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根留住
——传统文化影响下的黄霑歌词研究
2011-08-15于春莉
于春莉
(安徽工业大学文法学院,安徽马鞍山 243000)
把根留住
——传统文化影响下的黄霑歌词研究
于春莉
(安徽工业大学文法学院,安徽马鞍山 243000)
尽管流行歌曲属于通俗的大众文化,可是,中国传统文化对黄霑作品的浸润表现得却极为深刻。歌词作品既透露着儒家文化的积极进取、道家的超迈逍遥和佛家的随缘而安,又表现出中国传统的辩证的思辨精神。他极具现代意识,使作品继承并发展了传统文化而更具时代气息。当今的流行歌曲的创作者和歌迷们应该从中得到启示,重新认识并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东西,留住民族文化的根才能使作品走向世界。
传统文化;进取;逍遥;辩证;继承;发展
黄霑,香港流行音乐界著名的词坛宗匠。尽管流行歌曲属于通俗的大众文化,可是,中国传统文化对其作品的浸润表现得却极为深刻,这已经成为其作品的鲜明特色。“他的词曲作品,虽然映入了世俗的光影,虽然染进了粤语的方言,但依然纯然是中国传统文艺的一支余脉”。[1]105黄霑用现代的歌词创作手法将自己对中华文化的深刻眷恋融铸在作品中,传统文化的精神气度升腾而出,古典诗词的气息氤氲而来。本文即对黄霑歌词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进行初步的探讨。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是儒、释、道三家思想。让人叹服的是,尽管流行歌词属于通俗的大众文化,但纵观黄霑的各类歌词作品,无论是集大成的侠义歌词还是爱情歌词、爱国歌词等等,无不体现出儒、道、佛三家文化对其作品的浸润,体现着中国传统的哲学思考。黄霑歌词所传递出来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精神,已经内化为其作品的灵魂,成为其作品能够独具个性的表征。他的歌词中既有儒家的积极进取,也有道家的超迈逍遥,还有佛家的随缘而安。由于其作品呈现出受儒、道文化的浸染比较深厚的特点,并且佛道两家都主张精神的自由、心境的恬淡,往往共同塑造出黄霑作品传达出来的一种超脱思想,因此下文将着重从儒、道两方面来分析黄霑歌词所受影响。但是,佛家的吉光片羽在其作品中灵光闪现,却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思索,例如,“凡尘里,种种留恋,命运中,各自随缘”(《轮流转》),“大千色相,艳似天虹,还是会消失踪影”(《天虹》),“投入命运万劫火”(《长路慢慢陪我闯》),“跟有情人做快乐事,别问是缘是劫”(《流光飞舞》)。
一、儒家的积极进取
儒家文化所追求的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品格;所展现出来的深沉的爱国激情和忧患意识,在黄霑歌词中,特别是侠义歌曲和爱国歌曲当中都有淋漓尽致的体现。
“当仁抛小我,舍身成大我,永垂青史里,热血是男儿”(《近代豪侠传》),“我有无边毅力捱尽困难考验,立折披荆棘,心里更愿永不折腰”(《大丈夫》),“闯一番新世界挺身发奋图强”(《抉择》),“我奋发图强做好汉,做个好汉子,每天要自强,热血男儿汉,比太阳更光,昂首挺胸大家做栋梁”(《男儿当自强》),在慷慨激昂的旋律中,飞射出中华儿女勇于担当、昂扬奋进的英武之气。词篇迸发出的这阳刚的浩然正气让读者深深感受着五千年文明古国的生命飞扬,历经荣辱沧桑依然意气风发,华夏民族的热血热肠确比太阳更光辉。“人海之中找到了你,一切变得有意义。从今心中找到了美,找到了痴爱所依……共闯刀山不会辞,现仁义,英雄侠义。同声同气,同心同意,无分彼此,射雕英姿青史永留……”(《一生有意义》),即便是在这首以爱情为核心内容的歌词中,我们还是更会被主人公携手奋进、当仁不让、赴汤蹈火的人生情怀所感动。黄霑亦有许多颇具民族情怀的歌词作品。最为人们所熟悉的就是那首1984年春晚唱响华夏大地的《我的中国心》,酣畅淋漓地抒发了炎黄子孙对祖国锦绣山河的深情赞美和无限热爱。“1982年,日本文部省在审定中小学教科书时,公然篡改侵略中国的历史,激起了华人的愤慨。黄霑和王福龄合作了歌曲《我的中国心》。”[2]45黄霑所作歌词如下:
“河山只在我梦萦,祖国已多年未亲近,可是不管怎样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心中重千斤,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心中一样亲。流在心里的血澎湃着中华的声音,就算身在他乡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
语言浅白却字字敲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头,饱含爱国的赤子深情,听后让人如鲠在喉,难以抑制的家国情怀空前高涨,海外赤子眷恋祖国的款款深情与民族的自豪感久久回荡。《勇敢的中国人》里:
令我锦绣故乡色变,令我娇美翠湖含恨,望向中国国土,此际浩气在腾,誓要将我苦难化为悲愤。做个勇敢中国人,热血决抛抵抗敌人,我万众一心,哪惧怕艰辛,冲开黑暗。做个勇敢中国人,热血灌醒中国魂,我万众一心,哪惧怕艰辛,冲开黑暗。
充满着深沉的爱国热忱、浓浓的忧国意识以及坚定的祖国信念。如同国歌《义勇军进行曲》一般澎湃着爱国的激情,听后壮人胆魄,叫人血脉贲张。《同途万里人》里“盛唐浩瀚戈壁滩”、“汉风”、“宋土”无不是烙下中国印的情感象征,如同歌词所说的,中国人正是从这些共同的记忆中隔海归宗,找到“心根”;《中国梦》中:“我的梦和你的梦,每一个梦源自黄河。五千年无数的渴望,在河中滔滔过,那一个梦澎湃欢乐,那一个梦倾涌苦楚,有几回唐汉风范,让同胞不受折磨。哪天我中国展步,何时睡狮吼响惊世歌,冲天开觅向前路,巨龙挥出自我……中国人人每一个做自由乐畅幸福我”,把伟大深沉的家国情怀写入体贴入微的个人独白,唤起香港市民和中国人重温“唐汉风范”的爱国热诚,亲切之余绝不显说教。2002年4月,香港经济低迷,前财政司司长梁锦松在宣读财政预案时以《狮子山下》的一段歌词作为结尾,呼吁港人同舟共济,足见歌词的流传度,词中“同舟在狮子山下且共济,抛弃区分求共对,放开彼此心中矛盾,理想一起去追。同舟人誓相随,无畏更无惧。同处海角天边,携手踏平崎岖”,的确“能够给香港人一份亲切感而又不流于空洞呐喊”。[3]15
二、道家的超迈逍遥
道家文化塑造出来的中国理想人格是顺任自然、超迈逍遥的理想性格。看黄霑作品,我们也感受着作者那超迈洒脱的仙风道骨、飘逸浪漫的人生意趣。
词作《楚留香》开篇“湖海洗我胸襟,河山漂我影踪”,一“洗”、一“漂”在壮阔山河的空间背景里轻盈点化出道家的风骨神韵;“尘沾不上心间,情牵不到此心中,来得安去也写意,人生休说苦痛。聚散匆匆莫牵挂,未记风波中英雄勇”,不正是老庄思想人格中超然物外、宠辱偕忘的人生境界吗?结尾“就让浮云轻抛剑外,千山我独行,不必相送,独行不必相送”,读者似从中看到侠客放浪江湖,高风绝尘而去。另一首武侠剧主题曲《忘记心中情》写道:“忘记心中情,遗下爱与痴,任笑声送走旧愁,让美酒洗清前事。四海家乡是,何地我懒知,顺意趋寸心自如,任脚走尺躯随遇”,同样用诗化的语言勾勒出主人公放浪形骸的狂傲姿态、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再有“天空海阔人开朗,胸襟宽旷情意长,清风令我心醉,大海添我乐畅,尘俗气沾不上。……春郊秋岭万方闯,山青水秀人舒畅,星灯耀我方向,月影邀我往,凭傲气冲宵汉”(《做人爱自由》);“迎入日月万里风,笑揖清风洗我狂,来日醉卧逍遥,宁愿锈蚀我樱枪”(《长路漫漫任我闯》),诸多词作都用以景衬情的方式表现出一种逍遥遊放、自由自在的精神境界。黄霑为电影《笑傲江湖》系列先后创作了两首主题歌《沧海一声笑》和《只记今朝笑》,与电影一样,风格一致,都是有承继关系的经典作品:
