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以滁州学院为例
2011-08-15周祥
周 祥
(滁州学院党委宣传部,安徽滁州 239000)
高校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以滁州学院为例
周 祥
(滁州学院党委宣传部,安徽滁州 239000)
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和目标是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高校作为培养各级各类高素质人才的地方,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前沿阵地。高校的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尤其需要结合当前社会大环境、结合本地区和本校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也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实践:探索
高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高校精神文明建设是凝聚师生员工齐心协力、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也是引领学校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精神动力,是一个不断积累、传承和创新的过程。在新的历史时期,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如何形成新思路、实现新突破、开创新局面,实现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由形态文明向功能文明和素质文明的深化与拓展,是我们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不断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滁州学院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按照“多科性、区域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不断加强校园精神文明的创建工作,使校园精神文明的创建工作渗透到学校教育的每一个环节,学校精神文明的创建工作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学校2005年以来连续五年被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学联评为“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单位”,三次荣膺“安徽省文明单位”,另外先后荣获“安徽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安徽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校”、“滁州市文明单位标兵”、“滁州市双拥工作先进单位”。
一、充分认识精神文明建设在高校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切实加强对创建工作的领导与指导
滁州学院创办于1950年,历经滁州师范、滁州师专等发展历程,2004年升格为省属普通本科院校。在安徽省委、省政府和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的领导下,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团结带领全校师生员工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使学校在各方面发生了深刻变化。
学校党委、行政高度重视校园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学校成立的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校园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委员会、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学生工作指导委员会、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校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食品卫生安全工作领导小组、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等组织,基本上都由党委书记、院长担任主任(组长),并在相应的职能部门设立办公室。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分管领导和各部门各负其责、文明办(宣传部)组织协调、广大师生员工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格局。
二、始终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保证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正确方向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要内容,大力推进理论武装工作。学校建立健全了校、系两级领导班子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教职工双周三政治学习制度、中层以上干部专题培训制度、学生周一晚上班会制度、主题团日活动制度等,通过编印《学习资料》、组织收听报告、观看录像、实地考察、举办培训班等多种形式,丰富和深化理论学习活动,强化学习效果。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和五中全会召开后,学校党委先后召开了党委扩大会、党委中心组学习会、思政理论课教师学习研讨会、学生骨干座谈会、处以上干部学习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和五中全会精神培训班。
2009年全校上下积极开展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办什么样的滁州学院,怎样办好滁州学院”这两个根本性问题,坚持“一个主题”,围绕“两大活动载体”,实现“五个结合”的工作思路,精心组织实施,加强分类指导,把握关键环节,突出实践特色,受到省委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和省属高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领导小组的表扬与肯定,省委、省教育厅领导先后来学校调研指导,并给予了好评。
2010年上半年以来,学校在各级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结合学校实际实施“五大工程”、推进“五项建设”:一是实施龙头工程,推进领导班子建设;二是实施堡垒工程,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三是实施先锋工程,推进党员队伍建设;四是实施励志工程,推进青年人才建设;五是实施创新工程,推进“党建品牌”建设。结合学校和各单位的工作实际,重点开展“红旗党组织”评选和“党员示范岗”认领两项主题实践活动,深入开展“学习沈浩比贡献、立足岗位促发展”活动。
