谎言的语用特征
2011-08-15曹悦
曹 悦
(信阳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谎言的语用特征
曹 悦
(信阳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谎言是一种语用现象,多发生在言语交际中,因此必须有交际者及其认知语境因素的参与。交际者的主体性、认知语境的因人而异性和动态性使得谎言具有主体性、灵活性和动态性的特征。
谎言;语用;认知;动态
1 谎言研究的现状
作为生活中一种频繁发生的语言现象,谎言受到了众多学科的关注,伦理学、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修辞学等学科都对其进行过研究。但这些研究很少关注语言本身,不能反映言语交际中的谎言现象。
在语言学领域,很多语言学家对谎言进行了研究。Grice认为,人们在言语交际中要遵守合作原则,其中的准则指的就是话语的真实性[1]。Grice认为交际的合作性要求互动参与者要讲真话,不能撒谎。然而,实际交际中违反合作原则的现象时有发生,合作原则无力解释谎言现象。Leech的礼貌原则[2]和Brown&Levinson的面子论[3]把谎言的使用看作是一种礼貌策略。实际上,谎言使用的目的是多种多样的,不仅仅是为了传达礼貌。McComack提出了信息调节理论,认为人们隐性地违背合作原则中的一条或多条准则都会构成欺骗[4],但准则的违背并不能作为界定欺骗性信息的充分条件[5]。Coleman and Kay从原型理论视角研究了谎言,认为可从三方面来判断某一言语表述是否为谎言:(1)认为虚假(falsity of belief);(2)有意欺骗 (intended deception);(3)事实上的虚假(factual falsity)[6]。这三方面的顺序是按其典型性程度来排列的,但这一观点忽略了社会文化因素等背景信息对谎言的影响。而且,这一研究过程中出现了一个怪异现象:人们往往认为谎言是“事实上虚假的言语表述”,尽管“事实上的虚假”被认为是最不典型的特征。Sweeter用理想认知模型对谎言进行了研究,指出人们认为谎言是“事实上虚假的言语表述”隐含了“认定为假”和“有意欺骗”两个因素[7]。因此,判断某一言语是否为谎言没必要把上面三个条件全部列出。
相对于外国学者,中国学者对谎言的研究要薄弱一些,主要还是局限于对谎言的界定、分类和语用价值的零星讨论上,缺乏理论基础。只有少数学者在较系统的语言学理论下对谎言进行了初步探讨,如何自然,张淑玲从顺应理论视角对谎言生成的顺应性进行了研究[5],但并未对听话人对谎言的理解进行探讨。
大多数谎言发生在言语交际中,但综上可以看出,以往研究很少把谎言放在实际的言语交际中来考察,对谎言的语用特征探讨甚少。
2 语用学视角下谎言的概念
语用学是对语言使用的研究,它对语言作动态的描写与解释。语用学中的谎言发生在现实的言语交际中,是交际者、语言形式和语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要想合理地界定谎言必须综合考虑说话人和听话人双方的处境。
从说话人一方来看,若说话人在主观上认定某表述为真或假却故意将其说成假或真并期望听话人相信该表述是自己真实意图的流露,那么,该言语表述就是谎言。从接受者一方来看,若话语接受者认为说话者所表述的信息与自己的主观认识(包括说话人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认识和他或她对说话人认知状态的了解)不一致,则该言语表述就是谎言。
3 谎言的语用特征
3.1 主体性
主体性是指谎言在运用本质上是人的活动,人的认知、情感、交际意图和意识程度都会影响谎言的生成和理解。
3.1.1 认知语境对谎言生成和理解的影响
认知语境在言语交际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任何话语的生成和理解都离不开认知语境因素的参与。认知语境假设不仅是说话人选择谎言的依据,也是听话人识别谎言的依据。熊学亮认为:“认知语境是人对语言使用的有关知识,是与语言使用有关的、已经概念化或图式化了的知识结构状态。”[8]由于人们的生活环境及认知能力不同,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会建构不同的语境,会有不同的看法。即使处在同样的物理环境下,由于不同认知主体具有不同的身份、阅历、信念、态度、知识等,人们所建构的认知语境也会有所不同,因此,认知语境是因人而异的。不同的说谎人由于认知语境的不同,会编造出不同的谎言,这也是在现实生活中会有形形色色的谎言和骗术的原因。在谎言的理解中,面对同一谎言,由于听话人的认知语境不同,因此,有的听话人能够识别谎言,有的却把它当成真话,有的还会把真话当谎言。
可见,认知语境的因人而异性也即主体性在谎言的生成和理解中起着关键作用。认知语境的主体性也决定了谎言具有主体性的特征。
3.1.2 情感因素和交际意图对谎言生成和理解的影响
言语交际是社会交际的一部分。沈家渲认为,在言语交际中,人们在传达信息的同时总会带有一定的情感和态度,说话人对话语形式的选择是顺应他自己情感因素的结果[9]。换言之,说话人的情感因素制约着他对话语形式和交际策略的选择,同样,听话人的情感因素也会影响他对话语的理解。说话人在进行言语交际时总是带有一定的目的及交际意图,说话人总是尽量选择他认为合适的言语形式来实现自己的交际目的。换言之,交际意图也制约着说话人对话语形式和交际策略的选择。
