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体验哲学探讨英文电影教学
2011-08-15黄淑琴
丁 琪,黄淑琴
(南京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211816)
基于体验哲学探讨英文电影教学
丁 琪,黄淑琴
(南京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211816)
大学生学习英语不能活学活用,究其原因是对决定语言构造的思维文化了解甚少。原版英文电影立体真实地展现了所学语言的背景和使用环境,提供了一个体验文化的极佳途径,从而有效地解决英语教学中的困难。
英文电影;体验哲学;语言;文化
一、文化教学的必要性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修订版明确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1]然而,在日常教学中笔者发现:大一新生对外国文化了解甚少,虽然也已经认识到英语作为一种交流工具,其价值在于得体恰当地运用到真实的语言交际环境中去,但对他们而言,学好英语依旧是多记单词,掌握语法,翻译句子和做对题目。从语法和句法的角度分析,他们运用的语言无可挑剔,但从西方的习惯上看,却是生硬的、不合时宜的;尽管一段文章中没有一个生词,学生们依然无法理解其意思等情况极其普遍。笔者发现导致学生英语学习不能突破、无法活学活用的原因在于学生仅仅掌握了表面的语言知识,对从根本上决定语言构造的思维文化了解甚少,不能从深层理解语言,形成语言思维。黄波认为“民族心理或者说思维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语言的构造,语法结构方式就是心理模式和思维方式的语言表现,思维文化对于语言的词语、句法结构具有潜在的、内在的支配力”。[2]因此,外语教学不能局限于语言知识,同时要融入文化知识,才能帮助学生全面掌握语言,真正实现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
二、体验哲学——语言认知的理论基础
1999年,语言学家雷可夫(Lakoff)和哲学家约翰逊(Johnson)出版了《体验哲学——基于身体的心智及其对西方思想的挑战》(Philosophy in the Flesh——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以下简称《体验哲学》)。[3]《体验哲学》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哲学理论:体验哲学,并将其思想概括为“心智的体验性”、“认知的无意识性”和“思维的隐喻性”。[4]雷可夫和约翰逊认为体验哲学是第一代和第二代认知科学的分水岭,也是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
王寅基于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的基本原则,通过深入思考和研究,在国内首先提出了“语言具有体验性”这一观点。[5]李霄翔也提出语言在本质上是一种需要人类经验才能获得的知识和技能。体验是语言发展的基础。人类参与语言活动时所形成的“语言感知体验”(linguisticsenseexperience),是人类个体语言发展的基础。“语言感知体验”导致“语言印象”(linguistic impression)的产生从而构成了人类的“经验性反思”(experiential reflection),通过人类的这种反思,人类逐渐地构建“语言知识”和发展“语言能力”。[6]
从以上理论可以看出,体验是认知的基础,是语言产生的动力源泉。如果没有身体感官对于外部世界的感受和体验以及心智对其结果的整理和加工,概念和意义从何而来,语言又如何形成。同样,体验哲学也可用于文化教学上。美国教育专家Patrick就倡导“文化体验”。他认为语言教学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体验性”的文化教学,语言文化学习本身就是体验文化与实践文化的过程。语言文化教学不能忽视、也不能离开“文化体验”。
三、原版英文电影教学的优势——体验语言和文化
在我国,即使是来自经济发达地区的学生,也只有少数人能有机会出国,直接体验真实的英语语言环境,大多数学生都抱怨在中国学英语没有语言环境。在这种情况下,电影则为学生提供一个暂时的较真实的语言环境。通过观赏电影,学生不仅被带到了地道的语言环境中去,更是通过跟随情节的发展,主人公命运的跌宕起伏,场景的不同转换,真实地体验了异国他乡的风土人情、价值观念、宗教信仰和思维方式。