沧海笑,滔滔两岸潮,浮沉随浪记今朝,苍天笑,纷纷世上潮,谁负谁胜出天知晓。江山笑,烟雨遥,涛浪淘尽红尘俗事知多少。清风笑,竟惹寂寥,豪情还剩一襟晚照。苍生笑,不再寂寥,豪情仍在痴痴笑笑。
——《沧海一声笑》
沧海一声笑……白云俏,艳阳照,衬我逍遥调;自由是我,心里只记,今朝的欢笑。开心的感觉,倾心的快乐,今天开了心窍。落霞如血,红日如醉,我抱拥奇妙。浮尘随浪,只记,今朝的欢笑。热情和唱,纵情傲啸,看透江湖玄妙。自由来去,不尽逍遥,潇洒得不得了。笑面向,滔滔啊,他朝有谁能料?啦……只记今朝的欢笑
——《只记今朝笑》
“沧海笑”、“苍天笑”、“江山笑”、“清风笑”、“苍生笑”、“今朝笑”在这反复抒写的笑声中,我们体会着庄周式的潇洒肆意、乐观豁达,那看透世事的磊落豪情在天地之间久久回荡。难怪歌迷把这首《沧海一声笑》奉为黄霑作品“经典中的经典”,认为它传神地表现出金庸原著的神韵,是《笑傲江湖》这部小说的最佳注解。《只记今朝笑》歌词要简单得多,似乎“笑”、“逍遥”、“潇洒”足以概言之,但其间散发出的简单而纯粹的喜悦感比《沧海一声笑》更多了心灵的平静和坦然,配合着曲调淋漓尽致地表现出逍遥快乐的感觉。
黄霑为经典电影《倩女幽魂》创作的同名主题歌词:
人生路,美梦似路长,路里风霜,风霜扑面干。红尘里,美梦有几多方向。找痴痴梦幻中心爱,路随人茫茫。
人生是,美梦与热望,梦里依稀,依稀有泪光。何去何从,去觅我心中方向,风仿佛在梦中轻叹,路和人茫茫。
人间路,快乐少年郎,路里崎岖,崎岖不见阳光。泥尘里,快乐有几多方向。一丝丝梦幻般风雨,路随人茫茫。
影片讲述的是生死相依、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而歌词却把人们带到梦幻迷离的人生思索之中去,不能不说是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使然。跋涉人生的悲凉、艰辛、无奈、迷茫,读者咀嚼着这浪迹红尘的人生感悟、亦真亦幻的人生况味。《开心做出戏》:
是对是错且不管你,笑声歌声传我传奇。管不了是是非非,那恩恩怨怨啥把戏。做人管不了这许多,不过是一出戏。让我们找开心快活去,让我们寻开心快乐去,快乐的人生一且是游戏,欢乐的人生是我和你。笑一声醉醒之间难得糊涂,开心做一出戏。
似乎有点人生虚无的颓唐,但这样无拘无束、放浪鼓噪的戏说人生却也能叫人超越人间的是非恩怨,进入精神绝对自由的人生境界。电影《倩女幽魂》的插曲《道》由黄霑作词作曲兼唱,“道可道,非常道,天道、地道、人道、剑道……呸呸呸呸呸胡说八道……我自求我道”,歌词由《道德经》里的“道可道,非常道”开始,随后一连串的道、道、道让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不由自主地跟着黄霑的歌声一路“道”下去,忽而大笑,忽而啐人,简直就是一盘奇趣百出的大杂烩。在这首歌中,黄霑的讥诮、意趣、幽默均表现得酣畅淋漓、无拘无束,颇具嘲讽世事的穿透力,唱出了率性、潇洒。这便是黄霑的戏梦人生,超脱凡尘,游戏人间,都只为活出真我。
可见,黄霑的歌词受道家文化的深刻影响,超然物外、率性怡情的文化精髓表露无遗。有道是文如其人,在他的作品中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着他被褐怀玉的超然人格,崇尚自由的理性精神和心斋坐忘、逍遥无待的人生境界。“而黄霑最深的底蕴,一是痴,一是笑;痴是悲,是凄凉,是中国人对尘世的眷恋;笑是喜,是洒脱,是中国人对人世的放达。”[1]109
