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迈克尔·杰克逊《犯罪高手》歌词三探
——从文体学角度看其时态、人称、重复

2011-08-15文晓莹李建华

大学英语(学术版) 2011年1期
关键词:文体学人称杰克逊

文晓莹 李建华

(中国农业大学,北京100083)

迈克尔·杰克逊《犯罪高手》歌词三探
——从文体学角度看其时态、人称、重复

文晓莹 李建华

(中国农业大学,北京100083)

《犯罪高手》(Smooth Criminal)是迈克尔·杰克逊的流行音乐作品之一,其歌词在时态、人称和重复的使用方面都体现出鲜明的文体特征。本文旨在通过文体学的分析手段,主要是文学文体学以及功能文体学的相关理论,分析这篇歌词如何发挥这些文体特征以达到预期的心理效果和主体意义。

时态;意义潜势;人称;视角;重复

前言

《犯罪高手》(Smooth Criminal)是已故流行音乐天王迈克尔·杰克逊的专辑《Bad》内的第10支单曲,发行于1987年8月31日,曾连续15周高居美国流行音乐排行榜(Billboard)。《犯罪高手》的歌词为杰克逊本人所作,属于叙事性语篇的范畴,从歌词的语言层面上来看不难发现其最显著的三个特征就是时态和人称的变换、以及使用大量的重复。

从作品的主题意义和审美效果来说,文学文体分析包含三个互相关联并有一定承接作用的层次:基本层次为语言特征;第二个层次为语言特征所产生的心理效果;第三个层次则是语言特征以心理效果为桥梁在特定的上下文中产生的主题意义或美学效果(申丹1994)。这首歌之所以给人造成强烈的心理冲击力,除了杰克逊独特的音乐风格与演唱技巧以外,其歌词的语言特色无疑也是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主要运用文学文体学以及功能文体学的分析手法分析以上三个特征如何使听者/读者产生强烈的心理效果,以及这首歌想要表达的主题意义和情感。(歌词及翻译见附录)

一、时态

歌词共分为十节:第一节描述主人公安妮(Annie)被罪犯追踪袭击的场景,第五节描述众人发现惨案后到现场抢救安妮的场景,均采用一般过去时;第二节和第六节由重复疑问句Annie Are You OK?组成,采用一般现在时;第三节和第六节内容完全相同,用括号标注,在歌曲中以合唱形式出现,前两行是疑问句,采用一般现在时,后七行仍然是对袭击场面的描述,采用一般过去时;第四节和第八节结构相同,前几行是疑问句Annie Are You OK的重复,采用一般现在时,后两行采用现在完成时,说明惨剧已经发生;第九节是一句画外音,一名警察要求人群离开犯罪区域,采用一般现在时;第十节总体说来是一般过去时和一般现在时交替出现,一般过去时仍然是回顾犯罪当场的画面,而一般现在时则都以感叹句形式出现。

功能文体学的代表人物Halliday(2001)认为语言分三层系统,即语义系统、语法系统和音位系统,这三个系统是体现(realization)与被体现的关系,其中语义系统通过语法系统得到体现,表达一定的意义潜势(meaning potential)。这里讨论的问题就是作为语法系统的一种形式,不同时态间的转换究竟表达了怎样一种意义潜势。

通常情况下,一般过去时表示的动作发生在过去,而一般现在时表示的动作发生在当下(张道真,温志达1995),两者交替使用就会形成一定的时空差距。歌词一开始对于犯罪情形的描述使用了过去时:罪犯破窗而入,进入安妮的房间,安妮惊慌失措,四处躲避,但终究没能逃过厄运(It Was Her Doom)。一系列简洁明了的动词如Came、Left、Ran的连用刻画出动作发生之迅速,一切都在罪犯的掌控之中,但整个过程发生在过去,虽然下文的疑问句(Annie Are You OK?)反复出现,但其一般现在时的使用表示是现在提出的问话,终究无法改变她当时孤立无援的境地,更不能避免惨剧的发生,两者的对照使用既表现出安妮当时的危险情形,也突出了对安妮悲惨遭遇的无可奈何和深切同情。这两种时态的交替使用在最后一节中得到最大体现,对犯罪情形的过去时描述被一句句拆开,与现在时的感叹句I Don’t Know!成对连用,把两者的对照效果推向了高潮,给人造成极强的心理冲击力。

现在完成时的使用也是歌词的一大特色,不同于一般现在时和一般过去时的大量使用,它出现在第四节和第八节的末尾三行(You’ve Been Hit By/You’ve Been Struck By-/A Smooth Criminal),而这两节的前几行都是表示对安妮现状的问话(Annie Are You OK?),完成时的使用正是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伤害已经造成,罪犯非常狡猾,安妮的厄运已既成事实。而前文之所以用了一连串现在时的疑问句,是因为不想正视安妮已经遇害的现实,而完成时的用法则揭示出悲惨的现实,这两者又构成了强烈的对比。

