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探析

2011-08-15杨立华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年1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大学生

杨立华

(赤峰学院汉语言文学系,内蒙古赤峰024000)

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探析

杨立华

(赤峰学院汉语言文学系,内蒙古赤峰024000)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我国高教改革步伐的进一步加快,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严峻的挑战.文章阐述了在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遇到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即推动学生管理工作专业化进程和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思想.

高校;学生管理;问题分析;解决办法

高等教育对国家发展具有决定作用,大学是现代社会的轴心机构,引领着国家自主创新的主旋律.大学生是这一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着时代的命运,培养高素质的大学生即是这一机构的最终目标.在社会环境和教育改革浪潮的冲击下,大学生群体表现出多层次和复杂性的特征,传统的学生管理观念、管理方式和管理体制已很难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必须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不断进行管理理念和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为此,我们有必要正确分析和认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出现的问题,积极思索相应对策,努力开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新局面.

1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1.1 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使学生管理体制面临新考验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受单一计划经济影响的高等教育运行机制日益显得僵化,原有的学生管理观念和教育手段,难以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发展的要求.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高校的扩招,使得学生管理的内容与日俱增,高校学生管理面临一系列的转变:学生工作的部分管理职能正在向服务职能转变;固定学制正向弹性学制转变;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由原来的发放助学金、困难补助向助学贷款和勤工助学转变等等.这一系列转变都需要有新的、系统的学生管理理念和方式来保证实施,而目前与之相适应的机制和办法尚未完全形成.此外,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下,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思想上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日益增强,原有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已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1.2 高校招生规模扩大带来的挑战

现在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伴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呈下降趋势,他们普遍缺乏个人生活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信息时代的到来,大学生既面临外来文化的冲击,又面临着西方资产阶级人生观、价值观的侵袭;大学高昂的学费、高中与大学学习方法的差异、巨大的学业压力、就业压力以及考研竞争的加剧,造成了学习困难、经济困难和心理困难学生的不断增多.

1.3 管理主体多元化造成管理工作缺乏系统性和协调性

传统的学生管理主体是在学校党委领导下,学工部和团委分工负责,院系党总支副书记领导、政治辅导员和班主任具体管理的模式.这种模式使得教务处、心理咨询健康中心、就业中心等部门都参与到学生管理中,这导致了政出多门、互不衔接的情况.处于高层的学生管理者缺乏对大学生现状的深刻认识,只顾着制定政策、文件,下达指标,而院系则被动地执行上级命令,形式主义的应付敷衍,管理主体多元化造成各个职能部门各自为政,所谓的“齐抓共管”变成了谁也不管,亦或是推诿、扯皮,使学生工作缺乏系统性、连续性和协调性.

1.4 学分制的实施和不断规范使学生管理面临新的变革

目前,全国各高校普遍实施了学分制,随着学分制的推广和进一步规范,学生管理打破了学年制整齐划一的教育管理模式,学生专业班级观念逐步淡化,形成了以课程为纽带的、多变的听课群,是不同专业甚至不同学校的学生在一起学习,学生管理工作不仅局限于本专业的学生,而且还要管理选修课程形成的其他专业或其他学校的学生.同时,学生管理除了对学生进行教学和思想生活管理外,还需要指导学生选课,帮助学生构造合理的学科知识结构,并要求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定向学习向自主学习转变.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管理工作由学年制下的指令性管理变为指导性管理.因此,学生管理工作必须寻找和构建新的“平台”.

1.5 学生管理工作缺乏理论支撑,学生管理队伍专业性不强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一直以来受到研究者和实践者的关注,但因为缺乏理论支撑,各高校学生工作重实证、轻思辨,不同程度存在“凭感觉”的传统做法,这使得学生管理工作的发展成了“无源之水”,理论研究的缺乏使得学生管理工作者缺乏对教育规律和受教育对象的正确把握,忽略了大学生自身的发展需要、性格爱好,忽视了不同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发展需要.目前许多高校主要从工作热情和奉献精神层面去激励和评价队伍,重视工作的政治性和事务性,忽视管理工作的研究能力以及工作的实际水平和效果.同时,越来越多的研究生担任辅导员,他们每天忙于事务性工作,没有机会体会到术业有专攻的荣誉感,更不会把学生管理工作作为终生的事业而为之奋斗,这样一来,学生管理队伍呈现出队伍不稳定、专业化不强的情况.

