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流派及发展趋势研究

2011-08-15王昕旭闫昱彤

财经理论研究 2011年4期
关键词:竞争优势动态

王昕旭,闫昱彤

(1.内蒙古财经学院 中文系,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2.内蒙古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1)

企业战略是对企业的谋略,即对企业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计谋。企业战略管理自20世纪60年代提出至今,广大学者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产生了各种理论流派的同时,在企业管理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下面笔者对战略管理理论进行归纳整理。

一、产业分析竞争战略理论流派

“竞争优势”最早是由英国的张伯伦于1939年首次提出的,随后,霍弗和申德尔把它引入战略管理领域。但是真正对企业竞争优势进行系统和深入研究的是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Machael Porter),20世纪80年代,他先后出版了《竞争优势》、《竞争战略》和《国家竞争战略》三部著作,从产业结构的层面论述了竞争优势的重要性。波特认为,企业战略的核心是获取竞争优势。竞争战略的选择由两个中心问题构成:第一个中心问题是产业长期盈利能力及其影响因素所决定的产业吸引力。波特认为,一个产业内存在五种基本竞争力量,即潜在进入者、替代品、供方、需方以及产业内现有竞争者。任何产业的竞争规律都将体现于进入障碍、替代威胁、供应商的议价能力、购买者的议价能力与现有竞争者的竞争作用力之中,而其中每一种竞争作用力又受到诸多的经济技术因素和特征的影响,这五种竞争作用力综合起来决定某产业中的企业获取超出资本成本的平均投资收益率的能力,决定产业的盈利能力。第二个中心问题是决定产业内相对竞争地位的因素。企业的基本竞争优势来源于低成本与歧异性。一个企业所具有的竞争优势或劣势的显著性最终取决于企业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对相对成本或歧异性有所作为,成本优势和歧异性又受产业结构所影响。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波特提出了三种竞争战略选择方案:成本领先、差异化和目标集中。这三种战略存在不同程度的风险,需要不同的资源和技能。每一种基本战略都涉及通过竞争优势迥然不同的途径以及为建立竞争采用战略目标的模式来框定竞争类型的选择,然而由于一个企业对三种基本战略均适宜的情况绝无仅有,因而企业保持采用其中一种战略作为首要目标对赢得成功通常是十分必要的。

产业分析竞争战略理论流派在其理论研究上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过分强调了企业的外部环境在企业战略管理中的作用,认为企业的战略选择主要取决于当前企业的外部环境,因而企业在制定战略时并不需要过多考虑企业自身内部的变化;另一方面,研究对象是产业而非企业个体实例。没有从企业自身的角度充分考虑影响企业竞争战略的制定和实施的多方面因素,有时不免会误导企业盲目进入看似利润高,而事实上不符合企业自身优势的行业或产业领域。

二、企业基础资源理论流派

1984年沃纳菲尔特(B.Wernerfelt)在美国的《战略管理杂志》上发表《企业资源基础论》一文,提出了企业内部资源对企业获利和维持竞争优势具有重要意义,对企业创造市场优势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企业内部的组织能力、资源和知识的积累是解释企业获得超额利润、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对企业而言,成功的战略是那种能够利用各种相关资源和能力并形成优势的战略。一个企业的资源包括资本、知识、组织结构、进程等企业可以控制的所有一切。对众多的资源有不同的归类方法,如巴内(Barney,1991)认为资源可以归为三类——物理资源、人力资源和组织资源。物理资源包括有形资产如土地、建筑物、设备、成品和半成品,也包括商标名称、版权和专利等无形资产。人力资源包括公司中个体的教育、训练、经验、关系、技能和智力。组织资源包括企业文化、组织结构、规则、进程和管理信息系统,还有企业与外部团体的关系。

