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旅游专业《旅游环境学》教学内容选择及教学过程中相关问题探讨

2011-08-15晋秀龙

滁州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环境影响旅游环境

晋秀龙

(滁州学院国土信息工程系,安徽滁州 239000)

高校旅游专业《旅游环境学》教学内容选择及教学过程中相关问题探讨

晋秀龙

(滁州学院国土信息工程系,安徽滁州 239000)

根据多年的旅游环境学教学实践和旅游类专业对旅游环境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初步提出旅游类专业以重视旅游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重视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影响、重视旅游影响评价和重视旅游环境保护和管理为主的旅游环境学教学内容;并针对实际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的旅游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认识不够、环境影响缺乏系统性、社会环境影响重视不足以及案例教学缺乏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旅游环境学;教学;旅游专业

旅游环境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旅游经济活动对旅游环境质量影响、旅游经济系统与旅游环境系统对立统一关系,以及探讨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规律的科学[1];是高等学校旅游类、地理类、环境类等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目前全国多所高校旅游、环境、地理类等专业开设《旅游环境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由于旅游环境学还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过程中,有关旅游环境学的教材大多是根据旅游环境工作的实际需要和有关专家的专项研究成果编写的。教材版本较多,侧重点各有不同,大致可分为三大类,一类是侧重于旅游环境保护,代表为《旅游环境保护概论》、《旅游环境保护学》、《旅游环境保护概论》、《风景旅游区的管理与保护》等;另一类是侧重于旅游环境影响,代表为《旅游环境影响》、《旅游与环境》等;第三类是侧重于旅游环境影响评价,代表为《旅游环境影响评价》、《旅游环境评价》、《旅游景区环境质量评价》等。针对有关高校在开设《旅游环境学》课程时选择教材存在随意性,往往没有考虑到教材的适用性和针对性,不能适应专业人才培养的知识和技能需要。笔者根据多年从事旅游专业旅游环境学的教学实践,以及旅游类专业在旅游环境方面的专门人才和相关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需求,探讨旅游类专业开设旅游环境学教学内容选择,并就教学中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希望能给高等院校旅游类专业在选择《旅游环境学》教材和相关教学提供参考。

一、高校旅游类专业《旅游环境学》教学内容选择

基于目前旅游环境类教材版本较多,各有侧重,针对不同专业培养目标和要求的不同,对教材内容的选择应各有侧重。我国高校旅游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即培养具有旅游管理专业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技能,能在宾馆、饭店、旅行社等旅游企业从事旅游经营管理工作,并能够在旅游教育、旅游规划、旅游行政管理等部门从事旅游教育、规划和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在此目标的指导下,考虑到旅游类专业培养的人才将来主要人事与旅游相关的行业服务和管理工作。旅游环境知识与技能对于其更好认识和了解旅游业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也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所以《旅游环境学》是高校旅游类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课程的开设有利于旅游专业学生增加对旅游与环境之间关系的了解和重视、明确旅游业发展与和谐环境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对于旅游类专业来说,教材内容的选择应该突出以下内容。

(一)突出旅游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教学内容

旅游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包括二个方面内涵,一是旅游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二是环境对旅游者的作用。旅游过程实质是对环境的欣赏和品味过程,其中旅游活动对环境影响巨大,往往引发环境问题,杨高荣等研究发现,旅游所引发的环境问题的根本所在就是旅游从业人员环境知识匮乏,没有足够的环境意识[3]。让旅游专业学生通过学习正确了解和掌握旅游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其一要了解旅游活动对环境的依赖性及对环境的正面影响,良好的环境是旅游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其二要掌握并学会分析旅游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包括对陆地表面土壤、动植物、水环境、空气、环境卫生、景观、社会及文化环境的负面冲击。目的是认清各种旅游因素对旅游资源及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从根本上消除旅游业是“无烟工业”的误解[2]。同样环境对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影响也十分明显,不同的旅游环境会给旅游者不同的旅游感受,从而影响到旅游活动的开展情况,影响到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

可见,如果没有理解旅游和环境的相互作用的重要性,只强调旅游过程的愉悦性,而忽视了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往往会导致旅游的不可持续发展。今天旅游专业的大学生是未来旅游业服务、管理和决策的主力军,是实现旅游业良性发展的中坚力量,因此培养高校旅游专业学生理解和掌握旅游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迫在眉睫。

