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在大学生职业人文教育中的价值构建
2011-08-15崔春
崔春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思政教研部,浙江湖州,313000)
网络文化在大学生职业人文教育中的价值构建
崔春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思政教研部,浙江湖州,313000)
现代社会,职业生活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人生走向。基于此,现代大学教育日益关注大学生职业意识的树立及职业人文精神的塑造。集科学知识、人文知识和各种社会新闻为一体的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职业道德等观念和意识的形成产生着重要影响。如何跟上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关注社会变革对大学生的职业人文精神世界的影响,高度重视和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和网络文化,在网上加强职业人文精神的宣传普及工作,用丰富、通俗的理论内容满足广大学生的需要,主动占领网上职业人文教育的宣传阵地,是应对现代信息和传播技术给大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观念带来挑战的需要。
网络文化;职业人文;价值
现代社会,职业影响生活,职业就是生活。职业人文精神是现代人普遍应该具备的一种自我关怀。它表现为对人的职业生活尊严、职业价值、职业生活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现代大学教育普遍重视职业人文教育。在这一点上,普通本科与高职的职业人文教育是极其相似甚至是相同的。普通本科与高职的教育对象在未来都要面向职业生活,两类高校都存在并开展职业人文教育,且二者的职业人文教育有着共同的价值诉求,即引导教育对象以人文精神和面貌面对职业生活、开展职业活动。
网络因其覆盖面广、普及率高、开放性和交互性强等特点,对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和职业生活方式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它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入了大学生的生活流程,为现代大学生活提供了信息传播的新方法,为文化的变迁与发展寻找着新的样态和途径,从而成为影响职业人文精神传播的新景观。在职业人文教育越来越多地受到高等教育界关注的形势下,通过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以此对青年大学生进行职业人文精神的塑造,是新时期高校职业人文教育面临的新问题。
一、职业人文教育的内涵界定及其网络途径
在中文语汇中,“人文”最早出现在成书于战国末年的《易传》:“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人文”与“自然”相对,就是指人类的文化即人文教化。徐复观先生在《原人文》中对于传统“人文”的内涵有着精辟的概括:“中国之所谓人文,乃指礼乐之教,礼乐之治而言。”显而易见,这里的人文观是与礼乐及教化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人文观念已经不能够仅仅停留在对传统的继承和对文明的承载中了。当代人文精神应当植根于各行各业、各个领域,内化为每一个社会参与者的自觉意识。在大学生终要面对未来职业生活的新时代,特别要求他们具有一种实现创新和独特人格的职业人文精神。
现代大学教育要培养全面发展的、适应社会并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就必须重视对大学生的职业人文教育。因而,“职业人文论”在高校人文教育中逐渐兴起。丁继安的著作《职业人文——高职人文教育的新视角》最早提出了“职业人文”的概念,高宝立、张少兰等分别在各自的研究立场和角度上使用“职业人文”一词。其中高宝立认为职业人文教育应包括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以及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等四方面内容。综合以往专家的研究成果,结合高校职业人文教育的实际,笔者认为,职业人文教育应包括与职业生活相关的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与人文精神的教育,以提升职业人文素养为旨趣。高校的职业人文教育,就是通过与大学生未来职业相关的哲学、文学、历史等人文内容的教育教学,形成学生的职业人文思想与职业人文精神的活动。
与其他类别教育一样,职业人文教育需要一个交往中介。这种交往中介主要包括主体之间相互作用的思想信息内容及语言和非语言符号系统等,它具有关联性、传导性和互动性特点。互联网正是承担这一功能的强大载体。如前所述,互联网是大学生获取信息、接受观念、养成独立人格的重要媒体。它不仅能够实现信息的迅捷发布,更重要的是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里实现对信息的评价互动,让受众的参与需求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也让浏览者在获取信息的同时,最广泛地了解来自不同视角的声音,从而激发思考的热情,刺激自身评价意识的产生。网络使职业人文教育主体成为“我—你”式的在场相遇,而不是“我—他”式的在场但不相遇。这种“相遇”与互动对大学生职业人文观念的养成是十分重要的。大学生迫切需要一个能够参与职业评价与选择的平台,网络为满足这种需要提供了重要的途径。
