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2011-08-15董一潼廖正刚

关键词:英语教学英语文化

董一潼,廖正刚

(吉林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吉林长春,130062)

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董一潼,廖正刚

(吉林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吉林长春,130062)

如果英语教学仅仅局限在英语词汇和语法上,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很容易遇到瓶颈,所以西方国家的文化和历史背景的学习也是必不可少的。鉴于中西方巨大的语言文化差异,把一些日常细节如见面时的寒暄、社交礼仪、称谓等信息融入教学中,对于改善英语教学质量,掌握地道英语,有着巨大帮助。

中西文化;英语教学;对比

文化大师霍夫斯坦特赋予了文化这样一个定义:所谓“文化”,是在同一个环境中的人民所具有的“共同的心理程序”。[1]因此,文化不是一种个体特征,而是具有相同历史背景、文化底蕴、受过相同教育的很多人所共有的心理程序。而这种心理程序会出现差异是因为生活在不同地区和国家的人们向来就受着不同的教育,在不同的社会和工作环境中生存,从而也就造就了不同的思维模式。谈到文化,不得不提到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他们的精神在历史的长河中从未被湮没。而古巴比伦、古埃及、古中国等东方文化也是世界文化历史上不可或缺的瑰宝,这些古老的文化在各自的土壤中繁殖、发芽,差异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

一、中西教育模式差异源自传统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人民经过成百上千年的磨合,传承所保留下来的一种行事的规律,这种规律一旦在人们的心中根深蒂固,那么它所蕴含的力量是他人难以撼动的。每个民族都秉持着自己独特的传统价值观念,在这种强大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它对每个人来说都具有很大程度上的约束性、渗透性和包容力。

自古以来,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一直担任着重要角色,它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中国人最基本的思维方式,具体表现在天与人的关系上,而这种价值取向与儒家思想融会贯通,作用在几千年来传统的教育模式上,则逐步演化成“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因此,在中国的课堂上无不例外地上演着“满堂灌”,很多人则称其为中国式特色。中国的教室里,教师往往扮演着“权威”的角色,只听老师言,不听学生语。学生们正襟危坐、鸦雀无声是衡量一名教师是否教育得当的标准。而思想行为活跃、不墨守成规、有自己独特见解的学生是不会被欣赏的,往往会被当成反面教材。

西方社会的个人主义观点是近代发展的产物,其发展的历史背景也是独特的。不能把个人主义等同于“自私自利”,其运用理性思维来追求真理的行为方式是西方社会的一贯精神。在西方社会的文明发展进程中,个人主义作为一种精神向导、价值观与世界观,具有深刻性和普遍性的意义,它成就了西方人看待人与世界关系的特殊思维模式和存在状态,并成为了西方的文化的核心。在这种个人主义色彩浓烈的社会背景下,积极的、对抗的、活跃的态度成为了西方人生活的主色调,社会各个层面都存在着竞争,而基于这种特质建立起来的教育理念决定了西方社会造就的是一套重视权利,提倡个性,推崇个人自由发展的“民主”教育模式。而这些特质很好地融入到了西方教育体制的竞争机制当中,并持续为西方的教育事业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跟很多亚洲国家一样,评分制是西方教育体制中不可缺少的一环。这种体制能很好地鼓励学生进行良性竞争,在学术领域上更好地研究和创新。在西方,人们普遍秉持着这样的教育理念,平时上课只是机械地背诵老师所讲授的知识的学生,非但不被认可,更不能称之为好学生。而相对的,一些怀揣着怀疑精神并敢于提出相反观点的同学,才被称为有想法、有见解、会学习的好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为世界观、价值观的西方社会,在教育方法上崇尚以启迪为主导,以鼓励为准则的引导性模式,从而逐步演变成为以小组讨论为主导的教育方法。西方人重视团队精神,因此一节看似晦涩无比的课往往会变成充满激情和乐趣的讨论课。西方的教育体制与“人本主义”结合起来就会形成激励体制,鼓励每位学生都能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学生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成长对其以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更助于人才的成长。