(二)重视旅游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影响的教学内容

旅游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可以概括为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影响两大类。目前在全球变暖、环境恶化的大背景下,人类更加注重对自然环境影响问题的研究,旅游环境学教学过程中也需要突出对植物、动物、大气、水、土壤等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另一个方面长期以来旅游业发展对社会经济产生的正面影响较大,在很多地区旅游业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首选产业,往往忽视其对社会环境的影响。旅游业发展实践的实践证明旅游活动的社会影响也同样显著。旅游对社会环境影响主要表现在旅游活动对文物古迹的破坏;旅游活动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冲击;旅游对当地居民生活方式、价值观与社会道德等的影响[3]。其中对民族文化和社会生活方式、价值观与社会道德等的冲击最大,带来的负面影响在不知不觉中扩展和延伸,有学者认为旅游活动是和平时期文化殖民的一种主要方式,它在改变落后、贫困的同时也在宣扬客源国家和地区的社会文化和价值观念,从而影响旅游目的地地区人们的行为和道德标准。

所以旅游专业的旅游环境教学中既要重视旅游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也要重视其对社会环境的巨大影响,从而引导未来的旅游管理者和从业人员正确认识旅游活动对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并加强对游客的教育减少对各种环境影响,使旅游业实现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三)注重旅游环境影响评价的教学内容

环境影响评价又称环境质量的预测评价,是指在进行某项人为活动之前,对实施该活动可能给环境质量造成的影响进行调查、预测和评估,并提出相应的处理意见和对策。环境影响评价的根本目的是鼓励在规划和决策中考虑环境因素,最终达到更具环境相容性的人类活动。旅游环境质量评价包括旅游活动对自然环境和对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环境的影响的评价。通过旅游环境影响评价的学习使旅游专业学生了解旅游活动对环境影响评价基本理论、基本标准及有关的法律、法规,掌握评价的方法与技术,尤其是对旅游活动影响较为强烈的大气、地表水、土壤、动植物等的自然生态环境评价的内容和方法;同时关注旅游活动对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的影响评价的方法和手段等。从深层次认识、了解旅游活动对环境影响的作用过程和影响程度、强度,实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这样有利于今后在工作中开展旅游区环境污染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开展旅游区环境规划、管理和预测的研究[1];自觉主动地宣传教育广大旅游者维护环境质量,保持旅游环境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四)加强旅游环境保护和管理的教学内容

旅游环境管理主要包括旅游环境质量管理、旅游环境容量与承载力管理、旅游开发项目的环境管理与监控、旅游环境规划、旅游环境保护技术、旅游环境标准管理与环境质量认证以及绿色旅游区的创建等内容[2]。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对旅游资源及环境带来程度不同的影响与破坏,为了减少对资源与环境的负面影响,保障旅游业健康持续发展,必须强化旅游环境管理。旅游环境管理作为综合性的领域是旅游环境保护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旅游区环境保护的工作重点,是旅游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保证[5]。

世界旅游协会主席 G.H.李普曼认为环境对旅游产品质量和提高旅游者在旅游服务中的地位至关重要,必须不断而又有序地改善我们的工作规模、范围和增长,把环境意识放在我们的管理文化中去已变得日益紧迫[4]。据不完全统计,到2006年底,我国旅游院校在校生为73万多人,其中旅游高等院校36万多人[5],是我国旅游从业人员的主要来源,是决定未来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杨美霞等在对全国开设旅游系(院)或旅游专业的高等院校调查了解到旅游专业课程设置中,半数以上学校没有开设旅游生态环境保护课程[4]。李华等对旅游者、旅游从业人员及在校大学生的旅游环境保护意识调查和分析中得出53.3%的导游人员和23.9%的游客在校期间都没有接受过环境教育[6]。可见高等学校旅游专业学生旅游环境意识淡薄,许多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缺乏较扎实、系统的旅游环境知识,难于解决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旅游资源开发建设及资源保护不能做出有利于旅游环境发展的正确决策[7]。同时,旅游环境科学知识的传授目标之一是要求学生了解自然环境对旅游衣、食、住、行以及娱乐等方面的重要意义,以及这些活动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了解旅游资源的形成及保护的基本常识,掌握基本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掌握旅游环境管理与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知识和技能[8]。因此,高等院校旅游类专业应该加强旅游环境保护和管理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环境管理技能。

