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电视节目风格的地域化

2011-08-15

创新 2011年2期
关键词:电视节目主持人少数民族

谭 力

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电视节目风格的地域化

谭 力

少数民族地区电视节目风格的地域化,就是依据我国的特殊国情,立足我国的社会现实,按照电视媒体自身的运行规律,遵循电视观众的接受习惯与实际需要,组织、制作与传播具有民族特色的电视节目。具体体现在电视的节目内容、文化构成、审美品格与表述方式等多个方面。

少数民族地区;电视节目风格;地域化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电视事业也呈现出日新月异、蓬勃发展的可喜态势。少数民族地区的电视节目,如何与其他经济发达地区甚至与其他国家、民族的电视节目进行竞争,成为少数民族地区电视节目面临的巨大挑战。面对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突出民族特色、实施地域化方针是不少电视节目的生存之道。

一、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电视节目风格解析

仔细分析当前少数民族地区的电视节目风格不难发现,少数民族地区的电视节目风格主要分为以下三种:

一是介绍少数民族地区风土人情、名胜古迹和探索民间趣事的旅游、综艺类节目。

以广西电视台为例。《寻找金花》是广西电视台重点打造的一档关于少数民族地区地域文化风貌的综艺节目。每期节目以寻找能歌善舞、多才多艺的美丽姑娘为引子,推出一盘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大餐。在这档节目里,主持人看似游山玩水、吃喝玩乐,然而就在这随性、自然的节目氛围里,众多的文化元素如同一个个符号深深地印在节目的成长轨迹中。当然,这也成为《寻找金花》节目最醒目的辨识标志。

二是宣传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实施的新政策新法规以及报道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现状的资讯、纪实类节目。

电视媒体作为党的喉舌,肩负着宣传政策法规、关注百姓生活的重任。如何利用电视节目为当地老百姓的生活服务、为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添砖加瓦就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课题。可以说,一档电视节目只有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特别是具有鲜明的地域色彩,才具有生命力。

三是与其他外地媒体合作将本土娱乐、文化等资源进行包装和整合的新型娱乐、欣赏类节目。

少数民族地区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快餐文化”盛行的现代社会,如何挽救即将消逝的本土文化值得深思。为了使民族文化资源得以保存和发展,对其进行包装和推广显得尤为重要。

广西一直被誉为“天下民歌眷恋的地方”,广西民歌的知名度高却受到年轻人的冷落。一年一度的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利用各种手段对民歌进行包装,用时尚的编曲吸引更多年轻人听民歌、唱民歌,使民歌重新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广西电视台在此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唱山歌》节目便是与北京媒体合作来完成整个节目的运作,成为外地媒体与本土文化紧密结合的典型代表。

二、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电视节目风格地域化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通过以上三种电视节目风格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电视节目必须坚持地域化风格,这是生存的基础和竞争的利器。不得不提的是,少数民族地区电视节目风格的地域化具有“必要性”和“必然性”两种属性。这两种属性决定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电视节目风格地域化是科学、合理的。

首先,地域化的“必然性”体现在:(1)丰富的本土民族文化资源能在打造电视节目风格时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面对电视事业的迅猛发展和行业内外的激烈竞争,电视节目需要树立自己的品牌。少数民族地区电视节目的品牌直接体现在地域化风格的树立上。(3)观众对地域化节目内容的收视需要起决定性作用。

其次,地域化的“必要性”体现在:(1)少数民族地区电视台的核心竞争力由节目风格地域化—品牌节目—品牌频道—品牌电视依次递进形成。(2)电视媒体的作用之一就是要宣传、推介民族文化,这是电视媒体义不容辞的责任。(3)其他地区、民族对本土文化的认可和接受。

笔者所提倡的地域化并不是孤芳自赏、闭门造车,而是相应地与全球化、时尚化结合起来,使我国的民族文化走向世界。在把握少数民族地区电视节目风格的地域化问题时,应注意“地域化”风格的建立是双方面的。既要强调本土文化的原汁原味,又不能古板、守旧;既要与“全球化”、“时尚化”接轨,又不能盲从。只有处理好两个“既要”的关系,电视节目风格“地域化”这一观点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才能得到保证。

三、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电视节目风格地域化的具体体现

(一)电视节目内容的地域化

电视节目的内容,是电视媒体与电视观众在相互影响、相互适应、相互制约的“互动过程”中逐渐丰富和发展起来的。电视媒体应当传播什么样的节目内容,与电视观众需要什么样的节目内容,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而电视节目内容的地域化,必须同时考虑这两个方面。

当电视媒体处于相对“垄断”的地位,电视的节目内容作为相对的“稀缺资源”与观众相处时,电视观众往往处于较为被动的接受状态。如果电视观众只能接收到很少几套节目时,他们可能会从节目序曲一直看到节目的“再见”,几乎别无选择,这时就谈不上节目内容如何丰富了。