三、辩证的哲思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易经》、老子、孔子、庄子和荀子都表现出深刻的辩证思维。他们都深刻的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事物发展变化的永恒性,注重事物双方的相辅相成、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注重揭示事物的对立统一,这种辩证思维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高度智慧。
在黄霑为香港时装电视剧、电影所创作的很多作品中,我们常常能看到这种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辩证的哲学思考。有“众经之首,文化之源”之称的《易经》认为“生生之谓易”(《易经·系辞上》),即事物发展变化生生不息。老子不仅肯定了万物从道演化而来,而且也看到了万物的永恒变化。黄霑歌词《家变》:
“知否世事常变,变幻原是永恒。此中波浪起跌当然有幸有不幸,不必怨世事变,变幻才是永恒。……月缺后月重圆,缺后月重圆……迎接那变幻,今生与你拥抱着永恒”,
让人想起苏轼的哲言“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前赤壁赋》)和他的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皆是对宇宙人生发展变化过程的辩证思索,体现着夐绝尘寰的宇宙意识。而黄霑用更浅白精警的语言显示出齐物我、等荣辱的人生观,鼓舞着听者在逆境中保持乐观的精神。
是他也是你和我,同相亲相爱也相争。……几许欢与笑,多少爱和恨,那狂潮卷起灿烂又缤纷。是苦也是甜美,人生的喜恶怎麽分。……几许哭与叹,多少假与真,让狂潮起跌,混合爱和恨,是他是你和我,同悲欢喜恶过一生(《狂潮》);敌友之间纷争难分彼我,恨爱可有界线?……看世中得失,不记恨爱相缠,只记共你当年,曾经相识过(《强人》),
都是用辩证的观点来分析把握社会中事物相互对立的两方面,揭示其相互依存和转化的关系。
成功的欢呼到处为他追随,人生的好景到处与他畅聚,谁知颠峰的他,谁知顶尖的他,悠悠流下两行泪。是否他心中永远抹不去恐惧,是否他心中永远太多挂虑,是否他心中所思,迷惘得不知所止,……成功的几多得失,难补他一世抑郁,和茫然那满眼泪(《鳄鱼泪》)歌词敏锐地从事物的对立面展开人生的思索,颇具忧患意识,真是饱经风霜的人才能深刻体会得到的感悟,大有高处不胜寒的哲学意味。在作品《奔向未来的日子》中,黄霑写到:“无谓问我今天的事,无谓去知,不要问意义,有意义、没意义怎么定判,不想、不记、不知”,作者叩问着生命的意义,隐藏于文字背后的辛酸真是动人心弦,辩证的看待人生的得失荣辱之后的那份超越和旷达也终于升华而出,于是潇洒的“一心一意奔向未来的日子”。
四、结束语
除了鲜明地继承了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黄霑歌词对古典诗词语言的运用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如前所引述的歌词作品,语言对仗工整,意象含蓄蕴藉,意境深远辽阔,篇幅所限,这里不再赘述。在黄霑对诗词语言的运用中,我们却可以清晰地看到他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态度。
