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庭背景对女性教育地位获得的影响
——清代女性密集型人才结构探析

2011-08-15由亚萍

滁州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袁枚教育

由亚萍

(福州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科系,福建福州 350000)

家庭背景对女性教育地位获得的影响
——清代女性密集型人才结构探析

由亚萍

(福州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科系,福建福州 350000)

清代女性诗人呈密集型人才结构,主要集中在江苏、浙江、福建、湖南等地,她们获得了一定的教育地位,也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其主要因素来自于家庭环境的影响。出嫁前父母重视她们的早期教育,出嫁后与夫君的吟咏酬唱以及对后代的倾心教育,使女性获得一定的社会地位。当今社会应为女性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使“母亲”从繁重的劳动工作中解脱出来,更好地教育子女。

女性教育地位;家庭背景;清代女性

一个人获得多高水平的教育取决于什么原因?大多数人会回答:取决于个人的进取心和智慧。其实这些只是一部分因素,更多地来自于家庭教育。对女性来讲更是如此。尤其在“内言不出于阃”的封建社会,较男性,女性受教育的程度与家庭因素密切相关。正如清代袁枚言:“闺秀能文,终出于大家”。[1]因为传统中国社会中女性没有享受受教育的权利,女性的生活又被限制在属于闺阁的幽闭范围里。但是很多研究显示,同阶层的女性对于社会文化资源的接触、享用是有差别的。很显然,长期居于深闺中的女性,她们一生大部分的时光都在家庭中度过,她们对于社会文化资源享用的差别根源于她们身处的家庭环境的差别上:家庭是否有深厚的文化积淀、是否有开明的氛围,成为决定女性能否成长为诗人、能否出版诗集、能否教育好后代的重要因素。作为学术知识集散地的家庭,极大地增加了女性接受教育的机会。女诗人大都受益于她们家庭的文化资源。商景兰和她领导下的女性创作群体无疑是得以分享家族内部丰富文化资源的幸运女性,家内的各种文化资源拓展了她们深闺生活的疆界,培养了她们内心对于外在世界的感受能力。换句话说 ,在一个缺少文化素养的家庭 ,很少接触到社会文化教育的女性成为一个有知识的诗人的可能性几乎是不存在的。

清代女诗人地域分布:江苏843人占45.5%;浙江450人占24.3%;湖南92人占5%;福建88人,占4.8%[2]为什么女性会形成江南密集型人才现象?除了经济的繁荣、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相对稳定因素外,最重要的是,文化世族以其血缘关系和精神感召在发挥积极作用。而源于这样的家族教导,家族中的每一位成员往往都表现出浓厚的文化意识,而家族中男性的文学成就无疑成为女性钦羡、敬重和学习的对象,成为女诗人进行诗歌创作的榜样。在女性的传记中,“幼承家学”“幼承庭训”等说法很常见,反映文化家族中女性普遍所受家庭教育。福建郑荔乡先生三女郑青苹有《夏日诗》生动记载父亲课女的情景:“学飞乳燕绕回廊,出水芙蓉冉冉香。曲院华凝晨露润,小窗人耐晚风凉。……隐几横斜书数卷,了将清课日初长。”[3]

家族中有威望有学识的文人的对女性人才群形成有相当的作用 。分析江南文人文化的内部结构,我们发现家庭滋养了众多的的思想、学术和文学艺术人才。首先他们重视对子女的早期教育。武进钱芬,其父授以《毛氏》使其通晓其意。无锡顾慈七岁即在父亲顾光旭的指导下阅读《毛诗》,研读汉魏六朝诗文。在父亲的教育下,顾慈与姊顾端,妹顾蕴,学业上进步很大。后来均有诗集行世[4]。福州郑冰纨早慧,十岁就写出了“施粉施朱纷作态,乍风乍雨为谁开”的《咏桃花》。阳湖庄盘珠诗词均佳。它的文学修养来自于早年的家庭教育,其父庄关和通《毛诗》《尚书》,尤善于说《诗》,庄听之不倦。在父辈的教育中,昆山徐映玉,幼警慧,柔嫕,静庄,尤喜读书,《楚词》《汉书》《文选》等多能背诵,并通晓其意。[4]说明家族中的女性确实能深受家族文化素养,接受比较完整的启蒙教育。

