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就业观念对大学生就业的作用和影响
2011-08-15孙峻
孙 峻
(长春师范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吉林 长春 130032)
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已成为十分热门的话题。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从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统包统分的体制逐渐向市场主导的新体制转变。受新的大学生就业制度的实施以及高校扩招等原因的影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逐年递减,每年有众多的高校毕业生不能如愿找到相应的工作。尤其是发生全球经济危机之后,每年都有众多高校毕业生加入庞大的失业队伍中,先后出现了“啃老族”、“闲逛族”、“观望族”、“考研族”等社会现象,大学生失业与难就业问题再度被推到风口浪尖处。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一些消极的就业观念,更是引发了社会各界人士的激烈讨论。[1]导致大学生就业难很关键的一个因素在于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没有与时俱进,传统的就业观念阻碍了大学生的就业。可见,转变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
一、当代大学生传统的就业观念及其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就业观是个人在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指导下,对职业的一种看待,含有个人色彩。因此,就业观念可能会与客观实际有偏差。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念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及对就业的影响:
1.“铁饭碗”观念根深蒂固。公务员、律师、教师、医生等是目前稳定性最好的职业。求安全、求稳定是中国人的传统习惯,这些铁饭碗无疑是广大求职者最为向往的,当代大学生也不例外。每年,相当一部分高校毕业生都试图通过各种方式途径进入国有单位,以求稳定。近年来,大学生报考公务员、教师等岗位的热情有增无减,有人连续考多年,大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态势,就是最好的证明。[2]
2.对自己的期望值偏高。“为得到一份好工作、为改变命运而读大学”是中国大学生基本求学心态,而大学生毕业后当普通工人却不被社会及自身认可和接受。从现实来看,不挑三拣四,选择容易就业的单位总比消极坐等、心比天高的求职心态要强得多。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这不仅仅是一种教育形式的替换,更重要的是一种思想观念的变化。大众化的教育阶段,需要大众化的就业观念。一些大学生误认为高学历就有高能力,因而在自我评价和职业发展方面期望值过高,认不清当前就业的形势及发展趋势,或是采取回避的态度,根本不去正视这一现实,仍一味想要留在大城市,想要进机关、事业单位,或是进外企、国企,不愿意去条件艰苦的西部、乡镇企业和小企业工作。
3.在乎专业对口。在求职过程中,许多毕业生在乎专业对口,认为自己大学四年所学的专业是自己的生存之本,不愿意做与自己专业相差甚远的工作。如果离开了自己所学的专业而选择其他专业的工作,那大学四年似乎就浪费了,还需要重新学习。
4.过于依赖学校的社会资本。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学生都希望毕业时能够得到学校推荐。目前,每一所高校都会联系用人单位在校内为毕业生举办至少一次以上的招聘会,但这样的招聘会举办的次数毕竟很少且提供的岗位也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学校社会资本有限而绝大部分毕业生却过于依赖学校,在毕业之前仅仅参加学校安排的供需洽谈见面会而忽视了其它大量的就业信息,其结果可想而知。[3]
显然,传统观念正主导着当今中国社会舆论和政府决策,并合乎逻辑地将普通工人岗位排除在大学毕业生就业主渠道之外。当今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症结其实就在于此,并且大学生的创造性因为传统的就业观念受到了压抑,潜能不能充分发挥,从而使其安于现状,不思进取。
二、当代大学生传统就业观念需要转变
大学生就业观念中普遍存在的这些问题,已与当代就业环境不相适应,使大学生在就业的道路中受到了重重阻碍。就业市场竞争是激烈而又残酷的,对毕业生来讲,可谓是机遇与挑战同在,发展与淘汰共存。面对高校扩招和供给日益增长的新局面,毕业生要转变思想,更新观念,要树立全新的就业、素质、创业、发展、流动、法制和道德观念,树立多元择业意识,到真正需要自己的地方去实现价值。
1.不要盲目追求进国有单位,对“铁饭碗”和“招聘”要有正确认识。用人单位需求的是人才,特别是那些基础技能雄厚、综合应用能力强、能为单位做贡献的人才。根据国家人事制度改革的方向,“招聘”将成为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方式。退一步海阔天空,克服心理浮躁,“先就业,再择业”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否则,连饭都没得吃,还端什么“金饭碗”、“铁饭碗”呢?我们在对大学毕业生就业调查中看到,政府机关、科教文卫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等公有单位是大学生最愿意去的,而个体经济、私营企业他们并不愿去。大学生追求的是职业稳定,但这种稳定也只是相对的,现在热门的职业,今后不一定就有好的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非公有单位逐渐增多;随着社会养老保险、失业保险、住房公积金等制度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在非公有制单位工作也会获得四险一金的交纳。可见,大学毕业生去非公有制单位就业也将是不错的选择。
2.就业指导应注重毕业生就业观念的转变,适度调整就业期望。作为学校,首先应加强对毕业生的思想教育,特别注重对毕业生的职业理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通过教育和引导,使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正确的择业观,教育学生自觉地把自身价值的实现与党和人民的利益结合起来,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不要一味追求大城市、大企业。大学生就是普通劳动者,没有什么岗位不适合大学生去干。大学毕业生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以一名普通劳动者的身份去实现自己的价值。
