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高校新生适应期障碍与干预策略研究
2011-08-15贺蔡明林霖
贺蔡明,林霖
(1.台州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浙江临海317000;2.台州学院组织部,浙江临海317000)
90后高校新生适应期障碍与干预策略研究
贺蔡明1,林霖2
(1.台州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浙江临海317000;2.台州学院组织部,浙江临海317000)
来自生活和学习上种种不适应造成90后大学新生适应期障碍.通过研究,总结出独立人格、生活管理能力及为人处事能力的培养会促进新生独立生活能力的养成;加强专业教育,注重学习任务和方法引导及夯实专业内涵可以帮助新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此外,贫困生及其他问题学生也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对象.
90后;高校新生;适应期障碍;干预策略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必须把培养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办好高校,首先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个问题”.新生稳定工作往往是大学思政工作重中之重,因此,分析并解决90后新生的适应问题,研究90后大学新生入学适应症,对症下药,有利于维护校园稳定,创建和谐校园.
90后大学生指的是出生日期为1990年1月1日以后的在校大学生,第一批成规模入学时间为2008年,如今,他们已经成为当今大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一直生活在家长的呵护之下,因网络文化的不断渗透、商品种类空前丰富,成长环境的不断变迁以及长期以来教育观念的影响和高考分数的压力,使得他们不仅在学习上养成了依赖教师的习惯,在生活上更是养成了完全依赖家长的不良特征,常被媒体冠以“新新人类”之名.他们虽然在生理上渐趋成熟,但由于阅历较浅,社会经验相对不足,独立生活能力不强,对自己缺乏正确而全面的认识,易受到社会上流行的各种各样思潮的冲击,[1]一旦离开父母进入大学,适应新环境下的问题凸显.
1 入学障碍表征及成因
90后自高中阶段转入大学阶段,从以高考为指挥棒、由父母操办除学习以外的所有生活事务的阶段转入以自主、自律和自立为主旋律的大学阶段,在这样的一个“断乳期”,九零后学生学习和生活两方面都面临着巨大的转变,在新环境下,他们在如下环境方面存在着适应障碍:
1.1 生活环境难以适应
1.1.1 集体生活经验欠缺
大部分90后在家里过惯了独居一室的生活,入校后,室友来自四面八方,面对群居生活,部分新生不能忍受他人的习俗或者不良习惯,也不喜欢本应自我决定的作息时间被限制,缺乏与人相处的经验,也不知道合理安排自己的空余时间,心理上表现为孤僻、冷漠,对新环境不适应.
1.1.2 自理能力欠缺
大多数新生的日常生活在家里由父母一手包办,习惯了父母的悉心照顾,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更有甚者,连衣服、床单、被褥都不会洗或洗不干净,生活等费用都由父母掌管;而大学赋予个人更多独立与自由的空间,从家长包办到独立自主,这是一个巨大的转变,面临独自掌管包括经济大权的问题,开学时手头突然就有了“巨资”,不清楚怎么合理消费,形成开学时出手阔绰,而在学期末生活紧张、头重脚轻的尴尬局面.
1.1.3 地理环境差异
来自四面八方的新生,个性习惯迥异,尤其是外地学生还有对水土、气候、语言、饮食等方面的不适应.有的初来乍到就感到水土不服、身体不适,有的是同学间交流困难,听课感觉吃力.在饮食方面,不适应新环境下的口味外,还有洁癖、要开小灶等要求,会经常想家,有的还想逃避,产生退学的念头.
1.2 学习方面的适应障碍
1.2.1 学习方式的转变
中学六年,其学习目标很明确,就是最终要在高考中取得高分,顺利通过高考这座“独木桥”.教师的任务是教,学生只要把握老师课堂上的具体内容即可.在课堂上,学生并不是真正的主体,而是被动的“接收装置”,知识层次单一,内容基础,然而学生却习惯于这种“填鸭式”教学方法.