其次,由于家庭教育的重视,江南出现了许多文学世家,形成家庭中一代或数代女性的文学群体。一家之中,祖孙、母女、婆媳、姊妹、姑嫂、妯娌 ,均系诗人、词人、文学家。这种现象在明清两代的江南往往是一门风雅,人才辈出。最著名的自然要属清初吴江叶氏午梦堂,一门珠联,相映生辉。叶绍袁妻沈宜修,沈家本为吴江望族,她与文士叶绍袁结婚后,生有五女八男,均有文采。著名的诗论家叶燮就是她的第六子。福州郑荔乡先生有九女,均工诗,除九女冰纨早殇,五女长庚无考外,其余七女均有诗集,《闽川闺秀诗话》卷二郑镜蓉(郑方坤长女)词条中云:“荔乡先生一门群从,风雅蝉联,膝前九女,皆工吟咏。……人人有集。荔乡先生受兖州时,退食余闲,日有诗课,拈毫分韵,花萼唱酬,有《垂露斋联吟集》。”福建梁章钜家中的女诗人,蝉衍四代,流芳乡里。他的母亲王淑卿、妻子郑齐卿,以及女梁兰省,兰台,女孙粱瑞芝,祖孙四代,都有诗集行世。《清史稿·艺文志》皆有记载江苏阳湖张纶英、张纨英等“张氏四姐妹”,自幼才艺双全,诗词书画样样精通。另外,小妹张纨英也生四女:采蘩、采藻、采芹、采苹,又为“王氏四才女”。毕沅母张藻、妹妹毕汾、女儿毕慧、侧室周月尊、张绚霄,这些才女往往因着因为家庭的出色教育而获得引人注目的教育位置。

女子结婚后夫妇关系成为生活的主要内容,家庭的影响由父母转换为丈夫。知识女性嫁入文人才子,夫妇之间由于彼此文化背景艺术修养较近,他们之间渗透了文化因素,与传统的夫妇关系有很大的不同。出嫁成为她们重新学习和提高的开始,成为人生的转折点,也是新的起点。事实上,这也是比较开明的文化世家对女性的必然要求,要求她们有思想、有知识、有责任心。所以夫君的奖挹和帮助对于女性作家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有些闺秀出嫁前并不擅诗,婚后在工诗的夫君的熏陶下,也成为诗人。她们有许多属伉俪诗人,他们或命题作诗或唱和赠答,以此作为交流思想,情感沟通的方式。通过相互唱和或通过限题限韵等游戏规则,提高自己的文学水平,也充实着她们的生活。金逸与竹士联诗可以说明他们之间的互相学习、互相影响的情形。如《偕竹士联句论诗》:

谈何容易说工诗(基),事在千秋笔一枝。人道葫芦依故样,(逸)天生花叶竟谁师?性情以外无传作。(基)

唐宋之间有等差。今日放言狂不讳,(逸)识君已恨十年迟。(基)

联诗道出了他们对性灵说的尊崇,也表现夫妇在诗歌创作上的相互切磋。

再如金逸《掬水月在手》云:

竹林笼袖碧云寒,池上幽寻夜漏残。痴性未除潜弄水,捉将明月唤郎看。

天黑了,水已经有些寒意,体弱的她撩起水,呼唤夫君来看月亮。诗将女性的温柔娇痴、调皮表现得淋漓尽致。

席佩兰《同外作》;

水沉添取博山温,一园梨花深闭门。燕子不来风正静,小楼人语月黄昏。

可以想见,一园的梨花,香炉温热,静静的黄昏里好一副温馨的二人世界,丝丝淡香中充溢着浓浓的夫妻情。陈淑兰《十月五日夜双瑞堂前作》则描写夜晚的月亮照耀丈夫读书的情形。再读她的《十月五日作》:

