"的无奈.可见,这种绿色消费观不仅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持续增长,同时还会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最重要的是能确保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得到保护和改善.
(四)正确处理自然与审美的关系,倡导欣赏自然美与爱护自然美相统一的审美型消费观
所谓 "审美型消费观"就是用审美的眼睛和心灵来欣赏自然美,爱护自然的一切,让自然美自由自在地"绽放"出来.因为,自然美是造物主提供给人类的特有的宝贵财富,从大自然是人类生存发展之本的角度来看,整个的大自然对于人类来说都应处于一种和谐协调状态,其本身都是美的.正如罗丹所说: "自然中的一切都是美的"[10].但是,无审美能力的人们对它往往熟视无睹.也就是说,自然美实际上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因此,只有具备这种自觉审美能力的人,才能够珍惜和尊重所有生命的存在,才能够发现欣赏自然美;只有具有这种审美能力的人,才能欣赏以形式的优美出现的风花雪月等自然美,也才能欣赏包含着理性精神,以崇高美形态出现的大河悬瀑、高山峻岭、狂风暴雨等壮美,从中领悟人性的真谛;只有具有这种审美能力的人,才能更主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自觉改造自然,从而通过实践创造更高级的 "人化的"自然美.总之,我们要想拥有一双能够发现美的眼睛,就必须通过美育在唤醒人们心中对自然的亲和力的同时,相应地也唤醒了人们对于自然美的向往,而这种向往反过来又带动人们对于破坏自然美的行为与现象的厌恶、抵抗,从而增强人的生态审美意识,这也正是审美型消费观的宏旨所在.
总之,我们只有旗帜鲜明地反对奢侈浪费的享乐主义消费观,大力提倡和普及一种符合中国国情的适度的、健康的、绿色的审美型消费观,才能从根本上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新理念,并最终实现我国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
[1]第欧根尼.拉尔修.名哲学家录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2]卢风.人类的精神家园——现代文化矛盾的哲学反思 [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96.
[3]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赵一凡,等,译.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89.
[4]余谋昌.创造人类美好的生态环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5]马克思恩克斯选集∶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17.
[6]王桂艳.探索生态文明的新理念——记第4届 "生态文明国际论坛"[J].国外社会科学,2010(4).
[7]黄枬森.生态文明建设的哲学基础[J].新华文摘,2010.
[8]刘华.日本:"小"土地大作为[J].半月谈,2010(3)∶23.
[9]李兴文.地耗之五大怪象 [J].半月谈, (3)2010∶14-19.
[10]罗丹述,葛赛尔.罗丹艺术论 [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