二、中西文化教育及其方法

爱德华·海勒从人类学的角度把文化定义为“一个复合的整体,它包含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个人作为社会成员所必需的其他能力及习惯”。[2]在巨大的文化差异的背景下,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很多难题,怎样把文化背景融入到教学中去是很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同词异义

词汇教学是英语教学的基础,在大学英语课堂上,教师们大多数时候把单词的拼写、含义与用法放在首位,忽略了词汇背后所隐含的文化意义,这也是英语学习的难点。所以在英语教学中,英语国家文化的传授是必不可少的,否则学生接触的只不过是英语的皮毛而已。中西词汇文化含义的对比会帮助学生透彻地理解与使用英语,避免学生单从词汇表面意思做出主观印象,导致文化冲突的产生。比如crane(鹤),在中国文化中它的寓意是延年益寿。鹤有一品鸟之称,又意一品当朝或高升一品,与松树一起寓意松鹤延年,与鹿跟梧桐寓意鹤鹿同春。又有“云心鹤眼”、“松形鹤骨”、“鸿俦鹤侣”等说法。而crane在西方人眼中并无特殊含义,它仅仅被认为是一种蠢笨丑陋的鸟类。

在独特的文化氛围中代表颜色的词汇所代表的文化内涵在一些情况下是大相径庭的。所以在英语的教学过程中必须不断提醒学生不能单单从词汇本身的意义入手,还要不断积累英美文化知识把文化背景融入到枯燥无味的机械背诵中去,这样英语学习的趣味性就提高了,学生的英语学习会更全面、更地道。在中国文化氛围下,“绿色”代表生机勃勃,春意盎然,是非常具有生命力的颜色。而英美文化中“green”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却略显贬义。比如有短语“green eyes”意为嫉妒某人;“Do you see any green in my eye?”这里“green”是幼稚无知的意思。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应用这种对比的方法帮助学生加深对单词的理解,并予以灵活运用。

(二)创造英语语言环境

英语语言环境对英语学习来说至关重要,但并不是每位学生都能经常性地与英美人士进行交谈,所以教师可以让学生就课堂的主题进行创造表演,并要求把表演内容与英语国家的社会环境联系起来,如节日、送礼、感谢等。节日是每种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要研究一个国家的文化,从节日的类型和庆祝方式入手便可获得第一手的研究素材。中西方的节日差异还是值得探讨的,虽然我们和英语国家都会庆祝新年(一月一日),但各自都有独特的节日要庆祝,如:春节、端午节(粽子节)、中秋节(月饼节)、国庆节等等;西方则有圣诞节、情人节、复活节等等。但近十几年全球化的不断加速,文化也进入了大融合时代,不少亚洲国家也融入了西方文化,把情人节、圣诞节过得有声有色。节日期间免不了互送礼物,中国人接受礼物时不免要推辞一番,说些客套话,最后通常会面露难色收下。英美国家则相反,他们认为对方送了礼物自己推辞的话是很没有礼貌的表现,通常会道声谢谢欣然收下礼物,然后当场拆开并赞美一番。

在中国,家庭成员之间很少互道感谢,人们认为亲人之间说“谢谢”会拉远彼此的距离,显得不亲近。而在英语国家,“谢谢”几乎适用于任何场合、任何关系的人之间,不管自己得到了多么小的帮助都会自然而然地道声“thank you”,这是社会的环境所趋也是良好教养的一种体现。