病体支持依竹床,未甘同梦愧鸳鸯。多君自卷青袍袖,手拂云鬟代理妆。

《名媛诗话》称读此诗“其平日伉俪之笃亦可想见。”[5]

另一方面,她们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夫君的思想。福建廖氏,丈夫枢元应试罢归,她以农夫种地作喻诗勉他云:“半母生涯在,锄阴复课晴。春风当再至,端不负深耕。”孙原湘与席佩兰、徐达源与吴琼仙,两对夫妇俱执贽袁枚帐下,其两位才女对科第宦途就颇有见识。孙原湘自叙:“十二三岁时,不知何为诗也。自丙甲(1776)冬,佩兰归予始学为诗。积两年得五百余首……”[6]可见,妻子对他学业的帮助和影响。他作为袁枚得意弟子,终于在嘉庆十年中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但居官不久,告归,与妻一起过着“赖有闺房如学舍,一编横放两人看”的清幽日子。徐达源所撰《〈吴琼仙〉行状》曰:“无何,乞假南还,返我初服,安人已书封豆蔻,愁寄三千;诗托刀环,文成八百矣。”他居京官仅半年,重新过起了弹琴赋诗的日子。由此可见,闺阁对科举功名的淡漠以及对夫君功名的淡漠,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人生理想。更有屈秉筠,好清洁,喜欢吟读,嫁秀才赵子梁,以奁资为夫君置二妾,将全部家务委于二妾。足以看出她对世俗的厌恶和对为文的热爱,“既嫔于赵子梁,固风雅士;闺房之内琴鸣瑟应,人比明诚与清照。”[7]她们的真率、质朴以及单纯的情感使怀才不遇的男性文人逐渐疏远世俗社会。她们对夫君功名的淡化以及鄙薄庸俗的生活态度使得男性诗人更加注重生活情趣,更加注重自己的才学和人品,从而使一代才子更加专于“立言”,留下许多不朽篇章。

贤妻良母,是儒家文化系统内的辅佐性角色。儒家文化下的国与家,本质上都是一种父权制的体现。但从另一个方面看来,女性得到自我发展的空间──母仪典范的形象。母仪的典范是传统中国妇女追求的理想。这典范形象重要的一点是教育子女。女性对于子女的教育不仅在传授知识,更重要的在培养一种感情,尤其是寡母在“机声灯影”中教学,情感意义远超过其实际知识的传授。女性的知识是有限的,但其精神终生受益。

福建梁章钜,母亲居贫操作,少暇即课章钜读书。其诗《送儿子入学》云:“养儿不读书,不如豕与犬。能养不能教,所生岂无忝。……晨光扶书出,夜色烧烛短”。足见母亲对教育的深刻理解和对子女教育的重视。毕沅六岁,母亲张藻教读《离骚》《诗经》,十岁能通晓声韵。丹徒鲍皋有之兰、之蕙、之芬三女,均以才名,袁枚认为这与其母陈蕊珠有很大关系。陈蕊珠“奁具旁一日无笔砚,便索然不乐”。袁枚叹到:“夫人抱此才,宜其子女俱以诗名。”[8]梁章钜先叔母许太淑人膝前三女,皆娴吟咏,内外群从,人人有集,是淑人之力。这些都体现出母亲在家庭教育子女的贡献。

作为孀居之人寡母 ,很多娱乐生活被剥夺 ,生活就变得更为单调,更多的精力用在教育子女上。而没有丈夫可以诉说情感的女诗人把教育子女书写诗歌作为自己抒情达意的工具和精神寄托。梁章钜长女兰省,孀居,乃专心课子,不暇以吟咏为工。福建周蕊芳,幼承母训,素解吟咏,善楷书,尝手录唐宋古近体诗千余首,以授儿辈。其诗《灯下课两儿读〈尔雅〉》云:“课读襄而父,相期此宁馨。问奇宜识字,致用在穷经。……”。袁枚的女弟子骆绮兰的《秋灯课女图》是她有名的画卷,也是她生活的实录。画卷为我们展示了漫漫秋夜教义女读书的场景,正是:

朱阑细字手亲裁,句读分明教几回。坐待碧梧新月上,一生寒雁过江来。

——王文治《题闺秀骆佩香秋灯课女图八首之一》

而骆绮兰自己的《自题秋灯课女图》描述在夜深人静之时,母亲在教导女儿学习诗文多么惬意和满足:

江南木落燕飞初,月色朦胧透绮疏。老屋半间灯一盏,夜深新课女儿书。

另外,知识女性嫁入夫家本身肩负重任:使夫家的文化传统得以继承,而不仅仅是舆论效应。这关乎家族文化的传承和社会的进步。受到良好教育的知识女性承担起启蒙教育这一重任,为家族、社会培养栋梁。张玉轸有诗《满江红·春日课儿或悼外子》:“叹辛勤窗底母兼师,愁盈掬”。她们往往必须扮演着“师”的角色。正如近代梁启超所言:“蒙养之本,必自母教起。”才女们以自己的智慧才学道德操守以及言传身教的人格魅力影响着后代。福建石幢先生女郑翰莼早寡,自己课其二子,皆有令名成于世,即樾亭香海二先生也。其女林芳蕤也颇有诗名,笔有远致,句有余妍。林芳蕤得其门风,潜心教子,三儿子皆作宰江南。

家族制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结构基础,家庭背景影响着子女的教育,尤其是对女性的教育地位的获得。而现今教育自由进步,但家庭的经济状况,父母的教育程度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后代的教育。尤其是肩负家庭教育重担的母亲。研究表明,“女性的教育机会获得更易于受到家庭背景因素的局限,而男性则更可能冲破家庭背景因素的不利影响。”“母亲的文化程度对子女的教育地位获得的影响是显著的。”[9]为此,为女性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使“母亲”从繁重的劳动工作中解脱出来,全身心地教育子女非常重要。

[1] 袁枚著,王英志.袁枚全集·随园诗话补遗·卷三[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245.

[2] 付 琼,曾献飞.论清代女诗人地域分布[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1):70.

[3] 清·梁章钜.闽川闺秀诗话[DB/OL].http://www.zhongguosixiang.com/thread-3494-1-3.htm l.

[4] 施淑仪.清代闺阁诗人征略·卷四[M].上海:上海书店,1987:234.

[5] 清·沈善宝.名媛诗话[M].续修四库全书第170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26.

[6] (清)孙原湘.天真阁集·自序[M].道光间刻本.

[7] 施淑仪.清代闺阁诗人征略·卷六 [M].上海:上海书店,1987:251.

[8] 袁枚著,王英志.袁枚全集·随园诗话补遗·卷八[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265.

[9] 李春玲.教育地位获得的性别差异[J].妇女研究论丛,2009(1):18.

An Analysis of Women Poets in the Qing Dynasty:The Influence of Fam ily Background on Women’s Educational Status

You Yaping

(Department of Humanities,Fuzho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Fuzhou 35000,China)

Female poets in the Qing Dynasty w ere found intensively in p rovinces of Jiangsu,Zhejiang,Fujian and Hunan.They achieved their due educational status and p roduced some impactson the society of the day.The main reason is that they enjoyed good family background.Before their marriage,their parents attached the importance to their childhood early education and after their marriage,they chanted and w rote poem s together w ith their husbands and educated their offsp ring heart and soul,w hich helped them to gain their due status in society.More educational opportunities should be offered to women nowadays.Mothers should be f reed from the tedious chores to undertake a more important job of educating their children better.

female educational status;fam ily background;women in the Qing Dynasty

C912

A

1673-1794(2011)01-0034-03

由亚萍(1968-),女,古典文学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女性文学。

2010-09-28

猜你喜欢

袁枚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软件工程教育与教学改革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一百顶高帽子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袁枚
关注性情 求新求变——浅论袁枚的“性灵说”
袁枚的高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