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2011-08-15程贞玫

关键词:大众化马克思主义群众

程贞玫

(福州大学 党委组织部,福建 福州350108)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程贞玫

(福州大学 党委组织部,福建 福州350108)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就文化建设作出一系列新的重要指示,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行了具体部署。从文化维度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承担起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文化使命,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丰富文化工作内涵,拓展文化工作途径,创新文化工作方式,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激发人民文化创造活力,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好地掌握和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设符合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社会主义文化。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文化使命;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特色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崭新命题,大力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必然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对于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就文化建设作出一系列新的重要指示,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行具体部署,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为更好地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如何把作为文化形态的马克思主义与文化的其他形态如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等联系起来考察,从文化维度探讨其大众化的可行性是每一个马克思主义者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文化使命及其可行性

当代中国的文化生态从文化维度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出了现实的要求。当代中国的文化生态格局主要由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组成。主流文化以其政治强势成为文化市场中的主旋律,精英文化以其批判力影响着知识分子群体,大众文化则以商业化、娱乐化的消费优势吸引着广大受众。三种文化交错影响,构成了当代中国文化生态的一个典型特征,即文化的多样性。推进我国文化建设,必须坚持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相统一,不断巩固和壮大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努力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问题的关键是,多样文化是在开放的空间运行的。当代中国文化生态经市场和信息开放的并构之后,再生了一个新的图景:一是文化的商业化取向,一是文化的政治化取向。文化的商业化取向是市场的趋利本性在文化中泛化的结果。文化的政治化取向是异质意识形态利用文化市场和开放的信息交流平台进行价值渗透、实施文化帝国的政治策略。由此,多样的文化生态与异质的文化冲突并存于一个平台上。如何构建主导文化、引领多样文化,如何建设核心文化、增强文化软实力等问题,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由此可见,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本身就承担着一种文化使命。

而马克思主义固有的文化品质是其能够与不同文化相结合的前提。基于阶级分析理论,马克思主义多被归类为政治学说,事实上,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思维和政治判断不是简单地从一定的阶级利益出发,就能够确立起来的。人类文明积淀的自然科学成果、社会发展理论和人的发展理论从不同的视角和不同的问题进入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研究的视野。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更直接成为他们批判继承的对象。基于文化共性的马克思主义赋予了其可以影响、融合、衍生其他文化的可能。因此,具备了文化属性的马克思主义完全可以通过文化的对话、借鉴、交融和再生,被大众所认同、接受和理解。这一逻辑已被马克思主义与近现代中国文化选择的历史过程所证实。早期的中国马克思主义者以解救民族危亡的现实问题为中心,以理论阐释和理论论辩为主要形式进行了不懈努力,揭开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最初篇章。在近代一度涣散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也在这一过程中得以重聚、继承和发展。正如毛泽东所说:“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从这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在后来的革命与建设过程当中,中国共产党人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历史性飞跃。邓小平提出打破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化理解,“钻研、吸收、融化和发展”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创造出具有民族风格和时代特色”的新成果。江泽民指出,“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必须“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程度不断加深。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这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时代条件和时代要求有了自觉体认和深刻洞悉。从这个角度来看待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能够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具有更高的战略眼光和更深远的价值指向。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文化自觉主要指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在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包括对文化在历史进程中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对文化进步的强烈向往和不懈追求,是我们党的鲜明特征和显著优势。我们党作为一个有着崇高追求、肩负历史使命的政党,要长期执好政掌好权,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高扬自己的文化理想,高举自己的文化旗帜,树立自己的文化形象,切实承担起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历史责任,更加自觉地承担起用先进文化引领社会进步的责任。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我们文化发展的根本,应当始终不渝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果,它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也为先进文化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我们党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的一个重要法宝,贯穿于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贯穿于党加强思想理论建设、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全过程。我们党从一诞生就举起了马克思主义这面旗帜,并在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两大理论成果,成为指引中国文化前进的根本指针。正是有了马克思主义,中华文化注入了先进的思想内涵,中国人民获得了科学的、锐利的思想武器,在思想上精神上得到极大的解放。我们现在讲“老祖宗”不能丢,这是历史的结论,也是现实的必然。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引领文化建设,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意识和社会文化生态中,辨析主流和支流、区分先进与落后、划清积极与消极,有效引领各种社会思潮、抵御腐朽文化影响,不断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文化认同的形成,其实质就是要马克思主义由意识形态领域进入到人民群众的文化心理结构,成为人民群众稳定的价值基础和精神纽带。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关系的深刻变化,人们的思想活动日趋活跃,新的观念、新的意识不断生成,这为社会发展进步注入了活力。一元与多样、传统与现代、先进与落后、本土与外来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社会思想意识更加多元多样多变,社会思潮也更加纷繁复杂。在这样的情况下,能不能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促进主流文化发展壮大,是对我们党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的一大考验。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核心与灵魂,指引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推动广大群众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让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真正成为广大群众共同的精神家园。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更加自觉地立于文化的潮头、担当文化的先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渗透于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用先进文化引领社会思潮,构筑精神文化高地,促进和推动社会发展进步。一定要坚守正确的价值追求,增强责任意识,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确保一切文化阵地、一切文化产品、一切文化活动,都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和要求,使之无所不在、无时不有,在人们心中深深扎根,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重要功能。通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使马克思主义从国家意识形态转换为大众意识形态,使马克思主义日常化、生活化,成为个人文化品格的一部分。

