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研究

2011-08-15方红舟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年1期
关键词:就业率毕业毕业生

方红舟

(安徽经济管理学院,安徽合肥230059)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研究

方红舟

(安徽经济管理学院,安徽合肥230059)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是近年来社会关注的热点和敏感话题,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和复杂的.要在借鉴美、日等发达国家该方面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探索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新思路.

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对策

1 我国高校近年来的招生及毕业生就业形势

据教育部统计的有关数据显示,近十多年来我国大学毕业生数量和就业率分别如下:2000年毕业107万,就业率78%;2001年毕业115万,就业率70%;2002年毕业145万,就业率64%;2003年毕业212万,就业率70%;2004年毕业280万,就业率73%;2005年毕业338万,就业率74%;2006年毕业413万,就业率69%;2007年毕业495万,就业率70%;2008年毕业559万,就业率70%;2009年毕业610万,就业率74%;2010年毕业630万,就业率可能在70%左右.[1]加上前几年未就业的毕业生和就业率造假现象并存,今年要就业的大学生可能达到1000万,他们与农民工、城市下岗待业人员、技校毕业生一起争夺有限的工作岗位,就业形势非常严峻.

2 大学生就业难产生的原因

大学生就业难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和复杂的,本人仅从以下几方面来谈谈个人的看法.

2.1 严重对外依赖型的经济体系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进程加大、经济的快速发展、每年GDP以8%左右的直线上升,从理论上讲应当能极大地促进就业、增加可观的工作岗位,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国家每年仅能提供的就业岗位约为1200万—1400万个.其主要原因是我国的经济体系逐渐由自主型转向对外依赖型,而且依赖程度高达70%以上,国家严重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专利技术申报数量和质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我国俨然成为发达国家的“加工制造厂”.这种现象的存在,反映到大学生就业上的结果是:博士、硕士等高端人才需求动力不足;本、专科毕业生找不到对口工作;上千名大学生争夺一名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岗位;大量的毕业生不得已只能从事一些销售等无任何技术含量、专业不对口的工作,有些学生为了找到好工作甚至误入了传销组织,大学生想找到一个满意工作的难度是巨大的.所以,现在就出现了农民工和技工学生比专科和本科大学生好就业、研究生毕业后到技校去继续深造、物业公司招聘本科生及硕士生当保安、博士生为了就业跪倒在职业技术学院院长面前等奇怪现象.

2.2 高校扩招是大学生就业难产生的直接原因

从上述数据可以清楚地看出,我国高校在近十多年来的连续扩招,大学生数量增加了六倍多,直接造成了结构性失业,其原因具体表现为三方面:第一,高校改革滞后于社会经济快速发展需求;第二,大学专业结构调整滞后于社会工作岗位的变化;第三,大学培养的人才与市场需求相矛盾.[2]但从本质上说扩招并不是产生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我们可以推测一下:即使高校不扩招,这么多劳动力也需要就业,只不过他们大部分可能成为农民工,而农民工的就业和失业在我国目前没有人去做专门的统计,但并不是说这种失业现象不存在.

2.3 高校培养人才的城市化及大企业取向导致大学生很难就业

由于我国社会长期以来形成的二元制经济结构,城市和农村差距越来越大,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是为城市及大企业服务,大学生毕业后理所当然地涌向大城市和东部沿海地区,“宁要城市一张床,不要农村一栋房”即是他们真实的心理表露.故此,就形成了“有业不就、无业可就、挤占效应”三者现象并存.可实际上,我国农村8亿多人口才是大学毕业生服务的重点对象.

2.4 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是就业难的重要原因

我国高校教育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极大地阻碍了大学生的创造性和思考的积极性.大学仅仅向学生传播系统的理论知识,根本不注重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造就了大批的仅会做题目的“机器人”;高校设置的就业办公室也只是起到传话筒的作用,没有真正发挥其培养学生就业能力、规划学生职业生涯的职能.当大学生毕业时面对着纷繁复杂的社会措手不及,无法就业也就不足为奇了.

2.5 大学生自身素质的欠缺是产生就业难的主观原因

我国高校采用是“严进宽出”人才培养政策,大学生一旦进入了高校,松懈的学习环境、缺乏家长的有效监督、独身子女的娇生惯养、陈旧落后的教育理念、教学质量的大幅下滑,使绝大多数学生丧失了刻苦学习的斗志和学习的兴趣,上网玩游戏、谈恋爱、考试作弊、六十分及格的目标让许多学生在大学里得过且过,他们的素质是可想而知了.面对着激烈的工作岗位竞争,就业难问题当然是无法避免的.

3 国外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经验

大学生就业难不是我国的独有问题,其他国家也都先后存在这些难题,学习、借鉴他国在该方面先进和成熟的做法就显得十分必要.