科利斯(Collis D J,1995)和蒙哥马利(Montgomery,1995)提出,企业资源观是建立在波特的竞争策略与核心能力竞争两种策略方法基础上的。企业是实体资产、无形资产及能力三大素质的组合,企业的资产与能力决定企业的效率与成效,拥有最佳且最适当资源的企业比竞争对手表现的更佳或成本更低,从而取得成功。企业中长期发展和竞争优势依赖于企业自身构建、培育和拥有的特殊资源和能力,企业竞争策略的研究重点就是一家企业的资源如何在动态的竞争环境中左右企业的表现。有竞争价值的企业资源(有形、无形、能力)与基本市场力量的动态相互作用(表现为稀有性、专用性、需求性),决定某一资源或能力的价值。

资源基础论反映了人类迈入知识经济时代的趋势:当能够创造价值的生产要素不再仅仅是土地、资本和劳动力,当信息、技能和知识在价值创造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理论就必须将其纳入到分析之中并赋予其应有的地位。

三、核心能力理论流派

1990年,美国学者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英国学者哈默尔(Garv Hamel)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公司核心能力》中首次提出“核心能力”一词,他们认为“核心能力是企业关于如何协同不同生产技能及整合多种技术的集合知识,是沟通、包容以及跨越组织边界的高度承诺。”他们认为核心能力是组织中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各种流派的学识。

核心能力认为并不是企业所有的资源、知识和能力都能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只有当资源、知识和能力同时符合珍贵(能增加企业外部环境中的机会或减少威胁)、异质(企业独一无二的,没有被当前和潜在的竞争对手所拥有)、不可模仿(其他企业无法获得的)、难以替代(没有战略性等价物)的标准时,它们才成为核心竞争力,并形成企业持续的竞争优势。

现代市场竞争与其说是基于产品的竞争,不如说是基于核心能力的竞争。企业的经营能否成功,已经不再取决于企业的产品、市场的结构,而取决于其行动反应能力,即对市场趋势的预测和对变化中的顾客需求的快速反应。因此,企业战略的目标就在于识别和开发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核心能力。只有具备了这种核心能力,企业才能快速适应市场的变化,满足顾客的需求,才能在顾客心目中将企业与竞争对手区分开来。另外,企业要获得和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就必须在核心能力、核心产品和最终产品三个层面上参与竞争。在核心能力层面上,企业的目标应是在产品性能的特殊设计与开发方面建立起领导地位,以保证企业在产品制造和销售方面的独特优势。

四、动态能力理论流派

Teece等人在1994年第一次提出“动态能力”的概念。他指出动态能力是企业整合、建立以及重构企业内外能力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的能力。这个提法标志着动态能力理论的问世。Teece在1997年进一步提出了动态能力的分析框架。他认为动态能力的分析框架由位置、过程和路径三个要素组成。

Zollo和Winter认为,学习机制是动态能力不断演化的根本手段。他们于2002年提出,通过经验积累、知识表述和知识编码三个相互衔接的循环学习过程,企业一方面能系统地改进已有的操作惯例,一方面能形成关于如何改进操作性惯例的惯例——这些惯例就是动态能力。Zott在2003年提出,动态能力演化依照产生变异、内部选择、传播和保持四个阶段循环进行:变异组织在内外因素刺激下创造出一系列新主张;内部选择是对这些新主张的确立;传播和保持是对确立了的新主张的实际运用 。Eisenhardt和Martin在2000年提出:动态能力的演化主要由企业的学习机制主导;动态能力的演化也依赖于市场的动态性——变化中等的市场有助于管理者进一步理解现有动态能力和形成更为有效的动态能力;而在高速变化的市场中,变异因为容易发生不再成为影响动态能力的关键方面,关键的方面是选择,即是快速实施、快速总结、持续变动的能力。

类似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Helfat和Peteraf在2003年提出能力生命周期概念:能力的演化过程要经历创造、发展、成熟三个阶段和一个“6R”转化模式的额外阶段。Nelson在将知识依据其在能力形成中的作用分成三类的基础上进行了能力演化过程的研究。这三类知识分别是:特殊知识——某个领域的专业知识;整合知识——不同领域专业知识的有效整合;配置性知识——被利用来有效地创造商业价值的知识。当三种知识都得到提升时,会形成新的惯例,形成一种全新的能力。

