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大众传媒时代大众阅读方式的变迁

2011-08-15刘红梅

创新 2011年2期
关键词:大众符号媒介

刘红梅

浅论大众传媒时代大众阅读方式的变迁

刘红梅

随着新媒体的广泛兴起,多样的媒介形式、机构及传媒内容共同构成了最广意义的大众传媒,形成了“广义的大众传媒时代”。在这个背景下,大众阅读方式随之有了扩展与改变,呈现出阅读对象多元化、视觉化,阅读主体大众化,阅读目的娱乐化的特征。

大众传媒时代;阅读方式;消费性

由于技术扩展了媒介的形态,其进步改变了媒介及社会文化的构成,因而从根本上使得现代社会从狭义的大众传媒过渡到广义的大众传媒,改变了社会生活,甚至形成了一个时代。

一、大众传媒时代与大众阅读

传统意义上认为,大众传媒即大众传播媒介,是新闻信息的载体,主要是指传播范围广大的图书、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以及依托信息技术发展起来的互联网等。这个意义上的大众传媒主要强调的是传媒作为新闻信息传播工具和手段方面的作用。但随着消费社会的到来,产品即媒介的现实也使大众传媒的概念拓展到了内容与意义的层面。那些“大众的”、“通俗的”、“大规模传播的”媒介形式、机构及传媒内容本身共同构成了最广意义的大众传媒,甚至可以说任何产品都成为媒介。正如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中认为的那样,不仅新闻媒介及其机构属于大众传媒,而且“任何媒介的‘内容’都是另一种媒介”。这种产品即媒介的时代,也就是大众传媒时代。

在大众传媒时代,传播媒介、内容和产品共同改变着人与世界的关系,影响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结构。在这个范围内,人类文明得以传承的重要手段——阅读,也就有了扩展与改变。

所谓阅读,广义来看,一切从符号获取意义的行为方式都可视为“阅读”。正如阿尔维托·曼古埃尔在他著名的《阅读史》中说道,动物学家阅读动物,情人阅读爱人的身体,精神科医生帮助病人阅读他们的梦,农民阅读天空的天气……阅读,几乎就如同呼吸一般,是我们的基本功能。广义的阅读外延甚广,但本文所指的“阅读”意为人从符号中获得意义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也是借助于文本实现的一种信息知识传递过程。在文字作为知识累积与传承的主导方式的时代,这个意义上的“阅读”一般仅仅是指具有识字能力的人对文字文本的一种解读行为,即通常意义上的“读书看报”。但作为人类认识世界及文明延续与发展的重要手段,阅读会随着语言载体及阅读对象,也就是媒介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着。这种变化在世纪更迭之际由于新媒体的涌现而尤其显著,呈现大众传媒时代的全新特征。

二、大众传媒时代大众阅读的特征

在大众传媒时代,各种新媒体,包括新闻性网站、电子类图书、数字类杂志、在线音乐、网络游戏,以及以手机为载体的报纸、小说、音乐等阅读载体和阅读方式,在感官运用、情感交往、思维方式、信息获取等方面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这种变化对传统阅读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使阅读的对象、主体和目的等都呈现出全新的特征。

(一)阅读的多元化

传统的阅读文本多指纸质书刊。千百年来,虽然人类文明不断演进,人们阅读的平台却基本没有改变,形成很强的传统阅读习惯。但随着电视等新媒体的出现,人们的阅读媒介日渐多元,随之而来的阅读文本、阅读形式也呈现多元化特征。

现代人获取知识有三种主要的平台:一种是Paper Display(纸书);一种是 TV Display(电视屏幕);一种是Monitor Display(显示屏)。这三种平台是现代人吸取知识主要的管道,由此产生了多元化的阅读文本与阅读形式,使阅读已不再局限于书籍、报刊、杂志等传统印刷媒介,阅读内容空前拓展。除了印刷媒介如书籍报纸杂志等提供的文字内容外,影视剧、广告、电子文本、视频、短信、MSN、QQ等即时通讯工具负载的信息都可作为阅读的内容。台湾著名出版人郝明义认为:“各种讯息、知识,无时无刻不在供应。我们无时无刻不在阅读。这是自从印刷术发明之后,以及上个世纪电视走入家庭之后,阅读最大的变化。”在这期间,阅读对象可以是传统的图书、报刊、电视,也可以是电子出版物、网络和手机。因此,在大众传媒时代,随着信息知识载体的多样化,读书看报是阅读,看电视电影是阅读,听广播音乐是阅读,上网用手机同样是阅读。