香港著名词作者林夕对黄霑歌词语言的评价很有见地,“以文言笔法写词有如行钢线,一不小心便会一面倒。用字过于艰僻,只有学贯五经才懂欣赏,过于浅近平庸,又流于风花雪月、残月春风,连不文或不懂文字的都嫌陈旧。但看《万水千山纵横》的‘豪气吞吐风雷,饮下霜杯雪盏’、‘谁知心醉朱颜,消逝风雨间’便很能允执中庸。当然,‘霜杯雪盏’可能太深,于是便有‘凭谁忆,意无限,别万山,不再返’照顾读者,‘凭谁’、‘却笑他……’、‘意无限’显然是古典诗词的惯调,加上浅近的意思,便令多种读者都会称心满意。”黄霑虽然醉心于传统文化的魅力,但是却绝不是拟古之人,他坚持作词应雅俗共赏,且“必须能和今天生活合拍的歌词,才有生命。‘街灯已残月暗昏’一类十九世纪的东西,最好不要在笔底出现。用词也应该合乎今天语言习惯”。[5]52那么如何让自己的歌词既有文化底蕴又富有现代气息呢?黄霑自有妙招,他说自己“现代感较丰富的歌词,用的文体,别具一格。既有文言,也有接近国语口语的白话,复有粤语方言。这种三及第式文体,令再起的粤语流行曲通俗之余,避免了过分低俗”。[6]133写爱国,他说:“冲天开觅向前路,巨龙挥出自我”(《中国梦》);写哲理,他说:“愿我一生去到终结,无论历尽几许风波,我仍然能够讲一声:我是我”(《问我》),歌词语言言浅而意深,富有现代感,而词中开始有“自我”出现,感情流露得坦率自然。因而,香港的歌词研究专家给了他崇高的评价:“在词人中黄霑的代表作数量未必最多,但其开风气之先,对粤语流行歌词现代化的贡献却始终是首屈一指的。”[7]191
黄霑深知自己在中华文化谱系脉络里的位置。他提到顾嘉辉有一次上电视弹琴,那么多拿手的西歌不弹,却选了上海老歌《鱼儿哪里来》,因为“我国的时代曲,是我们的血脉里不能分割出来的一部分。”[8]“中国的现代流行音乐本身就是舶来品,如果没有自己的文化融在里面扎根下来,就会处于无根的游离状态”,[9]143而流行歌词的“根”在哪里?正在那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在歌词中,黄霑继承并超越了传统文化而走向现代,但愿当今的流行歌曲的创作者和歌迷们能有所悟,“都能像黄霑般,能摆脱西方文化的迷惑,重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东西并发扬之”。
[1] 李 皖.黄霑中国背影渐去[J].读书,2005(5).
[2] 李怀宇.亲爱的风流人物[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4.
[3] 黄志华,朱耀伟.香港歌词导赏[M].香港:汇智出版有限公司,2009.
[4] 林 夕.黄霑给我们的启示之四[J].∥黄志华、朱耀伟.香港歌词导赏[M].香港:汇智出版有限公司,2009.
[5] 黄 霑.不信人间尽耳聋[M]∥黄志华、朱耀伟.香港歌词导赏[M].香港:汇智出版有限公司,2009.
[6] 黄 霑.粵语流行曲的发展与兴衰:香港流行音乐研究(1949-1997)[D].香港:香港大学,2003.
[7] 朱耀伟.词中物:香港流行歌词探赏[M].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07.
[8] 盈 盈.沧海仍在,曾听琴箫——悼黄霑.[EB/OL].2008-12-0413:32:46[2010-07-02].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65286e0100clu5.html
[9] 张 柠.2006文化中国[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7.
I206
A
1673-1794(2011)01-0019-03
于春莉(1977-),女,讲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文学艺术。
安徽工业大学青年科研基金项目《流行歌曲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超越》(QZ200929)
201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