心理学方面的研究也证明了电影教学所取得的效果是传统英语教学所望尘莫及的。据人类记忆持久性的实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用听觉学习,经过3天遗忘率是80%,只用视觉学习,经过3天遗忘率是50%,而视听觉协同学习,相同时间内的遗忘率则降低为 18%。在教学过程中引入英文电影,正符合上述记忆规律。承载多维度立体化信息的电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多感官,把声音、图像、情景等多方面的刺激传到大脑中枢,诱发大脑迅速做出反应,加速记忆,从而使记忆痕迹长期贮存。而电影里光怪陆奇的异国风情又符合年轻人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能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全身心投入到认知内容上,从而提高认知效果。
(一)体验真实语言
课堂上引入原版电影情景教学,真实而立体地展现所学语言的背景和使用环境,让学生体验到大量形象生动、原汁原味的生活和社会交际语言,听到英美人士纯正的语音语调,有助于学生英语听力、口语、阅读乃至写作等能力的锻炼和提高。
听力:研究发现,通过录像故事训练听力的学生要比没有视觉辅助的学生进步要快,视觉信息为成功准确的听力理解提供了至关重要的语言辅助信息。因此,英文电影应用于英语听力的训练,其优势是传统单一的音频资料无可比拟的。
口语:电影语言反映真实交际情景,其语速不会刻意减慢,而且包含真实交际中才碰得到的语音的连续、失爆、弱化、浊化、重音、缩读等音变形式,及在不同场景下传达不同信息,表达不同语气,不同情绪的语调节奏变化。学生通过体验模仿这种地道的语料,可以纠正错误发音,揣摩复杂微妙的语音语调细节变化,从而使自己的语音语调更趋同英语母语者,为流利的口语表达奠定基础。同时,背诵大量英文电影的精彩对白也成为学生练习口语的极佳方式。而背诵这些语体各异、场景不一的对白帮助学生积累了大量语言素材,使得他们“有话可说”。此外,出现在屏幕底部的文字信息还能帮助学生提高阅读速度,以及为写作提供大量素材。
(二)体验异国文化
英文电影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知识,而且还能改善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学生所接触的材料都经过人为的编译,对语调、语速进行了调整和控制。因此,通过正常学习途径学到、听到的英语和真实的英语实际上是有一定差异的。这导致英语学习者在真实的交际场合下因不能适应而造成交际困难和失误。而原版影片是为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制作的,影片中的对话是生活的真实再现。我们可以通过体验影片中不同人物的语调语速等信息了解人物的真实思想,并且可以接触到很多真正口语中出现的俚语和非正式用法。学生在现实交际中要频繁地处理语言中灵活多变的各种现象,而影片中的对话源于生活,贴近生活,生活化的电影语言相对于数年不变的课本语言,更有利于学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体验英语,将说话人的话语表面意义与其真实话语意图和交际目的区别开来;体验英语交际语言在不同场合的语用特点,有利于识别所学文化特有的言语和非言语行为,提高语言表达的适宜性,并解释他们的功能,提高学生对不同文化的敏感性。
电影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社会文化和生活的最直观、最生动的反映。它包括了英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等方方面面的知识,反映了最突出的社会问题,是这些国家的一面镜子。通过欣赏体验各种类型的影片,全面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习俗、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民族心理等,辨析英汉思维文化差异,不仅有助于学生从根本上掌握语言,而且帮助学生树立一种理想的文化人格,包括对两(多)种文化的协调互补和文化价值的多元宽容。
四、利用原版英文电影进行体验教学的方法
体验认知是联系人的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的桥梁。原版英文电影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了体验教学的有效途径,将语言知识和背景文化完美结合,立体多面地向学生们呈现了一个真实的语言环境,使学生在获得语言知识的同时,也体验了异国文化,从而逐步形成英语思维文化,从更深的角度去理解语言,包容文化。
(一)准备阶段
课前,教师首先要精心准备,阅读相关资料,对影片的拍摄背景、拍摄技巧、影片主题,导演、演员的基本概况、表演技巧及获奖情况有一定的了解,梳理出一份该片的简单介绍;其次,教师要整理出影片的英文台词文本和人物对话录音,将它们和影片简单介绍提前一次课发放到学生手中并且布置学生回去预习。具体预习过程是:学生开始可以先看着文本听人物对话,逐渐抛开文本直至脱离文本也可以完全理解。影片的简单介绍作为辅助材料帮助学生理解人物对话。通过这一阶段的准备,学生形成初步体验,熟悉影片主要内容。