2.以贯彻落实中央16号文件为抓手,大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校制定出台了《中共滁州学院委员会、滁州学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意见》以及加强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师德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势政策教育、社会实践工作等系列配套文件。大力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形成了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队伍。坚持以生为本,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采取多种形式资助经济困难学生,近年来每年平均发放各类奖、助学金和补助费300多万元。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月”等一系列活动,不断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工作。以“学习贯彻新《规定》,争做优秀大学生”、“喜迎建国60周年,为党(团)旗添光彩”等主题团日、主题班会活动为抓手,加强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
三、丰富内容,创新载体,广泛深入地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1.加强学生基础文明养成教育。学校大力加强学生基础文明养成教育,完善了文明班级、星级宿舍、先进个人等各项评比办法,设立了校园文明监督岗,校园内不文明现象显著减少。集中开展了整治“四乱”(即乱停车辆、乱倒垃圾、乱摆摊点、乱穿行)行为、创建文明校园活动,进一步规范了校园管理秩序,加强校园周边环境治理,优化了校园环境。
2.开展“文明新风户”创建活动。多年来,我们在教职工生活区持续开展了“文明新风户”创建工作。创建工作坚持“十不”标准,宣传发动深入,教职工参与面广、积极性高。在个人申报、部门初审、学校考评的基础上,认真评选“文明新风户”,并按有关规定发放“文明创建奖”。
3.深化“双拥”共建工作。学校长期与驻滁部队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军民共建活动。除八一、春节开展慰问走访、文艺联欢活动外,平时注重发挥自身人才、科技优势,开展智力拥军、科技拥军活动,组织专家讲学送教到军营,接受部队官兵到学校开展计算机、外语培训。共建部队多年来也一直积极支持学校的改革发展,每年都精心挑选几十名素质高、业务强的官兵来校帮助我们开展新生军训。大学生参军入伍报名踊跃,近几年,学校有20多名大学生穿上了军装,走进了军营。
4.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有“五五”普法规划,并成立了“五五”普法工作领导小组。在加强日常普法宣传教育工作的基础上,每年制定普法计划,订阅相关资料,开展干部职工普法知识测试,还组织人员参加滁州市普法培训班。利用社会实践活动,开展送法下乡,宣传法律知识。
5.不断加强师德师风和学风建设。坚持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核心,先后颁布《滁州学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实施意见》、《滁州学院“三育人”工作条例》、《滁州学院教师教学工作规程》等一系列文件,引导广大教师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中,有效地强化了师德教育,为师德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学校还建立了学生评教的相应机制,完善了院领导查课、巡考制度。另外,学校连续多年开展“学风建设宣传月”活动,创新形式、丰富内容、强化宣传、注重实效,学风建设常抓不懈,学风状况明显好转。近几年的学生英语专业四级考试通过率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十几个百分点,在全省同类高校中名列前茅。
6.开展新生入学教育和毕业生文明离校教育。每年的新生入学教育方案翔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分为校史校情、校规校纪、专业学习、安全、诚信等八个专题,教育效果明显。近年来,本着“热情服务,关爱学生”的宗旨不断加强毕业生文明离校教育,满腔热情地做好各项服务工作,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教育和引导毕业生以文明的形象告别母校。毕业生全部实现了文明离校,师生情、同学情、母校情成为毕业生离别学校时的主旋律。
7.加强食品卫生和安全工作。学校始终把维护安全稳定摆在突出位置,建立了党委统一领导、各方面齐抓共管的安全稳定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学校加强了各食堂经营管理和卫生的监督检查,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加强了对食堂炊管人员的安全教育和岗位技能培训。从源头上杜绝了假冒伪劣食品及“三无”食品进入食堂,确保了学生的饮食安全。学校食堂连续多年被评为滁州市“学校卫生先进食堂”。学校安全稳定工作领导小组及有关部门定期对校内及周边安全隐患和不稳定因素进行排查和整改,制定校园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注意抓好安全稳定工作。建立健全信息反馈机制,及早发现和化解矛盾,有效地维护校园安全稳定。
8.加强校园环境建设。按照有关规定,学校不断完善教学设施,优化学习环境,满足大学生学习成才的需要。逐步建设好了大学生文艺、体育、科技等活动场所,进一步完善了校园文化活动设施,为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提供必要的场地和条件。配合新校区建设,在全校师生员工中广泛开展校区、主要道路和主要景观征命活动,统一制作安装路牌、标识。此外,学校对校园绿化工作高度重视,措施得力,成效明显。校园绿化规划合理,绿地率在全省高校中名列前茅,树种选择优化,园林特色鲜明。
四、结合实际,凝练特色,精心打造精神文明建设品牌活动
1.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多样。一是暑期“三下乡”活动。每年确定一个主题,精心组织了近百支校、系两级服务队,深入到全市40多个乡镇、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开展政策宣讲、科技支农、文艺演出、文化帮扶、卫生服务、挂职锻炼、社会调研等活动,学生在实践中了解了社会,受到了教育,开阔了视野,拓展了知识,增长了才干。2006年,学校大学生宣传服务新农村社会实践活动的新闻图片被新华社收入《辉煌的历程——纪念建国57周年图片展》。2006年学校大学生开展的“保护母亲河”行动也受到了团中央的表彰。2007年7月,全省大中专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启动仪式在学校隆重举行。2008年6月,应邀在全省大中专学生“三下乡”活动启动仪式上交流介绍经验。新华网、中国教育报、中安网等省级以上媒体每年都对学校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深入报道。二是青年志愿者活动。全院有青年志愿者4000多名、服务队13支,本着“立足校园、服务社会”的宗旨,常年服务和活跃在校园内外。在校内,积极开展监督校园文明、大型活动服务、保洁环境卫生、维护食堂秩序、整理车辆停放等活动;在校外,他们积极开展爱心家教、敬老助困、文化服务、维护交通秩序、担任社区助理等活动。