2 积极推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2.1 高度重视,加强学生管理队伍建设

一支稳定的、专业的学生管理队伍,是做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基本保证.首先,加强理论学习.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的思想武装自己,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建立牢固的专业思想,培养爱岗敬业的作风,真正把学生管理工作放在首位.其次,管理队伍专业化.加强理论建设是推动学生管理工作专业化的基础.因此,有条件的高校应该创办学生管理工作学院,要参照大学生党校的工作模式,组织专家学者对大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健康、人格完善、学习智能等成长成才因素进行深入探究,编写专门教材,建立学生管理专业人员认证中心,成立学生管理人员协会等职业组织.这些工作的开展将为学生管理工作专业化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持.从这层意义上讲学生管理工作者还必须懂得学生的专业、教育学、心理学以及有为学生提供咨询的能力.再次,加强考核评估机制,建立健全的学生管理与教师的考察制度、工作质量评估制度、激励竞争制度等.实行定性分析与定量考核相结合.坚持实事求是,公平全面的考核原则,促使高校学生管理队伍的考核走上科学化、系统化、经常化的轨道.通过奖勤罚懒,、存优汰劣、竞争上岗等手段,努力激发从事学生管理工作教师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2.2 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实现自我管理

做好学生管理工作,最重要的是要充分调动学生自身参与管理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生管理工作中,改变学生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从属和被动的地位,真正实现大学生的自我管理.目前,高校一般实行在学生工作处直接领导下、以辅导员为中心的绝对的学生管理方式,使学生处于从属的和被动的地位,各级学生自治联合会形同虚设.在这种模式中,学生管理工作常常出现管理不到位和管理滞后的现象,甚至在学生管理中形成比较严重的对立情绪.因此,学生管理应推行“以学生自治为中心,在学生处的指导下,以辅导员、班主任为辅导的相对的学生管理方式”.在这种方式中,学生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学生在这种角色的转换中大大提高了自我管理的积极性,特别是增强了学生的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能力,在学习知识的同时锻炼了自己,既学到了知识,又学会了做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感就会明显增强.

2.3 依法治校,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学生工作制度

高教改革的迅猛发展,大学越来越成为没有“围墙”的校园,大学生个体之间、个体与学校之间的权利和利益关系也变得更加复杂,迫切要求学生工作运用法律和规章制度调节规范各主体之间的关系,依法治校.依法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是高等教育的任务,也是高校学生工作的指导思想.因此,建立科学、规范、完整的学生工作规章制度是学生工作的需要.高校应按照国家有关法律规定,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制定完整的、可操作性强的规章制度,并以此规范学生的行为,行驶有效的管理.特别要针对高校后勤社会化的现状,进一步明确各方面的关系,明确高校、社会职能部门、承担后勤工作的单位或个人、学生以及家人的权利和义务,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或进行立法,以法律形式加以明确界定,做到责权利分明,便于相互之间进行充分、有效的协调、监督,从而依法依规对学生进行管理.

2.4 转变管理理念,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

高校学生管理,最重要的是转变学生管理理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管理思想,变管理为服务.传统的大学办学理念强调的是对大学生进行严格的规范管理,学校各部门扮演的是管理者的角色,往往导致学生情绪上的对立.因此,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改变过去把学生管理工作看成“管理学生”的错误认识,树立服务意识,变管理为“服务”.学生管理部门要培养“以学生为本”的服务意识,一切为学生的利益着想,了解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需求,采取适当的方式帮其解决.同时鼓励学生个性化成长,积极引导其个人的发展与组织目标一致.“以学生为本”强调被管理者的个性化、差异性,并给与必要的尊重和积极的引导.学生的发展不能脱离班级、院系、学校的发展.这就需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不能对学生进行强制性的命令和指挥,而应该为学生个性化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努力创设真正的“以学生为本”的和谐氛围.

〔1〕李勃.探析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困境和出路.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11).

〔2〕陈国凤.浅议高校扩招后的学生管理工作问题.时代教育,2007(9).

〔3〕孙英.新形势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工作探析[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7(9).

G473

A

1673-260X(2011)01-0179-02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大学生
青脆李、脆红李周年管理工作历
建筑施工管理工作探讨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做好初中班级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
对干休所管理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