二、网络文化和大学生职业人文精神的契合与冲突
网络传播各种文化并干预传统的文化样态与内容,这既优化了职业人文教育的途径,同时也影响着职业人文精神的传达。网络文化与职业人文精神的契合与冲突,不仅关乎网络文化自身的价值,也影响着职业人文教育的健康走向。
(一)网络文化利于促进大学生自身心理的平静与和谐,但可能助长个人自由的滥用,影响职业价值观的选择与确立
在当代社会要想成为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社会精英,要想真正在社会竞争中成为成功者,成为国家的栋梁,深厚的文化底蕴、良好的道德修养、健康的人格魅力、积极的人生态度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都是必须具备的素质。更为重要的是,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社会竞争中,“德才兼备”已经不能够满足对一个人素质综合性标准的要求了,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对人本性的尊重才是孕育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有效前提。因此,引导大学生吸收网络文化的精华,有意地提升自己的职业人文修养、发现自己的个性亮点、展现自己的人格魅力、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是高校职业人文教育的有效途径。
但是,网络文化所倡导的自由,也表现出与职业人文精神相背离的一面。职业人文精神所倡导的自由在网络文化实践中理应表现为,注重个体自身的文化心理和表达,同时尊重他人的文化选择和行为,通过网络互动,人们的精神价值在个体、人与人之间关系和社会三个层面均获得合理体现。然而事实上,由于虚拟条件提供的便利,网络传播中个性化、个人意志的充分表达,往往演变成一种单项度发展的滥用的自由。对他人来讲,个人极端的放纵行为不易把握,更难以控制,进而可能影响到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选择与确立。
(二)网络文化充分传播信息、满足需求、质疑固有观念,但也加大了文化的负面影响力,为职业道德修养设置了瓶颈
在高校,网络已成为职业人文教育的新平台,青年学生们在网上讨论学术问题、生活问题、社会问题以及倾诉自己的心情等。而学生们提出的各种问题一经出现在网上,便往往很快得到网友们的响应;学生们有什么困惑,也能得到众多网友的热心帮助。学生们在学习、生活、个人发展、人际交往等方面遇到困难或向学校提出建议和意见,喜欢在网上得到帮助与答复。现在,许多高校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负责收集网上舆情,并有专门人员在网上同大学生进行对话与交流。有的学校的领导还亲自上网回复学生们所反映的问题。这种信息交流与互动,是一种高层次的思想互动,也使职业人文教育在信息互馈中产生教育效果。
然而,由于在网络文化传播中,各种信息和思想都可以或可能找到充分说明,这使“主体性在网络社会不会自发、自然地形成和发展”,“己经存在于网络社会中的各种异化现象,足以说明创造者和被创造者之间的主体与客体的倒错”。如果一种具有“权威”力量的消极思想占据了上风,由于它同样作用于大学生的内心世界,那么其负面影响就会为大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设置障碍和瓶颈。
(三)网络文化为大学生开展专业学习、提升专业技能创造便利,但各种信息纷繁冗杂,增加了职业相关信息处理的难度
在信息时代和网络文化世界中,信息成为大学生所面对的主要客体,通过对信息的掌握,大学生得以更为有效地把握客观的物质世界。网络文化为大学生开展专业学习、提升专业技能创造了极大的便利。职业人文教育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涯和职业发展中所要承担的任务是使受教育者学会认知,只有学会认知才能把网络文化所提供的信息转化为学习者有意义的知识。
但是,在网络中对人有用的信息和无用的信息同时并存,如果大学生不具相应的审视和判断能力,就会被一大堆信息垃圾所淹没,被过剩的信息所窒息。而且,信息有别于知识,信息需要经人的加工才能成为人的知识。知识是对信息的有意识和有目的的应用与归类,只有通过人的活动才能把信息加工成为真正的知识,赋予它实际意义和使之具有某种因果的联系。知识只存在于其使用者身上而不存在对信息的集合中。要使信息转化为知识,关键在于人,在于人所具有的相应的信息加工能力以及他的思想观念。
三、优化网络文化生态环境,高扬职业人文精神
充分利用网络文化对大学生进行职业人文教育,占领大学生网络职业人文教育阵地,运用不断发展的网络技术拓展职业人文教育的空间,增强职业人文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网络传播中弘扬职业人文精神,是高校教育工作者担负的巨大责任。面对各种挑战,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能否适应网络文化特点和职业人文精神发展的现实要求,能否以科学的网络文化态度探索出促进职业人文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树立合理的网络文化态度是网络职业人文教育的前提