2.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一是“百场讲座”成为亮丽风景线。由院团委、各团总支和学生社团共同组织实施的“百场讲座”分人文讲座、学术报告、学子讲坛三部分,每年不定期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为广大学生做讲座。二是文艺体育活动精彩纷呈。每逢重大节庆日、纪念日,学校党团工学组织都要开展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元旦文艺会演、“三八”女排赛、“五四杯”足球赛、“七一”歌咏大赛、“迎新生、庆国庆”军民大联欢、“国庆杯”男篮赛、每年一届的田径运动会成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科技创新活动激发创新思维。学校每两年举办一届科技文化节、社团文化节,以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科技和文化活动为重点,开展了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新与人生”教师论坛、“科技·青年·未来”学生论坛、科学考察、英语演讲比赛、智慧游园、创业设计大赛等30多项活动,每年吸引了近2万人次的学生参与。在安徽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中,学校多件作品获奖。2009年度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学校代表队夺得安徽赛区一等奖、全国二等奖。四是学生社团活动充满生机活力。全校登记注册的学生社团达50余个,会员超过6000人,他们已经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各类社团文化活动也开展得有声有色。一年一度的“大学生社团文化节”,尽显社团文化魅力;每学期的“社团巡礼”,尽展社团亮丽风采;“社团活动展示周”,尽现社团个性张力。近年来,有多个学生社团受到团省委、省教育厅、省学联的联合表彰。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研究会已经成为在学生中进行理论宣传的重要力量。
3.争先创优活动成果喜人。学校积极开展各类“争先创优”活动,在学生中定期开展国家奖学金、专业奖学金、“十佳大学生”、“十佳学习标兵”、“十佳学生干部”的评选,在教师中开展了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德育工作者、“十佳班主任”、“十佳辅导员”、“教学名师”的评选,在各个单位中开展了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系部教学科研工作、机关效能建设、先进基层党组织、先进班集体、优秀团支部的考核评优等。近年来,共有170多个集体、6300多名个人受到国家、省、市和学校的表彰。另外,还有数千人次在学校和国家、省、市各类文体、科技竞赛中获奖。
4.发挥身边先进典型的榜样示范作用。对获得“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的美术系副教授赵振华,被评为学校“教学名师”的教师,带着身患癌症的母亲上大学的系学生刘书森,身残志坚、用板凳挪步行走的学生刘凤喜,扶养四个弟弟妹妹的“一家之长”高敏,背重伤母亲上大学的学生贺宝宝等先进典型,通过各种形式广为宣传。这些来自身边的先进典型更具贴近性、更有感召力,激励和鞭策着广大师生积极向上、奋勇向前。其中刘凤喜、贺宝宝两位同学今年入选安徽省“精神文明十佳事迹”,新华社发通稿进行了报道,其他各媒体也都进行了广泛宣传。
5.网络舆论引导特色鲜明。学校在建设好校园网主页的同时,重点建设了由宣传部、学生处、团委主办的《蔚然深秀》、《学工在线》、《琅琊青年》等新闻和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各系(部)的网站也办得各具特色。学校在“中青在线”的发稿量连续几年位居安徽高校第一;在安徽省教育厅的《安徽教育网》上,学校连续几年稳居前三位。同时,学校还建立了一支政治坚定、理论水平较高、文字能力较强的网络评论员队伍,及时跟帖引导舆论,帮助学生网民明辨是非。
五、高校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基本经验
1.要坚持不懈地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去教育和武装广大师生员工。要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形成全社会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确保高校精神文明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把大力培养高素质的各级各类优秀人才作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要进一步拓宽高校校园精神文明创建的思路。要在认真总结以往创建经验的基础上,抓好“四个结合”:创建工作要与服务高校中心工作相结合,与改进工作作风相结合,与依法治校相结合,与勤政廉政相结合。
3.要进一步加大高校校园精神文明创建的力度。要进一步加强对创建工作的领导,创新方法,推动创建活动深入持久地进行;要加强高校部门间的协调配合,整体推进校园文明创建工作;要认真落实奖惩措施,进一步调动广大师生员工参与创建的积极性,促使文明创建工作得到落实,更有成效。
4.要进一步深化高校校园精神文明创建内容。随着形势任务的变化,如何继续创新高校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内容,增强创建活动的时代感,还有许多文章好做。为此,要立足校情,从实际出发,进一步拓宽视野,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创建活动载体,利用各种载体丰富和激发创建活力。
[1] 张 斌.胡锦涛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的新贡献[J].文史博览(理论),2009(5).
[2] 郭麦珍.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J].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1).
[3] 龚 龙.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机关精神文明建设[J].学习月刊,2010(5).
[4] 赵成文.做好新形势下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几点思考[J].理论学习,2008(4).
[5] 李在强.发挥高等学校优势推动精神文明建设[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6).
[6] 阎文璠.关于有效推进高校精神文明特色建设的几点思考[J].网络财富,2008(14).
G641
A
1673-1794(2011)01-0101-03
周 祥(1975-),男,政工师,历史学硕士。
2010-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