(三)隐私

在跟西方人的交流过程中会发现,他们把隐私看得异常重要。即使是父母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也不得擅自查看子女的信件或日记。而不知者常常犯了此忌去询问英语国家人的年龄,尤其是老年人。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老人是应当被社会尊重的,他们被认为是有生命的图书馆,知识渊博,经验丰富。而在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情况恰恰相反。人们常形容美国是“儿童的天堂,中年人的战场,老年人的坟墓”。老人理应从竞争激烈的社会退出来,这对于个人来说是既痛苦又无奈的事,所以询问年龄则是犯了大忌。而中国人在见面寒暄时常常会询问对方的工作、年龄或婚姻状况,以此拉近彼此的距离。再如,中国人碰面时会习惯性地问对方是否已经用餐以示关心,而英语国家的人却会理所当然地认为你要请他吃饭,结果双方都会因此而尴尬。

(四)幽默

这是一种对语言戏谑的结果,是一种文化现象。谭载喜认为“没有一种语言不是根植于某种具体的文化之中的,也没有一种文化不是以某种自然语言的结构为其中心的”。[3]幽默是基于对某种文化具有相同理解的前提才得以产生,它是文化的产物,更是历史沉淀下来的宝贵的文化研究素材,所以中英幽默的差异本质上是文化的差异。

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个时期的幽默特点都不一样,研究幽默的形势与内容就会追溯到那个时期文化的特点和社会状态。在英语教学课本中,很少会发现有提及英美国家幽默的元素,而英语教师也往往会专注在课本的内容上,这直接导致了学生对与学习英美文化精髓的缺失,学习框架大多处于不完整的状态。一些学者认为,幽默是人生不可或缺的元素,当一个国家的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它就理所应当地出现了。文化大师把文化大体分为两类: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和以欧美为领军的西方文化。幽默的产生往往是有悖于传统文化或是常识的,但同时又以传统文化作为根基,支持它的原理和它所达到的文化效应无不与它所处的文化氛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现今这个全球化的大环境中,各国的文化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碰撞、相融,那么东西方的幽默也随着时事活跃地变换着形势与内容。

三、保留传统精髓的同时借鉴西方成功的教育经验

中西方的教育方式方法是如此大相径庭是有源可寻的,追溯双方传统文化的根基会为研究跨文化交际和中西教育对比提供大量有价值的资料。从历史上看,西方是由商业文化蜕变为的个体型社会,中国则是由农耕文化逐步演变成的群体型社会。鉴于语言与文化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英语教师容易被西方积极主动的文化特点影响,把西方特有的思维方式转嫁给中国学生,后果必然会水土不服。值得注意的是,在传授英语文化的同时,英语教师们不能丢弃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应甄别东西方文化的存在状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英语语言的教育方式多种多样,英语教师的责任就是选择最适合自己学生特质的一种同时结合英美的文化内涵的方式进行英语教学,单单传授语法和修辞是行不通的。与此同时,激励学生主动将学习语言和感受文化联系到一起并积极融入其文化环境也是非常必要的。

外语学习的过程是一种对跨文化知识的学习过程。这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英语教师应随时提及学生在词汇、节日、隐私、感谢和幽默这些方面重点记忆的知识,并把自己放在对方文化中学习英语,效果会事半功倍。每种文化都有其屹立不倒的原动力,它必定是最适合一个国家的因素并推动其经济、政治和教育的发展。在现今这个信息化的社会,中国的教育界长时间走在学习西方的道路上,可事实是,我们如果将西方发达的教育系统全盘接收,那中国的学生必定会“水土不服”,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也拥有着不可忽视的优势和潜力。没有最好的教育方式,只有最适合的传授模式,我们在探索的道路上只要在中国优秀的传统教育理念上借鉴西方的成功经验,并将两者毫无排斥地融合在一起,中国的英语教育将会向前迈出一大步。

[1] Geert Hofstede.Culture's Consequences[M].Thousand Oaks,CA:SAGE Publications,2001.

[2] Haviland W A.Cultural Anthropology[M].ForstWorth:Holt,Rinenart and Winston,1990.

[3] 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H319

A

董一潼(1986-),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猜你喜欢

英语教学英语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巧用“五法”激趣——以英语教学为例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谁远谁近?
读英语
酷酷英语林
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中EGP+ESP模式的构建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