当电视频道资源日渐丰富,电视的节目内容已不成为“稀缺资源”的时候,电视观众的选择空间、选择权利日渐加大,电视节目内容就该考虑如何丰富如何新颖的问题了。当电视媒体日益国际化、电视媒体间的竞争日趋激烈时,电视的节目内容便可能成为“过剩资源”,电视观众参与节目的空间、权利就显得格外重要,而电视节目内容的地域化问题也就凸显出来。

电视节目内容的地域化,在中国电视的基本建设阶段(1958~1978)还不是一个突出问题,在中国电视的本体建设阶段(1980年代以来)开始凸显。在1980年代改革开放的时代潮流中,一方面我国开始引进国外的电视节目(如电视剧、电视纪录片、电视娱乐节目),另一方面开始了节目内容地域化的探索,其中电视剧、电视专题片、电视综艺文艺节目最为突出。贴近中国社会现实生活、针砭时弊、反思历史、奏响时代主旋律的一批优秀电视剧受到观众热情欢迎;展现祖国大好河山、讴歌人民创业成就、扫描社会生活风情的一批优秀电视专题片也应运而生;而以电视“春节联欢晚会”为代表的电视综艺节目更是异军突起,成为中国人传统春节庆典中的一道新风景、一个新民俗。

在新的世纪里,中国电视节目内容的地域化应迈出更大的步伐。其中尤其是具有品牌效应的频道、栏目和节目,应是重点开发的对象。

从电视媒体的运作上来看,少数民族地区电视台在发展“内容产业”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地域文化资源优势,也是少数民族地区电视台赖以开拓发展的根本。因此,少数民族地区电视台除了做好本台“自给自足”的节目、栏目外,可以利用人无我有的民族文化资源优势,拍摄制作系列性的电视产品,把当地的优势产业介绍出去,从中开拓出自己的文化市场,扩大自己的经济效益。

民族地区民族文化资源相当丰富,各少数民族都有独特的文化。比如红河州的梯田文化就是生产电视产品的很好的资源。此外,在梯田文化区,包括服饰、饮食、风情、民俗、祭祀、节庆活动以及森林、河流、梯田、村庄四素同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环境,衬托着壮美的梯田景观,越来越吸引了许多国内外学者、摄影爱好者和各类游客。这些蕴含着丰富文化的迷人景观就是有卖点的影视作品资源。

(二)电视节目文化构成的地域化

电视的文化构成,是指电视不同价值取向、不同价值层面的构成。我们一般将电视文化构成笼统地划分为三大类———主流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与西方建立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电视媒体不同的是,我国电视媒体的首要功能、基本价值取向是主流意识形态观念的宣传与传播,即主流文化是中国电视文化格局中最重要和最基本也是主导的文化构成。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中,大众文化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与繁荣,但中国的大众文化并不意味着简单迎合电视观众的某些趣味,而是建立在主流文化主导的基础之上,近几年中国电视的发展从整体上看既完成了主流文化构建的任务,也完成了大众文化传播的使命。相比较而言,精英文化中以个性化、深度化、创造性、创新性为特征的电视产品,在电视文化构成中相对比较薄弱,有待进一步开发、开掘。

中国有数千年丰厚文化传统的积淀,有众多的人才资源、智力资源,在良好的机制中,一定能够创造出融中国大国风范、民族特色与时代精神于一体的现代中国电视文化新景观。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文化成为电视文化构成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丰富电视文化构成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三)电视节目审美品格的地域化

世界各民族、国家以及不同民族的美学传统与审美趣味的差异,导致了电视审美品格的差异,这是探讨电视审美品格地域化的前提。我国电视的美学传统与审美品格,与中国社会主义的美学传统与审美品格紧密相联。在1950~1970年代,中国电视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为主要创作方法,以理想主义、英雄主义为目标追求,呈现出壮美、崇高的主导美学类型。1980年代,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为中国电视注入了新的美学因素,以批判现实主义为主要创作方法,以文化反思与浪漫激情的结合为主要特征,呈现出优美、和谐的主导美学类型。1990年代中国电视形成“多元化”的格局,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与现代主义乃至后现代主义多元并存,以纪实主义、娱乐化、新英雄主义、平民化为新的特征,深沉、悲壮与优美、和谐及滑稽、不和谐等美学类型多元鼎立,审美品格呈现多元复杂的局面。

不论怎样变化,和谐、合一依然是中国电视审美品格境界中最为基本和重要的类型,即在电视产品中,在对立、矛盾、冲突中追求和谐、统一、合一,这是我们民族“和合之美”美学传统的现代延续。

(四)电视节目表述方式的地域化

电视的表述方式,也称电视的表述风格,包括电视的叙事方式、语言风格等。电视的表述方式必须符合电视传播者、电视观众及与他们共处的特定时空之间的关系。所谓电视表述方式的地域化,即意味着电视在叙事方式、语言风格等方面,满足民族特色、地域特色及时代特色的需要。