3.1 美国解决大学生就业的做法

3.1.1 注重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美国高校历来都十分重视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高校就业指导办公室是其必设机构,有专职的教员和充足的资金做保障.就业办从学生一进入大学时就开始帮助他们了解职业规划;大二时办公室要分别掌握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分析每个学生的志向,做到胸有成竹;大三时就根据不同的学生情况,让他们到适当的工厂或公司去实习,了解相关公司的要求和制度,因材施教地进行指导;大四毕业前,及时指导学生制作个人简历、培养学生的面试技巧和能力,使他们都能成功地就业.毕业后的若干年内,就业指导办仍然跟踪每个学生,了解他们的工作动态,分析毕业生的工作得失经验,与学校进行深入的沟通和交流并进行总结,以便今后更好的为教学和就业服务.

3.1.2 鼓励毕业生到边远、艰苦的地区去工作

美国大学生在早期也存在像我国一样的有业不就和无业可就的现象.为了彻底解决此问题,联邦政府采取了得力的措施进行解决:对到边远和条件艰苦的地方及军队去工作的大学毕业生,给予减免学费和助学贷款的优惠政策,最高能达到减免相关费用的100%优惠.这种政策的落实很好地解决了大学生就业和人才的合理有序流动问题.

3.2 日本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办法

3.2.1 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鉴于大学生就业屡屡受挫,日本政府清醒地认识到唯有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才能让他们更好地就业.1999年,该国政府就采取了两项措施来解决此问题:第一,广泛招募志愿者给大学生免费提供就业经验,并制定配套制度作为保证.第二,政府为高校和企业建立实习、实训基地搭造有利平台,让大学生有机会接触生产一线企业.这些措施的采取有力地促进了校、企合作,推动了日本高校教育制度的改革.

3.2.2 激励毕业生自主创业

日本政府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采取了有效措施激励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在1994年和1999年,分别启动了“全面就业支持计划”(Total Employment-Support Program,TESP)和“第九个基本就业计划”,以期解决上百万大学生就业问题,并在2002年编制了一项1844亿日元的预算,用于扩大就业.[3]只要有符合创业条件的大学生提出计划,经过审核,政府就会提供给他们无担保、无抵押、无利息的550万日元的资金资助,帮助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根据实际情况,还可以进行资金的追加,解决了毕业生的后顾之忧,极大地促进了大学生的创业和就业工作,同时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4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对策和措施

针对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实际情况,我们应当积极借鉴美、日等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本人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

4.1 彻底改变我国经济发展体系,创建自主型的经济体制

由于对外依赖型的经济体系存在并逐渐加强,造成了我国在诸多高端科技领域严重依靠国外,缺乏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动力绝大多数是靠粗放型、加工型产业来拉动,原材料浪费惊人、环境污染严重、生态恶化加剧,导致了低端劳动力和技工人才需求增加,中、高级人才需求不旺;简单、体力、销售型人才需求量加大,复杂、脑力、高技术型人才需求萎缩.为此,要从根源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我国必须彻底转变传统的经济发展体系、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快速发展创新型、知识型、技术型经济,由传统制造业向高端产业转变,建立一大批战略性、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用高新技术来推动社会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大力增加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发展环保、节能、低碳等朝阳产业,以此来吸纳大量的大学毕业生就业.

4.2 改革教育体制、更新教育理念

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体制,已经严重脱离了当前的市场经济发展、阻碍了改革的进程,扼杀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必须要结合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教育制度、教学体系、教学理念等进行深入思考和彻底的改革.

4.2.1 政府应建立人才供求预警机制

当前,各个高校为了自身经济利益,盲目地进行扩招、专业设置严重重复,一些市场人才饱和、需求量少的专业仍然在继续招生,导致人才在短期内过剩和浪费.政府应当抓大放小,做好国家和市场的人才需求调查研究和宏观调控工作,每年在招生之前向社会和各大高校发出人才供求预警信息和前瞻性预测,使高校、家长、学生掌握充分、及时、有效的信息,科学地规划和选择专业;做好面向人才市场的高校科学评估体系,建立、健全高校的落后淘汰机制.

4.2.2 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改变高校学科和专业设置必须经过教育主管部门层层审批的错误思路,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打破所有高校的统一不变模式,彻底转变教育行政化趋势,真正让教育家办学,切实提高教师待遇,让高校勇于面对市场、面对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主动、及时、灵活地招生,使高校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各类人才.

4.2.3 高度重视并办好中等职业教育、适当缩减高等教育规模

面对万人冲挤高考独木桥的局面,国家必须从源头上采取措施、解决问题.针对当前的大学生就业难和人才需求多样性的实际情况,政府要及时更新教育理念,采用新闻媒体等引导公民正确对待高考和就业.一方面必须高度重视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加大国家投资和扶持的力度,不要使这些学校被社会边缘化,以适应我国当前的“加工大国”国情,为大量的中、小企业培养实用性人才;另一方面,有必要适度控制、压缩高等教育增长的规模和速度,减少文史哲、法律、计算机、英语等就业难的专业招生数量,设置创新型国家发展所急需的相关专业和学科.