在谎言现象中,如果说话人对听话人抱有友好或同情的态度,他说谎的目的是为了礼貌或为了维护听话人或者交际双方的某种利益,他往往会选择善意谎言;而如果说话人仅仅为了以损害听话人利益为代价来为自己谋得某种好处,那他往往会选择恶意谎言,而且他会尽量掩盖自己的真实情感和意图。因而,在恶意谎言中,说话人流露出的表面态度和情感和他实际的心理情感状态是不一致的。在听话人一方,情感因素对谎言的理解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善意谎言中,如果听话人也善于移情,站在听话人的角度,他很容易就能感受到说话人对他的友好态度,哪怕他识别了这种善意谎言,也不影响他对这种友好态度的理解;而如果听话人有自己坚定的情感立场或者他对说话人有某种偏见或不满,他很有可能会把说话人的善意谎言当成别有用心。在恶意谎言中,如果听话人没有坚定的情感立场,很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那他很容易会被说谎人表面的友好态度所感染而对谎话信以为真,最终上当受骗。可见,情感因素对谎言的生成和理解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3.1.3 意识程度对谎言生成和理解的影响
Verschueren认为,人们使用语言的过程表现出来的只是某种意识程度[10],即有些选择的意识程度是很高的,有些则是完全自动的。人们在感知、呈现、计划、记忆和逻辑推理等认知能力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同一事物在不同认知主体那里的凸显程度不同,不同事物在同一认知主体那里的凸显程度也会不同。可见,意识程度和认知能力紧密联系,它对人们选择语言有重要影响。
从说话人一方来看,谎言是说话人在主观上认定为真或假却故意将其说成假或真并期望听话人信以为真的言语表述。因此,说谎人在编造谎言时往往具有很高的意识程度,否则,他们就不可能识别并激活相关的语境信息,更不可能产生谎言策略与交际语境相互顺应的过程。从听话人一方来说,由于人们在感知、记忆、逻辑推理以及性格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不同的听话人在接受话语信息时表现出的意识程度是不同的。有的听话人在言语交际中除了认真捕捉话语信息外,还非常注意对方的表情、手势等肢体语言,而且他们还会有意识地比较说话人的肢体语言和话语信息,揣测说话人的真实意图。像这样的意识程度较高的听话人往往能成功地识别出谎言。而有的听话人在言语交际中不去有意识地捕捉说话人的言谈举止所反映出的种种信息,往往对说话人的话信以为真,就不能成功地识别出谎言。
除了交际者在特定情境中表现出的个人意识程度外,“确有社会性意识突显性这样一种事情:社会规范确立了标记性模式;标记性越高的东西越易惹人注意,从而就具有更高的意识性或意识突显性。”[10]社会性意识在谎言的选择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在很多社交场合,个人意识和社会意识在共同起作用。例如,当A在主人家做客时,主人很殷勤地劝他多吃点菜。而A因觉得主人做的菜不合口味而有意拒绝,这是一种标记性很高的行为,具有社会意识突显性,因而,A格外注意,他会有意识地选择一种标记性低的也即不那么惹人注意的形式来礼貌地拒绝主人。这种情况下善意谎言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比如,A可能会说菜很好吃,可自己已经吃得很饱了。可见,该例中个人意识和社会意识在共同起作用。在谎言的理解中,如果听话人认为说话人的话语符合社会规范,即说话人的话语标记性低,不具有社会凸显性,他往往会降低自己在话语理解中的意识程度,从而把谎言当成真话;反之,他认为说话人的话语不合常理,有悖于社会规范,他往往会有意识地推敲话语含义,揣测说话人的真实意图。
3.2 灵活性
谎言是发生在一定语境中的语言现象,因此,交际语境对谎言的生成和理解有着重要影响。根据Verschuere的观点,交际语境包括语言使用者、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其中心理因素主要是指交际者的性格、情感、信念、意图等认知情感因素;社交世界是指社交场合、社会环境、规范交际者言语行为的原则和准则;物理世界包括时间和空间的关系及交际者的人数、面部表情、身体姿态等。Verschuere认为,语境不是静态的,而是由不断被激活的语境因素和一些客观存在的事物动态生成的。因此,为了实现自己的欺骗意图,说谎者必须根据语境的变化灵活地选择谎言策略和谎言话语形式。
不同的人其性格、情感、信念等心理因素是不同的,很多情况下说谎者之所以能使对方相信自己的话,实现其欺骗意图,就在于他很会推测听话人的心理。例如,小孩子对事物的认知还不成熟,他们往往比较感性化,因此,很多骗子就抓住儿童的这种心理特点,用给他们买美食、玩具等符合儿童喜好的语言来诱惑他们;老年人往往比较富有同情心,非常乐意帮助弱者,因此很多骗子就会编造一些自己如何可怜和需要帮助的谎言来欺骗老年人;而血气方刚的年轻人往往比较看重友情,信任朋友,生活中很多骗子就是利用青年人的心理特点冒充自己是对方的朋友以此来实现自己的欺骗意图。精明的骗子在不同的社交场合所选择的谎言策略也是不同的。例如,一位想对女士图谋不轨的男士在酒吧里可能会谎称自己是腰缠万贯的老板来吸引女士上钩,而在学校里面对一位漂亮的女生时他很可能会谎称自己是知识分子来拉近和对方的距离。当然,语境中物理世界的因素也会影响说谎者谎言策略的选择,例如在很多情况下,说谎者面对一群人时所用的话语形式和他面对一个人时是不同的,前者中他往往聚焦于这群人的共同利益上,编造一些符合大家共同利益的谎言来实现其欺骗意图;后者中他往往会选择最能迎合听话人利益的话语形式来进行欺骗。另外,说谎者还非常善于观察听话人的面部表情,若发现听话人脸上流露出不信任的表情,说谎者会变化谎言策略。
3.3 动态性
作为一种语用现象,谎言发生在一定的语境中,离不开人们认知因素的参与。说话人的认知语境决定他对谎言形式的选择,听话人的认知语境决定他能否识别谎言。我们在上文评论过,认知语境是因人而异的,对同一个谎言,有的人能够识别,有的人却不能识别,有的人还会把真话当谎言。另一方面,认知语境是动态的,同一认知主体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所建构的认知语境也会不同。因此,同一个人有时能识别谎言,有时把谎言当成真话,有时会把真话当成谎言。可见,由于语境的动态性,人们对谎言的理解也具有动态性。