大学课堂课堂的讲解更加自由、灵活,教学的内容和方式跨度大、速度快、容量多,学生很难当堂消化,需要在课下做很多功课;学习形式也扩大到参加学术报告、查阅资料、外出考察、参观实习等等.要求自行消化的时间明显增多,新生不能立即适应主动学习的转变.
1.2.2 学习目标的缺失
中学老师及家长倾注全部精力促使孩子通过自身的刻苦努力考上理想的大学,通过十几年思想的灌输及学生个人的努力,填鸭式、逼迫式的教学方式的学生真正挤过了高考的独木桥,待收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学生多年的奋斗目标已经实现,此时,多年来的梦想业已实现.来大学做什么?今后毕业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90后还要面对大学扩招之后,就业形势更加严峻的今天,在“学习无用论”观念的深刻影响下,在缺乏高中时代老师及家长严厉的管教的情况下,在相对宽松的新环境里,大多数新生发现大学生活很自由,失去了学习的方向和动力,迷茫、无助、不知所措.
1.2.3 对所学专业的盲目
学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并不十分清楚自己所报考专业的特色及社会价值,甚至不清楚自己真正喜欢什么专业,部分学生报专业时完全是按照家长的意愿填报.入学后,对所学专业不了解、不满意,服从调剂的学生不在少数,但在父母及其他对其影响力较大的人的影响下,又不得不继续专业学习.面对专业困境,有的采取消极对待的态度,甚至选择退学.
此外,调剂专业、就业状况也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未转成功的学生失去了学习动力,另外,其他同学受到转专业同学的负面影响也较大,使得学生群体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对专业不满意的现象,从而忧心忡忡、情绪低落,产生了对学习专业的抵触情绪,甚至是焦虑和迷茫,带来的后果往往是学习成绩差、人际关系紧张、心情压抑等,一蹶不振.
2 引导干预策略
2.1 促进新生独立能力的养成
2.1.1 独立人格是独立能力养成的先决条件
人格即个人是受外界影响的个性与行动导向;大学生的独立人格,要符合特定社会要求的知识、技能、价值观和行为模式,成为独立的社会成员并履行其社会职责的社会化过程.[2]“少年强则国强”,因而这个能力首先要在大学中养成,独立的人格,是培养大学生独立能力的先决条件.一是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公正客观看待社会各种人和现象,既不过于乐观理想,也不过于悲观失望;二是培养学生独立的见解,无论是成为独立的社会的人还是发表各类观点,都需要有独到的观点,因此,通过课堂及课外活动各类方式来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不容忽视.三是培养过硬的心理素质,诚然,学习、生活不总是一帆风顺的,要培养学生既不妄自菲薄,也不盲目自负的心态,让学生顺应逆境,正确看待挫折,健康成长.
2.1.2 生活管理能力是独立能力养成的基础
90后远离亲人的细心照顾,来到陌生的环境,与素不相识的新同学开始了集体生活.要照顾好自己的生活起居,要管理好父母交给自己的一笔“庞大”的生活费,这是工作之前开始独立生活的预演.因此,首先,要培养好学生日常的生活技能.如洗衣服、打扫卫生、整理内务等等,通过开展寝室设计大赛等活动,增加军训内务训练环节,加大对寝室卫生督查力度等等,提高学生日常的自理技能.其次,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志愿者、义工、社会实践及勤工俭学活动,让学生早日体验到以自己的劳动获取报酬的辛苦和乐趣,在培养基本生存的技能,也能提高对社会的认识层次.最后,还要让学生学会理财,有计划地学会合理分配生活费用.
2.1.3 为人、处事能力的培养是发展的必要条件
与人打交道,处理包括工作、学习及生活等各项事务所需要的综合能力,是学生是实现自我成长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首先是要学会与人有效地沟通,学会尊重,学会理解,学会倾听,才能达到良好的沟通效果.其次是养成换位思考的习惯,克服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定势思维,在平等公平的条件下,站在别人的角度强调替他人着想.最后,引导学生学习哲学,从哲学的高度出发,独立分析问题,独立妥善处理各项事务.