关于动态能力是不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Teece等人认为,动态能力是企业的专属性资产——别人难以复制、模仿,在每个企业都有不同的形态,因此,动态能力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Eisenhardt等人认为,动态能力的关键特性在企业中都是相同的,在细节上才有特殊性;动态能力要通过资源的配置来实现其对竞争优势的影响,因此,动态能力本身并不创造竞争优势。

动态能力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与两个方面有关。第一,与动态能力的实施状况有关。Zott在2003年指出,动态能力在企业产生的绩效与配置资源的时间、配置资源的成本、配置资源的学习这三个有关动态能力的属性有关。第二,与企业的竞争策略和创新类型有关。动态能力理论认为,企业的动态能力与企业的业绩成正相关关系。但因为缺乏实证研究,招致许多学者持怀疑态度。Lane对此作了尝试性研究,得出结论:受教育的程度和技术能力在决定企业业绩的诸因素当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通过教育而学习到的技能一方面建立了组织的知识基础,一方面又能促进组织学习;接受研究生教育的人数和比例反映了企业研究方面的广度;教育程度与产品创新正向关联。

五、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

国内学者对战略管理的研究成果,多是综述性的文章。陈宏志梳理和总结了国内外学者关于战略管理理论的研究,整理出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进化脉络,并对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张德茗、钟鸣芝(2005)将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和研究方法进行了综合研究,并将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划分为经典战略理论、竞争战略理论和核心竞争力理论等理论,为现代企业制定发展战略提供一系列基本方法,有SW0T分析法(环境优劣势分析和机会威胁分析)和五种力量模型(波特五力模型),总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集中增长型战略的实施可以使企业在行业竞争中获得优势地位。郭媛媛(2006)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战略管理理论进行了全面研究,并总结出主要理论有两大成果,并对两大理论成果的前沿性和局限性进行了述评,即企业能力理论和超越竞争理论的前瞻性与局限性。

企业实践中的战略管理的探索也相应开始。罗一新(2005)针对我国企业战略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郭元珍(2006)指出企业必须要培育整体的战略管理能力,包括制定合适的企业战略、培育企业的战略管理团队、通过选择适合于企业的商业运作模式等方式来实施战略。周敬伟(2007)指出,我国学者应该密切关注国外前沿研究,掌握学科的主要课题和战略管理理论学派的假设及观点,重视并深入研究,加快我国战略管理研究的发展速度。赵延异、雷明(2006)对比了工业经济时代和新经济时代企业战略范式的转变和战略管理的特点,对现代企业的战略管理提出了一些要求,以帮助企业创造并保持竞争优势。

我国民营企业在经过了20多年的蓬勃发展后,无论是在数量、规模,还是在资金方面都不可同日而语。但同时我们也清楚地看到,我国民营企业的“短命”与国际民营企业的长盛不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毕雪萍(2005)认为造成我国民营企业“短命”现象的深层次原因是忽视发展战略管理所造成的,在分析了我国民营企业在发展战略制定、实施、控制、调整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之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雷永康(2005)认为民营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生存和发展,必须提升公司的竞争力,而提升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是确定公司的长期发展战略,因此,必须对企业的发展战略进行研究。

而在动态能力理论领域,董俊武、黄江圳、陈震红(2004)认同Teece等人对于动态能力的定义,认为动态能力是企业保持或者改变其作为竞争优势基础的能力的能力,而改变能力的能力的背后是知识。认为动态能力演变主要是围绕着产生变异(环境刺激)、内部选择(内部反应:改进现有惯例或建立新惯例)、传播(在企业内部推广新的或改进后的惯例)和保持(重复运用,转化为缄默知识)这4个阶段循环进行。郭立新(2008)将企业动态能力定义为由知识、资源、过程等各种要素构成的能够不断创造新需求和新价值、以实现和其他利益相关主体共同进化的复杂开放系统。并建立了一个基于系统动力学的企业动态能力系统演化模型,并通过仿真研究发现,企业动态能力系统演化路径主要由组织学习投入效率、学习效率、价值匹配程度、组织思维与行为惯性这四个变量决定。组织学习、投入效率、学习效率、价值匹配程度对系统演化产生正向影响,是系统演化的主要驱动因素,组织思维与行为惯性对系统演化产生负向影响,是系统演化的限制因素。