二、《旅游环境学》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的几个问题

为实现旅游环境学教学的目标和效果,提升旅游专业学生对旅游环境的认识和理解。笔者在多年旅游环境的教学实践中发现,除了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外,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把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穿插在《旅游环境学》教学的全过程,通过教学提高学生对环境保护和管理的意识和技能,明确旅游环境和旅游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学会基本的旅游环境影响评价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全面理解旅游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旅游活动对环境影响是旅游环境学教学的核心。旅游活动对环境影响主要表现为:旅游开发活动对旅游目的地的开发性影响;旅游过程对旅游目的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旅游区管理、经营和社区居民等为旅游活动服务的过程中产生的生态环境影响等三个方面。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往往把教学重点放在影响上,忽视了旅游与环境之间影响的相互性问题。我们知道不同的旅游环境如山岳、水域、平原,森林、草地、荒漠等给旅游者和旅游活动产生不同的旅游感受和效应。环境也影响旅游者的身心和行为,影响旅游活动的质量和效果等。此外,环境对旅游者的影响还因旅游者年龄、性格、文化特征等而不同。如不同种族的人对建筑结构要求不一样,环境的感受也不同,对游憩地的环境要求也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不同环境景观对不同种族[9]、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心理状态的旅游者产生的心理和行为影响也是不同的。可见环境对旅游者和旅游活动的影响也是明确的、客观存在的。同时,在旅游环境影响教学中往往强调影响的负面性,忽视了影响的正面效应,以及环境对旅游影响的韧性和弹性问题,即环境的容受能力、自净能力和反弹能力。因此探求旅游活动对环境影响的阈值、把握旅游活动影响的限度也是教学的重点之一。

由此可见,旅游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同时旅游对环境影响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是正面影响,通过旅游业的发展促进环境的改善,强化环境质量和环境的保护;另一方面是负面影响,旅游活动引起大量的环境污染、环境恶化等一系列环境问题,但环境对旅游活动的适应有个度的问题,也就是合理的环境阈值。此外,环境又制约着旅游业的存在和发展。因此,需要学生全面理解旅游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树立正确旅游环境观,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所从事的旅游工作。

(二)注重旅游对环境影响的系统性

环境是人们所在的周围地方与有关事物,环境既包括以空气、水、土地、植物、动物等为内容的物质因素,也包括以观念、制度、行为准则等为内容的非物质因素,既包括自然因素,也包括社会因素。旅游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往往表现为对环境的某种要素影响最为明显,导致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对单个要素的影响,从而忽视了组成环境的各要素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对其中某个要素的影响往往会对环境整体产生系统性的影响或潜在影响。如对自然环境影响中往往重视对植被因素的影响,忽视了植被影响只是自然环境系统整体性影响的一个组成部分,即旅游开发和旅游活动踩踏影响使土壤结构变得板结——土壤中水分和空气含量减少——土壤中微生物变化——植被减少——枯枝落叶层减少——土壤有机质变化——土壤组成、理化性质等发生变化,又会进一步引起空气中的水气含量变化等,从而使微环境系统发生变化,可见影响是相互关联的,是对系统的整体性影响。又如旅游区因大量旅游者的进入导致外来物种入侵——改变本地的植被组成——导致植物群落组成变化——引起土壤环境变化——进而可能引起一系列的生态问题和环境问题。对社会环境影响往往重视旅游发展对当地经济的贡献作用,忽视了大量旅游者的进入对当地社会传统、文化生活、思想意识领域以及当地生活基础设置的过度占用等的负面影响,当这种负面影响不断扩大,导致当地居民对旅游活动采取阻止和排斥的态度,进而影响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从环境组成要素的整体性出发,阐明旅游活动对环境影响的系统性,树立旅游专业学生正确的旅游环境观。

(三)把握旅游对社会环境影响特殊重要性

旅游对社会环境影响不如对自然环境影响那么明显、容易呈现而得到重视,长期以来旅游经济发展一直为当地社会所认同,对其造成的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因其隐闭性和潜在性,而被政府和相关旅游管理部门所忽视。但旅游对文化的影响是整个旅游影响中的重中之重,并有大量的研究成果[10],因此在旅游环境教学过程中应予以高度关注。旅游对文化的影响可以分为正负二个方面,一方面是正面的积极影响,表现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民族认同意识、促进了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复兴[11]。另一方面是负面影响,正逐渐成为关注的焦点,研究的重点表现为:旅游目的地历史文化遗产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文化生态环境”逐渐恶化;旅游地的文化传统遭到异地强势文化的冲击和同化,地方文化的独特性逐渐消失;旅游地的民俗文化出现舞台化、商品化甚至庸俗化的倾向,渐失其原有的意义、价值和特色;旅游地“文化设限”宽松化,社会道德观念扭曲,犯罪率呈上升趋势;旅游地“仆从性”文化加重,居民的媚外或排外情绪直接影响当地文化的健康发展,人际关系紧张等[12]。

