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9例踝关节骨折手术治疗与效果分析
2011-08-15许博
许博
占人体全身骨折3%左右的踝关节骨折属于创伤骨科最为常见的骨折类型之一,因踝关节是人体负重量最大的屈戊关节,一般要承受体质量5倍的负荷值。患者在发生损伤及骨折时,一旦出现不及时医治或手术治疗不当等情况均会导致关节不稳的问题出现,并且日后极易出现反复扭伤并继发关节粘连、创伤性关节炎等问题,严重影响患者行走(功能障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1]。本文研究运用“精确的骨折复位技术与坚强稳定的内固定技术”为患者实施踝关节骨折手术,研究选择取我院2010年手术治疗的踝关节骨折患者159例进行相关分析,治疗效果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159例患者中男性114例,女性45例,年龄18~61岁,平均年龄38岁。均进行手术。
2.手术治疗方法:对全部患者采用腰麻或连硬膜外麻,踝关节骨折手术的顺序为“外踝-后踝-内踝”。具体步骤为:外踝一般采用1/3管型钢板或克氏针张力带固定;内踝一般采用直径4.5 mm可吸收或普通加压螺钉与骨折线垂直交叉固定;后踝一般采用可吸收螺钉自前向后固定,对大块的骨折累及关节面25%以上采取自后向前的固定。对于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的病例,用1枚直径4.5 mm松质骨拉力螺钉经外踝钢板或单独经腓骨贯穿胫骨皮质固定[2]。
结 果
患者手术后均进行3年随访,10~20周骨折愈合,无一例骨折不愈合与畸形愈合病例。
讨 论
1.踝关节骨折处:踝关节的组成结构为胫、腓骨远端和距骨体。只有保证压力在关节面上呈较大载负与均匀的分布才能够对关节软骨起到最大程度的保护作用。因此有效治疗处理踝关节骨折的首要条件就是对患者的关节面进行正确复位与坚强内固定。对踝关节骨折的处理一般有外踝骨折处理、后踝骨折处理、内踝骨折处理三个方面。临床统计数据分析发现踝关节骨折患者的位置大多是发生于后外侧,且与后胫腓韧带、腓骨相连,对此踝关节骨折手术的顺序为“外踝-后踝-内踝”。
(1)外踝骨折处理:手术将患者外踝关节面的纵轴与腓骨干纵轴形成10~15°的外翻角[3],使用腓骨远端解剖钢板将患者的关节面附近进行牢固固定。对于腓骨骨折位置较高的患者则采用1/3管形钢板或克氏针对其进行牢固固定。
(2)后踝骨折处理:后踝骨折患者往往都会出现下胫腓后韧带损伤的病情(后踝骨折片与下胫腓后韧带相连),在手术过程中应采用俯卧位进行手术让患者后踝暴露固定。
(3)内踝骨折处理:依据患者关节内侧深浅三角韧带与下胫腓韧带损伤的问题一般采用绕内踝的短弧形切口处理,对患者出现断裂损伤的韧带进行及时有效修复缝合。使用1~2枚4.5mm松质骨螺钉进行固定能够保证骨折端的稳定性。对于出现难复性或粉碎性的内踝骨折情况的患者则使用克氏针张力带进行固定[4]。
2.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因踝关节体积小且周围韧带数量多、功能较复杂,如果手术后不及时进行早期功能锻炼则极易出现功能性障碍。统计数据发现患者在踝关节术后最容易出现下肢水肿疼痛、关节受限等问题[5]。大量试验研究有效证实踝关节骨折患者在术后早期进行主动活动(屈伸与等长收缩的活动训练)与进行连续被动活动(CPM)均能有效防止自身关节创伤后所渗出的机化与粘连,并对其关节软骨与周围组织起到再生修复的作用(促进肿胀消退)。医护人员可以使用红外线灯理疗等相应措施减免患者踝关节处的水肿与疼痛感,同时使用被动活动器来有效增强患者踝关节血液循环以有效防止出现因膝部的持续性制动导致的关节粘连僵硬等并发症(肌肉萎缩、早期骨性关节炎)等问题,当然,在患者自身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医护人员也应要求患者自身进行一定适当的负重应力锻炼,有效恢复个人关节功能(骨吸收与骨生长之间的平衡)。这种术后早期功能锻炼能够有效提升患者踝关节手术的治愈率。
1 李子恢,王鑫,陶晶,等.踝关节骨折诊疗失误分析[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0,25(6):546-547.
2 呼格吉乐图,张霄雁,哈斯.手术治疗58例踝关节骨折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0,5(13):32-33.
3 欧迪军,惠明.72例踝关节骨折患者的手术治疗分析[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24(3):864-865.
4 易爱江.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154例临床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14):161.
5 黄英,冷重光,焦健.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的疗效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1,9(15):1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