面对全球化浪潮中引发的国家软实力较量和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当代中国不仅要捍卫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更要积极扩大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影响力。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还有利于扩大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世界范围的竞争力与影响力。冷战结束后,虽然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但不同文化价值观念之间的冲突和排斥一直在进行着,在少数西方排华势力的眼里,社会主义永远是一种异己力量。在当代中国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人民大众所普遍接受和掌握的一种文化力量,有利于增强我们抵御文化风险的能力,有利于建立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行国际文化对话的自信,也有利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参与国际文化的平等竞争,从而实现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文化特色及实践途径

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究其根本就是要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内化,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由理论转化为方法、德行、信仰等主体的内在精神要素。就精神实质看,马克思主义是迄今为止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最深刻最高度也最精当的概括;就基本价值取向看,马克思主义是为大多数人谋利益的;就理论表现看,马克思主义是博大精深与大道至简的统一。如同列宁所说,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化。这正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所在,也是马克思主义能够为人民群众所掌握的根本原因。马克思主义要保持新鲜的生命力,就不能停留在官方倡导和学术研究的层面,而是要走下圣坛和讲台,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与群众的精神需要相结合,实现从理论形态向文化形态的转化。

(一)丰富文化工作的内涵,体现实践特色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显著特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结合起来,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要义所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理论是否真正符合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要求,理论的实践又是否真正把握和契合了当代中国人的现实需要,是它能否在复杂多样的文化价值观念中确立其主导和核心地位,进而被人民群众普遍认同之根本所在。实际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朴实性和生命力正在于能够回答现实问题。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正是在回答现实问题、释疑解惑的过程中展现理论魅力、吸引和掌握群众的。实践基础上的文化理论创新是文化事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实践特色同文化创新有机结合起来,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指导文化创新的实践,是取得我国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的不竭源泉。面对全球化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立足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以反映时代特征和实践要求的创新理论指导实践,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新境界,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新篇章。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必须关注人民大众的现实生活,回答现实问题,注重改善民生,把先进文化与大众利益结合起来。从一定意义上说,大众化就是“化”大众,需要把以理服人和以情动人结合起来。事实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本身就是“理”与“情”的交融和统一。“理”,是指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揭示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规律,阐明了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没有别的什么道路能够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深刻道理;“情”,是指它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这一马克思主义政党最鲜明的政治立场,蕴涵着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是来自人民、代表人民、造福人民的科学理论。坚持以理服人和以情动人的统一,就是将逻辑的力量与情感的力量结合起来,既注意从理论层面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真理性讲清楚、讲充分,让广大人民群众真正弄懂;又注意站在人民群众立场上,以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方式充分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人民性、贴近性,让广大人民群众真心信服。

(二)拓展文化工作的途径,体现民族特色

大众化,就是关注大众诉求,融入大众生活,具有强大的道义力量和广泛的社会认同。价值观只有走进心灵、走进大众,才能有广泛的亲和力、感召力。马克思主义是对世界历史发展规律和趋势的科学把握,具有普遍指导意义,但这一理论只有同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发挥应有的指导作用。坚持马克思主义,就要像毛泽东同志说的那样,用马克思主义之箭,去射中国实际之的,做到有的放矢。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和中国文化相结合,运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语言、民族形式、民族风格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教育。文化既有它的世界性,更有其强烈的民族性。任何一种文化创新,如果不能溶入本民族文化之中,取得本民族的广泛认同,都不能成为该民族最广泛的先进文化。文化的创造中假如没有流着民族的血液,那么就没有一个国家和民族会实现真正的发展。在全球化过程中,我们要保持清醒头脑,注重保障文化安全,保持鲜明文化特色,延续民族文化传统,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体性和独立性。一个国家文化的创新发展,必须与该国的国情相结合,从实际出发。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趋同特别是被动的文化趋同,将对我国的民族文化带来巨大冲击,维护马克思主义民族特色是全球化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文化创新发展的必要途径。我们必须重新打开历史视野,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养分,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民族特色。马克思主义要在文化创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就必须充分考虑现实国情需要与文化建设的特殊性,从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中汲取营养,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质、思维模式、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结合起来,使之与中国民族文化融为一体,体现中国底蕴、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创造出既体现时代要求又具民族特色的价值追求。