旅游影响首先对个体心理产生示范作用,导致个体心理发生变化,而产生的影响首先是对社会文化的物质层面,物质层面文化变化不断深化,最终也促使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文化的变化[13]。当前有关研究中所提到的旅游使得民族文化的“商品化”、“庸俗化”、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丧失等问题,成为文化殖民中的一种重要方式,旅游业作为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产业,它反映并体现这种“文化殖民”过程[14]。旅游过程是异质文化相互冲突碰撞与融合的过程,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由于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使得异质文化自然形成所谓的强势与弱势,弱势文化在面对强势文化的同时必然会接受强势文化中的适合与本文化的特质,从而纳入到本文化中,在融合过程中必然会出现文化的同化、融合、甚至消亡或出现新的第三种文化[15]。由此可见旅游对社会环境的影响是重要的,不可忽视的,因此要在旅游环境学中启发同学们去思考,如何减少社会文化影响,促进旅游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四)重视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一种通过模拟或者重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让学生把自己纳入案例场景,通过讨论或者研讨来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旅游环境学是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因旅游环境问题的不断出现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学科,实践性较强。但目前存在只重视理论知识教学,忽视案例教学的现象,从而影响了旅游环境学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大量的旅游环境案例教学能有效引导学生分析和探讨实际旅游活动产生的各种环境问题的起因、作用强度比较和各种管理的经验教训等。从而使学生明确旅游环境问题的本源、危害程度、管理模式和方法等。同时,让学生在课堂讨论中通过自己和他人的思考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实现对旅游环境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和理解,并能在以后从事的旅游相关工作中自觉运用旅游环境学相关知识和技能,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在教学案例的选择、运用上应立足于国内外知名旅游景区(点)的典型环境影响事件或学生身边的旅游景区(点)的旅游环境事件,如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绿洲、草地等旅游景区的自然环境影响案例;偏远封闭、落后的少数民族生活区域的人文旅游景区的社会文化环境影响案例等等。突出旅游开发和旅游活动引起的环境问题原因分析、结果展示、治理措施、管理模式等一系列的成功和不成功的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参与到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来,通过运用旅游环境学的知识和技能,探讨、解决环境问题的对策和措施,从而实现知识和技能的迁移,提升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1] 郑泽厚,陈御生.旅游环境学若干问题之探讨[J].旅游学刊,1998(3):49-51.

[2] 颜文洪,张朝枝.旅游环境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3] 杨高荣.浅谈高校旅游专业学生的旅游环境意识的培养[J].科技信息,2008(34):343.

[4] 杨美霞.旅游环境管理[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7.

[5] 新华网北京频道.www.bj.xinhuanet.com.

[6] 李 华,张 骥,姚 泊,等.旅游者、旅游从业人员及在校大学生的旅游环境保护意识调查和分析[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27(1):113-117.

[7] 杨美霞,周国海.论强化旅游专业学生的环境教育[J].当代教育论坛,2005(15):37-38.

[8] 詹秀娣,林宪生.基于旅游为媒介的环境教育策略研究[J].地理教育,2007(3):75-76.

[9] Rachel K,Janet F T.Ethnicity and p reference for natural settings:A review and recent findings[J]..Landscape and U rban Planning,1988,15(1-2):107-117.

[10] 孙九霞,马 涛.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研究新进展与框架[J].求索,2009(6):72-74.

[11] 李小艳.浅谈旅游的发展对旅游目的地社会文化的消极影响[J].青年文学家,2010(1):147.

[12] 姚启芳.旅游对接待地社会文化的消极影响[J].现代企业教育,2010(2):148-149.

[13] 吴 昊.旅游对民族地区文化变迁的影响[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5):170-172.

[14] 杜芳娟.旅游心理与旅游“文化殖民”[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1(2):30-32.

[15] 张 玮,高艳杰.国际旅游与文化殖民的关系及影响[J].管理科学文摘,2008(4):184.

G642

A

1673-1794(2011)01-0115-04

晋秀龙(1969-),男,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旅游生态环境,旅游地理。

安徽省高等学校教学研究重点项目(2007jyxm027);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教学研究项目(20101045)

2010-10-03

猜你喜欢

环境影响旅游环境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环境影响评价》征稿订阅及广告征集启事
“三线一单”与环境影响评价衔接研析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
旅游
养殖的环境影响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洙赵新河扩大治理环境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