3.努力把自己锻炼为通用人才。很多大学生就业时特别强调要专业对口。虽然专业对口能人尽其才,让毕业生学以致用,避免了教育资源的浪费,但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型时期,随着结构的调整,必然会使一些产业迅速发展,没有哪种工作只需一种技能或某方面的专业知识就能应对的,而是需要各种知识、技能的融合。所以,现代社会的工作需要的是综合型人才、通用型人才。由于大多数高校毕业生在校期间所接受的主要是一种专业教育,因此部分毕业生“学非所用”就不足为怪了。所以,我们不能因为用人单位的工作与自己所学专业知识不相吻合,就放弃择业机会,而是应该珍惜每一次的就业机会,即使专业不对口,也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发扬自己善于学习的优势,努力把自己锻炼成通用人才。
4.学生不要过于依赖学校的社会资本,要通过多种渠道获得招聘信息,树立自立择业的观念。我们应该主动了解大学生就业政策与就业形势,通过学校、人才市场、报刊、网络、亲朋好友等多种途径,搜集各个方面的就业信息,自己积极主动地联系单位、推销自己。要学会把自己的专业、兴趣爱好与社会的需求结合起来,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去实现自身的价值。而不是盲目攀比、随大流儿、过分追求高薪和热门职业,以致丧失适合自己的工作机会。
5.树立“先锻炼,后发展”的就业观。用人单位在招聘时考虑的重要条件包括大学生的考试成绩、专业技术等级证书和文凭等,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用人单位真正需要的是大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爱岗敬业精神,而一直生活在象牙塔里的大学生无疑是缺乏实践经验的。大学生先到基层或偏远地区工作几年,等具备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再寻找更有利于发展的职业,也未尝不是一条实现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好途径。因此,帮助毕业生转变择业观的意义十分重大,要指导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困难、挫折和冲突时,能客观地分析自我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把远大的理想同当代的经济、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有效地解决矛盾,从而使自己保持一个积极、稳定、向上、健康的心态,不断总结失败的经验,克服困难,达到顺利就业的目的。
三、对高校加强大学生就业观念教育工作的建议
针对当前高校就业观念教育的薄弱环节,高校就业指导应该注重塑造大学生正确的就业观念,完成当代大学生传统就业观念的转变。高校可从以下几方面加强教育工作:
1.加强就业相关政策的辅导,帮助学生做好自身职业生涯的规划。职业生涯规划与人生规划能给予大学生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可以培养高校毕业生的责任意识,做到有计划、有目标。大学生应该对自己的理想和人生负责,认识到自己才是命运的主宰。而现在,各大学的在校大学生普遍缺乏对自己人生与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对职业生涯规划认识比较模糊,只是大概知道职业规划的概念却缺少实际的行动。每个学生都渴望功成名就,但却不知道自己最适合什么职业,如何为自己的职业生涯与人生作好规划,成就一生。所以,各个高校应该在大学生在校期间,组织学生到各企业进行调查研究、角色模拟等实践活动,加强其职业敏感性,使其能够提前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并通过开展一系列的职业能力、职业倾向、职业适应性的测试,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对自己进行比较客观公正的评价和正确定位,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摈弃落后的择业观,在择业过程中加强针对性,做到扬长避短、发挥优势。
2.加大宣传力度,树立就业榜样。现在大学生就业前景十分不乐观,国家提倡并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到农村、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但大学生中很少有人愿意走上这条就业的道路,他们不愿意到偏远地区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由于社会、学校对志愿服务基层的事迹宣传力度不够,大学生没有看到榜样。没有榜样的感召示范作用,大学生们总感到这条道路似乎没有人愿意去走,缺少生动的事例来说服自己。所以,对大学生加大到基层、西部等偏远地区就业光荣的宣传十分重要。榜样的力量无穷的,有一种精神激励着他们,他们就会前仆后继、星火传承、愿意到基层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了。
3.全面提升大学生素质,传授给他们做人的道理。中国的高等教育一直存在着过于重视知识教育、轻视道德教育的弊端,对于思想道德的教育是“讲起来重要但做起来不要”,没有构建出完善的思想道德教育系统,因此很难使思想道德教育对大学生起到有效的行为引导和约束作用,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俗话说“三分做事七分做人”,只有提高个人的情商、提高个人的全面素养,才能更好地明白上司、伙伴、下属的工作理念、工作目标,最终才能顺利地融入集体生活,各项工作方能开展得顺利。因此,高校在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时,要更加注重教给大学生如何做人、待人的道理,培养和锻炼他们的处事能力,注重大学生个人情商与素质涵养的共同培养,使大学生具备良好的非智力品质。大学生只有具备了这些良好的素质,才能促进智力品质更好地发挥作用。
面对竞争十分激烈的人才市场,大学毕业生应正确认识自我,意识到自身的优势与不足,扬长避短。在求职过程中,要努力把握好每一次应聘机会,树立“先做人,再做事”、“先就业,再择业”、“先生存,再发展”的正确择业观念,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努力,就能不断地走向自己所设定的理想目标。
[1] 陈炳权,李昊珉.浅析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从大学生就业观念角度出发[J].教育试点,2010,9,(3):32-34.
[2] 百万大学毕业生面对就业:到基层不再是口号[EB/OL].2007-06-06.http://www.chsi.com.cn/jyzx/2007 Cn/jyzx/200706/20070606/919521.html.
[3] 王松.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及转型情结[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11,(5):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