2.2 引导新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2.2.1 加强专业知识教育,增强专业认同感
通过邀请学科专业领域权威专家给新生做专业教育、专业老师介绍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学习方法及就业前景等等,阐述专业现状,描绘发展前景,面对面相互问答的形式,让新生增进对专业方面的了解,增加对本专业的兴趣,更能进一步树立职业目标,增强专业认同感,从而安于专业,愿意钻研,实现及早主动地适应大学的专业学习.
2.2.2 加强学习任务和方法引导,及早适应大学模式
新生入学教育中,始业教育关键是至关重要的一环,要及早渗透学习方法的教育,通过任课教师言传身教,优秀学生现身说法,召开新老生交流会,介绍大学学习的一般过程,对比各种适合不同新生的学习方法,甚至采取帮助新生开展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计划的制定、做好大学职业规划等措施,使新生感到学习仍然是大学生活中一项极其重要的内容,让新生建立自主学习的意识,通过介绍,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培养触类旁通的能力,为今后个人的发展奠定基础.2.2.3夯实专业内涵,增强服务性、应用型能力
就业情况决定专业冷热.在各个高校在加快学科建设,提高学术水准的同时,瞄准企业用人需求,开展校企合作模式则是近年来高校探索产学研人才培养方式的有益探索.一是企业生产与学生所学相结合,二是企业难题与高校科研方向相结合,三是培养人才与企业所需相结合,既搞活了学术研究,又发展了学科,还带动了学生的就业.
2.3 关注困难群体
新生入学需要适应大学生活,首先需要在心理上适应校园群居、集体生活、个性迥异等环境,因而,管理者应当特别重视关注贫困生和心理上有突出问题的学生,帮助他们化解实际困难,以保证校园和谐稳定.
2.3.1 积极引导贫困生积极向上,正视“穷”境
大多数贫困生责任心强,能吃苦耐劳,有着较强的自立精神,因此,要通过各种途径,充分引导贫苦生认识和利用自身优势,认识到“贫困不是我的错”,在精神上不断激励他们:一是正确对待贫困,树立远大理想,把握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自我成长成才;二是发掘贫苦生优秀品质,通过树立“自强之星”,大力宣传典型,以榜样的力量勉励他们发扬艰苦朴素、自强自立的精神,从而正确认识贫困群体,认识自我,不断完善自我.
2.3.2 切实用好各项激励政策,实施贫困生感恩教育
各级励志奖学金、助学金,勤工俭学,学费减免政策及各种社会资助基金,这些都是鼓励贫困生的具体措施,充分体现了从国家到地方政府、企业及其他形式的资助者对贫困生个人的关爱.学会感恩,是一个大学生,尤其是一个贫困生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学校要通过校园广播、电视、横幅及网络等形式营造浓厚的感恩氛围,将感恩教育融入到德育体系中,实现常规化、日常化,让贫困生充分接受感染和教育,从而牢固树立感恩意识,摒弃“接受资助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自私想法.
2.3.3 建立心理预警机制,排查其他问题学生
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建立有效反馈机制,及时把握贫困生心理健康动态,将心理问题消灭于萌芽状态.一是建立有效的应急机制,面临突如其来的状况,以专业化的心理危机干预方案快速介入,力挽狂澜,从而在真正意义上迅速、专业、有效地处理突发状况;二是构建有效的心理危机调控网络,心理危机信息初露端倪,则其身边的人要在第一时间做好疏通和开导工作,并及时将情况反馈给辅导员、班主任,以便进一步展开下一步工作;三是及时做好生情的深入了解工作,辅导员、班主任及班委及时走进学生,主动排查行为怪异、性格孤僻及其他反常的学生,及时发现问题.四是建立健全贫困生心理健康档案,对此类群体予以密切关注.
〔1〕陈杰峰.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18):35-37.
〔2〕刘丹,高捷.大学生独立生活能力调查[J].黑龙江史志,2010(9):190-191.
G448
A
1673-260X(2011)01-0067-03
台州学院校立课题(09JY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