阅读的多元化不仅仅是阅读载体、阅读文本的多元化,更重要的是它借用新技术,创造新的阅读体验,使阅读习惯也日渐多元化,从而进一步推动阅读的普及程度。只是无论阅读如何多元,其共同特征在于:阅读的主体是人,阅读的客体是广泛的符号,阅读的目的是从符号中获取意义,阅读的基本流程为人解读符号、构建意义。

(二)阅读的视觉化

不可否认,这是个“读图时代”,不仅电视、电影等多媒体影像充斥着现代生活,巨大广告牌和精美海报绑架着众人的注意力,传统印刷媒体也开始向“读图”化方向发展:报刊中图片使用的比重大大增加,越来越注重追求整体的视觉效果……视觉图像正越来越多地替代语言文字符号,成为负载各种文化艺术信息的公用媒介代码。正如美国文化学者丹尼尔·贝尔在《资本主义文化矛盾》所说:“当代文化逐渐成为视觉文化,而不是印刷文化,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视觉文化是指经由视听媒介传播而形成的一种新型文化形态,它与单纯由文字媒介传播形成的以语言为中心的文化相区别。视觉文化符号环境日益成为我们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深刻地改变和影响着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对人们思维模式、生活方式尤其是传统美学与艺术的观念产生了颠覆性的破坏与消解。尤其是在文本阅读角度来说,文字的传统阐释功能和表现功能正在逐渐被图片、影像等图像因素弱化,阅读行为由对语言文字的关注转为对图像符号的青睐,古老的印刷文本越来越多地被新兴的视觉文本所取代。

在视觉文化时代,我们阅读的对象悄然发生了变化:由传统的文字文本转向了图像文本或图像与文字并存的文本。这种视觉化趋向一方面是由于媒介的多样化带动海量资讯的出现,人类的阅读视野拓宽,读取信息的方式于是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另一方面,由于消费主义的兴起,刺激娱乐与消费的视觉性阅读成为整体趋势。于是,阅读文本的视觉化拓展了过去传统阅读概念的范畴,使社会生活中视觉符号正在或已经凌越了语言符号转而成为文化的主导形态。这种图像化的文本同时也具有典型的消费性与浅表性,即以快速浏览方式回应视觉冲击力,即看即扔。

(三)阅读的大众化

在大众传媒时代,阅读呈现大众化的特征,即阅读的主体由精英转向大众。

传统阅读受阅读内容的限制,阅读主体需要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及修养,才能“看懂及领会”书籍报刊等提供的具有一定深度的内容。而由于文化的普及,以及更重要的是在当下的阅读环境里,由于新媒体技术带来的阅读文本的多元化与视觉化,阅读这一行为对知识储备及修养的要求已大大降低———诸多直观的图画符号可以使阅读者只需具备一般的视觉感知能力即可,从而使阅读得到了更大程度的普及,呈现出大众化的明显特征。

因此,在大众传媒时代,阅读不再是少数文化精英的专利,而成为全民性、大众化的一种群体文化消费行为,呈现出一种大众消费的特征。这是由于多元化、图像化的阅读对象拓展了阅读的可能性,使阅读成为一种大众化的行为,而不在是少数精英的特权。具体来说,就是视觉文化形态的直观形象性和意义传递的直接浅显性,使读者不再受自身语言文字水平的限制,人人可以是读者。同时,阅读主体对阅读对象的获得变得轻而易举,大大降低了阅读的成本和进入阅读殿堂的门槛。

(四)阅读的娱乐化

阅读是对符号意义的一种解读行为,常常与理性和反思联系在一起。但在广义的大众传媒时代,阅读更多的是一种媒介文本的娱乐化消费行为,缺乏理性的意义构建。

由于大量的新媒体介入大众生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与生活节奏,也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从而使快捷化的阅读方式成为一种主观需求。与阅读方式快捷化相伴而来的,是读者的移动阅读增多,轻便化阅读日益明显,如大量增加的手机阅读、电子阅览器阅读、移动网络阅读等。加之多媒体的介入带来愉悦感的增强,阅读形态娱乐化在日常生活中屡见不鲜。有关调查表明,目前国民的娱乐性、生活化阅读走高,功能性阅读回落,娱乐化的浅阅读成为当代社会的明显特征。