二、人称

人称的转换常常伴随着视角的变化,这里所指的视角是指文体学所关注的视角,是“叙述者通过文字表达出来的立场、观点、语气口吻”(申丹1998)。歌词的第一节和第五节采用的是全知视角,第三人称He(罪犯)和She(安妮)发出的动作交替出现,构成了一幅连贯的现场画面:狭小的房间,罪犯在追,安妮在躲,很快安妮就被罪犯击倒。第五段的救援画面由They引出,可见现场已经不是两个人,大家手忙脚乱地抢救安妮,但是最终于事无补。全知视角的使用客观地再现了当时的场景,营造出真实而又紧张的气氛。

其余的小节主要由第二人称You(指安妮)为主语引导的小句组成,采用第一人称的视角。第一人称代表说者(这里指歌词的叙述者),第二人称代表听者(朱敏2008)。由全知视角转化为第一人称视角,说者与各个角色之间就建立了某种联系,尤其是与主人公安妮的关系。Halliday的功能语法认为语言表达有三种功能,概念功能(ideational function)、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 function)和语篇功能(textual function),其中人际功能指人们用语言来和其他人交往,建立和保持人际关系,用语言来影响别人的行为,同时用语言来表达自己对世界(包括现实世界和内心世界)的看法甚至改变世界(Halliday 2004)。采用全知视角时,说者只是一个旁观者,客观地描述惨剧的发生,与主人公安妮之间并没有实质联系;而一旦She转换成You,叙述的重心就偏向了安妮,如反复出现的Annie Are You OK?表明说者欲以直接对话的方式与安妮取得联系,他们的距离立刻被拉近,亦即实现了语言的人际功能。再如,当第一节中的He Came Into Her Apartment变成第四节中的He Came Into Your Apartment时,说者的身份就不再是一个同情的旁观者,而是成了一个与安妮的命运息息相关的人,能设身处地地感受到当罪犯破窗而入的刹那安妮所感受到的惊恐。

在由全知视角转向第一人称视角的过程中,客观的场景描述转化成了能引起强烈心理反应的主观体验,这样的过渡就使得听者/读者逐渐融入到歌词的意境中,自然而然地感受到安妮的不幸遭遇,产生对受害者的同情,对罪犯的控诉。

三、重复

重复是歌词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但是这首歌的歌词中小句重复频率之高,重复方式之独特却让人印象尤为深刻。整首歌词最突出的是对问句Annie Are You OK?的重复,以第二节为例,此问句一共出现12次,但这12次出现方式并不是单调的重复,而是多种有规律的变体,以第一句Annie Are You OK?为参照,一共有4种变体:So,Annie Are You OK?/Are You OK,Annie?/Annie Are You OK?/So,Annie Are You OK,Are You OK,Annie?从第二行到第九行又恰好是将前三种变体复现了三次,每一次都以So开头,仿佛一个人呼喊累了又吸一口气重新开始,永远不想停歇。重复作为一种修辞手段,在这里不仅起到了加深印象、引人注目的作用(胡曙中2004),更是一种情感的宣泄,说者和听者/读者都很清楚,安妮的不幸遭遇已成事实,这样的问话永远得不到答复,但说者仍然一直重复,既表明对安妮的痛惜之情,也暗示了对现实的回避态度,仿佛仍寄希望可以把安妮唤醒。

另一处鲜明的重复是对感叹句I Don’t Know!的重复,出现在最后一节,从第三行到第十四行每隔一行就出现一次(第十三行I Don’t Know Why Baby!包括在内),一共出现7次。这一节又将安妮遇害的场景重述了一遍,其中每一步都穿插了I Don’t Know!表示无法相信安妮竟然会遇害。从心理层面上看,I Don't Know!一方面表示对安妮为何会遭此不测表示不解和愤慨,另一方面也表达出深切的无奈和自责,安妮遇害却不能及时营救。因而对其一次次的重复无疑将这种复杂的情绪推向了顶点。

结束语

《犯罪高手》的歌词讲述了女孩安妮被一个犯罪高手杀害,后来被人们发现试图抢救却最终无果的故事。其中频繁使用的时态和人称的转换以及小句重复等手段,时刻抓住了听者/读者的心理,让他们融入到故事中,与说者想要表达的感受产生强烈的共鸣。本文试图通过分析这三种文体特色对文体学手法在歌词语篇中的应用及其效果进行初步探索,希望能对将来的研究提供一点线索。

Halliday,M.A.K.(2001).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The social interpretation of language and meaning[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Halliday,M.A.K.&Matthiessen,C.(2004).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Hodder Arnold.

胡曙中(2004).现代英语修辞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申丹(1994).文学文体学的分析模式及其面临的挑战[J].外语教学与研究(3)。

申丹(1998).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

张道真,温志达(1995).英语语法大全[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朱敏(2008).陈述语气中第二人称主语与名词、形容词谓语的选择性[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0-10-18

文晓莹,女,中国农业大学外语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文体学人称杰克逊
文体学的学科特点和发展趋势研究
拼图
迈克尔·杰克逊的粉丝共同“拯救世界”
《语料库翻译文体学》评介
伊恩·杰克逊
从文体学视角研究英诗《为国捐躯》的反战主题
阳高方言的人称代词
广告语中人称指示语的语用充实研究
佛典譬喻经语篇衔接方式的文体学考察
杰克逊电影海报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