谎言的生成也具有动态性。说话人选择何种谎言形式是由他所建构的认知语境决定的,而建构认知语境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首先,说话人必须选择相关的语境因素,比如听话人的外貌、年龄、语言特点以及周围的环境等,在此基础上,他做出一个语境假设也就是用何种谎言形式最合适,在此语境假设的指导下,他才会生成话语也就是听话人听到的谎言。可见,谎言的生成要经过一个选择相关语境因素、形成语境假设、根据假设选择话语形式,最后生成话语的动态的认知过程。笔者在一次聚会中听到的一对夫妇的对话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丈夫(对大家):你们看,我爱人不擅言谈,总是保持沉默。
妻子:呃……我今天嗓子不太舒服。
丈夫(稍愣片刻):呃……哦……她可能是咽炎又复发了。
该例中,妻子选择了谎言来掩盖自己的不擅言谈,以挽回面子。其认知过程如下:首先,妻子选择了当时相关的语境因素(正式的社交场合和丈夫的话);然后,她形成了认知语境假设(丈夫的话使她面子受损,要挽回面子);接着,她在挽回面子的种种方式中进行选择;最后,决定找一借口,来掩盖自己的缺点。可见,此例中妻子谎言策略的选择是一个动态的认知过程。
4 结语
谎言归根结底是一种认知语用现象,发生在一定的语境中,离不开交际者认知因素的参与。交际者的认知、心理、情感、意识程度对谎言的生成和理解都有着重要影响,这使得谎言具有主体性的特征。由于认知语境的因人而异性和动态性,因此谎言还具有灵活性和动态性。对谎言特征的分析能使我们更好地认知谎言,加深对谎言的理解。
[1]Grice,H.P.Study in the Way of Words[M].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9.
[2]Leech,Geoffrey N.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Longman Group Limited,1983.
[3]Brown,P.&S.Levinson.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Politeness phenomena[A].In N.Goody(ed.).Questions and Politeness[C].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8.
[4]McCornack,S. A. Information manipulation theory[J].Communication Monographs,1992:59,1~16.
[5]何自然,张淑玲.非真实性话语作为语用策略的顺应性研究[J].外国语,2004,(6).
[6]Coleman,L.and P.Kay.Prototype semantics:The English word lie Language,1981:57,26~44.
[7]Sweetser,Eve.The definition of lie[A].In D.Holland and N.Quinn (Eds),Cultural models in language and thought[M].Cambridge,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3~66.
[8]熊学亮.认知语用学概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115.
[9]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4).
[10]Verschueren,Jef.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Edward Arnold,1999:183.
[11]张淑玲,何自然.非真实性话语研究述评[J].现代外语,2006,(1).
Pragmatic Features of Lies
CAO Yue
(School of Foreign Langnages,Xinyang Normal University,Xinyang Henan 464000,China)
Lies are pragmatic phenomena which happen in the spoken language communication.Therefore,it must invlove the participation of the interlocutors and their cognitive contexts.Due to the subjectivity of the interlocutors,the individuation and the dynamics of their cognitive contexts,lies possess the subjective feature,the fluid feature and the dynamic feature.
lie; pragmatic; cognitive dynamic
H31
A
1674-5787(2011)02-0051-03
2010-11-26
曹悦(1981—),女,河南周口人,信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教师,研究方向:认知语用学。
责任编辑 闫桂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