(二)检查阶段
欣赏影片之前,先让学生做练习。练习主要是采取多项选择的形式,根据教师已发的影片介绍和台词文本出题,都是关于影片细节和故事梗概的问题,不会占用很多时间。如果学生这一部分做的不好,就请回去重新预习,不能进入下面的影片分析阶段。
(三)分析阶段
在进行影片欣赏前,教师应对片中的俚语口语、非正式用法进行简单介绍,帮助学生区别说话人的表面意思和真实含义,从影片所涉及的时代背景上去理解其中的文化现象,从而达到看一部电影、了解一段历史、学一种文化的目的。
例如,最有代表性的就属影片“Forrest Gump”(《阿甘正传》)了。在片中,教师可将“My feet hurt”.(我脚疼)“We were like peas and carrots”.(我们形影不离)“I bet you could walk all day in shoes like that and not feel a thing”(我敢肯定你穿这样的鞋子走上一整天,也不会觉得不舒服。)等等这些简单而地道的句子提炼出来简单介绍,加深印象,帮助学生运用到日常对话中去。
片中,阿甘经常说:“Stupid as stupid does,sir.”(笨人有笨人的行为方式)表面上似乎是在说自己智商不高,做事方式在常人眼里看来愚笨之极,只有用这句话来给自己和周围的世界一个解释,但它却反映了阿甘身上最宝贵的品质——执着坚韧。正是由于它,阿甘能够对珍妮一生守候,认真履行向巴布许下的诺言并帮助丹中尉重获新生。每部电影中几乎都有类似经典的句子,在解释这些句子的同时也揭示了影片主题。
《阿甘正传》横跨了战后美国50年代到80年代的历史,而这段历史正是美国二战后波澜壮阔的30年。影片从一个智障者的视角,通过一个普通人的生活际遇来影射美国历史文化的曲折起落,描述美国这段时期生活的方方面面:种族问题、越战、政治丑闻、外交风云、嬉皮士、艾滋病等等。肯尼迪、约翰逊、尼克松,乃至于猫王和约翰·列农等一系列深刻影响美国战后历史的著名人物纷纷登场。这里面所涉及的每一项内容都可谓是一道丰富的文化大餐。所以教师在这里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提取精华,挑选重点,言简意赅,生动形象,让学生在体验文化的同时,也感到精神上的愉悦。
(四)欣赏体验阶段
在扫清了所有语言和文化障碍后,理想状况下是学生一气呵成地将影片欣赏体验结束。只是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一般大学英语每节课时间是45分钟,两节课连在一起上也只有90分钟,除去检查和分析阶段所占用的时间外,剩下的时间很难将一部电影全部播放完。所以笔者建议,一部电影需要分两次上课时间完成,即四节课共180分钟。教师在第一次课重点是检查分析和欣赏体验一部分电影;第二次课重点除了完成剩下部分的影片欣赏体验外,可以进行语言文化拓展训练。
(五)语言文化拓展训练阶段
影片欣赏后,可进行以下教学活动,从听、说、读、写方面全面拓展语言技能,经验性反思文化:
1.将影片中的故事情节打乱时间顺序后列出,要求学生根据故事发展的时间顺序进行重新排列。
2.对该片的优秀片断进行复合式听写,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词汇和句式。
3.让学生言简意赅地口头复述电影的故事梗概和主题思想,解释剧中主要人物之间的错综关系。
4.无音放映:将片中声音消去,让学生“看图说话”或自主配音,进行角色表演。
5.提出讨论题:就影片主题、涉及到的文化差异或某个人物情节等展开讨论,采取小组形式选取代表发言。
6.学生课后根据影片进行写作,可自由评述,也可教师指定题目,鼓励学生活学活用。
电影作为一种最为能够反映西方生活、体现其文化特点的媒介,在目前的英语教学环境下,无疑是大学教师进行文化教育的良好载体,同时也是学生自己在娱乐中学习英语知识、体验西方文化的极佳途径。利用好合适的原版电影进行文化教育,不失为解决我国现阶段大学英语教学困难的有效方法。
[1]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S].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 黄波.论英语语言意识培养的理论架构[J].学术界,2010(5):161-166.
[3] 覃胜勇,张长颉.Lakoff和Johnson体验哲学述评[J].国外外语教学(FLTA),2004(2):6-10.
[4] 王寅.体验哲学:一种新的哲学理论[J].哲学动态,2003(7):24-30.
[5] 王寅.论语言的体验性——基于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提出的语言新性质[J].中国外语,2006(5):22-27.
[6] 李霄翔,鲍敏.大学英语教材中多维信息流建构研究——一个基于连接主义和体验哲学的视角[J].中国外语,2009(5):82-88.
H319
A
丁琪(1978-),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