中国电视的叙事方式建立在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深厚基础之上,如线性的逻辑思维与感性的形象思维的结合,主体情感抒发、表现与客体意象展开、再现的结合,单一视点与多个视点的结合、写实与写意的结合等都是一贯的原则。再如对情节性、故事性的重视,对现实性、教化性的重视,对完整性、统一性的重视,对整体性、群体性的重视等。

中国电视的语言风格与中国语言自身的特质密切相关,集形、音、义于一体、口语与文字相辅相成的中国语言体系(含书面语和口语),是中国文化民族特色的鲜明表征之一。在长期的历史沿革中,中国语言也呈现出即丰富多彩又协调统一的地域特征(中国语言体系中众多方言的存在)。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外来文化尤其是外来语言,又不断丰富着中国语言体系,使之呈现出时代特色。

中国电视的语言风格恰如中国电视的脸面与衣饰,是中国电视地域化特色最直观的一个部分。中国电视的语言风格(包括广义的电视画面、声音及照明、服饰、造型等各种电视语言手段)的锻造与锤炼,对中国电视地域化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五)电视节目主持人魅力的地域化

播音员或主持人是节目的“脸面”,他们不仅帮助节目树立和巩固在观众心目当中的品牌形象,为节目增加人际传播的个性化和软性化特征,而且还可以因其独特的个性魅力,成为新闻权威性、可信度和风格化的象征。一个好的播音员、主持人,就是一个优秀的“说书人”,成为观众与事件乃至社会环境之间的中介;观众对节目的品牌忠诚度,也常常与对播音员、主持人个人形象的忠诚度紧密关联。区域性电视媒体(省级电视台、地方电视台、城市电视台等)的播音员、主持人在语言、形象、播报模式等方面都具有地域化、大众化的倾向。

从语言风格上说,播音员、主持人在使用普通话主持节目的同时也可以尽量使自己的语言风格更口语化、更贴近老百姓、更具有地域特色。《南京零距离》主持人孟非被观众亲切地称为“光头主持”。剃着光头,说起话来嘴角还略有些歪,形象上与传统的新闻主持人标准相去甚远,但他不端着架子播音,而是以带有他个性色彩的话说新闻,以平等交流的方式拉近与观众的距离,从而以“就在你身边”的平民形象、以语言的个性风格而展现出的魅力赢得了南京市民的心。

口语化的播音风格,体现了区域性电视媒体地域化的特征。[1]用聊天的口吻播音,用口语化的近乎于“说”的形式,把一个个新奇、有趣的新闻事件说给观众听,这样更容易套牢受众。另外,新闻语言的地方色彩不仅体现在主持人的语言上,也表现在新闻解说词适当运用当地广为流传的方言俚语以及记者和采访对象用方言问答上。经常收看湖南卫视《晚间新闻》的观众也许已经注意到,不仅新闻解说词中经常夹杂着许多湖南特有的鲜活语言,采访对象也常用原汁原味的湖南方言侃侃而谈,就连记者出镜进行现场采访时也大多用方言。

与此同时,观众的审美思想与品味也受到国外、港台电视节目的熏陶与感染,国外主持人轻松幽默的主持风格,港台主持人亲切贴近的主持心态,都在不同程度地改变着内地观众的欣赏口味。这种新变化也进一步推动了电视文化的多元及对观众的贴近性。

从体态语言的风格上说,播音员、主持人的体态语言也要具有民族性。播音员、主持人的体态语言的风格,首先体现在不影响节目个性的前提下,保留自己日常生活中习惯的体态语言,适当张扬与节目和谐的表情、手势、体姿,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体态语言风格,完成个性形象的完美塑造。其次,体态语言也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从播音员主持人的服饰上说,也要具备民族性、地域性。服饰是文化,这已经毋庸置疑,它能够展示出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水平的现状,还可以显示出一个国家的精神面貌、风俗礼仪。[2]因此,少数民族地区的播音员、主持人在电视屏幕上的形象代表的是一个地区、一个民族,她们对服饰的选择也代表着本地区、本民族的审美。

总而言之,少数民族地区电视节目风格的地域化代表着电视事业的发展和受众审美需求的改变,这是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的。作为电视媒体,应当在顺应趋势的基础上努力求新求变、了解本地少数民族受众的收视特点,办出有特色、有辨识度的品牌节目,使自身在愈加激烈的媒体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1]刘红明.本土化:省级电视台新闻竞争策略[J].电视研究,2003,(1).

[2]俞虹.节目主持人通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潘丽清]

G 229.27

A

1673-8616(2011)02-0122-04

2010-10-24

谭力,钦州学院音乐系助教(广西钦州,535000)。

猜你喜欢

电视节目主持人少数民族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周五广播电视
电视节目
关于电视节目创新的几点思考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