六、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

进入21世纪后,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新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战略管理理论呈现动态化趋势。21世纪,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急速的信息传播速度必将加快经济发展速度,企业经营环境瞬息万变,学习型组织建设和知识员工的管理将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内容,企业战略管理上将是更多地研究适应全球经济动态变化的战略管理理论,战略实施过程中的动态因素必然会引起企业不断在动态战略框架下演化自身的组织、人事、治理结构以及企业的生产流程等环节,以适应环境变化。

二是系统复杂性理论在战略管理理论中的运用。2l世纪,由于环境的不确定性,导致比较准确的中长期预测几乎不可能。于是企业的战略管理必须放到一个动态的环境中进行思考,必须增强战略的柔性以实现对组织的快速调整和变革。

三是战略管理要求企业的全员参与。以往的战略管理理论中,战略的制定主要是高层管理者的任务。高层管理者首先确定企业的整体战略,然后将其加以分解以确定职能层及业务层的战略,并由高层管理者负责整个战略的实施。此种模式面对复杂的环境,极易导致战略的制定滞后于企业环境的变化,从而不能有效把握稍纵即逝的商机。因此,面对知识经济、信息经济,企业的战略管理必然要求全员参与,特别是最基层人员的参与,因为他们能最早感受到环境的变化,能最快地把握市场的机遇。

四是战略管理理论的定量研究得到重视。以往对战略管理理论的研究,其研究方法主要是定性的方法,诸如案例方法、比较方法等,而对战略管理的定量研究重视不够。战略管理中的定量研究法主要是统计分析方法,主要表现为:一是通过对现存有关某一现象的大量统计数据的分析,得出某一结论;二是通过做问卷调查得到数据资料,通过一定的统计分析,得出某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从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看,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的有机结合将是形成完善的战略管理理论的有效途径。

五是各战略理论学派之间趋于整合。传统的战略管理理论比较偏重于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和利用不同的学科工具对其进行研究,如同盲人摸象,形成各自不同的学派和观点。虽然在今后的一定时间内各个学派仍然并存,但在初显轮廓的新的战略管理主流范式中,各家理论学派显示出明显的整合趋势。

[1] 郭立新.企业动态能力系统演化的状态变量与影响因素[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6):24 -36.

[2] 雷如桥,陈继祥.战略管理的发展历程——一个动态演变的观点[J].价值工程,2004,(1).

[3] 李玉刚.战略管理行为[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6.

[4] (美)戴维著,李克宁译.战略管理(第10版)[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5] Zott,C.Dynamic capacities and the emergency of intraindustry differential firm performance:insight from a simulation study[J].Strag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3,(24):97-125.

[6] Eisenhardt,K.M.& Martin.J.A.Dynamic capacities:what aer they[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0,(21):1105-1121.

[7] Eisenhardt,K.& Santos.F.Knowledge based view:a new view of strategy[A].Handbook of strategy and management[C].London:Sage,2003.

[8] Zott,C.Dynamic capacities and the emergency of intraindustry differential firm performance:insight from a simulation study[J].Strag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3,(24):97-125.

[9] Lane,RJ.,Salk,J.E.&Lyles,M.A.AbsorptiveeaPacity,learning,and Performanee in international joint- ventures[J].Strategie Management Journal,2001,(22):1139 -1161.

猜你喜欢

竞争优势动态
国内动态
国内动态
国内动态
矮的优势
动态
感谢竞争
画与话
儿时不竞争,长大才胜出
竞争
农资店如何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