作为一种改变网络时代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基础性因素,网络文化必然要在改变大学生职业生活品貌的同时,引发职业精神文化生活和职业价值理念的深层改变。关键的问题是,这种改变对大学生而言是健康的、蓬勃向上的、建设性的,还是不良的、消极堕落的、破坏性的。目前,对于网络发展存在着几种不同的态度:一种是保守态度,将网络文化视为异类。如:一些媒体在大量报道青少年上网成瘾的同时,出现了“网络妖魔化”的倾向,似乎互联网就是海洛因。这种误导造成许多家庭禁止孩子上网,甚至让父母们产生了网络恐慌。一种是激进的态度,认为网络传播的先进性无与争锋,必定带来对大众传播的颠覆,尤其是个性化传播,是人类精神的彻底解放和自由的全面实现。
网络文化是人类创造的又一全新文化形态,也是人类文明的最优秀成果之一。它提供的平台、渠道和途径是世界上任何国家、任何民族都无法或不能独享、独占和垄断的。因此,它不应该成为青年大学生成长时代的毒瘤;相反,我们应该正确利用网络,使网络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养成职业人文精神的好环境。我们应努力以合理的文化态度来面对网络文化的挑战,充分弘扬网络文明,主动提升创新和竞争意识,将网络置于社会文化和职业生活的大背景中,理性公正而非情绪化地认识、评价、接纳它,站在弘扬职业人文精神的立场,制定出适合大学生职业人文精神培育的积极战略。
(二)培植关注心灵的网络文化是网络职业人文教育的关键
在网络文化泛滥的现实环境中,大学生往往可能忽略对价值理性和道德精神的追求,美德修养、理性崇高、个性丰满和精神健康被无所不能的网络技术带来的物质富有、生活优裕等眼前的功利所吞噬。这很有可能使大学生对精神境界的追求变成对物质的贪欲,人与人的心灵的沟通变成个体自我心灵的封闭,人性异化代替了人的自由发展。
这提醒我们,在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更要关注大学生的精神家园,注重大学生的内在精神需求,注重大学生美好心灵的塑造,信息文明的声光电掩盖不了道德增植和情操修养的重要性。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适应网络教育的特点,以平等的身份进行沟通,以友善的姿态进行谈心,使大学生在享受网络科学技术恩惠的同时,通过人文文化的交流,自觉地、有意识地调整自我与社会、科技发展的关系,培养尊重个性、平等、自由,追求理想情操和人格完善,养成对他人、社会、人类责任意识的新的伦理精神。这样,既可以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满足大学生的精神需求,调动内因的积极性,又可以充分发挥灵魂工程师的导航功能,实现职业人文教育引导的良好效果。事实证明,提升网络人文精神的境界,离不开职业人文精神的辅佐和职业道德精神的渗透;开展网络职业人文教育,也离不开关注心灵世界的网络文化的培育。
(三)构建网络文化的干预机制是网络职业人文教育的重点
网络传播中种种文化走向是人们社会行为和心理、社会理想与风尚的反映。通过网络促进职业人文精神的传播,除了加强对网络文化走向的关注、积极参与网络文化建设外,最根本的是要构建网络文化发展的良性生态。为此,要科学处理网络舆情,完善网络信息反馈手段;要及时进行信息反馈,有效疏导网络负面情绪。
通过网络交流,职业人文教育可以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及时把握大学生思想变化的状况,始终保持职业人文教育的生命力,保持对青年学生的吸引力,有效地发挥其育人功能。同时,网络文化的特性决定了我们对网络文化既要利用,又要干预。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经常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主体面对整个网络世界,整个活动是知识、情感、意志和技能相统一的过程,网上活动的水平、目的和效果取决于已有的整体素质与网络空间的相互作用。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需要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网络意识教育,并对其网络行为进行一定的规范,要引导学生科学安排上网时间,正确分析网上信息,自觉抵制有害信息的腐蚀,以乐观向上、健康进取的精神状态,应对网络文化的冲击,迎接新生活的挑战。
[1] 冯刚.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报告(2009)[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
[2] 荣磊.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J].新闻爱好者,2010(4).
[3] 周庆山.网络媒介生态的跨文化冲突与伦理规范[J].现代传播,2010(3).
[4] 韩冰清.网络环境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略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5).
[5] 杨立英.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文化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3).
[6] 高宝立.职业人文教育论—高等职业院校人文教育的特殊性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7(5).
G645
A
2010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青年专项课题(EJA100438);2011湖州职业技术学院规划课题(2011JY01)
崔春(1978-),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