同时,由于大众传媒时代阅读的视觉化趋向,视觉化的文本使受众普遍采取娱乐的、休闲的心态,重感性体验,轻理性思考,注重文本之外的奇闻趣事,呈现出娱乐化、消费化的特征。普遍认为,语言更接近理性,而形象更趋近于直觉。因为文字作为一种语言符号,是信息的间接载体,必须经过大脑的“翻译”,即必须经过接受者的思维活动之后才能获得其传递的信息;视觉化影像作为信息的直接载体,不必经过大脑的“翻译”过程就可以由感官直接传递其信息。基于此,视觉化的阅读多是快速的、跳跃的、被动的,对内容的把握则是随意的、片断的,其阅读的目的不是为了精神洗礼,而是为了休闲娱乐,消遣娱乐性成了现代大众阅读的主导动机。

只是阅读目的娱乐化的这种转变在很大程度上不是阅读主体自觉自为的,而是由现代消费社会的性质和整体消费文化的符号特征所预设铸就的。

三、消费性——大众传媒时代大众阅读的本质

在广义的大众传媒时代,多样的电子媒介使人类文化的传播面临着巨大的变迁,以计算机、手机、影视、广告、广播、电话等为代表的多样信息载体瓜分着受众有限的注意力,从而整体使阅读从深度转向平面,从整体转向碎片,只求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大量地占有信息。虽然阅读依旧呈现“符号—人—意义”的基本流程,但其由于符号的扩展与改变,大众阅读在阅读的对象、阅读的主体、阅读的目的与性质上都呈现出新的特征,其根本在于消费性。

总体来说,广义的大众传媒时代的形成可以看成是基于消费社会的结果,阅读的转变是媒介形态与媒介消费的转变。

消费社会是与现代化大生产“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生产生活方式相适应的社会形态,作为主流价值观的消费主义就是为消费社会的合理性作辩护的。概言之,消费主义主张消费是促进经济增长最有效的活动和手段,是人们精神满足和自我满足的根本途径,是人生的根本目的。同时,消费主义崇尚物质主义与享乐主义,符号价值高于实用价值,奢侈品逐渐成为必需品。最早的消费社会在美国诞生,然而,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席卷之下,消费社会席卷各个国家,消费社会已成为超越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超越东方与西方的新的生产生活方式。

消费社会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就是视觉消费。有研究者者指出,“电子传媒阶段的重要特点就是用图像符号代替非具象性的符号,由于它用具象直接作用于人的视觉,消除了人们的知觉与符号之间的距离,因而也消除了文字那种需要通过接受教育才能理解的间接性,消除了从符号的所指到能指之间的思维过程”。

作为消费主义在阅读领域的体现,大众传媒时代的阅读整体呈现出一种直线式特征,其阅读目的是了解和扫描信息,以便于读者最直接、最迅速地取用,获得愉悦。这种阅读不求深度,只求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大量地占有信息,以满足自我特定的需求为第一位,呈现出强烈的消费性特征。

总之,由于新媒体的大量兴起,大众传播媒介的内涵与外延被广泛扩展,“产品即媒介”成为社会现实。在这一大背景下,各式作为阅读对象的符号的消费化本质改变了人们阅读的本质,碎片式、“即看即扔”的阅读成为常态,也成为社会的必然。

[1]蒋蓉昌.消费社会的文学文本——广义大众传媒时代的文学文本形态[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

[2]毛丽芳.读图时代与符号消费——论视觉文化及其消费观[D].杭州:浙江师范大学,2003.

[3]梅琼林.消费社会的视觉文化[J].青年记者,2006,(5).

[4]周舟.试论基于消费社会的广义大众传媒时代[J].东南传播,2008,(5).

[5]杨卫民.新媒体时代图书编辑的新阅读观[J].出版科学,2008,(1).

[6]贾举.数字传媒语境下的大众阅读形态及衍生趋向猜想[J].东南传播,2009,(2).

[责任编辑:潘丽清]

G 206

A

1673-8616(2011)02-0119-03

2011-01-18

刘红梅,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四川成都,610064)。

猜你喜欢

大众符号媒介
学符号,比多少
上汽大众ID.3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
大众ID.4
“+”“-”符号的由来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变符号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