(三)创新文化工作的方式,体现时代特色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通过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和手段,在党的创新理论和人民群众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党的创新理论更好地走进人民群众,真正为人民群众所了解、所掌握、所运用,充分发挥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任何一种创新的科学理论,都是它所处时代的产物,都充分反映时代精神并顺应和引导时代潮流。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和利益分配等日益多样化,人们的利益诉求日趋多样化,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不断增强,社会意识日趋多元多变。在这种形势下,统一认识的要求更为迫切,形成共识的任务更加繁重。为此,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积极发出正面声音,大力宣传普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让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以大众化的形式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所掌握,最大限度地形成思想共识,不断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一要研究受众,不断增强针对性。把理论武装工作作为战略任务,最根本的就是要使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变成群众手中的武器,变成观察、分析问题的思想方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正是建立在群众自我教育、自我解放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基础上的,它必须坚持这样两条原则:群众需要和群众自愿。大力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准确把握人们的理论需求,深入研究人们的接受心理和接受方式,做到有的放矢。我们应开展更加深入的调查研究,科学分析不同年龄、不同行业、不同层次、不同背景人们的心理特征,准确把握他们不同的理论需求和接受方式,及时调整理论研究和理论宣传的内容及传播方式,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更富有成效。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特别要在广大青年中培养一大批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通过建立一批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示范性群体,在青年知识分子中形成学习马列、信仰马列、宣传马列、研究马列、实践马列的良好风气,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中发挥着示范、辐射、带动作用,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二要改进文风,不断增强亲和力。艰深和晦涩是大众化最大的敌人。大力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一个基本要求就是进行话语方式的转换,从学术性的理论术语和政治性的文件语言向日常性的大众语言转换,把抽象的理论通俗化,用人民群众听得懂的语言来宣传普及人民群众用得上的科学理论。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指出:“什么叫做大众化呢?就是我们的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而要打成一片,就应当认真学习群众的语言。”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孕育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它生动地体现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化和通俗化的内在统一。对于广大人民群众来说,学习理论不是为了装点门面,而是要拿来实际运用。因此,在宣传普及党的创新理论时,应做到深入浅出、言之有物,避免夸夸其谈或空话连篇。如果语言佶屈聱牙,或总是说一些空话套话,不痛不痒,不着边际,那么,人民群众就会听不懂,也不愿听。

三要丰富手段,不断增强渗透力。当今时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维行为方式,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已经成为各种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在这种形势下大力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把运用现代科技,丰富理论传播的手段摆到突出位置。一方面,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作用,继续广泛开展各种理论宣传普及活动,积极营造学理论、用理论的良好氛围;另一方面,高度重视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影响和作用,切实掌握网络的理论话语权和主动权,把互联网站办成大众接受、认同马克思主义新思想、新知识、新理念的平台,使之成为大力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阵地。同时,为过去行之有效的各种手段注入现代科技因素,把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融入各种信息服务、文化产品和人们喜闻乐见的精神文化活动中,融入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坚持弘扬社会主旋律与提倡文化多元化的统一,坚持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统一。

[1]黄长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文化场域与路径选择[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

[2]尹鸿.大众文化时代的批判意识[J].文艺理论研究,1996,(3).

[3]张汝伦.经济全球化和文化认同[J].哲学研究,2001,(2).

[4]张焕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与经验启示[J].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6).

[5]王兆成.全球背景下的文化创新[J].求是,2003,(10).

[6]魏华,刘慧.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的文化创新[J].新东方,2008,(3).

[7]陈曙光.改革开放30年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反思[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8]李辉,罗佳.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文化维度[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1,(5).

程贞玫(1980-),女,硕士,福州大学党委组织部秘书,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建设和高等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大众化马克思主义群众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多让群众咧嘴笑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朗读者》: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大众化探索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