4.2.4 为新农村建设、西部发展培养专门人才

大学生就业绝不能离开我国广大农村和西部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在国家提出新农村建设和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时机,我国的高校要及时转变为城市和大企业服务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思路,及时设立相关专业为国家新战略培养人才,包括文、教、卫、农、林、牧、渔、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行业紧缺人才.同时,我国政府要向美、日等发达国家学习,在财政、税收、政策、待遇等方面给予毕业生大力的支持和坚强的保障,设立国家级和地方级大学生创业专项基金,使这些有用之才能够愿意去、留得住、扎下根、结出果.

4.3 切实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为了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一定要转变当前高校就业指导办无所作为的局面,从多方面采取措施,以充分发挥其功能.

4.3.1 适时开展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

有资料表明,绝大多数大学生对自己的今后工作和发展目标缺乏明确规划,走一步讲一步,在就业上的“等、靠、要”思想相当严重,既缺乏学习的方向又丧失奋斗的动力.高校就业办应当提前谋划,精心研究毕业生就业规律,针对不同学生、不同专业、不同学科,有的放矢来设计大学生职业规划.

4.3.2 搭建好校、企合作平台

在就业过程中,大学生都能明显地感到自己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和动手能力,往往被诸多用人单位拒之门外.为解决影响大学生就业这一棘手问题,高校就业办应当主动承担重任,有选择性地在大中型企业里建立实习、实训基地,以解决大学生的实践问题;政府和高校应在人力和财力上给予其充分的保障.同时应当长期邀请知名企业家、成功人士作为高校的外聘教授,由他们给学生介绍当前企业发展的最新信息、行业的最新动态、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等,增加学生对就业的感性认识.

4.3.3 提供高效、便捷的就业服务信息

在信息社会里,大学生就业当然离不开有效的信息,为防止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合法权益被不法分子侵害、提高学生就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高校就业办应当加强就业的思想指导、政策指导,注重对就业信息的筛选和甄别的力度,向大学生提供有用的信息,为毕业生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4.4 提高大学生的自身综合素质

4.4.1 改变传统的就业观念

大学生就业难既有客观原因的存在,也有主观因素的影响,尤其是传统观念的作用深远.一方面受封建思想的束缚,包括家长和学生大都轻视农民,没有认识到大学生就是普通的劳动者,不愿意毕业后到农村和艰苦环境中去工作.2009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显示,只有27.5%的大学生“愿意”去西部,而明确表示“不愿意”去西部的达39.2%,明显高于“愿意”去西部的人数,相对去西部而言,表示“愿意”和“不愿意”去郊区以及农村乡镇基层工作的比例分别为34.2%、34.7%;[4]另一方面,很多毕业生一心只想进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去工作、并要求专业对口,其他单位一概不谈,他们宁愿在家做“啃老族”,也不愿降低身份、委屈自己去做自己不喜欢的工作,观念的陈旧使他们在就业面前寸步难行.为此,大学生必须彻底改变就业观念,“先就业、后择业、再发展”才是他们的明智之举.

4.4.2 提升就业能力

就业能力(employability)是指一种能使个人获得并保有一项工作的技能,包括自主学习能力、个人管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三个方面.[5]就业能力的不足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早已把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作为高校一门必修课程来对待.我国大多高校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影响,而忽视大学生这方面的培养,导致毕业生就业能力十分欠缺.基于此,我们要从多方面开展工作:第一,严把高校毕业关,采用“宽进严出”政策,适当增加大学生的选修课科目,让学生增加知识、开阔思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第二,加大教学实践环节的力度,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协作能力,使学生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有机地结合.第三,重视毕业设计.高校要切实改变轻视毕业设计的观念,要把毕业设计的质量和创新性作为大学生毕业考核的关键环节,使学生们真正懂得创新和提高就业能力才是他们就业和创业的关键.

〔1〕边文霞.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与面临困境动因研究成果综述[J].现代财经,2010(4).

〔2〕赵家骥.从源头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的力作——评罗秀新作《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J].教育导报,2010-4-22.

〔3〕李晓颖.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国外的研究与经验[J].西北人口,2010(2).

〔4〕艾小婧.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中的非政府组织参与[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2010(1).

〔5〕何晓丽.大学生就业力培养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0(4).

G645

A

1673-260X(2011)01-0230-03

猜你喜欢

就业率毕业毕业生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我们今天毕业了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2017届毕业生就业率高职高专超本科
毕业季
毕业了,能否学以致用
最“叛逆”的毕业生
本科新闻专业在京就业率较低
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